7/1
我們修行,假使不知道調伏自己,就會走遠路,
這一生想要修行成就,是一件困難的事。
難調難伏 → 調幅自心
7/2
除去外面的塵垢之外,還要除去心當中的塵垢;
心當中的塵垢除盡,智慧就開了。
不掃心地,空掃地 → 外除塵垢,內除心垢
7/3
如果不了解因果的道理,今生繼續再造惡業,
來世仍然一樣,心中無法清淨,很難契入空性、覺性。
妄想太多 → 明因識果
7/4
這念心沒辦法開智慧、沒辦法深入佛法,
這個心黯淡,稱為「癡」。
癡心無智 → 緣起性空
7/5
有的人一聽經聞法就會打瞌睡、打妄想,
這就是沒有多聞的慧根,
心性產生了障礙的緣故。
癡暗障礙 → 長養善根
7/6
明‧憨山德清禪師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
盲修瞎練 → 大善知識
7/7
六祖惠能大師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為誦而誦 → 誦無誦誦
7/8
外面的境界和我們當前這念心,是息息相通的。
心不安定 → 境由心轉
7/9
有因一定有果,逃避、不願承擔,只是徒增煩惱。
果上追求 → 執下承擔
7/10
失敗了,是因緣不好,不是社會,也不是別人造成的,
而是我們過去沒有結到緣,過去不夠努力,
從現在開始要精進、要努力,
怪東怪西 → 知見正確
7/11
這念心一片清涼,心清淨國土就清淨了。
心不安定 → 心淨國土淨
7/12
有人覺得台灣不好,移民美國,
還是一樣有老苦、病苦、死苦、
還是有天災地變、火災、水災、風災、地災、殺盜淫。
逃境安心 → 業從心生
7/13
大寶積經
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
7/14
宋‧白雲守端禪師
嶺上白雲舒復捲,天邊皓月去還來。
低頭卻入茅簷下,不覺呵呵笑幾回。
7/15
佛法強調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是消極,
而是要我們知足、安住,從因中努力。
貪得無厭 → 知足常樂
7/16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
能夠腳踏實地去努力,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
光說不練 → 落實行持
7/17
平時要多讚歎、多欣賞別人的好處,
不要去嫌棄別人的缺點,乃至阻撓別人做事。
否定他人 → 隨喜讚歎
7/18
對別人所說、所做,傷害自己的事,要學習去原諒;
而自己對待別人的言行,就要時時反省改過,
這個就是真修。
針鋒相對 → 反省檢討
7/19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察心念,只起善念,
不起惡念;依著四正勤的道理去實踐,
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起惑造業 → 修善斷惡
7/20
唐‧六祖惠能大師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7/21
唐‧神秀大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7/22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人外形的殘廢、外形的缺點不算缺點,
而我們內心的缺點才是真正的缺點。
迷於外相 → 內心無缺更重要
7/23
人的美,要從內心做起,從內心淨化自己、
美化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美。
著身不調心 → 淨化內心
7/24
智慧就是正知正見,假使有福報卻沒有智慧,
就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福報、累積福德,福上增福。
邪知邪見 → 善用智慧
7/25
只要朝著修福、修慧的方向去努力,
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無窮盡的時間、空間可發展。
懈怠放逸 → 廣修福慧
7/26
佛法中提到,修善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
積極的修善是開源,消極的修善是惜福、節流。
不修善法 → 修善積福
7/27
六祖惠能大師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7/28
五代‧雲門文偃禪師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己靈猶不重,佛視為何人。
7/29
懂得明辨是非善惡,博學多聞,
更要知道檢討反省,安心、靜心、定心;
朝這個方向努力,就是修慧。
空腹高心 → 修定修慧
7/30
佛法並非遠在天上,亦不是在西方,
更不是將來到那裡去成佛才是佛法。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心念的觀照。
向外追求 → 返照自心
7/31
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敗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法中提到,成菩薩、成魔是自己;
生淨土、到地獄也是自己,
都是我們這一念心使然。
心外求法 → 萬法唯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