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南宋‧普潤大師 六即佛頌:分證即佛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6/2
宋‧蘇東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3
「禪」是智慧、生命的源泉,
所以想要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一定得從「禪」方面去努力。
不識因果 → 因上努力
6/4
如果我們知道這念心裡面,藏了無盡的智慧、無量的功德,
當下這個心就是無量的寶庫。
心外馳求 → 心具無價珍
6/5
眾生的心執著相對的境界,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個相對的世界。
迷於對立 → 不執相對
6/6
心患得患失,有明有暗、有動有靜、有內有外、有善有惡、
有美有醜,有種種相對的分別心,所以就感招相對的世界。
患得患失 → 心淨佛土淨
6/7
要將相對轉成絕對,不是離開世間來轉,
而是在這念心上去轉。
追逐外境 → 心轉境轉
6/8
明‧憨山德清禪師 高山寺
山城枕江流,梵刹雲中起。
鐘鳴萬戶開,人在蓮華里。
6/9
南宋‧普潤大師 六即佛頌:究竟即佛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6/10
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菩薩覺悟到最高境界,
就是佛。佛是最圓滿的境界。
迷而不覺 → 覺悟自心
6/11
佛法講「自在」,如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
是因「觀」而得自在,
所以,希望得自在就須下一番功夫。
懈怠放逸 → 觀行得力
6/12
規矩與適當的約束,能夠改變很多壞的習氣,
使生活有規律,幫助身心達到真正的自在。
惡習造業 → 持戒清淨
6/13
若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刻都是患得患失,
起很多妄想,不但得不到自在,反而還造種種惡業。
患得患失 → 調御自心
6/14
何謂聖人的自在?第一、心要得自在,
第二、口要得自在,第三、身要得自在,
身口意三業清淨,才是真正的自在。
三業不淨 → 勤策三業
6/15
何華嚴經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則修無量諸功德。
6/16
宋‧蘇東坡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6/17
這念心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能達到六根清淨方是真正的自在。
貪著五欲 → 六根清淨
6/18
佛菩薩的自在是在心不染塵,
不隨境轉,是真正的自在。
心隨境轉 → 心不染塵
6/19
這念心風平浪靜,智慧就現前,則做任何事情,
皆能清楚、明白,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
愚癡無智 → 心明智朗
6/20
無念,不是任何念頭都沒有,而是沒有妄想,
且清楚明白、作主的心要存在。
妄想紛飛 → 念念作主
6/21
若能於日常生活中,保持動、靜皆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人在哪理,心就在那裏,清淨心現前了,心便得自在。
心猿意馬 → 動靜一如
6/22
唐‧香嚴智閑禪師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6/23
明‧憨山德清禪師
滾滾紅塵世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
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雲帶夕陽。
6/24
如果身體有了病,就要趕快處理。
一方面是醫治,一方面是忍耐、慚愧懺悔。
逃避問題 → 對症下藥
6/25
我們用功,也要知道調適,
不能太懈怠,也不能太緊繃。
遠離中道 → 處中得道
6/26
所謂調身,除了調睡眠、飲食以外,
還要調身無犯。
身業不淨 → 調身不犯
6/27
如來就是知道調伏自己的身、調伏自己的口、
調伏自己的心,一直調到身業無失、口業無失、
意業無失,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如來。
不知調伏 → 三業無失
6/28
就算把身體減掉,心中的煩惱依然存在。
我們修行,還是要依靠這個色身,借假修真,來返照自心。
不知要返照自心 → 修行須借假修真
6/29
明‧蕅益智旭大師
有德即有福,無嗔即無禍,
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6/30
華嚴經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