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
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
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
沽名釣譽 → 清淨布施
7/2
對於事情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絕不推諉,
而且要盡力去完成。
互相推諉 → 對是以真
7/3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
還含有見賢思齊、希聖希賢的心念。
貢高我慢 → 見賢思齊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學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煩惱,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做到了,人格就完整了,
將來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安定、很有智慧。
7/4
修行,落實聞思修三慧以成就道業,
學生在學習課業的過程中,能依據聞慧、思慧、修慧這三個步驟,
不斷的學習、實踐,學業也一定能有所成就。
好逸惡勞 → 聞思修三慧
7/5
我們不受這些環境的引誘,
心當中保持不動,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就是這念心『不生』。
心隨境轉 → 一念不生
7/6
修行貴在實踐,而且要定慧雙修、定慧等持。
空有道理 → 實踐修行
7/7
如果想要超越生死,就要悟到真諦的道理,
體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
妄想執著 → 諸法空性
7/8
我們的心中有主、有客,『主』便是這念不動的心性,
『客』便是我們的妄想。倘若作不了主人,
就會變成了客人,隨著妄想遷流,流轉三界、輪迴生死。
妄想遷流 → 處處作主
7/9
修行首先要起善念來轉化心中的惡念,
乃至最後要連善念也不執著,而達於無念,
我們這念心一旦回歸到無念無想,
如此就能夠轉化業障。
生生滅滅 → 照顧話頭
7/10
如果我們每個人心當中無罣無礙、無憂無愁,
這個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快樂幸福。
捨本逐末 → 覺性常在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持戒清淨,有清淨的因,將來就能感得清淨的果。
7/11
個性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相處要和氣、和睦,
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做起事來就會眾緣『和合』,容易成功。
諍競對立 → 對人以和
7/12
如果我們要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
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
佛性是平等的,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 慈悲平等
7/13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有一些些欲愛色愛瞋恚的心念,將來一定還要受生死,
有這些煩惱,就是有集,就無法證到涅槃的境界。
貪愛執著 → 知苦斷集
7/14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
在人多熱鬧的地方,心也不要散亂、不顛倒,
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
隨境流轉 → 不隨境轉
7/15
因此,要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因緣和合,
能夠具足善因善緣,
無論事業或道業都一定能成就。
不結善緣 → 因緣和合
7/16
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
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
就能成就無上菩提。
缺乏正信 → 信滿成佛
7/17
不論動靜閒忙,作主的心始終存在,
淨化心念,轉化煩惱,
而不是逃避煩惱、逃避現實。
逃境安心 → 淨化心念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我們這念心都在定慧當中,
修行就成功了。
7/18
『情』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
就佛法而言,『情』是一種無明,
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
深陷情執 → 斷欲去愛
7/19 (筆電故障,暫停更新)
『敬』,是恭敬、尊重、禮遇。
敬的相反就是我慢,
我慢重就倨傲ㄐㄩˋ、驕慢、輕視。
高傲我慢 → 對上以敬
7/20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
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
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心有疑慮 → 看破放下
7/21
心當中有欲火、瞋火、飢火,
這三把火使我們的心不能得到寧靜,
尤以瞋火最是厲害。
對治瞋火就要靠我們忍辱。
火燒功德林 → 忍辱為堅
7/22
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
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
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
這些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心就安定。
心外求法 → 修行在己
7/23
佛說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無有間斷,這就是精進。
人都有懈怠,藉由大眾日常的共修,養成一種好的習慣,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懈怠墮落 → 精進用功
7/24 (筆電恢復,正常更新)
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凡事要從因上去努力,不可坐享其成或是坐以待斃。
苟且偷安 → 積極進取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起心動念時,看一看有沒有過失?
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假使沒有好處,
使他人生煩惱,就絕對不做。
7/25
若能經常保持正念,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
心便得到寧靜,身心能協調,
疾病就不可怕,死亡更無可畏懼。
身心失調 → 堅住正念
7/26
『信』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
修行要信什麼?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缺乏信心 → 信事理因果
7/27
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
用這種心態去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
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獨善其身 → 敬業樂群
7/28
假使我們透過般若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妄想,
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
這時,我們自己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現前,
也就不會有之後種種被假象矇蔽的事情。
迷於假象 → 一切如幻
7/29
如果我們沒有清淨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慈悲的智慧,
這些進步的科技反而成為毀滅人類的工具。
晦昧真心 → 無礙清淨慧
7/30
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
信人人都有佛性,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
缺乏正信 → 人人本具佛性
7/31
有定、有慧,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生根;
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就沒有辦法廣開方便、恆順眾生,
沒辦法斷除煩惱,所以要定慧等持,
才能真正達到自利與利他。
有定無慧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護他道念,修自福德。
凡事替他人著想,就能增長福德;
假使只為自己著想,就增長我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