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能懺悔,就能消除無明、煩惱,這念心清淨了,
聽法就能深契法義,進而如法修持,圓滿佛果。
無慚無愧 → 真心懺悔
6/2 (5/26)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 不離正道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知道檢討反省、改過向善的這念心,
就是覺悟的心。
6/3
平時我們所爭的問題,由於每一個人的觀念不一樣,
出發點也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看法也就不一樣,
並沒有所謂真正的對與錯。
預設立場 → 放下我執
6/4
古德言:『有求為苦,無求乃樂。』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
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眾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
聖人則反求諸己;凡夫是『求佛不求己』,
聖人是『求己不求佛』。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迷了,就墮落、就變成眾生;
這念心覺悟了,就淨化了、就是佛。
6/5
所謂『疑心生暗鬼』,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要透過冷靜的
智慧來觀察清楚、明白。
疑心生暗鬼 → 冷靜清楚
6/6
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
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
以及布施之物,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
堅執不捨 → 三輪體空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成功,
不要嫉妒,人家的成功是努力得來的,要把他當作學習的楷模。
6/7
無止境的慾望是不快樂的原因,應該回過頭來追求心靈上的生活,
使心靈得到滿足、得到平靜,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
欲望無盡 → 注重心靈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不能太急躁、也不能太懈怠,要保持中道,
這樣身心就會很愉快、很平靜,就能得自在。
6/8
『心安世界安』,心安定、祥和,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都安定太平。
心不安定 → 心安世界安
6/9
佛教的因緣觀,是具有非常積極的人生意義。善因善緣和合了,
人生一切都會很順利、很美好。
一廂情願 → 善緣和合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意根就清淨了。
時時刻刻管理好自己的六根,三業無失,
心就能得到寧靜。
6/10
能悟到這一念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
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錯亂顛倒 → 心無罣礙
6/11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這念心不隨境轉,處處作主,就能解脫,
心定就能生慧,對種種因緣觀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應手。
心隨境轉 → 處處作主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起了貪愛,馬上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只要六根接觸六塵,馬上就能起覺照,這就是智慧。
6/12
真正的貴,就是知足。知足常樂,始終心繫善法、善念,精進不懈,
功德時時刻刻都在增長,就是最大的富貴。
得隴望蜀 → 知足常樂
6/13
這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無始無終,無去無來,因為無生,
所以無滅,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這個地方。
不識本心 → 心性本具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止息不動,就是靜止。靜止,才能息滅心頭之火。
身不動、口不動、心也不動,這就是一種定。
6/14
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禪』的意義與重要性,
必須透過禪修的薰習、契悟,
我們的人生才會落實,修行才能提升。
盲修瞎練 → 禪修薰習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廣結善緣、人緣及法緣,並且開闊自己的心靈世界,
以智慧心來生活。
6/15
無論我們教育子女,或是自己做學問、學任何東西,
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在儒家就稱為『中道』。
偏執一邊 → 常行中道
無論是在道場、團體、或社會當中,都需要協調;
假使沒有協調,彼此之間難免就會有罣礙、煩惱。
罣礙煩惱 → 和合協調
6/16
何謂智慧?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就稱為正智;
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為邪智。
邪知邪見 → 堅住正念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如果心中散亂、顛倒,就要發慚愧心,思惟佛法的道理。
我們一定要把握參加早晚課誦共修的機會,好好用功!
若是身體有一點不舒服,要忍耐。
生懈怠 找藉口 → 好好用功
6/17
學佛,是智慧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知其然,
還要知其所以然。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一個是因、一個是果,
對於這些道理必須了然於心,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求甚解 → 窮究真理
6/18
最高的安住,是住在中道實相上,念念分明,了了常知,
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住在涅槃、住在菩提心上。
迷而不覺 → 安住實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是最殊勝的道理,做不到是個人的事情,而不是佛法不好。
有些人偏執一邊,認為不執著就是不要,
因此連善法也不修。
偏執一邊 → 修一切善而不執著
6/19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了知世間上的一切都是不長久、
都是無常,人如果能真實體悟無常,便能遠離因執著而招感的苦。
貪愛執著 → 世間無常
菩提、涅槃就是彼岸。此岸是眾生境界,經過煩惱的中流,
彼岸就現前了。煩惱化掉了,此岸、彼岸就是一個。
隨煩惱而流轉→ 轉煩惱成菩提
6/20
要如何修善呢?就佛法而言,受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都是修善。
就一般而言,『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修善。
放縱造惡 → 修善斷惡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教的因緣觀,是具有非常積極的人生意義。今生的富貴,
是過去乃至現在善因的果報,所以一切都要從因上去努力。
眾生的心沒有慈悲、沒有清淨,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綁票勒索,
無法無天,無所不為,這些也是心的作用。
我執自私 → 善用心
6/21
俗云:『求人不如求己』。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薩求消災延壽、保平安,
雖然也能得佛菩薩的庇佑,但畢竟不如依著佛法學習,
成就佛道來得究竟。
盲目迷信 → 向佛學習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善惡念頭是互相增長的,如果不時時刻刻起善念,
善惡念就會生起、增長。
每一個法都是對治顛倒我執、法執,
都是對治自己的煩惱、妄想、昏沉的方便。
煩惱妄想 → 誦經靜坐 法喜自在
6/22
智慧、神通,是修行的果德。果德,必須藉由因上的努力才能彰顯。
因上的努力,就是要能忍辱、要有智慧。
果上馳求 → 因上修忍
假使不修一切善法,哪裡有今天的中台禪寺?
沒有中台禪寺,我們怎麼能自利、利他?
自私自利 → 慈心利他
6/23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是願心,所謂有願必成。發眾生無邊是願度,
雖然度不盡眾生,可能度一半,也不錯。如果連這個願都不敢發,
可能一個都度不了,這就不是菩薩行的根本。
知見錯誤 → 以願導行
中峰明本禪師法語
菩薩用心
勞自己之力,安他人之念,是菩薩用心。
但存此心向道,則道無有不相應者。
6/24
面對外在的環境,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
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
為境所轉 → 無住生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沒有掛礙、沒有顛倒,心很清淨、很有智慧,
好像蓮花一樣。所謂『蓮出淤泥而不染』。
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其實這不是自在而是放縱。
放縱自己的惡習 → 持守戒律
6/25
社會大眾對我們都有直接與間接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
這才是一種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
怨天尤人 → 知恩感恩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正確的知見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黑暗,在人生路上才不致迷失方向。
6/26
這念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是由於心當中平靜、
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
無明煩惱 → 本具覺性
來果禪師法語
忙用功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有生死的人,忙辛苦。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都貪生怕死,所有一切動物都有貪生怕死的心,
這就是覺性、這就是靈性,人人都有,動物也有,基於這個道理,
我們不忍心吃牠們。
只顧自己 → 尊重生命
6/27
佛法教導我們要清醒,要定心、淨心、明心、安心,要檢討反省、
知過改過,這念心像日月一樣,光光明明,照天照地,這一生就是菩薩。
迷而不覺 → 心地光明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假使執著有相的功德,就只是福報;不執著能修、所修,才是真正的大功德。
人與人之間用和氣、慈悲相對待,就是在心中建立起有效防禦系統。
有了完善的防禦措施,就能保護自己,遠離疾病。
習慣抱怨 → 和氣慈悲
6/28
古德云:『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門外,
此是長生不老方。』。
反樂為苦 → 遠離財色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不執著,不貪戀世間的繁華,心自然就遠離了塵囂。
病一來,什麼人都沒辦法逃避,到最後每個人都會病、都會死,
誰都脫離不了無常。
消極逃避 → 思惟無常之理
6/29
喜怒哀樂能依時節因緣而表現,就代表我們這念心動也動得、
靜也靜得;動的時候,就是心的作用;靜的時候,是心之體相。
不識心性 → 動靜能作主
佛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就是告訴我們要了脫生死,
必須要持清淨戒。
邪知邪見 → 持清淨戒
6/30
學禪目的在契悟這念清淨本心,清淨心時時存在,即能得到自在;
亦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則不會小看自己而自卑。
自怨自艾 → 人人本具佛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闡釋、啟發、教導,告知我們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