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既然「禪」總不離當前這一念心,
若能時時不離自性,
處處都能作心的主人,這就是禪的妙用了。
心猿意馬 → 時時作主
5/2
希望超凡入聖,就要將妄想、昏沉、無聊、無記
這四種心病,利用靜坐修止(定)觀(慧)的方法來醫治。
散亂放逸 → 修習止觀
5/3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
光說不練 → 踏實修行
5/4
明‧憨山德清禪師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橘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夢幻泡影 → 本心本性
5/5
明‧憨山德清禪師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5/6
一位歌星,我們看到他唱歌很優雅,得到很多掌聲,
可是卻看不到拉嗓子的辛苦。如果了解這些道理,
就應該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
不切實際 → 因上努力
5/7
在佛法來講,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
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快樂幸福。
世間五欲苦 → 涅槃寂靜樂
5/8
佛法上講到財,錢財要布施,成就一切功德,
這才真正能得到快樂。
慳貪不捨 → 樂善好施
5/9
知道自己的習氣,言行舉止就要時時自己注意,
儘量避免流露出自己的習氣。
再者,當別人說錯話、做錯事時,
我們也要能夠原諒他。
隨順習氣 → 注意細行
5/10
儒家有句格言:「反求諸己而自得之。」
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要檢討、反省,
看看自己心當中有沒有過失、有沒有妄想。
不知慚愧 → 檢討反省
5/11
宋‧此庵守淨禪師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思念紛飛 → 回歸本心
5/12
古德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
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哀怒抱怨 → 心念清淨
5/13
如果你能善加利用錢財,做些善事、做些利益大眾的功德,
將有窮盡的錢財換取清淨的功德,這是最快樂的。
不知布施 → 利益群生
5/14
每個人說話時多少都會帶點習慣用語,
自己要注意,是不是會常用不良的口語,
不良的語言就屬於惡口的一種。
口出穢言 → 口吐蓮花
5/15
身心要沒有塵垢,就是身不要有殺盜淫妄,
心當中也不要染著不良的思想。
有所染著,藉著浴佛的因緣,
以慚愧心、懺悔水洗滌清淨。
煩惱染污 → 洗滌塵垢
5/16
靜得下來的人,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相反地,不能向內返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
則永遠活在空虛與煩惱當中。
向外攀求 → 反觀自照
5/17
人有三世因果,有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我們修了種種的善業,今生就一定會很有福報;
過去做了很多的惡業,今生就會運氣不好。
從果上求 → 因上努力
5/18
古德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
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
5/19
宋‧慈受懷深禪師
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
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多造口業 → 謹言慎行
5/20
你能夠善用你的名位,發慈悲心來與大眾服務,
不僅成就一件善事,更能讓大眾都能得到利益。
仗勢欺人 → 善用因緣
5/21
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多高,最後還是黃土一坏。
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
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追求名利 → 心無所求
5/22
如果能夠止息妄想、返照自心,看破放下,
明珠自然現前。這時候,自己才知道
生命是光明的,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
煩煩惱腦 → 狂心頓歇
5/23
如果事情做得好,但是卻作人失敗,
將來的事業也一定會處處碰壁。
因為做人是個方便,如果不知道方便,
做事就無法圓融無礙。
不知變通 → 事理圓融
5/24
時時刻刻反省、檢討自己的一言一行,
不但自己的過失會逐漸減少,
福德智慧也會逐漸增長。
不知反求諸己 → 時時反省檢討
5/25
唐‧永嘉玄覺大師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註: 惺惺:禪坐;寂寂:能定
無記:空洞忘機的境界,死水不藏龍,無法開悟。
5/26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5/27
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對外攀緣,
盲目的追求名利財色,而且「這山望過那山高」,
比來比去始終沒完沒了。
追逐五欲 → 安住本心
5/28
佛法講禮拜,是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心。
養成恭敬的習慣,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許多是非,
自己也會少掉許多煩惱。
貢高我慢 → 對人恭敬
5/29
面對順、逆境,我們應該要保持一個「忍」字,保持「正定」。
心隨境轉 → 忍心不動
5/30
一般人求名、求利、求飲食和欲愛,
佛法卻視財、色、名、食、睡為地獄五條根。
沉溺五欲 → 無求自在
5/31
如果這念心覺悟了,就是佛的境界;
如果這一念心迷惑了,就落入眾生境界;
如果當下這一念心起了邪見,就成了魔的境界。
迷惑本心 → 覺悟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