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這念心當中,沒有妄動,沒有昏沉,處處作主,如如不動,
了了常知;如此就是真正的自在。
念念遷流 → 了了常知
虛雲老和尚法語
佛世制戒,為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制宜,
百丈創清規,用以輔助戒律而設。
既有規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
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動止施為,勤除習氣。
7/2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斷煩惱的。
我們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大願,
自然就能把煩惱伏下去,因為有願力,
這念心就會產生力量。
缺乏願心 → 有願必成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心平氣和,身體就會健康,也能夠與大眾和合,
人生的旅程才會順心如意。
7/3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希望達到這個境界,
就要看破、放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
患得患失 → 看破放下
7/4
佛法強調菩薩要向五明處學習,其中第一即是內明,
內明就是淨心、定心、明心。
錯亂修習 → 淨心、定心、明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知見正了,知道要修福德與智慧;思想、觀念和作為淨化、清淨,
此時的知見就是淨知淨見。達到了這種清淨的境界,
妙智慧就會被啟發出來。
7/5
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通達、明暸了這個道理,
自能生覺照之心,心不再隨境轉,沒有苦惱,沒有取捨,
當下這個心就與理(理就是真心)相應,得到解脫。
怨天尤人 → 逢苦不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若懂得佛法,人生的道理,心就能平靜,
和任何人也容易相處。
7/6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念心能使人墮落,
也能使人提升。這念心悟了,可以成佛作祖;
這念心在迷,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迷失本心 → 一切唯心造
黃檗ㄅㄛˋ希運禪師 法語
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
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
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7/7
處處分別就有是非、美醜、取捨,這一切都源自於眾生的迷惑,
因為迷惑就產生了執著;有了執著就會起惑、造業。
迷惑執著 → 不落兩邊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用無住心誦經,能誦的這念心始終存在,
這樣誦經的功德就不可思議,
無遠弗屆,周遍法界。
7/8
儒家說:『克念則聖,罔念則狂』,只要能夠知道反省檢討,
除去心當中的妄想、昏沉、無聊,當下就能與聖人法界相應,
在凡在聖端看這一念心。
罔念則狂 → 克念則聖
永嘉玄覺禪師 法語
誡疏怠者 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
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
思之勿自恃也。
7/9
透過持戒,規範身口業不造作惡業,時時刻刻保持三業清淨,
就能與菩提心相應,所以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
破戒毀犯 → 以戒為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照顧好這念心,心就能得解脫。
7/10
修行有兩大原則不能違背: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持清淨戒』。
這兩個原則做到了,這一生就對得起自己。
不發菩提心 → 持清淨戒
達磨祖師 法語
持齋五食 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 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 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7/11
法門無量誓願學,要想斷煩惱,要想度眾生,總是要有一些本事、
有一些方法,就如同醫生為人治病,總要懂得一些處方、
一些脈理才可以。
不學無術 → 法門無量誓願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論在順境、逆境,在明、在暗,在任何時間、空間,
時時刻刻都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就是堅住正念。
7/12
現代人,無論其所處的環境為何,往往都缺乏一種安定感。
如果心不能安定,做事就會衝動,容易犯錯。
衝動行事 → 遇事不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讓自己經常起善念、行善行,口說好話、身做善事、心想善法,
始終讓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在善法上不眠不休地精進用功。
7/13
雖然人生充滿了苦惱,只要能體悟到苦的真理,
真實地認知苦的根源,便能從苦當中解脫····
人如果能真實體悟無常,便能遠離因執著而招感的苦。
對身邊的人、事、物能看破、放下,便能進一步
契悟永恆不變的真理。
愚痴顛倒 → 吃苦了苦
六祖惠能大師 法語
一直心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
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7/14
佛法教我們:對上要恭敬,對下要有慈悲心,對平輩要有誠心。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有了恭敬心,
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等心。
傲慢自大 → 善法從恭敬中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誦經的目的就是依教觀心,藉誦經來攝心、收心,
不打妄想,把心安住在誦經上。
7/15
《中庸》的宗旨,是在敘述道之本源,其中論及君子應當戒慎恐懼,
時時刻刻皆要警惕自己,以防自己產生一些錯誤的思想或行為。
透過自我的省察、反省與檢查,行事求中和不偏不倚,
亦即是佛法上所說,要不即不離。
落入兩邊 → 不即不離
造作三業 → 守護六根
馬祖道一禪師 法語
眾生由來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
我慢貢高,合為一體。
故經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7/16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及慚愧心,
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
沽名釣譽 → 清淨布施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參禪的目的是破除執著,以達到明心見性,
而參禪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持戒清淨。
7/17
對事以真,把事情做得很好,這就是作事的大原則······
對於事情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
而且要盡力去完成。本來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完,
你半天就做完了,多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這就是一種布施。
互相推諉 → 對事以真
潙山靈祐禪師 法語
真心道人 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祇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淳,清淨無為,澹泊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7/18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還含有見賢思齊、
希聖希賢的心念。例如拜觀音菩薩,
除了崇拜和感念他大慈大悲的精神外,
更從日常生活中去效法與實行,不但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
對與父母年紀相彷的人以一樣盡孝道。
貢高我慢 → 見賢思齊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有所成就,就必須不畏前境,無論是順境或逆境、
無論是好或是不好,都不要受到影響。
7/19
修行,落實聞思修三慧以成就道業,
學生在學習課業的過程中,能依據聞慧、思慧、修慧這三個步驟,
不斷的學習、實踐,學業也一定能有所成就。
好逸惡勞 → 學而不思則罔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就是守道,這念心不攀緣、不顛倒,
把外面的五欲境界統統放下,把這個道守住,
才能超凡入聖。
7/20
何謂不生?我們心當中有喜怒哀樂、有物欲、有欲愛、色愛,
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七情六欲,有種種利害得失,
有這些心,心當中就有了波浪。
現在我們不受這些環境的引誘,心當中保持不動,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念心『不生』。
念念遷流 → 三心不住
7/21
修行貴在實踐,而且要定慧雙修、定慧等持。
定力和智慧都要靠平時養成,平時沒有薰修,
遇到境界時就不容易產生定力和智慧。
有定力、有智慧的人,心清淨而不迷糊,
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觀察清楚,做事就不容易犯錯。
知而不行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所謂『理則頓悟,事非頓除,無論是漸修或頓悟,
都需要智慧,所以要『博聞』。
了解教理,才能知道正確修行的方法。
7/22
如果想要超越生死,就要悟到真諦的道理,
體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
以假為真 → 諸法皆空
紫柏達觀真可禪師 法語
離心無塵 開眼見山水,合眼夢山水。
開眼所見,世以為真;合眼見山水,世以為不真。
殊不知真與不真,離心無塵。塵尚非有,況山水乎哉?
7/23
我們的心中有主、有客,『主』便是這念不動的心性,
『客』便是我們的妄想。倘若作不了主人,就會變成了客人,
隨著妄想遷流,流轉三界、輪迴生死。
妄想遷流 → 處處作主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經常返照這念心,慢慢地心就能夠平靜下來。
心平靜、澄淨了,自然就能得到解脫。
7/24
修行首先要起善念來轉化心中的惡念,
乃至最後要連善念也不執著,而達於無念,
我們這念心一旦回歸到無念無想,
如此就能夠轉化業障。
分別取捨 → 銷歸自性
六祖惠能大師 法語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7/25
如果我每個人心中當中無罣無礙、無憂無愁,
這個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快樂幸福。
念念愛著 → 覺性常在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天地、世界有成有壞,當世界毀壞殆盡時,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仍然存在,
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無得無失,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7/26
個性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相處要和氣、和睦,
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做起事來就會眾源『和合』,容易成功。
諍競對立 → 對人以和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學佛要研習經教,否則就會被邪知邪見所影響。
7/27
如果我們要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
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佛性是平等的,
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 慈悲平等
中峰明本禪師 法語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
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7/28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有一些些欲愛、色愛、瞋罣的心念,
將來一定還要受生死,有這些煩惱,就是有集,
就無法證到涅槃的境界。
貪愛執著 → 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道,是把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習氣一一去除;
悟道,則在當下,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當下就是。
7/29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在人多熱鬧的地方,
心也要不散亂、不顛倒,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
隨境流轉 → 不隨境轉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如果表面上有好的名聲,但實際上並沒有好的德行,
就是所謂『欺世盜名』,將來業障現前,一定會受惡報。
7/30
人必須要有福報,沒有福報做任何事都是障礙,
修善積福的道理便在此。然而有福德還必須有智慧,
如果濫用福德與錢財,造了惡業就要墮落。
濫用福報 → 福慧雙修
來果禪師 法語 慎口過
最惡莫過於口,一言送人下地獄,一言令人了生死。
7/31
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
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
就能成就無上菩提。
缺乏正信 → 信滿成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