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5/1
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
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
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什麼是無念,這念心如如不動,不但不動,
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能夠作主,
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5/2
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發心正確,世間法就是佛法。
發心不正確,即使天天打坐、誦經,
也不一定與佛法相應,佛法就成了世間法。
發心不正 → 發心正確
5/3
有了煩惱並不是把它去掉,那就成了槁木死灰,
要把煩惱轉過來,
在日常生活上觀照煩惱、轉煩惱。
落斷滅見 → 覺照煩惱
5/4
布施即是捨除慳貪,如果有慳貪的心,
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能將心中的慳貪捨除。
慳貪吝嗇 → 布施捨貪
5/5
佛法上,疾病不外乎是業障產生出來的,
而善惡業則是心當中產生,
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平常心、愉快心,
可以減少這些疾病發生。
隨業流轉 → 清淨自心
5/6
一般人就是缺乏慚愧心、懺悔心,
如果知道自己有過失,知過改過,
人人都能為聖為賢。
規避過失 → 知過改過
5/7
儒家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能夠持續地克制自己的念頭,
這念心就是清淨的、超然的。
罔念放逸 → 克制己念
5/8
成功與失敗,富貴與貧賤,絕不是偶然的,
一定是遵循因果法則的。
倒果為因 → 正信因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當下這念心非常細微,一念不覺就開始流轉生死。
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注意這念心的活動。
5/9
無論是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順境逆境,
都必須要能保持威嚴。
言行舉止威嚴不失,就不會招惹別人,
從而引生無謂的枝節與麻煩。
有失威嚴 → 保持威儀
5/10
這個世界,所有一點一滴都是有因有果,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
不信因果 → 因上努力
5/11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 不離正道
5/12
佛言:『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暴飲暴食 → 飲食節量
5/13
菩薩發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用功,到三覺圓滿、成就佛的智慧,
就必須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
修習的法門便無法成就。
不修福德 → 福慧雙修
5/14
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上才是自己,
這樣子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迷失本心 → 安住當下
5/15
人其實是卑微渺小的,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奪高,
最後還是黃土一坏。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
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貪求無厭 → 心無所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當要想成就學業、事業、道業,就要在平時努力,
廣結善緣,千萬不能結惡緣,
否則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成就。
5/16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就是始,果就是終,所以,因地一定要真。
捨本逐末 → 因地要真
5/17
能懺悔,就能消除無明、煩惱,這念心清靜了,
聽法就能深契法義,進而如法修持,圓成佛果。
無慚無愧 → 真心懺悔
5/18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 不離正道
5/19
平時我們所爭的問題,由於每一個人的觀念不一樣,
出發點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看法也就不一樣,
並沒有所謂真正的對與錯。
預設立場 → 放下我執
5/20
古德言:『有求為苦,無求乃樂。』
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
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5/21
所謂『疑心生暗鬼』,做任何一件事情,
都必須要透過冷靜的智慧來觀察清楚、明白。
疑心生暗鬼 → 冷靜清楚
5/22
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
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
不執著能施知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
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
堅執不捨 → 三輪體空
5/23
無止盡的欲望是不快樂的原因,
應該回過頭來追求心靈上的生活,
使心靈得到滿足、得到平靜,
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
欲望無盡 → 注重心靈
5/24
『心安世界安』,心安定、祥和,
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安定太平。
心不安定 → 心安世界安
5/25
佛教的因緣觀,是具有非常積極的人生意義。
善因善緣和合了,人生一切都會很順利、很美好。
一廂情願 → 善緣和合
5/26
能悟到這一念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
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
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錯亂顛倒 → 心無罣礙
5/27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這念心不隨境轉,
處處作主,就能解脫,心定就能生慧,
對種種因緣觀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應手。
心隨境轉 → 處處作主
5/28
真正的貴,就是知足。知足常樂,始終心繫善法、善念,
精進不懈,功德時時刻刻都在增長,
就是最大的富貴。
得隴望蜀 → 知足常樂
5/29
這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無始無終,
無去無來,因為無生,所以無滅,
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這個地方。
不識本心 → 心性本具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無遠弗屆,法界也是無有邊際、障礙。
只要這念心能持戒清淨,整個法界就是清淨的,
這樣就必得道果。
5/30
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禪』的意義與重要性,
必須透過禪修的薰習、契悟,
我們的人生才會落實,修行才能提升。
盲修瞎練 → 禪修薰習
5/31
無論我們教育子女,或是自己做學問、學任何東西,
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在儒家就稱為『中道』。
偏執一邊 → 常行中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