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們在觀念上、習氣上認為色身是真實的,
產生許多執著,煩惱與痛苦也因此伴隨而生。
著境生心 → 四大假合
4/2
眾生的煩惱多來自對身體的執著,
這個執著的根源就是「我」。
執著我見 → 放下我執
4/3
如果契悟了佛心,達到心境一如、內外無異,遠離分別取捨,
心中始終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即是中道實相、如來境界。
心外求法 → 法由心生
4/4
心有執著就是凡夫眾生;而佛的心已經超越了這些執著,
心不住於任何境界,遠離相對達到絕對,
所以能通達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被境界轉 → 佛具一切智
4/5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長短都不一樣,
隨眾生心念分別而有不同,
所以時間是相對的、虛妄的。
妄想紛飛 → 世間虛妄
4/6
民國‧圓瑛大師
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
洞徹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向外求法 → 回歸本心
4/7
唐‧龐蘊居士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向外求法 → 回歸本心
4/8
無論時間、空間,我相、人相,男相、女相都是相對的,
既是相對,就是虛妄不實的假相,所以不能執著。
生死流轉 → 破除執著
4/9
疾病的根源,來自眾生心中種種煩惱和邪見,
總和而言就是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
再加以歸納就失貪、瞋、癡三毒。
不是正因 輪迴受苦 → 正念無為 清淨三業
4/10
所謂生與死,每人皆有這麼一個關口,
可是在迷的人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
但覺悟了的人就知道生、死的重要。
迷而不覺 → 覺悟自心
4/11
因為一切皆有因緣果報,
要求,要從因當中求,不要從果上去求。
不識因果 → 因上努力
4/12
在平時我們要廣結善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這樣即沒有怨憎會苦了,如果彼此有了過節,
最好能夠冤家宜解不宜結,不看僧面看佛面。
結冤記仇 → 廣結善緣
4/13
大智度論 卷三 釋初品中四眾義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攀緣外境 → 志願出家
4/14
宋‧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起心動念 → 如如不動
4/15
平時我們對於我們的煩惱,時時刻刻檢討反省,
把煩惱化掉,這樣子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死,
這是佛法對於生死更進一步的看法。
輪迴生死 → 反省檢討
* 煩惱 → 執著 → 障礙 → 業報 → 生死
4/16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不攀緣、不顛倒,
時時刻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
所謂了生死就是現在,而不是在未來。
心外求法 → 解脫生死
4/17
成道第一個要持戒清淨,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
如果我們持戒不清淨,以後會帶給我們一些生死與煩惱。
起貪瞋癡 → 勤修戒定慧
4/18
佛法上也說:「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如果戒不清淨,想要得到最高的禪定,
也不容易,所得到的定即是邪定。
犯戒造罪 → 因戒生定
4/19
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佛性就現前。
所以,佛的意義,就是覺悟的意思;
因為每個人都有心,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
愚迷不覺 → 保持覺性
4/20
宋‧雷庵正受禪師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4/21
南宋‧普潤大師 六即頌
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眼中尤有翳,空裡見花紅。
4/22
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只要發長遠心,
修習定慧,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名惑等煩惱惑業,
定能超凡入聖,成就菩提道業。
懈怠不修行 → 定慧雙修
4/23
「法身」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雖然看不見,
但在日用之間卻能作種種的佛事;
法身就是佛性,即本自俱足的這念心性,人人都有。
心外覓佛 → 人人皆有佛性
4/24
所謂放之周遍沙界,收之如一微塵;
六根歸攝到這一念心之後,
就能產生微妙不可思議的妙用,這就是法身的作用。
攀緣外境 → 收攝六根
4/25
「不覺」即是眾生沒有開悟,時時刻刻在起貪、瞋、癡,
造殺、盜、淫,凡事只為自己著想,
這就是不覺,不覺就稱之為眾生。
迷而不覺 → 覺察覺照覺悟
4/26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
儒家亦云:人人皆可為堯舜。
這當中還要之道修行的方法,
不知道方法,就會走遠路、甚至走錯路。
誤入邪魔外道 → 人人皆當成佛
4/27
南宋‧普潤大師 六即頌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4/28
唐‧永嘉玄覺大師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為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4/29
人的煩惱主要是由於迷失本心。
學禪目的在契悟這念清淨本心,
清淨本心時時存在,即能得到自在;
亦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則不會小看自己而自卑。
迷失本心 → 淨化自心 契悟本心
4/30
心要安詳、自在、寧靜,就如同古人所言: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保持清淨、明白的心。
心念散亂 → 定心淨心明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