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4/1  

古德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

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瞋心常在 → 三業清淨 

 

4/2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大智度論卷三 · 釋初品中四眾義   

流轉生死 → 弘法度眾 

   

4/3  

數息的目的就是來對治妄想,攝心在定。  

煩惱散亂 → 修數息觀

    

4/4  

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除嫉、捨則無執。      

瞋恨嫉妒 → 慈悲喜捨  

 

4/5   (清明節) 

清明法會報親恩,修善斷惡世間燈;

誦經禮佛消夙業,菩提佛果自然成。  

不知感恩 → 修善報恩   

   

4/6  

因為我們有瞋心、惱心、不快樂的心,

所以修無量、無量、無量、捨無量。  

瞋惱不悅 →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4/7  

如《金剛經》所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慈、悲、喜是方便,現在要把三個方便法門放下。  

執著法門 → 放下法執   

     

4/8  

僧璨大師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4/9  

唐‧道信大師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起心動念 → 安住本心

 

4/10  

武即禪,動中契一心;

禪亦武,靜中生玄機。 

能動不能靜,能靜不能動 → 動靜一如

 

4/11  

佛法更進一步,講冤親平等、物我平等。

不管他是我的仇人或是冤家,我都不計較,

對任何人都一樣,不分親疏,平等一如。 

愛恨分明 → 冤親平等

   

4/12  

布施了以後不做布施想,

了達三輪體空、不執著善法。  

執著善法 → 修無修修

 

4/13  

修行,要知道善調身心

要調身、調心、調飲食、調睡眠,

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身心不調 → 善調身心

   

4/14  

佛法講,「心生則法生」,起一個念頭就有一個境界。

這個世界是大眾共同的依報,

任何人的起心動念,都會對外境產生影響。  

心隨境轉 → 心淨佛土淨

   

4/15  

唐‧永嘉覺玄大師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妄念紛飛 → 安住本心   

 

4/16  

唐‧龐蘊居士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心隨境轉 → 心淨佛土淨  

    

4/17  

修菩薩道就是一個「」字。

能忍,才能成就定力、智慧。

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  

愚癡衝動 → 忍生定慧

   

4/18  

六根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根,我們要守住意根,

就像守城一樣戰戰兢兢,

只要心一動、一打妄想,馬上就要返照、觀照。  

妄想煩惱 → 防意如城

 

4/19  

佛法講:「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只要我們的心一動,無論是貪、瞋、癡,

外面就有一個境界現前。  

作不了主  安住心念

 

4/20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空腹高心  廣學多聞 

   

4/21  

中台四箴行的「對上以敬」,就是用恭敬心來除去我慢的障礙。

我們對任何人都有恭敬心,就能去除自己的慢心。  

驕慢自傲  敬以存心  

   

4/22  

唐‧龐蘊居士   

無事被他罵,佯佯不聞,  

亦不須動,亦不須瞋, 

關津無障礙,即是出纏人

起心動念  如如不動    

 

4/23  

唐‧黃檗希運禪師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貢高我慢  長養慈悲心

 

4/24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就是始,果就是終,所以,因地一定要真。

修行,首先要發菩提心,要發真心,

要有信心,生死心要切。 

因地不真  發菩提心

   

4/25  

只有涅槃寂靜才是最快樂的,才能夠脫離無常。  

輪轉無常  寂靜涅槃  

 

4/26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

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等心。 

輕慢他人  常行恭敬

 

4/27  

此心性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造作所得的。

所謂造作是心去攀緣、去思想,

心性本自具足,故不須思想、攀緣。 

造作攀緣  心性本具

 

4/28  

法布施就是教育,如果社會沒有教育,沒有文化,

只是追求名利財色,要吃好住好,拼命在物質上追求,

那這個社會將成為禽獸的社會。 

禽獸社會  分享佛法

 

4/29  

唐‧長沙景岑禪師

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迷癡不覺  覺知覺悟    

    

4/30  

唐‧長沙景岑禪師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滿足現狀  精進不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