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2章經 .jpg - 網誌用的圖片
   

     

 

     

     

     

     

       

    這本經書 從 111/6/20 開始閱讀, 

1. 197天完成 1/4 , 第一~十二章,

2.  79天完成 2/4 , 第十三~二十二章,

112/3/21日,繼續從第23章開始,

一樣 讀多少,算多少,不給自己壓力。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 

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情愛於色,豈憚驅馳?

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說:人因有財色欲,所以娶妻生子成家,

從此被此業繩綑綁,這種執著、惦念、掛礙、貪著之苦,

遠超過牢獄之苦。

而牢獄之災終有期滿之日,而妻子時刻追隨身旁,

失去自由就像遙遙無期。     

明知情愛就像火坑,仍勇於跳下。

雖身處於虎口,仍甘心去闖。     

明明是一爛泥坑,仍執意跳入。

這就是凡夫的作為。     

若能看透財色欲,了解執著的果報,

看破、放下這些煩惱,返照身心,斷見思惑,

如此才能得清淨、解脫,     

證得四果羅漢果位。

 

這一章妻子甚獄,就是說結婚生子的生活甚至超過牢獄之災。

結婚就是要白頭偕老,所以除非離婚,或是喪偶,

這種關係才會終止。

若是家庭關係不睦,終日爭吵、打罵,

一方卻不願離,這種生活就像在地獄中。

   

現代婚姻關係極為淡薄,有的結婚數月、數年,

甚至二、三十年,都可能離婚,就算有孩子也一樣,

可證明夫妻關係不一定像婚前想的幸福、快樂、美滿。     

   

3/21      P.1        未完   

     

     

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一般人認為,人就是要成家立業,

    成家的目的就在傳宗接代,

    事實上有的第二代敗光家產,家破人亡,

    並沒有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

佛的弟子滿天下,佛法傳承下來,始終香火不絕,

    這才是真正的傳宗接代。

前一章財色招苦,有了色欲,就成家,

    這一章妻子甚獄,貪著妻子之苦遠超過牢獄。

    這是佛以出家眾的觀點,說明妻子的過患。 

   

佛陀超度木匠公案 

    有位木匠要為兒子蓋房,

佛陀知道他的壽命僅剩7天,即將隨業流轉,墮入惡道,

佛想超度他,就去向他化緣,希望藉布施,將來不會墮入惡道。

木匠回答佛陀:我的心願是幫兒子蓋房,等蓋好才能修行。

佛陀第二次向木匠化緣,

木匠回答佛陀:我還要等媳婦生子,等看到才能修行。 

第七天,一把斧頭從屋樑上掉下,砸中木匠,當場死亡。

  

佛法說: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即時,錢財五家有,不施悔恨遲。

    布施、供養、修福的功德是不可思議。

    五家:1.火災 2.水災 3.偷盜 4.貪官 5.敗家子 

   

3/22         P.1   

   

    

佛法說:親就是冤,愛就是恨。

    親情慢慢變成冤家,父母、兄弟、妻子,

    碰到不如意,就翻臉成仇,

    證明冤和親是相對的境界,會變化。   

    其實冤和親都是虛妄不實。

    利害、取捨、善惡,都是相對境界。

只有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無我心、功德心、智慧心,

    才是真正、絕對的善法。 

情是枷,愛是鎖,

    為了情愛而作繭自縛,甚至喪失生命也不辭。

    沉溺於欲愛、色愛而無法解脫。     

師父說:過分沉溺於欲愛、色愛,

    將來果報變成鴛鴦,

    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欲愛、色愛就是一把火,使心不得安寧,身不得自由。

古人云:鴛鴦枕上活刀山,紅羅帳內真地獄,

        眉來眼去招魂鬼。

    有了欲愛、色愛,清淨心沒有了,

    失去法身慧命,色身受影響。 

    願作風流鬼,不知情愛是生死的根本。

禪宗: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有欲愛、色愛,將來會受生死果報。

淨土宗: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3/23      P.2       未完   

   

   

八指頭陀公案    

    民初的祖師寄禪禪師,他是寺裡的苦行僧,

有天見寺裡來了之流浪狗,很可憐,

因寺裡規定: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

不可養狗、貓,八指頭陀發願:

原本一天兩晚的飯量,剩下一碗布施給狗。 

    有天他正餵狗時,方丈剛好經過,

他知自己違規,立刻把狗飯吃下去,

方丈也沒多言。此時八指頭陀吃下去後,

就開悟了,從此會吟詩作對。

    有位老居士要供養他閉關,

請到家裡的關房,每天由18歲閨女送飯。

半年多來姑娘對八指頭陀產生情愛,

一天把繡花鞋丟進窗內,

八指頭陀用手指勾鞋又丟還回去,

沒想到念心一動竟無法繼續坐關,

出關後自己把勾鞋的手指斬斷,

繼續朝山、懺悔。到供奉佛陀舍利的阿育王寺,

又燃一指來供養佛舍利。

從此大眾稱他八指頭陀。   

    八指頭陀沒有沾染色愛,

僅因手指碰到女鞋,就讓法界不清淨。

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對色愛必須要長期觀照、對治,修不淨觀、九想觀,

才能慢慢淨化這念心。

   

3/24      P.2   

   

   

俗語: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就因欲愛、色愛現前,這就是一種業,

    讓人失去定力,想要擺脫這個業力,

    要有智慧及觀照。

禪宗祖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念心一起,馬上收回,心清淨了,

    才能得解脫。

凡夫俗子,對於錢財、情色,看不破、放不下。

    產生執著,心存掛礙,自然不得解脫。

超凡入聖,要從因上去返照,

    在起心動念的這念心,返照它,把它轉過來,

    轉識成智,轉凡成聖。

    華嚴經:不起凡夫汙染心,必成寂靜菩提果。

    凡夫心轉過來,就是無上菩提道,

    否則就受輪迴果。

轉化凡夫心,就成聖人菩提心,

    把渾水的泥沙沉澱,就是清淨水, 

    看破、放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凡夫這念心轉過來,就是清淨心。

在家如何修,要像維摩詰居士:雖有妻子,常修梵行。

    妻子是假名,彼此同修,互相幫助,

    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

    對於妻子、舍宅也能看破放下,心就得解脫。

出塵羅漢–把欲愛、色愛的煩惱,看破、放下、返照,

    身心得清淨、解脫,斷了見思惑,

    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證到四果羅漢,就完全出脫塵勞。

    凡夫六煩惱–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 

想要出塵證得阿羅漢果,就要把妻子、房舍看破、放下,

    就能得到真正解脫。 

   

3/25        P.3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標題–貪戀色欲就會遮蔽本具清淨心 

佛說:七情五欲中最大的過患就是色欲、色愛,

男女之間產生的執著、貪愛是絕對的大,

色欲、愛欲的過患是最大的,

若還有其他過患與它一樣大,

那天下就沒有人能成道。     

     

這一章色欲障道,又名戀色障道,

戀:貪戀,兩人談情說愛,心就不清淨,

障:遮蔽、阻礙。道:具足清淨的一念心。    

對男女欲愛、色愛的執著,就使本具清淨心無法現前。

欲:七情五欲,眼耳鼻舌身對色生香味觸的貪愛。

色:男女之情色,因色產生的欲。

欲火–男女之間產生的欲望、思念、愛著,就像一把火。

    這火比飢火、瞋火更厲害。

    凡夫心中有三火。

 

欲火讓人不自在,讓本具清淨心迷失,

    最後喪失理智,產生的業力,

    使墮落畜生道、餓鬼道,甚至地獄道,

    始終輪迴不已。     

二同:二者相等。      

對治色愛、欲愛,修不淨觀,

    使心得清涼、得解脫。

佛經云:心淨佛土淨。

淨土宗: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沒有欲愛,就不會來到娑婆世界。

    心念不歸一,就不能生到極樂世界。

佛法云:財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禪:把欲愛心轉過來,就是清淨心、淨土。     

    要在這念心上返照、修定,去除欲愛、色愛。

    在定中啟發智慧,用智慧返照,去除欲愛、色愛。 

   

3/26       P.1       

   

   

一般人都有欲愛、色愛的煩惱,所以要修不淨觀。

大智度論:色

  1. 顏色–頭髮顏色,化粧。

  2. 形容–形象、容貌,笑容。

  3. 威儀–舉止風度。

  4. 言語–說話聲音、語調。

  5. 皮膚–膚色、膚質。

  6. 相–外在的一切。

修不淨觀–

  1. 青瘀想–想像皮膚死後的潰爛、青瘀、腫脹。

  2. 九想觀–想像屍體的腐爛,頭髮、皮膚、化膿、污血、

             蛆蟲來吃、風化成白骨、成灰。

  3. 專注的思維、觀想,執著、貪愛都歸空,

     最後心清淨,得解脫。

  4. 修智慧,修觀行,思維不淨觀、九想觀、九孔流不淨···,

     利用這些方法對治愛欲,效果較大。       

     勉強用克制,較難對治生生世世帶來的愛欲習氣。

人死後,稱為中陰身,被業力牽引去投胎,

    朦朧中看到自己的債主正在性行為,產生貪愛,

    神識一剎那就入胎。

    這念欲愛心其大無外,非常猛利,超越佛的神通。    

若是有修觀行,境界一現前,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立刻照它一下。

    參禪的人,參:誰?藉此返照。

    念佛的人念一聲:阿彌陀佛。也能把心念轉過來。 

其大無外

    男女欲愛之心, 

    對比 拜佛、修善、誦經的這念心,

    所以欲愛心一起,一剎那就入胎,完全無障礙。

修過觀行,看到男根、女根,心都不動,馬上起覺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是平時時時刻刻都要起觀行、起覺照,

    才能對治猛利的這念欲愛心。

   

3/27          P.2   

 

    

輪迴六道,就是因這一念欲愛心。

經論: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出膝蓋,地獄腳板出。

    人死時身體慢慢變涼,

    1. 修行人頂門還是熱的,神識從此出,

       可生到五不還天,或是淨土。

    2. 修十善業,眼睛還是暖的,神識從此出,可生到天上。

    3. 只有心口上是熱的,就將轉世為人。      

    4. 肚臍眼是熱的,神識從此出,就墮入餓鬼道。 

    5. 膝蓋是暖的神識從此出,就墮入畜生道。 

    6. 只有腳板熱,神識從此出,就墮入地獄。 

修行就是要照顧這一念心,

    檢討起什麼煩惱,貪瞋財色名食睡,

    男女欲愛、色愛的煩惱最厲害,

    要對治就要修禪定,安禪靜慮。

安禪–身體不動,盤腿,手結印。

    靜慮–修什麼法門,就安靜思維這個道理。 

    對治欲愛、色愛,修不淨觀,觀自身、他身的不淨,

    重慮緣真,不斷修下去,這是一種長期慢性病。 

情愛、色愛是生死的根本,顛倒,愛著就是生死。

    親就是冤,愛就是恨,由愛會生恨。

    愛變成占有,得不到就拚生死,甚至失去生命。  

     

3/28        P.3      未完      

     

   

佛法主張把愛和情提升為慈悲心

    首先要發大願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對眾生要知恩、感恩、報恩,所以要度他。

    首先要度自己,時刻檢討,如有欲愛、色愛,要轉過來。

    要對治要修九想觀、不淨觀。

    生病要吃藥,也要知道藥方。

為什麼不能有欲愛、色愛,這是生死、煩惱的根本。      

    有了這些,心有障礙,就會障道,道理不現前。

    要想成功修不淨觀,要有信心、恆心、耐心。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所以欲愛、色愛就是其大無外 

修行要修戒、定、慧。    

    慧,就是觀慧。有了智慧,知道毛病,也知道對治。

    修了禪定,還要從中產生智慧,

    最後以智慧返照來斷煩惱。 

修不淨觀,對治欲愛、色愛,

    修空析觀,對治癡心,

    修慈悲觀–四無量心,得到慈心三昧。

    修緣起性空–空觀,得到真空三昧。    

    這是三昧正定,能夠安住不動,稱為百千三昧。

    斷欲去愛是修行的根本,否則仍要流轉生死。 

   

3/29       P.3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貪著愛欲之人,就像手拿火把,逆風走路,

風吹火把的火焰隨時會燒傷手。

這一章的主旨就是必須斷除愛欲,轉煩惱成菩提。

否則愛欲能毀滅自己。

   

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這念欲愛的心與清淨的心,是一個還是兩個?

    其實只有一個。

    這念貪愛的心,沒遇到境界時,不會想入非非,

    若境界現前,則欲火立刻燃燒,身心都不自在。

    這就是逆風來了,心動造成身動,造了惡業,必受苦果。

要稱性返照,稱性:順風,順著本心本性起覺照。

    欲火現前,馬上覺照,欲火就熄滅,

    這就是正順菩提、正順涅槃、正順自心、就是順風      

古人說:食色,性也。眾生有欲、愛。

    佛法認為愛欲就是一潭渾水,一支火把。

    不知覺照,火把就會燒身。

    若能覺照,就能轉為智慧。

愛,有男女之愛、父母、兄弟、兒女之情···,都是愛著。

    若能轉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就是自我提升,愛就化為清淨心。

    欲,有財、色、名、食、睡,都是生死、煩惱。 

    善法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覺照,才能將汙染的欲,轉化為清淨的願行。 

    才不至於持火把逆風而行,不僅燒身,甚至喪命。

   

3/30      P.1     未完          

   

   

歷史告訴我們,許多英雄豪傑、帝王,過不了美人關,

    因而喪命、亡國。

    想要長生,也要遠離酒、色、財、氣這些欲求, 

    其實若能返照自心,減少貪愛、欲望, 

    放下財、色、名、食、睡, 

    心清淨,心定了,一念不生,才能長生不老。

    儒家講修身養性,

    道家要遠離欲愛、色愛, 

    佛法談明心見性,因欲愛、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 

四禪八定是根本禪,得到定境,   

    這是世間禪,凡夫禪,俗稱成仙。

超凡入聖–證到四禪八定,進一步啟發智慧,

    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煩惱漏盡,    

    就是出世法。  

定–心念不動的定境

    還要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就是慧,

    這是最高的菩提智慧。

方便智慧–時刻檢討、反省、對治。

    例如修不淨觀,對治欲愛、色愛。

    轉化成清淨心、慈悲心,就能得解脫。

觀成–看到異性,心一動,

      立刻觀想,這人變成一具骷髏,

      或是全身不淨、內外不淨,

      這就是觀行成就。

欲愛、色愛對人影響很大,包括學業、事業、道業。

    修行人要會返照,

    這念心有定、有慧,定慧等持,

    就能返照自心、斷除煩惱,

    轉識成智,才能成就菩提智慧。     

     

3/31         P.1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降魔化他)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 

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降魔化他–能降伏心中的魔,便能降伏外面的魔。

欲界天的天人看見佛陀在打作,就獻上玉女供養佛陀,

想破壞佛陀的道業。

佛說:臭皮囊包裹著穢物的人,你來作什麼?

走開吧!我不需要。

天人見此對佛陀更加恭敬,前來請示佛法,

佛為天人解說道的意義,天人聽後很快就證得須陀洹果,

證到初果,就能與道相應。    

   

這一章舉例說明,若能遠離欲愛、色愛,便能降魔化他。     

    佛不僅能自利,又能度化天神,使他能證得小乘的初果位–須陀洹果,

    這就是遠離欲愛、色愛的緣故。 

天神–欲界天的天人。

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這六層天還有男女、飲食、睡眠的欲望,有欲愛、色愛,

    所以稱為欲界天。

佛法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

        化樂熟視暫視,此事六天真快樂。     

    四天王天–和人間最相近,天上一日相當人間五十年,

        男女欲愛和人間一樣,要擁抱、器官接觸的快樂。

    忉利天–需要擁抱產生愉快。

    夜摩天、兜率天–只需握手,相視微笑就能滿足。

    化樂天–相視久一點即可。 

    他化自化天–看一下就能滿足。  

革囊眾穢–臭皮囊內裡都是穢物。修不淨觀法門   

   

4/1          P.1     未完     

   

   

道–大乘道、小乘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

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心,時刻清楚明白。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能說出的道,只是善巧方便。

        能說出的名,只是假名、假相、假有。 

        凡是具有言說,即是開始,有始,就有終結。

禪宗祖師:開口即錯,動念乖張。

          道只要一開口說,便失去本意。

佛法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禪宗祖師:要直下承擔,道就是佛,心即是佛。

    都是講這個。 

人界–五戒 

天界–十善

色界、無色界–四禪八定 

大乘道–六波羅蜜 

小乘道–四諦、十二因緣

    這些法門都是助道,證到涅槃的方法。

    37助品,幫助斷煩惱,趨向佛道,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以證到涅槃境界。

大學云:大學之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明白自己的這念心性。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道之謂教。

      性就是道。     

廣成子是道家修道的始祖,黃帝問:什麼是道?

    廣成子: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看不見、聽不到, 守住這念心, 

            例如,誦持佛號,堅住這念心,這就是道。 

            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這念心安住,身就清淨、端正,口不動、心不動、身不動,

            遠離男女欲愛、色愛,白天安住正念,晚上不會夢遺,

            心神合一,才能與道相應,身體也不會壞。        

            廣成子依此道理修持,活到一千兩百歲,

            能產生神通,明白世間道理。  

   

4/2         P.1   

   

   

佛為天神解說道的意義,

    要清淨六根,遠離貪瞋癡,不要有欲愛、色愛的念頭。    

    天神很快證得須陀洹果,又稱預流果、初果,而與道相應。

修行人若無法放下欲愛、色愛,因而產生無明、煩惱, 

    再缺乏定力、智慧,就失去作主能力。

    憨山大師云:念佛本為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心。

如何超生死,不受輪迴之苦,

    要找到生死的源頭,從源頭去了。    

    癡愛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難解脫

    愚癡和男女之間的欲愛、色愛就是源頭,

    所以要把這念頭轉過來,

    當下安住正念,就能了脫生死,超越煩惱。 

    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斷癡愛。 

    念佛,就是念自己的癡愛,

    用這一句佛號來照破自己的癡心和愛心,

    把欲愛、色愛化除、轉過來,才能得解脫。 

    癡愛若能念念斷,心心彌陀全身現

    一句佛號,就是一念光明,

    沒有欲愛、色愛,心就光明、專注、有定。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把癡和愛轉過來。 

這一章佛以事相來證明遠離欲愛,

    所以直接叫天神送的玉女離開,

    佛的眼中她就是裝滿污穢的臭皮囊,

    是煩惱、生死的根源,所以不會被迷惑。

    小人見玉女來是福,君子見欲女是禍

    儒家的君子就是佛法所說覺悟的賢人、聖人、菩薩。

    若不遠離,禍即臨頭

    所以凡夫在迷,菩薩在悟。

修行要用這些道理來觀心、檢討反省。

    欲界天的男女之樂,都是這念心所造成,

    要時時觀照自己當下的這念心。

    色界和無色界完全在定當中,

    沒有欲愛、色愛的問題,

    常保寂靜、無為、定慧當中,

    就是中道、實相、如來境界。      

修行要調身調心,保持正念,心得正定,成就金剛不壞之身。

    道家、儒家、佛法,都強調欲愛、色愛是禍患、煩惱、無明。      

    佛法進一步強調,除了斷除欲愛、色愛,

    還要修福德、智慧、37助道品、六波羅蜜、慈悲心。

    慈心廣大、悲智雙運,心常在定中,

    如此就是菩薩境界、佛的境界。

    修種種福報,發大心,

    悲智願行兼具,便能圓滿菩薩行。  

   

4/3      P.2    

    

     

4/9        P.2      未完   

   

   

修行的目的在見性

    性在煩惱中,隨著這念心而修,就能轉煩惱為菩提。

    小乘:斷煩惱、證涅槃。

    大乘:轉煩惱成菩提。    

    無上乘:煩惱即菩提。 頓悟法門 

    以上皆為尋流而行,此章是講頓悟法門。 

 

不觸兩岸

    世上任何境界、事物都是兩岸、相對境界。

    眾生不是執有,就是落空,始終處於相對境界。 

    不觸兩岸,是指不住兩邊、中道而行。

世間萬法,都是相對境界。    

    就是無常,虛妄不實,夢幻泡影,

 

    不可能始終存在。

    對於世間萬物,不應心存執著。 

   

4/10      P.2   

   

   

世間認為要從善如流,嫉惡如仇。

    佛法認為善與惡都是相對境界,

    會隨時節因緣所變,

    所以善、惡就是兩邊,不能執著。

佛法把善分為三種:

    1. 假觀善–世間善屬於天上、人間的福報, 

               天福享盡,仍要受輪迴。

 

    2. 真空善–修了善法,歸於無念,就是能所俱空。

    3. 中道實相善–不住空、有兩邊,稱性而修。

           這念心清楚明白,能作主,

           是最高的善法,

           是超越兩邊,解脫的無上菩提道。

不住兩岸–住:心念的執著。

          執著外境為實有,產生相對境界。

    禪宗祖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不著空、有兩岸、相對的境界,就能了脫生死。         

    所以要稱性而修,就是正知正見。 

不住兩岸是無上甚深妙法。

    世間的兩岸不能住,

    出世間的兩岸也不能住,

    例如:這個世界是穢土,往生西方是淨土。

          哪個是東方?是西方?

          人處東方,淨土在西方;

          對西方而言,東方又成了西方。

東西南北,都是方便世間法,

    真正的淨土在這念心當中。

    心中有貪瞋癡,所看到的就是五濁惡世。

    心中清淨、光明,看到的世界就是淨土。

    淨、穢不離當下這念心。

要生淨土,就要不離自心,

    時時檢討反省,斷惡修善,不執著善惡,

    這念心離開相對,超越兩邊,

    就是真正常寂光淨土,就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執著兩邊,始終契悟不了這念心。

    佛法有漸、頓,這裡的心性,屬於頓悟。

    離開兩邊,就能頓悟這念心性。

凡聖的差別:

    事相上 1. 凡夫是苦惱的境界。

           2. 聖人已證果位,有神通、得大自在。 

    最究竟的差別,在於這念心

    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不執著:

    知而不著,心當中不生掛礙。

    知道善惡,積極為善去惡,最後善也不執著,

    達到無善無惡,不落兩邊。

    這念心不執著,才能契悟絕對的境界。   

   

4/11        P.3      未完  

     

    

修行不離方便,方便是管道。

    藉由方便,最後離開兩邊。

    穿衣吃飯是相,穿衣吃飯的這念心是性。

    相不礙性,性不離相,只是不執著。

煩惱、菩提是相對的兩岸;生死、涅槃是相對的兩岸。

    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兩者是一個,

    只要當下不起煩惱,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不是離開生死,再去找涅槃。

    兩者猶如波浪和水,不起波浪,波浪就是水。 

心不平靜,心隨境轉,就會起波浪。

    修行,不隨境界風而動,就是順性

    離開兩岸,煩惱即菩提。

    八風吹不動,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遇到這八種境界,這念心知而不動,

    保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照一如,不隨境轉。

漸修:現在是因,就是此岸,未來是果,就是彼岸,這是兩邊。

頓悟:此岸即彼岸,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古德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

      從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到抵達終點,仍不離當初的這念心。

諸法緣起,緣起性空

    世間一切現象,都屬相對境界,

    要超越,也不能離開日常生活。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身在世間,心不著世間相。  

    一切法皆不執著,心清楚明白,能得解脫,自然離兩岸。

佛法有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

    三諦是一心中得。

    契悟到這一絕對的心,就能明白三諦一心,

    一切法不離當念。 

   

4/12        P.3   

  

                 

不為人取

    修行要有智慧及慈悲,悲智雙運,照破外境,

    離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時刻保持心的寧靜,才不會為人所謀計。

不為鬼神所遮

    佛法六道眾生,鬼道包含鬼、神,

    外面的鬼:事相上而言,神是鬼中當官,

              生前福報、福德大者,死後再鬼道做官,

              土地公、城隍爺、山神、河神、水神,

    內心的鬼:理上而言,

              看到好吃,吃不到,起貪心,

              遮蔽自性光明,臉孔出現餓鬼相。

              起欲愛、色愛,身體發熱,作不了主,

              身體不自在,失去理智,造作惡業,

              墮入畜生道,甚至下地獄。

              看到女孩,心起妄想,夢中也夢見,

              甚至白天也見到影子,造成心神不寧,

              這就是意識轉變而來,

              內心的鬼,招感外面的鬼,

              想要脫離,就得從這念心開始。  

   覺察自己起貪心、貪色的念頭,

       馬上逆情順性,發慚愧心,

       收回貪心、貪色的心,   

       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修不淨觀,把一切看破,

       這念心轉過來,滅掉心中欲火、瞋火、飢火,

       離開餓鬼道,就不為鬼神所迷惑、牽引。  

    

4/13         P.4      未完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十法界都在當下這念心,

    生滅法界–一念頭一法界。

    菩薩境界–這念心若能安住實相,

              保持光明、慈悲、正念、正定現前。 

    如來境界–悟到這念心性,稱性而修,

              不生不滅的一真法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洄流所住

    洄流:對境界產生執著、貪愛, 

          這念心始終在攀緣,乃至懈怠、放逸,心無所安定。   

          要以精進來對治。

    精進–事精進: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無有間斷地用功,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

                  心靠在善法上,以佛法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

                  廣行六波羅蜜。 

          理精進:從有為修於無為,達到一念不生,就是無為,

                  最後能所俱空,安住正念,修而無修,就是大精進。

                  

釋迦牟尼佛大施太子公案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為大施太子,因過去的願行和智慧,

始終精進不懈修菩薩行,廣行布施。

國王知道他把國庫財寶布施給人民,便驅逐出宮。

太子出宮見人民貧窮困乏,

心想只有龍王的如意珠,才能救度大眾,

龍王想將送他如意珠,但先被龍群盜走,

為了要回如意珠,太子發願挑乾海水,

四大天王也感於太子願行,利用神通幫助挑乾海水,

龍群害怕,立刻將如意珠獻給太子,

這就是事精進。   

 

楞嚴經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無見:就是直流;知見立知:就是洄流。

    大乘起信論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這念心始終為外境所轉,就落六道輪迴。

    不為洄流所住–這念心時刻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就是直流。      

   

4/14         P.4      未完 

   

   

亦不腐敗–心起煩惱,業障現前,乃至破戒。

    儒家: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修行學佛要持戒清淨,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修十善。

    出家眾–受三壇大戒,修戒、定、慧。

戒–戒法、戒相、戒體。 

    在戒法、戒相上加功用行,最後歸於戒體。

    戒體–這一念心。

    這一念心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常寂常照,

    檢討反省改過,始終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

    身清淨–不造殺、盜、淫。 

    口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 

    意清淨–不起貪、瞋、癡。    

    古德云: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心清淨、光明,不會腐敗,菩提心、涅槃性就會現前。

所謂:參禪第一,持戒為先。

    事理圓融,持戒清淨,具足戒行,

    這念心安住正念、實相,就是最高的持戒。    

   

4/15         P.5      未完          

   

   

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木:譬喻道;海:譬喻性海。

    這念心具足無量智慧、禪定、神通,如同海中蘊藏寶藏。

    這念心要像海水一樣深廣,要眾流匯集而成,

    所以不拒細流(不以善小而不為),

    才能契悟心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清淨法身佛,就是這念本具清淨心。

某法師開示:女眾不能成佛,不能成魔。

老和尚解釋:是指不能成就釋迦牟尼佛32相80種好、丈六金身的報身。

    成就報身佛必須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這是漸修,修行六度波羅蜜圓滿成就百福,

    用百福德成就一個相好。    

這一章是佛慈悲,開示弟子這一生修行絕對可以成就清淨法身佛。

    就是這念本具清淨心。

    迷則眾生,悟則佛;起邪見就成魔。

    經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悟了這念心,依道理來修,在這念心安住、返照,即可見性成佛。

佛法是真實的道理,不僅是學問。

    要有信心,進而去實行,就可從此岸,

    經煩惱的中流,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  

    

4/16         P.5      未完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    

情:男女之情。欲:對色的貪愛、貪欲。

情愛是生死的根本,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俗語:情是枷,愛是鎖。    

有了情愛,心不得自在,把它轉過來,才能破惑,

脫離三界,到達毘廬性海。    

要修不淨觀來對治,照破對異性色身的執著,

愛情、情欲、婚姻都是虛妄,

去三毒、破三惑,證三智、三德,才能得真自在。    

   

陳搏仙人公案 

    皇帝為表達對仙人的尊重,送美女給他,

仙人題詩: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與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

之後仙人飄然離去。

 

情欲太重,對學業、事業都不能成就,

歷史上的君王和英雄豪傑,多有亡國喪命的例子,

世間法尚不能成就,何況出世法? 

   

4/17         P.5       

   

     

佛度化比丘公案 

    有一位打坐12年的比丘,因心無法放下財色名食睡,

一直未成道,釋迦牟尼佛見他得度因緣成熟,

就去度化他。

    河裡一隻烏龜游到岸邊,岸旁的水狗想去吃他,

烏龜縮豈四肢及頭尾,水狗吃不到就無奈走開。

佛陀問比丘:你有什麼體悟?

比丘說:因煩惱多,心很難降伏下來。

佛陀說:烏龜為保命,就會縮起四肢,

修行人也要自保,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四肢頭尾,代表我們的六根,六根內照,就是逆情順性,

自然不為情欲所惑,得以保住法身慧命。   

所以要相守門一樣,守住六根不會跑出去。

 

憨山大師:修行說難是難,說易也是易,

    只要意根不動,順性而修,就不易為情所惑。

    要遠離情欲:   

    儒家–修心養性   

    佛法–明心見性  

          依方法返照、檢討、反省,

          修行不會白費,一定能成就正覺。 

   

4/18         P.6        未完   

   

   

不為眾邪所嬈    

嬈:困擾、迷惑。有女字旁,是因為女孩子而產生煩惱、困擾。   

眾邪:世間人對人生真相看不清,而產生疑惑、邪見。   

印度有96種外道,例如斷見、常見。

斷見:人死後什麼都沒有。

常見:人死為人、牛死為牛.....生生不息。

    以前社會提倡掃黑,把信仰一概而論,

拜佛是邪見、怪力亂神、迷信、癡人所為。 

宗教是鴉片,對社會、政治沒有好處!    

這些都是邪知邪見。

 

世界的產生說 

    基督教:上帝創造出來。

    婆羅門教:梵天所創造。

    儒家:世界是清與濁合成,清者上生為天,

          濁者下降為地,當中就是人類。

    道家:世界是陰陽所生,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64卦。

    這些都是在心外求法。

    佛法: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因緣和合所生的假相。

          世界沒有創造者,一切都是共業所產生的

          依、正二報因緣和合而成。

          因緣和合:具足種種條件,才能產生結果。 

          例如:師父講經,希望度化大眾。 

              就必須具足眾緣–講堂、電燈、桌、椅、麥克風、電源,

              講經人、聽經人,這場法會才能成就。

              若因緣散去,法會也不存在。

          這就是真實的道理。   

          例如:人的生育,不是人自己生出來。

              必須男女交合,或是人工受孕,具足種種條件。

              人道如此,畜生道、天道,乃至植物都是如此。 

              植物的生長:經由播種、壓條、阡插等方法,

                  具足因緣,才能使植物綿延繁殖下去。 

修行學佛要破除邪見

    1. 知道諸法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主宰。

    2. 知道人人皆有佛性。 

    了解緣起性空、心即是佛、道不離心, 

    才能從邪見轉成正見。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 

   

4/19         P.6            

   

   

精進無為

無為:順性,順著這念心性。

金剛經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外在的衣、食、住、行,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 

以及受、想、行、識,都是有為。 

修行就是將有為化為無為,觀空不執著空,

契入空性又不著空,就達到無為。 

 

念佛

能念之心清清楚楚,所念之佛了了分明,這是有為;

要達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了不可得,就是無為。

無論修任何宗派,禪、淨、密、律,都要達到無為,   

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精進無為,這就是佛法的根本。

 

無為

靜坐、思惟、反省、返照,照破這念心中的無明煩惱,

    達到一念不生,無為心、平等心、真空心、涅槃心、菩提心現前。     

先從有為中去修善法,修六波羅蜜、慚愧懺悔,

    早晚課、打坐、誦經、持咒,修四正勤,

    用善法轉化惡念,化除習氣,

    使身口意清淨,心保持光明,這就是福報。

修一切善,不執著功德、福報,    

    最後達到一念不生,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清清楚楚,處處作主。    

想契悟這念心,先從有為法,精進一切方便法門,

    再進一步契入無為。   

   

4/20      P.7     未完     

   

   

精進 

    1. 消極–心不起貪、瞋、癡。 

             口沒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身不造殺、盜、淫。  

    2. 積極–發四弘誓願。

             時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 

             身修一切善,口說大乘、小乘,漸修、頓悟、出世間法..。

             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3. 真精進–精進以後,又不執著功德、果報。

佛法說: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依據這原則修行,無為法就會現前,

    真正的精進,從有為開始,

    進一步不執著,無為法就會現前。 

漸修–由有為歸於無為,次第而修。

      佛經云: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

      最後歸於中道實相觀。

      由事到理,最後事理也不執著,無為法現前。

      一切賢聖的精進,最後歸於無為法

      老子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達到無為的境界,心中就是真空、妙有,

      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

      是最高境界、宇宙的根本,

      佛法稱為法王。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依據此法來用功,就能達到無為境界,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是本具,

    當下即是,動念乖張,

    這念心時刻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寂照一如,就是無為。 

   

4/21       P.7     未完 

   

   

六祖壇經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都是講這念心,但有層次上的差別。

    修一切善,不執著善法。斷一切惡,沒有能斷、所斷,

    這念心是絕對的,就是真正無為。     

無為–定慧一如

    定–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妄想。

    慧–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無為不妨礙有為,有為不執著,就是無為。

    真自在–有為是用,無為是體,體不礙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    

佛法說: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

    一乘:就是無為法。

    任運:任持自性,保持這念心,始終安住無為。

    這念心可運用在假有、真空、中道實相上,

    體用一如、體用自在。

稱性而行–

    想悟道,要稱性而行,

    這樣修行就是真悟–順性,    

                真修–修而無修,尋流而行,不為人取

    為人所取–要覺照、檢討反省;

    住在洄流–要精進 

    腐敗了,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要懺悔

    如此才是真修行。

修無修修,依性起修,始終不離當念,

    這一生就能契入無為,成就道果。

   

4/22        P.7      未完   

   

   

這部經涵蓋大乘、小乘,漸修、頓悟之理。   

    依據這些道理來返照、用功,

    一定可以成道、證菩提、涅槃。 

    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道是現成的,不假外求。

不修行,就是執著身體諦水火風四大,

    以及受想行識、妄想、瞌睡;

    修了,又是起心動念。

    所以要稱性而修

    就能轉識成智,超凡入聖。  

本章的大意,就是修行的根本。

    相信此理,就是與理相應,就入了聖位。

    只知事而不知理,始終是在凡位修,仍與理不相干。

    要修而無修,時刻安住正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動、處處作主, 

    就能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此修行,理就現前。 

   

4/23      P.7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說:時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

六根接觸外境時,不要與境交會,否則會產生禍害。

證得四果阿羅漢,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 

這時才能相信自己的這念心。 

   

意:佛法指意識。修行要了解心、意、識。

八識–1.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2. 第六識:意識 

      3. 第七識:末那識執我

      4. 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識,

                 有能藏、所藏、執藏之意,

                 能含藏一切種子,是這八識的倉庫。 

心、意、識都是這念心,只是作用不同。

    1. 心–念頭一起,就是一念心。 

    2. 意–第二個念頭再一動,再一想,就是意。 

    3. 識–第三念,根塵相對,當中起執意,就稱為識。

禪宗參話頭要離心、意、識,當下就是絕對的境界。 

   

4/24        P.1      未完      

   

     

佛法對於心的分類 

    1. 妄想心–凡夫念頭生生滅滅,念念遷流,始終不停。   

    2. 肉團心–心臟,這念智慧心並不存在於心臟中。 

               腦神經細胞,細胞會新陳代謝,這念心也不在其中。

    3. 菩提心–真實心。這念心通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生滅。

               意,不是菩提心,也不離開他。

               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菩提心。

               這念心,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妄想心。

               若不能契悟菩提心,先起善念,不起惡念,

               達到完全都是善念時,對善念不執著,

               最後歸於無念。  

               無念,就是菩提心、真實心,本具清淨心。 

心、意、識的作用 

    1. 看到人修建道場,起第一念。 

    2. 認為這是出世法、清淨功德,果報不可思議,這就是

    3. 既然不可思議,所以要護持道場,這就是。   

眾生隨心意識而造業 

    善意造善業,可感天上、淨土的殊勝果報。

    惡意造惡念,以致墮入三塗餓道。

    例如看到一支手錶 

        1. 發現一支手錶,這是第一念。 

        2. 察覺這支錶品質好、造型美,這就是。  

        3. 心想佔有,就順手牽羊,這就是

        因識而使身體造業,惡業果熟,就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受苦,

        或落入人道而貧窮下賤。

   

4/25        P.1      未完       

         

      

以上的例子,從當下這一念心來 了生死。

    第一念 看到錶,只有知道這一念,沒有第二念 

    第二念 想佔為已有,馬上起覺察:

           現在修行,布施、供養都來不及,

           怎可犯偷盜?

           這一念覺心起照,當下轉念,就能轉識成智。 

為什麼起偷盜心?

    因過去習氣很重,這一生容易現前,成為現世的業。

    若過去惡業很輕,這世不會偷盜,善業現前,

    還會布施、供養。 

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心水。失去這念心,六根對六塵始終迷糊,人生是黑暗。     

    佛經云:迷即眾生,覺即菩提。

    這念心覺悟,清淨心現前,就能作主,得解脫,

    超凡入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佛法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

    就是指當下這念心非常微細,

    一念不覺就流轉生死。

    修行就是時刻觀照這念心。

這一章意馬莫縱,就是告誡我們,

    不可放縱這念心,要時刻保持正念。

    這念心像野馬,這念心不覺心跑掉了,就會心猿意馬。

    修行就在調伏內心這匹野馬,

    這念心若能作主,心意識帶我們成佛作祖、了脫生死;

    作不了主,則墮入三塗惡道。

對禪的誤解 

    有人解釋為自在禪,隨心所欲,

    這是放縱自己的第六意識,

    就是造業,且要受報。 

    所以這念心能載舟,帶我們到彼岸、淨土; 

    也能覆舟,讓我們墮入三塗惡道。 

   

4/26      P.1      未完   

   

    

憨山大師說:修行很簡單,只要三十年不動意根, 

    釋迦牟尼佛也拿你沒辦法。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要能作主,

    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有慈悲心、恭敬心、謙卑心、

    精進心、長遠心、要發心廣大。              

這念心作得了主,才能發大願、修大行。

    要有覺悟–六道是苦、生死輪迴是苦、人人皆有佛性。

    才能作主。

    意–就是菩提心、無住心。       

    沒有覺悟,不能作主,心就是意馬。

    這念心悟了,就是煉鐵城金鋼。

    沒有悟,鐵就生銹,最後消滅。   

   

4/27        P.1     

   

   

佛言:慎勿信汝意 

慎:注意

佛說: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照顧好這念心,能得解脫。

      禪宗:照顧話頭。

            話頭:起心動念的地方。

            照顧腳根。

      淨土宗:護念。保護自己的念頭。

如何保護念頭 

    念佛號–就是把心靠在佛號上,不打妄想。

    佛所護念–用佛號來保護這念心。

    誦經、持咒–用經文、咒語來護念。            

這一章是要自己護念自己,

    就是要慎念,時刻起覺照,要有覺心。

    覺:注意、警覺。

    慎:用真心來注意自己的意念。 

   

4/27            P.2         未完           

        

           

慎念–就是時刻注意起心動念,講話及作為都要謹慎。

    儒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戰兢兢,如屢深淵,如履薄冰。

    一起心動念,佛菩薩、神鬼皆知。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

    時刻保持慎字,就是開始覺悟。

覺悟了,這念心清淨、靈明,就是有神明。

    沒覺悟,這念心就是貪、瞋、癡。

    凡夫容易起貪心,就是意識的作用,由貪心而起;

    容易發脾氣,由瞋心而起;

    以為沒有因果,由癡心而起。

    貪瞋癡都是因意識心迷惑、不明白。

    所以要念念清楚、明白。

    儒家:清明在躬。

    這念心作得了主,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意識心就變成菩提心。

祖師云:修行要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靜的時候,這念心意識如如不動,就變成菩提、如如佛。

    動的時候,起善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     

    早晚課誦念法、為常住發心、普度眾生、弘揚佛法、

    研究經教、精進道業‧‧‧都是善念。   

 

4/28         P.2       未完         

   

   

動的時候,只起善念;不動時,就是無念。

    世間人作不了主,不知要行善,還認為愚蠢。    

    這念心,起善念,就是有覺、有照。

 

    覺悟的有情–行善事,能作主,有覺、有照

    在迷的眾生–起惡念,不能作主,無覺、無照。 

佛言:慎勿信汝意。 

    凡夫的心意識是不可靠,

    這念心貪愛財、色、名、食、睡,

    相信他,就會墮落。 

    佛告誡我們: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惡念,要馬上照住、照破。

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

    性善,就是佛法說:人人皆有佛性。

    能覺悟,這念心就是功德、善源。     

    性惡,就是因不能覺悟,這念心是惡源、賊人。

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四大苦主,五陰無我,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心是惡源‧‧‧。

    心迷惑了–這念心就是罪惡根源,貪、瞋、癡無明。

    心覺悟了–這念心就是菩提心、戒、定、慧。 

聖者能調伏自己、隨順覺性,時刻起覺照;

    凡夫則放縱自己的心意。

    沒有開悟,千萬不能相信這念意識。  

   

4/29       P.2     未完  

         

   

十方法界圖當中就是一個心字,表示由心生出十個法界。

    所謂:三點似星相,橫勾似月斜;

          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   

    這正是意的作用。

    這念心:道、佛都在這;戒、定、慧是他,

            殺、盜、淫也是它。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煩惱即菩提。

    修行最重要就是這念心。

六祖壇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一切都是現成的,向外尋找道,是白費工夫。

    心念保持如如不動,一念不生,就是如來佛;

    否則就是心猿意馬,意念紛飛。

    所以時刻要覺察、覺照,保持覺性。 

有人起了欲愛、色愛妄想,作不了主,

    以為被人控制,受邪魔外道,被放符咒、作法,

    其實就是自己意識作不了主。

    作不了主,就會隨外境起伏。

    看到女眾,起了貪愛;

    當下起照,把心收回,這念心慢慢作主

    持續不斷返照,六根就慢慢清淨,這念心得解脫。 

    

4/30        P.2    

        

        

汝意不可信    

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 

    看到女眾,念念不忘,這念心作不了主,

    幻想前世有因緣,念念相繼,隨意念遷流,就墮入惡道。 

    佛法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從第一念、第二念‧‧‧,持續打妄想,

    自己六神無主,這念心迷失、不存在。

心一動,起了欲愛、色愛,馬上覺照,把妄想轉過來。

    可以念阿彌陀佛,或是修四念處觀來對治。

    頓悟法門,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不起惡念,善念也不起。

    頓悟法門是不著善惡,不落兩邊,

    這念心如如不動、寂照一如,契入菩提心,

    就能自在解脫。

    不能頓悟,就要漸次修證,

    漸修,就是先起善念、不起惡念,

    全是善念之後,善念也不執著,

    就能契入菩提、成就佛道。 

對於男女欲愛、色愛若作不了主,

    就要遠離、隔絕,身遠離、心遠離;

    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能作主了,所有外相都與自己不相干。 

    以般若智慧起觀照–現在相好莊嚴,

    一旦生病,容顏盡失,歸於無常,相也是虛妄。 

本章是漸次觀心

    慎勿信汝意:不要相信自己凡夫心;

    慎勿與色會:六根接觸外境時,不要與境交會。

    色–狹義是指男女的欲愛、色愛,     

        廣意是指外在一切有名、有相的事物。  

 

交會,有事、有理。 

    1. 心光交會–古人云:眉來眼去,魄散魂飛。

           光看一眼,就六神無主,晚上作春夢。

           戒律說:收攝眼根,行走目視前方三尺六寸處。

           平時練習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六根能收攝,心才能作主。 

           攝心–以戒定慧收攝身心。

                 以戒攝心:以戒為本,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舉手投足符合威儀細行。

                 以定攝心:這念心在定中,不散亂、顛倒。 

                 以慧攝心:以智慧觀照,外相都是虛妄,

                           男女相,九孔流不淨。   

   

5/1        P.3     未完   

   

   

    2. 身交會–六根與六塵不相會,身體保持距離。

           鼻根聞到女孩身上香氣,就打妄想。

           修行要在六根門頭考驗自己,

           藉境練心,看到外面境界,根塵相對,

           這念心是否能作主?是否產生欲愛、色愛?

           儒家說:男女授受不親。

           佛法:男、女眾保持距離。 

           例如端茶、遞水放桌上,不能直接交手上。

           收東西時,應請對方放桌上,不能永手接取。

           戒是很細微,時刻守身口意三業清淨。    

色會即禍生   

    與色相會,就容易生出生死大禍,要時刻注意。

    戒律規定,走路不並行,要保持距離。 

 

    男、女眾相處,時間一久,容易生感情、執著,

    甚至欲愛、色愛,甚至墮落,所以要遠離。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證到四果阿羅漢,斷除貪、瞋、癡、

    慢、疑、邪見六根本煩惱,

    看到什麼都不會起貪心,

    這時才能相信自己的這一念心意,

    否則要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只起善念,不能起惡念。   

   

5/2       P.3    未完       

   

   

這一章告訴我們,要了生死,遠離禍根,

    就要從意根開始做起。

    古德云: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

    這念心時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這就是最光明、安定、吉祥的地方。 

大乘佛法,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日常生活中,男眾女眾必須見面、共事,   

    所以時刻要起觀照、覺照,安住正念,

    若失去覺性,造了惡業,就招致禍害。 

這一章直接說明是最重要,

    1. 要有覺性

    2. 要覺察 

    3. 要覺照 

    4. 要覺悟 

    如此這念心才能契悟中道實相,

    這些都不離開這一念意,修行就在這裡用功。  

     

5/3         P.3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說:男女眾之間,彼此不互相對視,

不要共語、講閒話。

這念心要安住在無住心上。

提醒自己是出家修行人,生活在這五濁惡世,

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

看到年紀大的女眾,就像自己母親;     

年紀比自己大的女眾,就像自己姊姊;

年紀小的女眾,就像妹妹;

年幼的就像自己的子女。

思惟她們身在生、老、病、死苦當中,

要讓她們皈依三寶、恭敬三寶、

信仰佛法、明因識果、修戒定慧、發菩提心。

若心中打妄想,馬上起觀照,

把欲愛、色愛的惡念轉過來,

要發慈悲心,度脫這些眾生。    

   

5/4     P.1     未完       

   

     

這一章說明如何正觀敵色、安住正念的正念觀行。

    正觀敵色,又名正念觀女。

    修行要遠離男色、女色,

    男、女眾保持距離,安住正念,就是正念觀女(男)。

觀:1.觀念、概念。

    2.觀想。

    3.觀照。

    這裡是指正念–方便正念。

      1.方便正念。面對外境,這一念心要正念觀女(男)

            時刻安住正念。  

      2.究竟正念。     

方便正念

    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

    時刻以佛的心口意為標準。

    佛心:清淨心、無染著、慈悲、善念。    

    用這些方便來轉煩惱,讓這念心安住善法,

    當心都是善念了,不執著於善,就達到究竟正念。 

除了公務、或弘揚佛法,男女眾不共語、不對視。

    兩眼內視,觀照自己起心動念這念心。

這念心安住無住心上。

    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仍要面對男女眾。

    一日三摩頭,守口攝意身莫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念心像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看到女眾如同自己的母親、姊妹、子女,

    心想如何度脫她們,

    使之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信仰佛法、明因識果。    

    若自己心中打妄想,要起觀照,轉念,停止惡念。

   

5/5       P.1       未完     

   

        

梵經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用知恩、感恩、報恩,來轉自己的惡念,

    這就是方便正念。

方便正念屬於有為法,藉有為法慢慢轉識成智,

    最後歸於無念、無為,無為法就是究竟正念

    就是定慧不二的這念心、菩提心、涅槃心。          

無念–這念心如如不動、清楚明白、又能作主,

      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這就是自性佛,不用向外找。

金剛經云: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32相觀如來

    32相也是生滅。      

    要悟道,要保持正念。

    正念就是解脫、出世、如來、淨土。

    契入菩提心,當下就是究竟,

    這就是禪宗最高法門、最究竟,

    稱為心地法門、不二法門。   

    悟到這念心,就能通達萬法; 

    還未悟到,就要漸修,屬於方便正念, 

    方便,有八萬四千法門。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這樣一念不生,心就定下來,

    但也不能打瞌睡,

    要能處處作主,清楚明白,

    達到無念、無住、無為,

    當下這念心就是正念,

    不假方便,直了成佛,始終不離當下這念心。  

禪宗祖師云:一心不生,萬法不咎。

    一念不生,就是究竟,內外都不可得。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觀想為母親、子女,仍是虛妄。

    善、惡、魔、佛都是虛妄,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當下無念、無住、無為,才是究竟。 

   

5/6      P.1     未完      

     

     

假使習氣太重,就要藉助方便正念。 

       例如對治起心動念,所以要誦經、持咒、

       起善念、修六波羅蜜、早晚誦課,      

       等到習氣沒有了,身心就清淨。 

究竟正念屬於無為法,方便正念屬於有為法,

       從有為法下手,修行得力,

       最後不執著有為法,

       當下就契入無為。

當前這念心,如何面對外面花花世界?

       佛言: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

       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

       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人做事、穿衣吃飯,

       這念心安住正念,這就是最安心的方便法門。

要想成就菩提,不能離開五濁惡世、人群。

       觀行是一個方便,把女眾看作自己母親、姊妹,

       比較不會打妄想、起心動念。

目前世風日下,因習氣太重,就算觀女眾如母、如妹,

       可能仍無法去除對欲愛、色愛的執著, 

       所以要明白因果的道理,

       種惡因得惡果,如此才能免於輪迴六道中。

   

   5/7     P.1      

    

     

凡夫心中三把火 

        1. 欲火–看到女色、男色,生起淫欲心,

                 生理受到影響,心理失去智慧,造惡業。

                 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佛法說:忍心不動。忍色忍欲。

                 如能忍心不動,就不會為欲火所燒。

        2. 飢火–餓肚子,飢火在肚裡燒。

                 所謂:飢寒起盜心。

                 若去偷、搶,就造惡業。   

        3. 無明火–遇到不如意事,無明火高三丈。

                   乃至借題發揮,就是瞋火、無明火。

        如果能把三火統統息滅,

        心得清涼,身體自然清淨。

凡夫因習氣太重,事上做不到,

        要依根解結,安禪靜慮,

        要修四念處觀–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在這地方用功,直到一起觀馬上入定,

        就能得這藥的療效,

        在未達這境界前,就要繼續不斷修觀行。

觀:注意、思惟。

首先從別相念開始,各別來修。

        1. 身念處–觀身不淨,

                   修不淨觀、九孔流不淨。 

           堅牢尊者證道偈: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

               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

               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餘煩惱亦盡。

           進一步要深入思惟,過去錯誤思想的執著,

           認為男女欲愛、色愛是清淨、可愛,

           因此貪愛、想占有,

           把錯誤觀念轉過來,知道這不清淨、不可愛,

           就不會貪著,心就得清涼。  

                   

5/8      P.2     未完

     

         

         2. 受念處–觀受是苦,

                    不論樂受、苦受、中庸受,

                    終歸是苦。 

         3. 心念處–觀心無常,

                    返照自己起心動念都是無常、生滅。

         4. 法念處–觀法無常

                    觀一切法畢竟空寂、

                    一切法無有自性。

凡夫追求富貴榮華,五欲享樂,

         認為佛法的保持正念、修觀行、離欲出家,

         是不近人情。

         其實無論事業成功,家庭圓滿,

         最終仍是生老病死,親是冤、愛是恨,

         世上一切都是虛妄,

         若生天上享福,福盡仍要墮落。

世間真正可靠的,就是離欲。

         欲愛、色愛轉過來,心就得清涼、自在、解脫。   

         我們這念心這朵蓮花,要從白蓮花,變銀蓮花、金蓮花。

         離開五欲,心得解脫,

         再修大禪定,破除無始無明,

         這念心像金剛,就是金蓮花,如來的境界。

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就是安住中道實相最高境界,

         也不離開這念心。

         最低限度要有方便正念,

         由方便歸於究竟,因究竟離不開方便。

            

5/9      P.2     未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建道場,都是方便。

         沒有這些方便,就沒法在世間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所以不旦要建設道場,還要建大道場、十方道場、

         各地精舍,使佛法傳播更普遍。

         因此這念心更廣大、精進,

         滅除業障、破無始無明,

         跟廣大眾生結緣,自利、利他,

         功德圓滿,成就殊勝果報。

要達這境界,第一步從根本做起,

         斷除男女的情愛問題。

         出家修行不貪名、貪利,

         道場中一切資產屬於常住的,

         常住在,我們就在,常住不存在,我們也不存在。

我們處於欲界,有男女之欲、飲食之欲、睡眠之欲。

         觀照自己是否仍有這些欲望,

         有,就還在欲界。

自己修行有否進步,是否離開三界?

         有否成道證果?問自己就知道。

         有男女的欲愛、色愛,就是欲界眾生。

         若對男女之欲,沒有絲毫貪著,

         心中紋風不動,不起一念,清楚明白,

         了了分明,就離開了欲界。

沒有男女之欲,若對色生香味觸,

         還有貪著與喜愛,就屬色界眾生。

         離開色界,進一步觀察諸法如幻,

         緣起性空,一切境界如夢幻泡影,

         內外、善惡、地獄天堂、淨土穢土,都是空。 

         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

         能經常有此觀念,一起觀行,馬上入定,

         這時就離開色界。

   

5/10     P.2     未完

    

    

離開色界,卻執著空的境界,

         這個空不究竟,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因還未見到本心本性。

         進一步虛空粉碎,空也不執著,

         不住空、有兩邊,

         安住中道實相上,

         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有也不住,無也不住,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不動就是。

         不作有想、不作空想,

         不作非空非有想,不作亦空亦有想,

         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這就是中道實相的境界。

有了妄想、昏沉,馬上覺察;

         覺察以後,馬上覺照,把它照破,

         繼續安住在中道實相,

         這就是中道實相觀。

         持之以恆,就能契入如來境界,

         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要達到這個境界,

         第一要慎勿視女色,

         萬一與女色相會,還是要起方便,

         要修觀行–

         按年紀視為自己父母、兄姊、弟妹、子女,

         這些人對我們有恩情,

         還沉溺在生死苦海中,

         所以要發大願心、大悲心、

         發度眾生的心,

         如地藏王菩薩一樣,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如此想,心中有善法、正念。

         就知道佛法視人生的真理,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念,

         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  

   

     

5/11     P.2   

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 

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說:修道的人,就像從山上把木頭放入水中,

就能順流而下。不停留於兩岸邊,不被人取用,

不被鬼神所牽引,不被環境所干擾,導致腐爛掉。

最終能流入大海,完成使命。   

修行的人,不被愛欲、色欲所迷惑,

不被邪門外道所影響,

而能順性精進行道,

根據此道理用功,終究與道相應,契入無為,成就道果。    

   

這一章無著得道,又名逆情順性,

主旨是把提升為

就是本心本性、佛性、菩提心、清淨心、無住心。 

–貪、瞋、癡、慢、疑、邪見,冤親、是非等種種煩惱,   

    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七情、一切心意識的活動。   

      

4/4           P.1        未完      

   

   

眾生境界–隨著六根、六塵境界而轉,順著情欲、情愛,

          產生種種煩惱、執著,最終流轉生死。

逆情順性–順著這念菩提心、覺性,安住在空性,

          就能了生死,超凡入聖,證菩提、涅槃,屬於聖位。

禪宗祖師:見性成佛。

    逆情–才能契悟本性、覺性,明心見性、超凡入聖。 

          在六根門頭用功,把心意識產生的情境轉過來。

          逆生死之流,又稱回光返照

    逆–反觀自性,不著色相、聲相、味相。

        不起貪心、分別、計較。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反聞–就是回光返照,這念心常在定慧當中,沒有顛倒。 

    往內聽、往內看,經常檢討反省,把這念心收回,

    順著本心本性,這樣來用功,就能了生死,超凡入聖。        

古德云: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六根往內收、往內照,這就是就路還家。    

        逆情–聽到好的不起喜心,聽到壞的不起瞋心,

              心往內聽、往內收。   

    

4/5         P.1       未完   

     

   

佛有法、報、化三身,要證三身,都要逆情順性。     

    無論禪、淨、密、律,都是講這心念的道理,

    只是所修法門不同,目的都是證到佛的三身。

智慧佛–將這念心往內收,就是智慧、

        就是覺察、覺照、能作主。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這念智慧心時刻迴光返照,

                  這樣用功,將來感受的果報。

千百億化身–這念心轉過來,契悟本性、法身,

            依著法身,起慈悲心、修六波羅蜜。

儒家也講心性。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天命–上天賦予的生命。

    佛法來說,命–本具的心性。

    這念心性無始無終,證到這念心性,

    就能解脫生死,生命無始無終,

    就是淨土宗的無量壽、無量光。

順性而修–逆轉自己的情愛、情欲,順著本心本性。

    逆情,才能契合這念心性。      

    無修修–是方便,無修修是順性。

              由方便順著本性而修, 

              這念心保持常在,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了達諸法畢竟空寂,不著空、有,就是順性。 

    無修無證的這念心,就是本性、就是道,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4/6        P.1      未完    

     

   

本章所說的道,是最高的道–菩提道、涅槃道, 

    六祖惠能大師: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佛法的道理 

    1. 事上–因果。

             事上不執著,就是理。 

             執事廢理,就成眾生境界。

    2. 理上–心性。

             理上起分別、執著,就變成事。

             執理廢事,就會落空。   

    事理一如,事理圓融,就是菩薩,就能超凡入聖。 

    

因: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

果: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 在因上努力,將來就能產生果報。     

      

因: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  

果: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 在因上努力,將來就能產生果報。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無論世、出世法都講道,宇宙萬法都是這個道。

    每一個宗教都認為自己有道,其他宗教、法門都不是道,

    這是一種我執的看法。

    佛法說的道,最究竟的–無言無說、無視無聽、無所不在的這念心。    

   

4/7          P.1     

 

 

禪宗祖師云:庭前柏樹子。

    柏樹子–就是道,平常心就是。 

    平:不動。常:過去、現在、未來,恆常不變。 

    –這念心達到不變、不動的境界。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眾生的心不定,

        要養成覺照的功夫,才能達到不變、不動。 

    妙法蓮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開種種方便,說小乘、大乘、頓、漸,

        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闡述中道實相的。  

佛經以盲人摸象的譬喻,形容其他宗教對道的了解。   

    假使執著部分為全體,就會迷失道的真義。

    蘇東坡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也不一樣。

    眾生有我執、我所,所以始終看不清這念心性。  

佛法講道,就是指本具的心性,無言無說,

    說出來就是一個念頭、生滅,如夢幻泡影。

    菩提、涅槃道,如大海之水。

        海中的水泡也在海裡,

        就像心念生滅也不離自性。 

老子云: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沒有名稱。有名–是方便的說法,就是開始。

        開始,就有一個生相。有生,就有滅。

        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無上菩提道

        而是方便的說法。

        佛說法49年,沒有講一句佛法,

        所講的都是方便言說。

        因為能所俱空,空、有皆不執著

        這就是真正的。  

   

4/8       P.2      未完   

   

   

學道之人,切勿: (要逆情) 

    1. 不備情欲所惑

    2. 不被眾邪所嬈 

    如此才能精進無為,契悟這念心。 (要順性) 

    無為–就是心性,就是道。

          有為而不執著。 

          依此原則用功,必能與道相應。 

修行人,要把心當中種種煩惱,(木頭) 

    運用八萬四千方便法門,(放入河中) 

    悟後起修,稱性而修,(順流而下)    

    最終契入菩提。(抵達大海)  

遇到境界,要善調身心,

    尋流而行–稱性而修,順著覺性而修,

    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從有為歸於無為,有念歸於無念。

    若是有法執–執著於在修行,執著法門為實有,

        就不是尋流而行。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佛性在煩惱當中,就如同波浪在水中,

    了解人人都有佛性,就能對修行產生信心。

  

4/9        P.2      未完   

   

   

修行的目的在見性

    性在煩惱中,隨著這念心而修,就能轉煩惱為菩提。

    小乘:斷煩惱、證涅槃。

    大乘:轉煩惱成菩提。    

    無上乘:煩惱即菩提。 頓悟法門 

    以上皆為尋流而行,此章是講頓悟法門。 

 

不觸兩岸

    世上任何境界、事物都是兩岸、相對境界。

    眾生不是執有,就是落空,始終處於相對境界。 

    不觸兩岸,是指不住兩邊、中道而行。

世間萬法,都是相對境界。    

    就是無常,虛妄不實,夢幻泡影,

 

    不可能始終存在。

    對於世間萬物,不應心存執著。 

   

4/10      P.2   

   

   

世間認為要從善如流,嫉惡如仇。

    佛法認為善與惡都是相對境界,

    會隨時節因緣所變,

    所以善、惡就是兩邊,不能執著。

佛法把善分為三種:

    1. 假觀善–世間善屬於天上、人間的福報, 

               天福享盡,仍要受輪迴。

 

    2. 真空善–修了善法,歸於無念,就是能所俱空。

    3. 中道實相善–不住空、有兩邊,稱性而修。

           這念心清楚明白,能作主,

           是最高的善法,

           是超越兩邊,解脫的無上菩提道。

不住兩岸–住:心念的執著。

          執著外境為實有,產生相對境界。

    禪宗祖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不著空、有兩岸、相對的境界,就能了脫生死。         

    所以要稱性而修,就是正知正見。 

不住兩岸是無上甚深妙法。

    世間的兩岸不能住,

    出世間的兩岸也不能住,

    例如:這個世界是穢土,往生西方是淨土。

          哪個是東方?是西方?

          人處東方,淨土在西方;

          對西方而言,東方又成了西方。

東西南北,都是方便世間法,

    真正的淨土在這念心當中。

    心中有貪瞋癡,所看到的就是五濁惡世。

    心中清淨、光明,看到的世界就是淨土。

    淨、穢不離當下這念心。

要生淨土,就要不離自心,

    時時檢討反省,斷惡修善,不執著善惡,

    這念心離開相對,超越兩邊,

    就是真正常寂光淨土,就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執著兩邊,始終契悟不了這念心。

    佛法有漸、頓,這裡的心性,屬於頓悟。

    離開兩邊,就能頓悟這念心性。

凡聖的差別:

    事相上 1. 凡夫是苦惱的境界。

           2. 聖人已證果位,有神通、得大自在。 

    最究竟的差別,在於這念心

    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不執著:

    知而不著,心當中不生掛礙。

    知道善惡,積極為善去惡,最後善也不執著,

    達到無善無惡,不落兩邊。

    這念心不執著,才能契悟絕對的境界。   

   

4/11        P.3      未完  

     

    

修行不離方便,方便是管道。

    藉由方便,最後離開兩邊。

    穿衣吃飯是相,穿衣吃飯的這念心是性。

    相不礙性,性不離相,只是不執著。

煩惱、菩提是相對的兩岸;生死、涅槃是相對的兩岸。

    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兩者是一個,

    只要當下不起煩惱,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不是離開生死,再去找涅槃。

    兩者猶如波浪和水,不起波浪,波浪就是水。 

心不平靜,心隨境轉,就會起波浪。

    修行,不隨境界風而動,就是順性

    離開兩岸,煩惱即菩提。

    八風吹不動,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遇到這八種境界,這念心知而不動,

    保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照一如,不隨境轉。

漸修:現在是因,就是此岸,未來是果,就是彼岸,這是兩邊。

頓悟:此岸即彼岸,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古德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

      從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到抵達終點,仍不離當初的這念心。

諸法緣起,緣起性空

    世間一切現象,都屬相對境界,

    要超越,也不能離開日常生活。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身在世間,心不著世間相。  

    一切法皆不執著,心清楚明白,能得解脫,自然離兩岸。

佛法有三諦,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

    三諦是一心中得。

    契悟到這一絕對的心,就能明白三諦一心,

    一切法不離當念。 

   

4/12        P.3   

  

                 

不為人取

    修行要有智慧及慈悲,悲智雙運,照破外境,

    離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時刻保持心的寧靜,才不會為人所謀計。

不為鬼神所遮

    佛法六道眾生,鬼道包含鬼、神,

    外面的鬼:事相上而言,神是鬼中當官,

              生前福報、福德大者,死後再鬼道做官,

              土地公、城隍爺、山神、河神、水神,

    內心的鬼:理上而言,

              看到好吃,吃不到,起貪心,

              遮蔽自性光明,臉孔出現餓鬼相。

              起欲愛、色愛,身體發熱,作不了主,

              身體不自在,失去理智,造作惡業,

              墮入畜生道,甚至下地獄。

              看到女孩,心起妄想,夢中也夢見,

              甚至白天也見到影子,造成心神不寧,

              這就是意識轉變而來,

              內心的鬼,招感外面的鬼,

              想要脫離,就得從這念心開始。  

   覺察自己起貪心、貪色的念頭,

       馬上逆情順性,發慚愧心,

       收回貪心、貪色的心,   

       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修不淨觀,把一切看破,

       這念心轉過來,滅掉心中欲火、瞋火、飢火,

       離開餓鬼道,就不為鬼神所迷惑、牽引。  

    

4/13         P.4      未完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十法界都在當下這念心,

    生滅法界–一念頭一法界。

    菩薩境界–這念心若能安住實相,

              保持光明、慈悲、正念、正定現前。 

    如來境界–悟到這念心性,稱性而修,

              不生不滅的一真法界

              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洄流所住

    洄流:對境界產生執著、貪愛, 

          這念心始終在攀緣,乃至懈怠、放逸,心無所安定。   

          要以精進來對治。

    精進–事精進: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無有間斷地用功,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

                  心靠在善法上,以佛法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

                  廣行六波羅蜜。 

          理精進:從有為修於無為,達到一念不生,就是無為,

                  最後能所俱空,安住正念,修而無修,就是大精進。

                  

釋迦牟尼佛大施太子公案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為大施太子,因過去的願行和智慧,

始終精進不懈修菩薩行,廣行布施。

國王知道他把國庫財寶布施給人民,便驅逐出宮。

太子出宮見人民貧窮困乏,

心想只有龍王的如意珠,才能救度大眾,

龍王想將送他如意珠,但先被龍群盜走,

為了要回如意珠,太子發願挑乾海水,

四大天王也感於太子願行,利用神通幫助挑乾海水,

龍群害怕,立刻將如意珠獻給太子,

這就是事精進。   

 

楞嚴經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無見:就是直流;知見立知:就是洄流。

    大乘起信論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這念心始終為外境所轉,就落六道輪迴。

    不為洄流所住–這念心時刻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就是直流。      

   

4/14         P.4      未完 

   

   

亦不腐敗–心起煩惱,業障現前,乃至破戒。

    儒家: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修行學佛要持戒清淨,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修十善。

    出家眾–受三壇大戒,修戒、定、慧。

戒–戒法、戒相、戒體。 

    在戒法、戒相上加功用行,最後歸於戒體。

    戒體–這一念心。

    這一念心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常寂常照,

    檢討反省改過,始終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

    身清淨–不造殺、盜、淫。 

    口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 

    意清淨–不起貪、瞋、癡。    

    古德云: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心清淨、光明,不會腐敗,菩提心、涅槃性就會現前。

所謂:參禪第一,持戒為先。

    事理圓融,持戒清淨,具足戒行,

    這念心安住正念、實相,就是最高的持戒。    

   

4/15         P.5      未完          

   

   

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木:譬喻道;海:譬喻性海。

    這念心具足無量智慧、禪定、神通,如同海中蘊藏寶藏。

    這念心要像海水一樣深廣,要眾流匯集而成,

    所以不拒細流(不以善小而不為),

    才能契悟心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清淨法身佛,就是這念本具清淨心。

某法師開示:女眾不能成佛,不能成魔。

老和尚解釋:是指不能成就釋迦牟尼佛32相80種好、丈六金身的報身。

    成就報身佛必須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這是漸修,修行六度波羅蜜圓滿成就百福,

    用百福德成就一個相好。    

這一章是佛慈悲,開示弟子這一生修行絕對可以成就清淨法身佛。

    就是這念本具清淨心。

    迷則眾生,悟則佛;起邪見就成魔。

    經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悟了這念心,依道理來修,在這念心安住、返照,即可見性成佛。

佛法是真實的道理,不僅是學問。

    要有信心,進而去實行,就可從此岸,

    經煩惱的中流,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  

    

4/16         P.5      未完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    

情:男女之情。欲:對色的貪愛、貪欲。

情愛是生死的根本,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俗語:情是枷,愛是鎖。    

有了情愛,心不得自在,把它轉過來,才能破惑,

脫離三界,到達毘廬性海。    

要修不淨觀來對治,照破對異性色身的執著,

愛情、情欲、婚姻都是虛妄,

去三毒、破三惑,證三智、三德,才能得真自在。    

   

陳搏仙人公案 

    皇帝為表達對仙人的尊重,送美女給他,

仙人題詩: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與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

之後仙人飄然離去。

 

情欲太重,對學業、事業都不能成就,

歷史上的君王和英雄豪傑,多有亡國喪命的例子,

世間法尚不能成就,何況出世法? 

   

4/17         P.5       

   

     

佛度化比丘公案 

    有一位打坐12年的比丘,因心無法放下財色名食睡,

一直未成道,釋迦牟尼佛見他得度因緣成熟,

就去度化他。

    河裡一隻烏龜游到岸邊,岸旁的水狗想去吃他,

烏龜縮豈四肢及頭尾,水狗吃不到就無奈走開。

佛陀問比丘:你有什麼體悟?

比丘說:因煩惱多,心很難降伏下來。

佛陀說:烏龜為保命,就會縮起四肢,

修行人也要自保,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四肢頭尾,代表我們的六根,六根內照,就是逆情順性,

自然不為情欲所惑,得以保住法身慧命。   

所以要相守門一樣,守住六根不會跑出去。

 

憨山大師:修行說難是難,說易也是易,

    只要意根不動,順性而修,就不易為情所惑。

    要遠離情欲:   

    儒家–修心養性   

    佛法–明心見性  

          依方法返照、檢討、反省,

          修行不會白費,一定能成就正覺。 

   

4/18         P.6        未完   

   

   

不為眾邪所嬈    

嬈:困擾、迷惑。有女字旁,是因為女孩子而產生煩惱、困擾。   

眾邪:世間人對人生真相看不清,而產生疑惑、邪見。   

印度有96種外道,例如斷見、常見。

斷見:人死後什麼都沒有。

常見:人死為人、牛死為牛.....生生不息。

    以前社會提倡掃黑,把信仰一概而論,

拜佛是邪見、怪力亂神、迷信、癡人所為。 

宗教是鴉片,對社會、政治沒有好處!    

這些都是邪知邪見。

 

世界的產生說 

    基督教:上帝創造出來。

    婆羅門教:梵天所創造。

    儒家:世界是清與濁合成,清者上生為天,

          濁者下降為地,當中就是人類。

    道家:世界是陰陽所生,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64卦。

    這些都是在心外求法。

    佛法: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因緣和合所生的假相。

          世界沒有創造者,一切都是共業所產生的

          依、正二報因緣和合而成。

          因緣和合:具足種種條件,才能產生結果。 

          例如:師父講經,希望度化大眾。 

              就必須具足眾緣–講堂、電燈、桌、椅、麥克風、電源,

              講經人、聽經人,這場法會才能成就。

              若因緣散去,法會也不存在。

          這就是真實的道理。   

          例如:人的生育,不是人自己生出來。

              必須男女交合,或是人工受孕,具足種種條件。

              人道如此,畜生道、天道,乃至植物都是如此。 

              植物的生長:經由播種、壓條、阡插等方法,

                  具足因緣,才能使植物綿延繁殖下去。 

修行學佛要破除邪見

    1. 知道諸法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主宰。

    2. 知道人人皆有佛性。 

    了解緣起性空、心即是佛、道不離心, 

    才能從邪見轉成正見。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 

   

4/19         P.6            

   

   

精進無為

無為:順性,順著這念心性。

金剛經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外在的衣、食、住、行,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 

以及受、想、行、識,都是有為。 

修行就是將有為化為無為,觀空不執著空,

契入空性又不著空,就達到無為。 

 

念佛

能念之心清清楚楚,所念之佛了了分明,這是有為;

要達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了不可得,就是無為。

無論修任何宗派,禪、淨、密、律,都要達到無為,   

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精進無為,這就是佛法的根本。

 

無為

靜坐、思惟、反省、返照,照破這念心中的無明煩惱,

    達到一念不生,無為心、平等心、真空心、涅槃心、菩提心現前。     

先從有為中去修善法,修六波羅蜜、慚愧懺悔,

    早晚課、打坐、誦經、持咒,修四正勤,

    用善法轉化惡念,化除習氣,

    使身口意清淨,心保持光明,這就是福報。

修一切善,不執著功德、福報,    

    最後達到一念不生,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清清楚楚,處處作主。    

想契悟這念心,先從有為法,精進一切方便法門,

    再進一步契入無為。   

   

4/20      P.7     未完     

   

   

精進 

    1. 消極–心不起貪、瞋、癡。 

             口沒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身不造殺、盜、淫。  

    2. 積極–發四弘誓願。

             時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 

             身修一切善,口說大乘、小乘,漸修、頓悟、出世間法..。

             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3. 真精進–精進以後,又不執著功德、果報。

佛法說: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依據這原則修行,無為法就會現前,

    真正的精進,從有為開始,

    進一步不執著,無為法就會現前。 

漸修–由有為歸於無為,次第而修。

      佛經云: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

      最後歸於中道實相觀。

      由事到理,最後事理也不執著,無為法現前。

      一切賢聖的精進,最後歸於無為法

      老子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達到無為的境界,心中就是真空、妙有,

      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

      是最高境界、宇宙的根本,

      佛法稱為法王。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依據此法來用功,就能達到無為境界,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是本具,

    當下即是,動念乖張,

    這念心時刻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寂照一如,就是無為。 

   

4/21       P.7     未完 

   

   

六祖壇經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都是講這念心,但有層次上的差別。

    修一切善,不執著善法。斷一切惡,沒有能斷、所斷,

    這念心是絕對的,就是真正無為。     

無為–定慧一如

    定–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妄想。

    慧–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無為不妨礙有為,有為不執著,就是無為。

    真自在–有為是用,無為是體,體不礙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    

佛法說: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

    一乘:就是無為法。

    任運:任持自性,保持這念心,始終安住無為。

    這念心可運用在假有、真空、中道實相上,

    體用一如、體用自在。

稱性而行–

    想悟道,要稱性而行,

    這樣修行就是真悟–順性,    

                真修–修而無修,尋流而行,不為人取

    為人所取–要覺照、檢討反省;

    住在洄流–要精進 

    腐敗了,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要懺悔

    如此才是真修行。

修無修修,依性起修,始終不離當念,

    這一生就能契入無為,成就道果。

   

4/22        P.7      未完   

   

   

這部經涵蓋大乘、小乘,漸修、頓悟之理。   

    依據這些道理來返照、用功,

    一定可以成道、證菩提、涅槃。 

    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道是現成的,不假外求。

不修行,就是執著身體諦水火風四大,

    以及受想行識、妄想、瞌睡;

    修了,又是起心動念。

    所以要稱性而修

    就能轉識成智,超凡入聖。  

本章的大意,就是修行的根本。

    相信此理,就是與理相應,就入了聖位。

    只知事而不知理,始終是在凡位修,仍與理不相干。

    要修而無修,時刻安住正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動、處處作主, 

    就能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此修行,理就現前。 

   

4/23      P.7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說:時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

六根接觸外境時,不要與境交會,否則會產生禍害。

證得四果阿羅漢,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 

這時才能相信自己的這念心。 

   

意:佛法指意識。修行要了解心、意、識。

八識–1.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2. 第六識:意識 

      3. 第七識:末那識執我

      4. 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識,

                 有能藏、所藏、執藏之意,

                 能含藏一切種子,是這八識的倉庫。 

心、意、識都是這念心,只是作用不同。

    1. 心–念頭一起,就是一念心。 

    2. 意–第二個念頭再一動,再一想,就是意。 

    3. 識–第三念,根塵相對,當中起執意,就稱為識。

禪宗參話頭要離心、意、識,當下就是絕對的境界。 

   

4/24        P.1      未完      

   

     

佛法對於心的分類 

    1. 妄想心–凡夫念頭生生滅滅,念念遷流,始終不停。   

    2. 肉團心–心臟,這念智慧心並不存在於心臟中。 

               腦神經細胞,細胞會新陳代謝,這念心也不在其中。

    3. 菩提心–真實心。這念心通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生滅。

               意,不是菩提心,也不離開他。

               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菩提心。

               這念心,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妄想心。

               若不能契悟菩提心,先起善念,不起惡念,

               達到完全都是善念時,對善念不執著,

               最後歸於無念。  

               無念,就是菩提心、真實心,本具清淨心。 

心、意、識的作用 

    1. 看到人修建道場,起第一念。 

    2. 認為這是出世法、清淨功德,果報不可思議,這就是

    3. 既然不可思議,所以要護持道場,這就是。   

眾生隨心意識而造業 

    善意造善業,可感天上、淨土的殊勝果報。

    惡意造惡念,以致墮入三塗餓道。

    例如看到一支手錶 

        1. 發現一支手錶,這是第一念。 

        2. 察覺這支錶品質好、造型美,這就是。  

        3. 心想佔有,就順手牽羊,這就是

        因識而使身體造業,惡業果熟,就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受苦,

        或落入人道而貧窮下賤。

   

4/25        P.1      未完       

         

      

以上的例子,從當下這一念心來 了生死。

    第一念 看到錶,只有知道這一念,沒有第二念 

    第二念 想佔為已有,馬上起覺察:

           現在修行,布施、供養都來不及,

           怎可犯偷盜?

           這一念覺心起照,當下轉念,就能轉識成智。 

為什麼起偷盜心?

    因過去習氣很重,這一生容易現前,成為現世的業。

    若過去惡業很輕,這世不會偷盜,善業現前,

    還會布施、供養。 

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心水。失去這念心,六根對六塵始終迷糊,人生是黑暗。     

    佛經云:迷即眾生,覺即菩提。

    這念心覺悟,清淨心現前,就能作主,得解脫,

    超凡入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佛法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

    就是指當下這念心非常微細,

    一念不覺就流轉生死。

    修行就是時刻觀照這念心。

這一章意馬莫縱,就是告誡我們,

    不可放縱這念心,要時刻保持正念。

    這念心像野馬,這念心不覺心跑掉了,就會心猿意馬。

    修行就在調伏內心這匹野馬,

    這念心若能作主,心意識帶我們成佛作祖、了脫生死;

    作不了主,則墮入三塗惡道。

對禪的誤解 

    有人解釋為自在禪,隨心所欲,

    這是放縱自己的第六意識,

    就是造業,且要受報。 

    所以這念心能載舟,帶我們到彼岸、淨土; 

    也能覆舟,讓我們墮入三塗惡道。 

   

4/26      P.1      未完   

   

    

憨山大師說:修行很簡單,只要三十年不動意根, 

    釋迦牟尼佛也拿你沒辦法。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要能作主,

    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有慈悲心、恭敬心、謙卑心、

    精進心、長遠心、要發心廣大。              

這念心作得了主,才能發大願、修大行。

    要有覺悟–六道是苦、生死輪迴是苦、人人皆有佛性。

    才能作主。

    意–就是菩提心、無住心。       

    沒有覺悟,不能作主,心就是意馬。

    這念心悟了,就是煉鐵城金鋼。

    沒有悟,鐵就生銹,最後消滅。   

   

4/27        P.1     

   

   

佛言:慎勿信汝意 

慎:注意

佛說: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照顧好這念心,能得解脫。

      禪宗:照顧話頭。

            話頭:起心動念的地方。

            照顧腳根。

      淨土宗:護念。保護自己的念頭。

如何保護念頭 

    念佛號–就是把心靠在佛號上,不打妄想。

    佛所護念–用佛號來保護這念心。

    誦經、持咒–用經文、咒語來護念。            

這一章是要自己護念自己,

    就是要慎念,時刻起覺照,要有覺心。

    覺:注意、警覺。

    慎:用真心來注意自己的意念。 

   

4/27            P.2         未完           

        

           

慎念–就是時刻注意起心動念,講話及作為都要謹慎。

    儒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戰兢兢,如屢深淵,如履薄冰。

    一起心動念,佛菩薩、神鬼皆知。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

    時刻保持慎字,就是開始覺悟。

覺悟了,這念心清淨、靈明,就是有神明。

    沒覺悟,這念心就是貪、瞋、癡。

    凡夫容易起貪心,就是意識的作用,由貪心而起;

    容易發脾氣,由瞋心而起;

    以為沒有因果,由癡心而起。

    貪瞋癡都是因意識心迷惑、不明白。

    所以要念念清楚、明白。

    儒家:清明在躬。

    這念心作得了主,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意識心就變成菩提心。

祖師云:修行要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靜的時候,這念心意識如如不動,就變成菩提、如如佛。

    動的時候,起善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     

    早晚課誦念法、為常住發心、普度眾生、弘揚佛法、

    研究經教、精進道業‧‧‧都是善念。   

 

4/28         P.2       未完         

   

   

動的時候,只起善念;不動時,就是無念。

    世間人作不了主,不知要行善,還認為愚蠢。    

    這念心,起善念,就是有覺、有照。

 

    覺悟的有情–行善事,能作主,有覺、有照

    在迷的眾生–起惡念,不能作主,無覺、無照。 

佛言:慎勿信汝意。 

    凡夫的心意識是不可靠,

    這念心貪愛財、色、名、食、睡,

    相信他,就會墮落。 

    佛告誡我們: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惡念,要馬上照住、照破。

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

    性善,就是佛法說:人人皆有佛性。

    能覺悟,這念心就是功德、善源。     

    性惡,就是因不能覺悟,這念心是惡源、賊人。

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四大苦主,五陰無我,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心是惡源‧‧‧。

    心迷惑了–這念心就是罪惡根源,貪、瞋、癡無明。

    心覺悟了–這念心就是菩提心、戒、定、慧。 

聖者能調伏自己、隨順覺性,時刻起覺照;

    凡夫則放縱自己的心意。

    沒有開悟,千萬不能相信這念意識。  

   

4/29       P.2     未完  

         

   

十方法界圖當中就是一個心字,表示由心生出十個法界。

    所謂:三點似星相,橫勾似月斜;

          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   

    這正是意的作用。

    這念心:道、佛都在這;戒、定、慧是他,

            殺、盜、淫也是它。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煩惱即菩提。

    修行最重要就是這念心。

六祖壇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一切都是現成的,向外尋找道,是白費工夫。

    心念保持如如不動,一念不生,就是如來佛;

    否則就是心猿意馬,意念紛飛。

    所以時刻要覺察、覺照,保持覺性。 

有人起了欲愛、色愛妄想,作不了主,

    以為被人控制,受邪魔外道,被放符咒、作法,

    其實就是自己意識作不了主。

    作不了主,就會隨外境起伏。

    看到女眾,起了貪愛;

    當下起照,把心收回,這念心慢慢作主

    持續不斷返照,六根就慢慢清淨,這念心得解脫。 

    

4/30        P.2    

        

        

汝意不可信    

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 

    看到女眾,念念不忘,這念心作不了主,

    幻想前世有因緣,念念相繼,隨意念遷流,就墮入惡道。 

    佛法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從第一念、第二念‧‧‧,持續打妄想,

    自己六神無主,這念心迷失、不存在。

心一動,起了欲愛、色愛,馬上覺照,把妄想轉過來。

    可以念阿彌陀佛,或是修四念處觀來對治。

    頓悟法門,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不起惡念,善念也不起。

    頓悟法門是不著善惡,不落兩邊,

    這念心如如不動、寂照一如,契入菩提心,

    就能自在解脫。

    不能頓悟,就要漸次修證,

    漸修,就是先起善念、不起惡念,

    全是善念之後,善念也不執著,

    就能契入菩提、成就佛道。 

對於男女欲愛、色愛若作不了主,

    就要遠離、隔絕,身遠離、心遠離;

    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能作主了,所有外相都與自己不相干。 

    以般若智慧起觀照–現在相好莊嚴,

    一旦生病,容顏盡失,歸於無常,相也是虛妄。 

本章是漸次觀心

    慎勿信汝意:不要相信自己凡夫心;

    慎勿與色會:六根接觸外境時,不要與境交會。

    色–狹義是指男女的欲愛、色愛,     

        廣意是指外在一切有名、有相的事物。  

 

交會,有事、有理。 

    1. 心光交會–古人云:眉來眼去,魄散魂飛。

           光看一眼,就六神無主,晚上作春夢。

           戒律說:收攝眼根,行走目視前方三尺六寸處。

           平時練習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六根能收攝,心才能作主。 

           攝心–以戒定慧收攝身心。

                 以戒攝心:以戒為本,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舉手投足符合威儀細行。

                 以定攝心:這念心在定中,不散亂、顛倒。 

                 以慧攝心:以智慧觀照,外相都是虛妄,

                           男女相,九孔流不淨。   

   

5/1        P.3     未完   

   

   

    2. 身交會–六根與六塵不相會,身體保持距離。

           鼻根聞到女孩身上香氣,就打妄想。

           修行要在六根門頭考驗自己,

           藉境練心,看到外面境界,根塵相對,

           這念心是否能作主?是否產生欲愛、色愛?

           儒家說:男女授受不親。

           佛法:男、女眾保持距離。 

           例如端茶、遞水放桌上,不能直接交手上。

           收東西時,應請對方放桌上,不能永手接取。

           戒是很細微,時刻守身口意三業清淨。    

色會即禍生   

    與色相會,就容易生出生死大禍,要時刻注意。

    戒律規定,走路不並行,要保持距離。 

 

    男、女眾相處,時間一久,容易生感情、執著,

    甚至欲愛、色愛,甚至墮落,所以要遠離。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證到四果阿羅漢,斷除貪、瞋、癡、

    慢、疑、邪見六根本煩惱,

    看到什麼都不會起貪心,

    這時才能相信自己的這一念心意,

    否則要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只起善念,不能起惡念。   

   

5/2       P.3    未完       

   

   

這一章告訴我們,要了生死,遠離禍根,

    就要從意根開始做起。

    古德云: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

    這念心時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這就是最光明、安定、吉祥的地方。 

大乘佛法,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日常生活中,男眾女眾必須見面、共事,   

    所以時刻要起觀照、覺照,安住正念,

    若失去覺性,造了惡業,就招致禍害。 

這一章直接說明是最重要,

    1. 要有覺性

    2. 要覺察 

    3. 要覺照 

    4. 要覺悟 

    如此這念心才能契悟中道實相,

    這些都不離開這一念意,修行就在這裡用功。  

     

5/3         P.3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說:男女眾之間,彼此不互相對視,

不要共語、講閒話。

這念心要安住在無住心上。

提醒自己是出家修行人,生活在這五濁惡世,

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

看到年紀大的女眾,就像自己母親;     

年紀比自己大的女眾,就像自己姊姊;

年紀小的女眾,就像妹妹;

年幼的就像自己的子女。

思惟她們身在生、老、病、死苦當中,

要讓她們皈依三寶、恭敬三寶、

信仰佛法、明因識果、修戒定慧、發菩提心。

若心中打妄想,馬上起觀照,

把欲愛、色愛的惡念轉過來,

要發慈悲心,度脫這些眾生。    

   

5/4     P.1     未完       

   

     

這一章說明如何正觀敵色、安住正念的正念觀行。

    正觀敵色,又名正念觀女。

    修行要遠離男色、女色,

    男、女眾保持距離,安住正念,就是正念觀女(男)。

觀:1.觀念、概念。

    2.觀想。

    3.觀照。

    這裡是指正念–方便正念。

      1.方便正念。面對外境,這一念心要正念觀女(男)

            時刻安住正念。  

      2.究竟正念。     

方便正念

    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

    時刻以佛的心口意為標準。

    佛心:清淨心、無染著、慈悲、善念。    

    用這些方便來轉煩惱,讓這念心安住善法,

    當心都是善念了,不執著於善,就達到究竟正念。 

除了公務、或弘揚佛法,男女眾不共語、不對視。

    兩眼內視,觀照自己起心動念這念心。

這念心安住無住心上。

    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仍要面對男女眾。

    一日三摩頭,守口攝意身莫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念心像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看到女眾如同自己的母親、姊妹、子女,

    心想如何度脫她們,

    使之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信仰佛法、明因識果。    

    若自己心中打妄想,要起觀照,轉念,停止惡念。

   

5/5       P.1       未完     

   

        

梵經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用知恩、感恩、報恩,來轉自己的惡念,

    這就是方便正念。

方便正念屬於有為法,藉有為法慢慢轉識成智,

    最後歸於無念、無為,無為法就是究竟正念

    就是定慧不二的這念心、菩提心、涅槃心。          

無念–這念心如如不動、清楚明白、又能作主,

      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這就是自性佛,不用向外找。

金剛經云: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32相觀如來

    32相也是生滅。      

    要悟道,要保持正念。

    正念就是解脫、出世、如來、淨土。

    契入菩提心,當下就是究竟,

    這就是禪宗最高法門、最究竟,

    稱為心地法門、不二法門。   

    悟到這念心,就能通達萬法; 

    還未悟到,就要漸修,屬於方便正念, 

    方便,有八萬四千法門。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這樣一念不生,心就定下來,

    但也不能打瞌睡,

    要能處處作主,清楚明白,

    達到無念、無住、無為,

    當下這念心就是正念,

    不假方便,直了成佛,始終不離當下這念心。  

禪宗祖師云:一心不生,萬法不咎。

    一念不生,就是究竟,內外都不可得。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觀想為母親、子女,仍是虛妄。

    善、惡、魔、佛都是虛妄,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當下無念、無住、無為,才是究竟。 

   

5/6      P.1     未完      

     

     

假使習氣太重,就要藉助方便正念。 

       例如對治起心動念,所以要誦經、持咒、

       起善念、修六波羅蜜、早晚誦課,      

       等到習氣沒有了,身心就清淨。 

究竟正念屬於無為法,方便正念屬於有為法,

       從有為法下手,修行得力,

       最後不執著有為法,

       當下就契入無為。

當前這念心,如何面對外面花花世界?

       佛言: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

       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

       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人做事、穿衣吃飯,

       這念心安住正念,這就是最安心的方便法門。

要想成就菩提,不能離開五濁惡世、人群。

       觀行是一個方便,把女眾看作自己母親、姊妹,

       比較不會打妄想、起心動念。

目前世風日下,因習氣太重,就算觀女眾如母、如妹,

       可能仍無法去除對欲愛、色愛的執著, 

       所以要明白因果的道理,

       種惡因得惡果,如此才能免於輪迴六道中。

   

   5/7     P.1      

    

     

凡夫心中三把火 

        1. 欲火–看到女色、男色,生起淫欲心,

                 生理受到影響,心理失去智慧,造惡業。

                 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佛法說:忍心不動。忍色忍欲。

                 如能忍心不動,就不會為欲火所燒。

        2. 飢火–餓肚子,飢火在肚裡燒。

                 所謂:飢寒起盜心。

                 若去偷、搶,就造惡業。   

        3. 無明火–遇到不如意事,無明火高三丈。

                   乃至借題發揮,就是瞋火、無明火。

        如果能把三火統統息滅,

        心得清涼,身體自然清淨。

凡夫因習氣太重,事上做不到,

        要依根解結,安禪靜慮,

        要修四念處觀–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在這地方用功,直到一起觀馬上入定,

        就能得這藥的療效,

        在未達這境界前,就要繼續不斷修觀行。

觀:注意、思惟。

首先從別相念開始,各別來修。

        1. 身念處–觀身不淨,

                   修不淨觀、九孔流不淨。 

           堅牢尊者證道偈: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

               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

               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餘煩惱亦盡。

           進一步要深入思惟,過去錯誤思想的執著,

           認為男女欲愛、色愛是清淨、可愛,

           因此貪愛、想占有,

           把錯誤觀念轉過來,知道這不清淨、不可愛,

           就不會貪著,心就得清涼。  

                   

5/8      P.2     未完

     

         

         2. 受念處–觀受是苦,

                    不論樂受、苦受、中庸受,

                    終歸是苦。 

         3. 心念處–觀心無常,

                    返照自己起心動念都是無常、生滅。

         4. 法念處–觀法無常

                    觀一切法畢竟空寂、

                    一切法無有自性。

凡夫追求富貴榮華,五欲享樂,

         認為佛法的保持正念、修觀行、離欲出家,

         是不近人情。

         其實無論事業成功,家庭圓滿,

         最終仍是生老病死,親是冤、愛是恨,

         世上一切都是虛妄,

         若生天上享福,福盡仍要墮落。

世間真正可靠的,就是離欲。

         欲愛、色愛轉過來,心就得清涼、自在、解脫。   

         我們這念心這朵蓮花,要從白蓮花,變銀蓮花、金蓮花。

         離開五欲,心得解脫,

         再修大禪定,破除無始無明,

         這念心像金剛,就是金蓮花,如來的境界。

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就是安住中道實相最高境界,

         也不離開這念心。

         最低限度要有方便正念,

         由方便歸於究竟,因究竟離不開方便。

            

5/9      P.2     未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建道場,都是方便。

         沒有這些方便,就沒法在世間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所以不旦要建設道場,還要建大道場、十方道場、

         各地精舍,使佛法傳播更普遍。

         因此這念心更廣大、精進,

         滅除業障、破無始無明,

         跟廣大眾生結緣,自利、利他,

         功德圓滿,成就殊勝果報。

要達這境界,第一步從根本做起,

         斷除男女的情愛問題。

         出家修行不貪名、貪利,

         道場中一切資產屬於常住的,

         常住在,我們就在,常住不存在,我們也不存在。

我們處於欲界,有男女之欲、飲食之欲、睡眠之欲。

         觀照自己是否仍有這些欲望,

         有,就還在欲界。

自己修行有否進步,是否離開三界?

         有否成道證果?問自己就知道。

         有男女的欲愛、色愛,就是欲界眾生。

         若對男女之欲,沒有絲毫貪著,

         心中紋風不動,不起一念,清楚明白,

         了了分明,就離開了欲界。

沒有男女之欲,若對色生香味觸,

         還有貪著與喜愛,就屬色界眾生。

         離開色界,進一步觀察諸法如幻,

         緣起性空,一切境界如夢幻泡影,

         內外、善惡、地獄天堂、淨土穢土,都是空。 

         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

         能經常有此觀念,一起觀行,馬上入定,

         這時就離開色界。

   

5/10     P.2     未完

    

    

離開色界,卻執著空的境界,

         這個空不究竟,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因還未見到本心本性。

         進一步虛空粉碎,空也不執著,

         不住空、有兩邊,

         安住中道實相上,

         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有也不住,無也不住,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不動就是。

         不作有想、不作空想,

         不作非空非有想,不作亦空亦有想,

         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這就是中道實相的境界。

有了妄想、昏沉,馬上覺察;

         覺察以後,馬上覺照,把它照破,

         繼續安住在中道實相,

         這就是中道實相觀。

         持之以恆,就能契入如來境界,

         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要達到這個境界,

         第一要慎勿視女色,

         萬一與女色相會,還是要起方便,

         要修觀行–

         按年紀視為自己父母、兄姊、弟妹、子女,

         這些人對我們有恩情,

         還沉溺在生死苦海中,

         所以要發大願心、大悲心、

         發度眾生的心,

         如地藏王菩薩一樣,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如此想,心中有善法、正念。

         就知道佛法視人生的真理,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念,

         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  

   

     

5/11     P.2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需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說:修行人,好像身上被了乾草,外面有火,要趕快避開。    

修行人要息滅自己的欲望,轉化自己,

這念心像鏡子光明,像一潭止水清涼。 

   

這一章是談欲與修道的關係。

欲:眾生的欲望,五欲七情、財色名食睡。

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修行人要脫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

    –外面的境界,三界、六道。

    –境界是從裡產生出來。    

心中有三界的心念,所感的果報就是外在的三界。

    因能感果,外面的境界是從這念心產生。

    欲界–凡夫心中的欲望、貪愛、執著,產生煩惱,

          外面就感種種果報。

離開三界–把欲望轉過來,心清涼了,

    雖身處欲界,但心得解脫,就能離開三界,

    所以要從當中離。    

   

5/13      P.1      未完          

     

     

因–現在的起心動念

因心即果覺。因地心,果地覺。

    因地心:時刻檢討反省,有無欲愛、色愛,

            有,馬上慚愧懺悔,讓心清淨,

            如此,身在欲界,心已離開欲界。

儒家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持續克制自己念頭,

    這念心是清淨、超然的。

    道家也是如此。

    佛法要求修行必須從這念心上用功,

    才能得解脫。

明白佛法道理,知人生的苦,必須出離。

    要從起心動念這念心上出離,

    修行才易成功。

邪見–主張自在禪,心即是佛,

      所以自在吃喝玩樂,

      這只是眾生性。

      男女之欲不得滿足,就起煩惱,

      甚至造禍,落入惡業循環。 

 

5/14      P.1    未完      

     

     

人有倫常,就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

    之間相處的道理。 

    守住倫常,人格完整,否則就是衣冠禽獸,

    心裡只有欲愛、色愛,沒有善法、因果的觀念,

    這就是畜生的法界。

    十法界不離當下這念心。

佛法中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

    不邪淫–就是不與夫妻以外的對象發生關係,

            否則要感惡果。

佛經裡講出家眾,稱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就是不淫欲的關係,才可得解脫,心中清涼。

    在家居士受持三皈依,就是佛弟子,

    心中以佛、法、僧為師,念佛、念法、念僧, 

    這就是功德,能脫離三塗惡道。

    欲界–有男女之欲。

    遠離男女之欲,就能脫離欲界、三塗惡道。 

佛經說,天上的天人,男眾為天子,女眾為天女。

    天人享有五欲之樂,天福享盡,則五衰現前。

    五衰:1. 天人戴的天冠,快死時,

             顏色從鮮豔慢慢枯萎褪色。 

          2. 天人穿的天衣,薄紗發亮光, 

             快死時衣裳垢膩。 

          3. 天人身體散發香味,

             快死時腋下發臭味。

          4. 天人不流汗,快死時腋下汗出。 

          5. 天人坐不樂本座,動念寶座就飛行,

             快死時,不安於座,甚至有人等待遞補。

          當五衰現前,就知要墮落了,

          天人有天眼通,這是報通。 

          神通有修通、報通、妖通。 

          報通:果報帶來的神通。 

          天眼通,天眼無障礙,可看到世間、天堂、地獄。 

   

5/15        P.1     

   

   

欲界天、色界天,是以欲望的輕重、

    心清淨的程度,來區分天上的果報。

    欲界天–六欲天,有男女之欲(最厲害)、飲食之欲。

        四天王天–欲愛境界,衣服、飲食、男女之欲。 

                  天壽500歲。

        忉利天–經過修行,男女欲愛減少,不流不淨。

                天壽1000歲,福德較大。  

        夜摩天–修行更高,男女握手即得滿足。

                天壽2000歲。 

        兜率天–男女相視一笑即滿足,聽經、聞法、禪修。 

                天壽超越夜摩天。 

        化樂天–清淨心再超越,修福德,檢討反省,

                男女相看即可,天壽超越兜率天。 

        他化自在天–男女間看一眼,天壽超越化樂天。 

    世間人,男女欲愛輕,便往上提升,

        欲愛、色愛重,就墮入三塗。      

    

5/16        P.2      未完   

   

   

聲聞緣覺斷見惑、思惑的煩惱,    

    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的煩惱,

    習氣改過來,就證羅漢果。

    得六神通,就證涅槃果,

    涅槃就是真空、寂滅,壽命無量。

    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將金縷衣交給迦葉尊者,

    付囑將衣傳給未來出世的彌勒佛再入涅槃。 

出家眾,粗茶淡飯,不追求名利,

    最大煩惱就是男女之欲,

    這種習氣是生死的根本。     

    要了生死,就要從起心動念處來努力,

    凡人每天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的生滅,

    要了生死,就要無念,中道實相,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這是最直接的法門。 

無論禪淨密律各宗派,都是講這念清淨心,    

    淨土宗: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男女的欲愛不重,就不會來受生;

    這念心沒達到絕對境界,就不能生極樂世界。 

    不清淨心,就是眾生;

    不絕對的心,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六欲天的差別,就是在欲愛、色愛的輕重,

    產生不同果報、福德、壽命。

    要了生死,要找到根源,就是欲愛、色愛。     

      

5/17        P.2      未完       

   

   

佛法偈語:四天忉利共相抱,夜摩執手兜率笑,

          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

          這是形容六欲天的男女欲愛。

    人世間也是如此,尋求談情說愛,結婚又離婚,

    這證明男女欲愛只是短暫之樂,帶來空虛、煩惱, 

    如果造業犯罪,還要受惡果。

    在家居士修行,修供養、六波羅蜜,

    也要檢討反省,夫妻關係要減少,

    化除欲愛、色愛的煩惱,才能成就解脫自在。       

一個人的智慧高低,就是看欲愛心重否,

    欲愛心重,意識迷糊昏沉,沒有智慧,

    欲愛心輕,智慧通達。

    世、出世間的賢聖,智慧較高,欲愛心極淡,

    息滅欲愛心,智慧增長,心清涼,能長壽,

    若得大禪定,就能解脫、自在。     

離欲寂滅,是最為勝。這才是真快樂。

    佛的智慧高就是因住大禪定,

    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得到禪定,證到寂滅,心境一如,安祥、自在。          

    修四禪八定,證到初禪離生喜樂地,

    證到二禪定生喜樂地,證到三禪離喜妙樂地,

    證到四禪捨念清涼地,歡喜心也沒了,

    心就清涼自在。 

   

5/18       P.2      

 

   

修行講求離欲,

    世間法,人離開不了生、老、病、死,

    造惡業,墮入惡道。

中國最長壽彭祖,活八百歲,

    49太太,54兒子,仍然煩惱要死。

佛法講定,用智慧返照,

    把欲愛、色愛、貪愛的煩惱漏盡。

    證到真空、真如,就是無量壽,無亮光。 

    斷六個根本煩惱,才能證羅漢果,解脫生死。

        (貪、瞋、癡、慢、疑、邪見)  

天上的福報,也是過去修來的,

    許多宗教也講天堂,

    就是男女之欲、飲食之欲。

天子的公案 

    一位天子用天眼通看見自己,

將投生拘夷那竭國,變癩子豬,

因不安而求釋提桓因(帝釋天),

告知去忉利天善法堂,釋迦牟尼佛為母說法,

佛告訴他:1.受三皈依 2.受五戒 3.修習禪定。

可保天壽及果位。  

    並舉例說:天人不願如此作的原因。

    目連尊者位弟子求醫,

用神足通到天上找往生生天的耆婆,

但耆婆不像地上時對他表尊敬,

說明天上人忙著欲樂,沒空理地上人。 

    天人聽完開示,立刻接受,

佛為他傳授三皈,天人立刻往生,

口念三歸依,投胎長者家中,

長者是佛弟子,一聽甚是歡喜。 

    孩子七歲時,見目連尊者提及往事,

表達要報恩,長者就設齋供佛及僧眾,

佛為大眾開示四諦法門,

孩子聽聞佛法,當下得法眼淨。 

   

5/19      P.3    未完       

   

   

受三皈依–是佛弟子、三寶弟子。

受五戒–是戒弟子。有五戒的果位,

        男眾–優婆塞、近事男。

        女眾–優婆夷、近事女。 

        住在道場,近事三寶,

        在家居士,證菩薩果,稱白衣大士。 

受八關齋戒–近住男、近住女,

        近住阿羅漢果,與聖人果位接近。 

出家–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

受菩薩戒、三壇大戒–身分又不同。

佛教–沙門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比生天,享有限的天福更高。

   

5/20      P.3   

   

   

天人享的福是男女欲愛、色愛,

    位階高低視貪愛的輕重而定,

    壽命最高一萬六千歲,享盡也就墮落。

    若能斷除六根本煩惱,壽命得無量。

    佛說四十二章經: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凡夫眾生離不開生、老、病、死,    

    若不修行學佛,將墮入三塗惡道,苦上加苦。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就是來度眾生的生死大事。  

生死大事,就是離欲,

    能在這用功,必能成道證果。

    若產生煩惱、邪見,將來要墮落,

    就會退道,退失菩提心。

    出家人,一生都是施主供養,

    墮落了,就要還債。

    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所以要: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老僧一打坐,能消萬擔糧。

    能契悟這念心,無量劫的生死一剎那就了了。 

這一章告訴我們要遠離欲火,

    所謂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我們有很大的福氣,過去修了善根、慧根, 

    根三寶結緣,前世發了願心,今生來度眾生,

    現在要從這裡入手,這是自己的本分,

    佛陀大慈大悲,在此經書多次提及。

我們心中有三把火,1.欲火 2.無明火 3.飢火,

    火來了,就失去理智,

    修行,就是把欲修掉。

    我們看破世間的名利,但欲這一關不容易。

    古德說:透得此關,出塵羅漢。

    俗話說: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

    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 

    由此可見欲火的禍害。    

佛法講戒,儒家也講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未成年的年輕人,尚在發育階段,

    不可貪求男、女之色,會影響智慧、生理的發育,

    現代學生、年輕人因欲愛、色愛不滿足,

    養成手淫的習慣,造成神經衰弱、腦袋昏沉、

    記憶力減退、失眠,影響人生甚大。    

佛法以戒為根本,

    有戒法、戒行、戒相、戒體,

    最重要是時刻關照這念心,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打了妄想,馬上照住,把心轉過來,

    進而修四念處觀,

    是對治我執和男女欲愛、色愛的法門。

   

5/21       P.4      未完           

   

   

四念處觀–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    

          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這是別相念,個別來修,對治執著和欲愛。

    修成功了,可斷煩惱、入禪定、啟發神通。

    進一步修總相念,一個具足四個。

    觀身不淨,同時觀受、心、法皆不淨, 

    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

    佛法要如實去修行,能把這一關看破, 

    一定能得解脫,心清涼、自在。 

修行要得解脫,有頓悟、漸修。

    頓悟: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時刻安住正念,沒有妄想,一念到底。

    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穩。

    一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聽法的這念心。

    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動,

    處處作主,就是一真法界。

    悟到這,就是開悟。

    沒開悟,也要百分百相信,這也是悟。

    如此站得住,站得長,就是功夫, 

    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 

習氣太重,要修方便法門。 

    早晚課誦、誦經持咒、禮佛懺悔、打坐參禪,

    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八萬四千法門,

    都是用來磨練自己,這就是漸修

    四諦是最重要–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修四念處,安住八正道, 

    要達此境界,第一關就是離欲。 

   

5/22       P.4      未完     

   

   

儒家、道家及佛法都講這個道理。

    佛法 聖的果位–聲聞、緣覺、菩薩、佛。     

         仙位–證到初禪,四禪八定。

               得禪定,有五神通。

               配合智慧,修四念處觀,斷欲愛、色愛,

               可超凡入聖。 

    道家 仙–呂洞賓。   

煩惱–1.見思惑:欲愛,修四念處觀,破除欲愛煩惱。 

      2.塵沙惑 

      3.無明惑:修中道實相,破無明,就是如來境界。

修行

     1. 持戒。早晚課誦、懺悔慚愧、檢討反省、打坐,

        這些都是方便,功夫現前,就能轉識成智。

     2. 發長遠心、發大願,以願導行。

        以願力來支持、來引導自己。 

   

5/23         P.4   

   

   

道家遠離淫欲,採藥煉丹。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還無。

    練的不好,會走火入魔。

佛法修四念處觀,對治煩惱,是平靜的方法,

    也是漸修的功夫,

    進而安住中道實相,又是頓悟。

    漸修頓悟,融通而不互礙。

儒釋道同樣認為遠離欲愛。 

    

宋朝陳搏仙人公案 

    皇帝奉他為國師,還送他許多美女。

陳搏仙人寫詩: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

古德云:豔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禍殃而拒之。

所以愚痴人以為享豔福,智者認為大禍臨頭。

        

佛教有位維摩詰居士,雖有妻子,常修梵行,

    保持身口業清淨,如同儒家的柳下惠坐懷不亂。

    這是定的功夫,而且定中有慧,

    用智慧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這才是超凡入聖。 

佛法是智慧的,當下這念心能管得住,

    就是四兩撥千金,一個是轉念,一個是提念,一個是化念。

    對某人打了妄想、起了執著,

    會參禪的人馬上照它:誰?是誰在想?

    馬上化掉妄想,這是細的功夫。

    功夫不到的人,就用誦經、念佛、禮拜懺悔。

    有一點功夫,用檢討反省,把起心動念轉過來。

    無生懺–真正的懺悔,中道實相觀,

            一念不生究竟懺悔。          

修行,要在這念心上修,

    這念心相應,就成道了。

    相應–妄想不生,處處作主。 

          與清淨心、無為心、不動心相應。

    孟子云:我四十不動心。

    蘇東坡云:八風吹不動。

    定慧等持,才能直了成佛。 

這一章欲火遠離,

    欲在心中起火,對異性產生執著,身體不自在。

    佛經中說,凡夫看到天女,會被欲火燒死。

    任何宗教對男女之欲都是忌諱的。

    佛法如此說,也是抱持慈悲心。 

欲火遠離 

    1. 身遠離–出家離紅塵,暫時安住道場。是事 

    2. 心遠離–注意這念心,不打妄想。是理    

    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身心都遠離,有事有理,就能與道相應。 

   

5/24        P.5      未完      

   

   

心遠離–時刻要觀照、安住正念,

        這念心一轉,就遠離十萬八千公里;

        一打妄想,就身處火宅。

佛經云: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法王: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要能作主。   

這一章欲火遠離,事上、理上都要遠離,

    男女之間要保持分際。     

    少說話,沒事勿交談,

    有事要談,要保持正念。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說法49年,沒說一句佛法;

    度無量無邊眾生,沒度一眾生。

    就是無我相、無人相,這念心始終安住正念,

    超越時間、空間,就沒有我相、人相。    

佛言:夫為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修行人最重要就是遠離欲。

    道不離心,心悟,就是道;心迷,就是眾生。

悟了,心在定慧中,就是光明。要時刻離欲才可達此境界。

    定慧中的這念心,起心動念有智慧、感應、神通,

    故稱之為。    

    這念心迷了,在妄想中,就不是道。   

     

5/25        P.5       未完         

     

    

夫為道者 

    要想修道,道就是這念心,無為、真空、清淨、妙有。

如被乾草

    如何悟道、得道?就如同身被乾草,  

    心清淨光明,達定慧正道、中道的境界,

    必須時刻有警覺的心,如同身披乾草。  

    乾草:外面的境界,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火來須避 

    1.事上–要避開是非地、要避開煩惱,

            心要安住正念。 

            方便法門–

            把眾生當成長輩,平輩家人,晚輩,

            思惟道理,把念頭轉一下。

            藉由誦經、持咒、念佛‧‧‧來轉念。 

            玉琳國師的師兄教他,見女性動念,用針錐刺手。

    2.理上–安住正念、中道實相,

            實際理地,一法不立。 

            沒有時間、空間,人我是非,欲界、色界、無色界。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要想修道,必先離欲。

    這念心清淨了,才能見菩薩。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5/26        P.5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說:有人因自己淫欲太重,無法控制,想自斷男根。

佛告知:想斷男根,不如運用方法,轉化欲愛、色愛煩惱,

讓心寂然不動。心才是根本所在。

心就像總司令,總司令發令停止,所有動作都會停止,

男根和心都會一樣安息。

若是妄想心不能停止,就算把男根斷除也無幫助。

佛說偈言:欲愛色愛是從意識所產生,意識是由這念心所產生,

當意識和這念心都能清淨,外境就不能影響我們的行為。

佛說:這是迦葉佛過去說的偈子。

   

這一章心寂欲除,目的是在轉化欲愛、色愛,就是轉識成智。

修福德、智慧、慈悲、忍辱,乃至六度萬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

證菩提涅槃,最重要的就是澄清當下這念心。    

   

5/27            P.1          未完             

     

     

聖人的心–寂滅心,

凡人的心–欲愛心,因心不清淨,沒有智慧,無法證菩提、涅槃。     

    想要得解脫、超凡入聖,就要轉化欲愛心成清淨心、寂滅心。  

告子曰:食、色,性也。凡夫重飲食及色欲。 

佛法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民生問題很重要。  

    飲食是為滋養色身,不能不吃,但要適可而止、節制、惜福。

    才不會傷身、損福報。

    凡夫因欲愛、色愛心,沉淪生死,輪迴六道中。

要把欲愛心轉過來,要修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觀音菩薩聖號,可遠離愚痴、色愛。

    這是因念到一心不亂,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不可得,

    這念心寂然不動,欲愛、色愛自然消失。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修定、修慧。   

    所謂心寂欲除、離欲寂靜,心寂然不動,

    任由妄想來來去去,

    找到一個不動、清楚明白的定點,

    這念心達清淨,身心平靜、寧靜、安定,

    自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這時就不會貪戀男女欲愛、色愛的快樂。

    也就是本章心寂欲除的道理。       

   

5/28      P.1       未完       

   

   

眾生起心動念就是煩惱,

    一念不覺生三細,這念心迷失,沒有覺性、安住正念、正定,    

    若能覺察、覺照,把心轉過來,就是佛、聖。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念心寂然不動。

    古德云: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

            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增趣味。     

    禪悅現前,身心歡喜、平靜。

修行要調身、調心,過了八觸境界,就是輕安,

    達到寂然不動,再修就能成佛菩薩果位。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心寂然不動,才能契悟無為法。

出家修行,第一步先要認清欲愛的過患,

    出家,就是遠離欲愛、色愛,

    從早到晚都是善法,誦經、持咒、打坐、建道場、弘揚佛法,

    把慾念、色愛轉過來,成為善念、淨念,

    最後善念、淨念也不執著,歸於無念,

    就是寂然不動。

在家眾的五戒是不邪淫,夫妻間可有正當關係。 

    持守五戒,屬於人道的富貴,   

    再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守一日一夜的清淨。

    出家眾是完全離欲,不斷發心,修善法,

    如此得解脫,三智圓明、超凡入聖,

    成就佛智慧。   

   

5/29         P.1       

   

   

眾生三把火:慾火、飢火、瞋火。

    三把火使我們失去智慧、禪定,沉淪六道,

    身心不自在。

男、女眾互看,造成心中起妄想、妄念,

    產生欲愛、色愛,心不能自在。     

    慾火一起,身體發熱,頭昏腦脹,

    甚至生起占有欲,造惡業,

    這就是色字頭上一把刀。

除了異性之間,同性之間也可能產生欲愛、性的關係,

    所以道場中,都要保持正念、清淨,

    不好同進同出,讓人產生錯覺、譏嫌。

    個人私底下的手淫,也是造惡業,

    都是欲愛,三業不清淨、心不寂靜,

    產生煩惱、心水混濁。

要想超凡入聖,要從這念心下手,

    男女之間保持清淨,時刻覺察、覺照,

    有立刻檢討反省,慚愧懺悔,

    這才是正知正見,走在菩提大道、涅槃大道、淨土大道,

    心愈來愈安定,達到寂然不動。

心寂欲除,忍心不動,欲念去除。

    寂:定。修禪定,作早課、誦經、持咒。

    時刻懺悔業障,清淨了,也是禪定。

    修福報,善法成就,心就安定,

    得到三昧境界,就能除去男女欲愛。

   

5/30       P.2      未完 

       

   

覺察有欲愛色愛的妄想, 

    1. 慚愧懺悔 2. 檢討反省 3. 打坐修定    

    若能禪定現前,妄念自除。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即依這念心清淨寂滅的程度來區分。

    定解脫–心寂然不動,妄念自除。

            這念心達寂滅、清楚明白,就成正覺。

    佛法的方便法門,若離開根本,只是方便法。

    乃至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淫欲心太重,就會造惡業。

    淫欲就像一把刀,使身體枯竭,智慧消失,

    失去正念、希望,最後成禍患。

有人患淫不止    

    因過去習氣,無法斷除淫欲。

欲自斷陰   

    想把男根切斷,以斷除淫欲。  

    有位修行人,以為斷男根,就能斷淫欲。

    這只是沒有智慧的想法。

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這念心不打妄想,男根、女陰無作用;

    這念心一動,斷陰也無用。

    斷心–要使心寂然不動。

    欲愛心起,要檢討反省,把妄念轉過來,

    心才能寂然不動。

    要轉化欲愛、色愛的煩惱,   

    修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受不淨,觀心不淨,觀法不淨。

    所謂四念處觀好修行,    

    觀–思惟。

    思惟相應,達到不淨,就不再打妄想。 

   

5/31         P.2       未完    

     

     

修不淨觀 

    1. 平時思惟用功。 

    2. 要覺察、覺照,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

       這念智慧心常在。

    3. 能觀這念心,知男女欲愛、色愛是生死根本,    

       這念心長存。 

    4. 誦經、持咒、念佛,修三昧、修禪定。 

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心是根本。

    佛法: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心一生,外面生一法;法一生,又影響這念心。

    心、境互為因果。

    沒有外境,心也不易生,心境遇緣而生。

    心中有欲愛、色愛、貪、瞋、癡、慢、疑的種子,

    遇到外緣,種子就萌芽。 

    若不能轉化它,心裡就有一個定時炸彈,

    外緣一現前,就爆發出來。

    所以平時就要把它除掉,碰到外緣,也不會產生。

    有了這種知見、信心,就是正信、正知正見。 

   

6/1        P.2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功曹:總司令。    

這念心就是發號司令的總指揮,

    總指揮有智慧,就能修善斷惡;

    若沒智慧,就是貪、瞋、癡、慢、疑、邪見。      

    一切善法、惡法,都是從心產生出來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第一覺悟,世間無我,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覺悟了以後,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假使沒有覺悟,這念心真正是罪魁禍首,

    身體是惡源,產生一切惡業、妄想。

古德云: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法界就是這念心。掌握不住就是黑暗、地獄;

    掌握得住,就能處處作主,立地皆真,

    心就是光明、天堂、淨土,就是佛。       

    一切法都在這一念心中,具足一切法。

    要轉識成智、轉凡為聖,就在這一念心。

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第六意識就是指揮官,當意根達到寂靜,

    隨從的眼、耳、鼻、舌、身五識不再攀緣,

    一切罪業就都息滅。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貪著的心若不能停止,貪愛、色、財、名、利,

    就算斷陰又有何用,

    把身體燒掉也是一樣,

    因無法燒掉造罪的心。

    佛法說,佛性本具,無始無終; 

    心中的無明煩惱也是本具,如金在礦中,

    即使斷陰、燒掉,也是無用。

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斷心,就是把妄想心轉來、安住正念。 

    心正,就是正覺。 

    心迷,就是眾生。 

   

6/2        P.3       未完    

   

   

覺的層次 

    1. 不覺–這念心起貪瞋癡,造了惡業,屬眾生境界。  

    2. 正覺–去除貪、瞋、癡、慢、疑、邪見,

             解脫世間的聖者–聲聞、緣覺、菩薩。  

    3. 無上正等正覺–悟到這念心,最高的覺悟。    

悟到「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十法界都是從此念心產生。

    歸還–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寂然無為,一切歸還自性,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頓悟自心–悟到這念心能生萬法,善法、惡法、十法界。

天台宗:一法界顯,九法界隱。還本歸源。

        一真法界現前,九法界歸於自心。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一念不生,十法界都不存在,

    只有一念靈明妙覺,稱為法中之王。

悟了這道理,淫欲就不斷自斷,

    一真法界現前,心達到寂滅不二的境界,

    萬法歸一,明白身去身來本三昧,

    行住坐臥、動、靜也是三昧。

    覺悟之後,動時心能作主,靜時一念不生,就是無上佛法。

佛為說偈   

綜合以上道理,佛說了四句偈,提綱挈領作結論。

    偈–一種文體,伽陀、只夜,含攝許多意義,

        藉以顯現開示道理,又便於記憶。

   

6/3        P.3       未完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把迦葉佛所說的道理,重新宣說一遍。

    說明欲愛是從心產生出來,

    釋迦牟尼佛、過去諸佛,乃至未來佛都如此說,

    證明了佛佛道同。 

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   

    欲愛、色愛是從意識當中產生,

    要想得解脫、成佛種智,必須要轉識成智。 

    欲是最大的煩惱,必須要先從欲愛心來轉。

心、意、識,都是這念心的轉變,

    不過有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前後之別,

    都是這念心在攀緣。

    唯識中所說的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等名相,

    也是為了方便了解這念心,從體、相、用來說明。 

看到手錶,知道是手錶,這是心。

    若沒有看到,就沒有看到手表的心。

    所以心是虛妄的。

    這就證明「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心是虛妄的,意、識也是虛妄的。 

   

6/4          P.3       

   

     

參禪,就是要離開心、意、識,

    在話頭處去提念、照念、參。   

    專注在話頭上,就沒有心、意、識的存在。

    用參禪的方法把這念心收回來,

    在真如、真空上用功,這就是轉識成智的方法。

了解男女的欲愛是從心念產生。 

    就不會有一串妄想不斷生出來, 

    他、她是不是我的前世夫妻?

    其實都是攀緣心,所以停止妄想,

    這就是智慧。

欲生於汝意 

    這種欲是從意識當中產生,

    沒見到對方,也不會產生欲。

    心由境生,境因心有,

    欲是由於心中本來就有這個種子,

    看到外境,心、境相互影響所產生。

    假使沒有這種子,也不會產生煩惱。 

諸佛漏盡煩惱,心清涼,像一面鏡子,

    相來則現,相去則無,

    見美好境界,不起貪愛,見壞醜境界,知一切是假象,

    無排斥、煩惱、取捨,

    就像明鏡臺,沒有塵垢,裡面是真空、妙有。       

觀察自己修行的程度,

    是否還有貪愛?貪愛甚麼東西?  

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  

    欲愛從意識所生,

    思想:念頭。

    意就是不斷思惟這件事,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

    意識達到執著的境界,就想占有;占不到就巧取豪奪,造惡業。

    社會事件偷、搶、綁票,就是貪念,造惡業。

一切萬法,都是由思想產生,無論善法、惡法,

    善法–從清淨心產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戒定慧。

          所感的果報,就是清淨的淨土。

    惡法–貪瞋癡、名利財色,所感的果報是三塗惡道、六道輪迴。

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看到外境,產生第一念,立刻覺照,沒有第二念。

    否則第二念繼續流轉,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

    沒有保持覺性,煩惱就不斷產生。

    唯識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

    看到外境起第一念,馬上覺照,把心收回,

    以般若智慧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緣起,緣起性空」,

    把能想的這念心收回,就不會生過失。

    

6/5        P.4       未完    

     

   

剎那率爾心,初初臨境的第一念心要守好,勿執著境界為實有,

    才不會有第二念、第三念...念念不停,這就是眾生境界。

    儒家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不覺悟,就生64卦。

    所以天地萬物都是從這一念心所產生。

知道第一念是妄想、一念不覺是妄想、想的這念心是妄想,

    就不要再念念相續。 

    看到漂亮女孩,要用不淨觀去觀想,

    烏黑秀髮,不洗會變髒臭,生蟲,

    人老頭髮變灰白、掉光,

    如此思惟,才能去除貪愛,

    對眼睛、嘴巴、眉毛...也是如此思惟。

    解鈴還須繫鈴人,用智慧觀照,轉煩惱。

    這種觀照也是意,是清淨心所生;

    欲愛、色愛則是貪心所生。 

   

6/6        P.4  

 

   

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門

    心意識會轉變,由淨轉染,起貪瞋癡三毒,

    就會造種種惡業,將來受諸苦報。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平時要起觀行:人會、會病、會,這是自然現象。

    身體會老、會病,身體是媽媽出來的,

    生,是個人業感、業障而來,善業生善報、惡業生惡報,

    業,是從、占而來,因眾生的貪念,          

    貪,產生占有的心念行為,

    感,產生貪愛,(愛、受是生死根本原因)

    對外境接,六根接觸六塵,產生感受,(眾生六道輪迴)

    邪受–貪愛外境,根塵相對產生,

    正受–收攝六根,靜坐用功,遠離外境六塵,

          只有正受,正定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離開動、靜二相,六根清淨,不住淨,

            六根歸到當下能聞這念心,

        覺所覺空:六根歸一,歸於覺性; 

            能覺、所覺,一片真空,只有這念心,

            偏空–聲聞、緣覺的解脫境界。 

           

6/7          P.5       未完     

   

   

    因六入,而產生觸,

        眾生世界–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

    因名色,而產生六根,

        名:精神、心識。色:物質。

        名色–胎兒在母親肚裡,六根未發育前的受精卵。

    因,而產生名色, 

        識:心意識、神識。晚上作夢的那一念心。

        夢到男女之事就是貪色;

        夢到吃東西就是貪吃;

        未來的果報就是墮入畜生道。

        將來受生的就是這個神識,有業障就得受報。

    修行就是要遠離顛倒夢想,

        最低限度在夢中要能作主,維持清淨的意識。

        平時要養成作主的心,

        平時吃素,夢中看到葷食也不會吃,就是作主。  

    平時看到男女之事,馬上照住,能夠作主,就能得解脫。

        假使沒有回光返照,識就會現前去分別、執取。 

        所以平時要練習回光返照,檢討、反省、起善念,

        最後歸於無念,

        臨終時就有把握,想去哪受生,都可如願。

        乘願再來的菩薩,在母胎裡也是清清楚楚,

        在此也可轉大法輪,可進、可出。

   

6/8      P.5    

   

      

    凡夫眾生作不了主,在母胎裡也是如此,

        投胎時在中陰身看到男女交合,心中只有貪愛,

        一剎那就入胎,識入到母胎內受妊,稱為名色。

        佛的神通,也無法度中陰身。

        檢視自己的道念和欲愛、色愛,

        哪一念心最強,就知將來去哪裡受生。 

修行有功夫,看到男女的境界,能夠返照,

    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時時有警覺心,這就是智慧,心常在定慧中,

    晚上不會作男女之間的夢,

    打坐看到光,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法說:頂聖眼生天,人心惡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人死後,神識從哪裡出來,就決定將來受生的地方。

    頂門–生到淨土,超凡入聖。

    眼睛–生到天上。

    心口–轉世到人道。 

    小腹–餓鬼道。

    膝蓋–畜生道。 

    腳板–地獄道。      

人死後8~24小時後,身體哪裡溫的,就表示神識從這裡出去。

    禪宗講離心、離意、離識,就不會去受生,

    安住大圓鏡智、大光明藏,沒有來去,如如不動,

    這是經過轉識成智的最高境界。

現在還未證到此境界,

    仍要不貪愛外境,就能得解脫。

    古人說: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

            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

    看到外面境界,不貪、不愛、不爭,也不離開境界,

    所謂「十字街頭好打坐」「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處處都是道場,而不是躲到深山石洞,這還是執著。

見境不生貪愛–就是要磨練這念心,

    這是修行的根本,經常檢討、考驗自己,

    若有貪愛,打坐時用般若智慧照它,

    把心中貪愛去除,這就是轉識成智、了生死的方法。

   

6/9      P.6     未完    

 

   

於理不生分別–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如如不動。

    不動:涅槃、真空之理。

    清楚明白:菩提智慧之理。

    安住在這個最吉祥、安全的淨土。

    開悟:悟這個理,繼續保任,轉識成智,了生死,就是修行。

行陰,而產生識。

    行:這念心打妄想,想過去、現在、未來,    

        想是非善惡、冤親憎愛。

    行–心行、口行、身行。口行、身行,離不開心行。 

    行–思想、心意識的活動。

    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雪山悟道,就是悟這個行,

    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人每天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行陰、心念的生滅。

    行沒有了,識也就沒了。

    一念不生,身心世界、山河大地,都是一片光明,

    就是大光明藏、如來境界。

無明,而產生行。

    人的坐立難安,就是因為無明,進而產生行的活動、境界。

    經過修行,回光返照,心靜如止水、明鏡,

    無明則滅,之後的11因緣皆滅。

    所以生死流轉都是從思想產生。

    心當中本具的無始無明,產生,就是思想。

   

6/10       P.6     未完 

   

   

出家眾一天功課結束,回寮房靜坐,保持寂靜無為,

    睏了就休息,這是調身;睡前定慧,睡時也定慧,不作惡夢。

在家居士不知做甚麼,無聊出門過夜生活,外出可能受傷、送命,

    這可能是遇到前世冤家來索討,而受業報,這是因緣和合。

佛法云: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因緣和合,也會受報。

    若有參加禪修,這念心寂然不動,

    安住在家,冤家來找,因自己電波、頻道已超越時空,

    就很平安。

佛法是絕對智慧,心安住寂然不動、了了常知,

    能破無明、了生死、心清淨。

    二心各寂靜 –能、所俱空,達到寂然無為時相境界。 

    非色亦非行 –內外一如,能想的心、所想的境界,能所一如,

                 內外一如、非心非境,達到絕對超然如來境界。 

   

6/12         P.6   

     

     

第三十二章 離愛妄憂(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說:眾生有欲愛、色愛的習氣,就會產生憂愁和煩惱,

甚至招來恐怖。若能斷除欲愛、色愛,心中就能無憂,

自然也沒有恐怖。

   

本章講離愛妄憂,憂:憂愁、煩惱。

    凡夫因缺少名利財色,就會憂愁煩惱,這就是來自貪愛的習氣。

    若沒有愛,心中光明寂靜,就沒有憂愁煩惱。

    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禪宗祖師: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心中有一點愛,就有一些些憂愁,就會感未來生死的果報。

    修行就是要除憂和離愛。    

憂的種類:

    1.體弱之憂–擔心自己身體羸弱,有氣無力,

          打坐腰酸背痛,誦經上氣不接下氣,

          這樣就不容易成就福報。     

    2.壽命之憂–擔心壽命短,突然身故,未安排好後事。

          秦始皇、漢武帝甚至派人尋訪長生不老秘方。 

    3.疾病之憂–因妄心而生業障,業障造成身體病痛。  

          除了看病,要在道業上精進用功,才能消業、轉業。

          輕微的病苦,要學習忍耐來面對。   

     

6/13        P.1        未完   

       

   

病的種類:1.色身–求醫治療,可消災免難。

          2.業障–服用法藥,才能醫治。

                  法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

                        慚愧、懺悔、精進、修禪定、四念處觀‧‧‧。

害釋迦牟尼佛公案 

    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共謀加害釋迦牟尼佛,並殺父奪王位,

結果業障現前,身上長滿毒瘡,向神醫耆婆求救,

耆婆告之,唯有向釋迦牟尼佛至心慚愧、懺悔,才能痊癒。

阿闍世王因寸步難行,只能心中至誠懺悔,

佛陀入三昧,光照他,病就痊癒。

    耆婆媲美中國扁鵲,前世救貢養僧寶,

看眾生病苦,起大悲心、發大願心,

一出生手拿藥包,年幼開始學醫,後懸壺濟世。

    耆婆山中遇樵夫,竟能看透五臟六腑,

買下全數柴,從中找到一支藥王木,

耆婆憑前世功德及精良醫術,在僧團中藥到病除。

佛法以病苦為師,身帶三分病,把握精進用功,

以無常色身,藉假修真,成就悟道因緣、金剛心、金剛身,

生命是無量壽。病緣是修行的增上緣。

        

    4.罪惡之憂–作虧心事,時懷罪惡感,心中無光明。

          擔心受報,憂愁度日。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常檢討反省,知錯能改,心清淨光明,煩惱消失無形。

   

6/14        P.1         未完  

   

       

    5.殃禍之憂–擔憂無常降臨自己身上。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有時逃到千里之外,也是在劫難逃。   

          最究竟安身立命之道–慚愧、懺悔、

          修善、斷惡、積集福德資糧。

張獻忠公案 

    明朝殘暴將軍張獻忠,帶兵至四川,

村民躲到樹林一棵枯樹,樹幹中空藏入其中,

但張獻忠帶兵亦來樹林,令下屬揮刀砍樹試刀,

不料把樹中人一併砍死,這就是在劫難逃。 

     

五百童男女公案 

    佛陀時代,琉璃王滅釋種,

目連尊者以神通力將釋迦族五百童男女,

置缽中,送至天上,待平安時,再接回人間,

結果缽中男女已化為血水,仍是在劫難逃。 

   

    6.別離之憂–八苦:愛別離苦。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人生無常,緣起緣滅,緣盡終須分離。    

   

    7.死亡之憂–死:恐懼喪命。亡:憂慮家破人亡,失去、消滅。

          因愛而生,擔心家人、親人的失去。    

        

6/15        P.1          

     

     

欲愛、色愛是生死的根本,危害甚大。

    小至家破人亡,大至喪命亡國。

    修道之人,會因此退失菩提心。     

出家眾吃粗茶淡飯,對男女欲愛要持戒清淨,

    男女眾不可單獨共乘、外出,要第三者同行,

    講話,保持正念,遞交東西,要放桌上。

儒家:清心寡慾,減少男女之欲。

    佛法認為男女之欲愛,是生死的根本,

    同性戀或個人的性欲滿足,都一樣,

    有愛,就有煩惱,都是生死根本。

欲愛的煩惱,像小偷防不勝防,

    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要時時檢討、反省、慚愧、改過,

    修四念處觀、不淨觀來對治,

    息滅心中欲愛、色愛,心中達平靜、清淨。

    佛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心中無愛,則無憂,就無恐怖,當下了生死。

    

印度鬱陀藍弗仙人公案

    仙人得了禪定,有五神通,

印度對修行人恭敬供養,

仙人常用神足通飛到皇宮,接受供養,

有天,皇后向仙人頂禮時,手觸碰仙人腳,

仙人心念一動,定力散去,失去神通,

只好走路回山。

    仙人雖想精勤修禪定,但心不定,

在林間對雀鳥叫聲厭煩,

在河邊對魚兒跳躍也煩惱,

心生惡念要殺盡雀鳥和魚兒

後來仙人證到四禪八定,四空定,

在非想非非想處天,享盡八萬大劫壽命,

命終墮入畜生道,變成飛天狐

專捉雀鳥和魚兒。     

      

6/16      P.2     未完      

     

   

欲愛能招來禍害,甚至殃及累世。

    修行要打坐修禪定,還要以智慧返照自心、轉識成智。

    若有欲愛、色愛心,就修四念處觀來對治,

    讓心安住中道實相,達到定慧等持。

    斷除欲愛,就能無憂、無怖,遠離生死苦果。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要遠離煩惱,不是逃境安心,遠離人間,

    因心中有貪瞋癡,煩惱永跟隨,

    要從當下這念心來轉化。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不生愛著,

    心中一片清涼。

    淨土宗:心淨佛土淨。

    因淨土、穢土都不離當下這念心。

一念不覺生三細,

    若能時刻注意起心動念,

    心安住正念、正定,不打妄想,就能不起煩惱;

    保持覺性,清楚明白、能作主,念念分明,

    煩惱即菩提。

    心離愛則無憂、無怖,當下就能了生死。

這一章離愛忘憂。

    離:身離,心離。

    身離–出家。

    心離–心不為六塵所染,才是真正身處淨土。

唯識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外界的一切都在這一念心當中,

    由於心中的煩惱、分別、取捨、執著不同,

    世界就呈現種種差別。

    心淨佛土淨,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清淨佛土。

    六祖壇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心安住正念,就是解脫。

    在這念心上回光返照,把貪愛心轉過來,

    當下煩惱即菩提,

    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則何憂何怖! 

   

6/17      P.2       

     

     

   以上,就是 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

從 112年 3/21 ~ 6/17,共計89天完成這十章, 

大約 1/4 的部分。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