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佛法講禮拜,是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心。養成恭敬的習慣,
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許多是非,自己也會少掉許多煩惱。
有了善心與善法,就會有福報,求佛菩薩保佑一定很靈驗。
我執傲慢 → 對上以敬
4/2
煩惱是自己造出來的,所以要靠自己才能把煩惱解套、化掉。
第一步,要看淡,分析煩惱、看淡煩惱。
製造煩惱 → 看淡煩惱
盲目追求外在的奢靡與刺激,雖然有肉眼,卻也看不清自己、
看不清真實的狀況,成了有眼不見的瞎子。
盲目追求刺激 → 淨心、定心、明心
4/3
佛看到人家做壞事,行殺、盜、淫,一般人是嫉惡如仇,
修行人是不睹惡而生嫌。
嫉惡如仇 → 知因識果
我們這念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去關注眾生,
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
使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當然也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
放縱造惡 → 勤修善法
4/4
古人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種種方便,都是為了要治我們的這一念心。
迷惑顛倒 → 以法為藥
4/5
平時我們的兩眼、兩耳是向外攀緣、住在外面,住在外面就是煩惱、就是生死;
現在要把心收回來,要攝心內住。
向外攀緣 → 靜坐攝心
為何達不到平等?因為眾生迷惑顛倒—既迷色迷心又顛倒執著。
顛倒即是將不淨當做淨、淨當做不淨;真當做假、假當做真,觀念顛倒了。
心性本具,可是不知在心地用功,而只在色身上努力···這就是本末倒置。
迷惑顛倒 → 轉迷為悟
4/6
煩惱是自己妄想所生,別人無法制止我們,
唯有靠自己檢討、反省、改過,才能止息妄想、化除煩惱。
向外求解脫 → 檢討反省改過
一個人有了慚愧、懺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
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也好,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
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有過不改 → 知慚知愧
4/7
在人生的歷程,三寶能指引我們使人生邁向光明,開啟我們的智慧,
轉化一切煩惱業障,讓我們能超越生死大海,出離輪迴之苦,
到達極樂的彼岸。
理所當然 → 知恩感恩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
身心熱惱 → 反省檢討
4/8
修行要有所成就,除了信心之外,還要具備智慧。
假使有信心卻沒有智慧,這種信心就容易成為迷信。
迷糊盲從 → 智信不迷信
4/9
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戒就像國家的國法一樣,違背了國家的法令,
就要受罪;違背了戒法,就有業障、就會墮落,得不到解脫。
破戒墮落 → 以戒為師
4/10
所謂名聞貪,就是執著要得到很好的名譽。世間人都想追求名位,
想要得到功名、好的名聲······這種貪要用法空來對治。
思維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畢竟空寂,就能對治名聞貪。
貪名貪利 → 緣起性空
4/11
有很多發心修行、做善事的人,雖然有善業的果報,但是貪著善法,
所以就『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離巢』,迷失了本心本性····
這念清淨心、無住心、菩提心、涅槃心,始終是不現前,
沒辦法得到究竟解脫。
迷失本性 → 修而無修
4/12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義,才能了生死,如果連生死的意義、
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從何了生死呢?
生死就是煩惱、執著。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
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迴光返照,破除自己的執著,
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生死輪迴 → 正念返照
4/13
這念心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能達到六根清淨
方是真正的自在···佛菩薩的自在是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
心不染塵,不隨境轉,是真正的自在。
心隨境轉 → 不被境轉
4/14
古人說:『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修行如果半途而廢,
就是斷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修行必須要知道調身、調心,
還要發長遠心,時時刻刻不夾雜、不間斷,
綿綿密密不斷地用功下去,才能夠得勝而歸。
半途而廢 → 發長遠心
4/15
我們因為妄想太重,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沒有抓住修行的方向,
所以心裡很煩、很空虛。
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情緒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對境攀緣 → 收攝六根
4/16
修行學佛,當然是要修學佛道,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
心中一塵不染,如佛經云:『實際理地,一法不立。』
無論富或貴,全都不能執著,進而能夠見到自己的清淨心、
本心本性,如此就能得到真正的安詳、寧靜。
人我是非 → 放下是非
4/17
『但得本,莫愁末』心誠、心淨、心定、心空,就是本。心清淨了,
不要求靈感,自然有感應;有了感應也不要執著,
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
誦經、念佛、持咒、打坐,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離開自己本具的覺性,其他都是方便。
迷於方便 → 萬法歸宗
4/18
人有三世因果,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現在種什麼因,
未來就得什麼果,佛經講:『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人的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
所作所為都要是善行,才能夠逢凶化吉,
才能夠越走越光明。
起惑造業 → 眾善奉行
4/19
一般世間人都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看不破。
因為不清楚每一件事情的真實相貌,
被假相所蒙蔽,所以看不破;因為看不破,所以放不下。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
即說即了,即做即了,做人也是一樣,
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說話說完了就放下,
做事做完了也放下,這樣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來。
患得患失 → 看破放下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4/20
禪修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從苦中解脫。
要得到真正的解脫,首先要檢討反省,
看看自己有什麼事情看不破?放不下?
如果心中有執著,就必須學習看破、放下。
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
心有牽絆 → 反省檢討
4/21
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無論是做人做事,
乃至信仰宗教,都要有正信,要有正知正見。假使只有信,
而不是正信,修行的方向就南轅北轍,不但走路遠,還會走錯路。
不信正法 → 正信佛法
4/22
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懺悔。第二、要忍耐。
第三、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
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
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隨業流轉 → 修善斷惡
4/23
道有深淺、正邪不同,修行學佛,當然是要修學佛道,
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心中一塵不染······
一般人平時執著富貴、地位、身分,心中始終在攀緣,
與無為法不相應;所以希望悟道,就必須學習『放下』。
攀緣執著 → 學習放下
4/24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
『非常』,是指這一切都不是永恆存在的。
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如果不了解天地世界無常的道理,
而想求得一個不死的境界,絕對是找不到的。
認假作真 → 世間無常
4/25
所謂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心要能作主,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裏···
這念心始終沒有起第二念,這才是真正達到行亦禪、坐亦禪。
散亂顛倒 → 保持覺性
4/26
佛法講『自在』,如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因『觀』而得自在,
所以,希望得自在就須下一番功夫。
現在有許多知見不正的人,講自在禪,認為要玩就玩。
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自在,而是放縱自己的意念、行為。
放縱身心 → 善念相繼
4/27
修行就在這念心當中,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
最後就得自在,這就是『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始終不離開當下這念心。
離道覓道 → 用不離體
4/28
達磨祖師說:『於諸明中,心明為上。』就是說,我們當下這一念心,
時時刻刻能清楚、明白、能夠作主,
面對任何事情就不會做錯,這才是至高無上的。
妄想攀緣 → 清明作主
4/29
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
這念心要能知足常樂才是重要的。
一般人以為有錢就是富有,沒錢就是貧窮,其實許多有錢人
他們內心的世界是非常匱乏的,如同沙漠一般貧脊;
沒有錢的人,如果能知足常樂,心能清淨自在,
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貪求無厭 → 知足常樂
4/30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因為只要有所求,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
就會起煩惱,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現前。儒家也是這麼講:『人到無求品自高』
一個人心中沒有貪求,品德自然高超。
求不得苦 → 無求即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