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願力  .jpg - 網誌用的圖片
 

     

2021年 3月起 友人賴給我  

    

3/1  

經常誦經、持咒,時時檢討反省,起了一念瞋心、貪心,馬上慚愧、懺悔。 

隨念遷流 → 忍心不動 

   

3/2  

打坐就是要學習心不動,因為心念一動就是妄想、煩惱,

有了煩惱就是輪迴、就是苦。 

妄想煩惱 → 靜坐攝心 

   

3/3  

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隨因緣聚合的假有,既然不是恆久存在的,

又何必不斷的執著、攀緣、遷流。 

執著攀緣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金剛經 如理實見分第五   

   

3/4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轉化眾生對五蘊的顛倒迷執,

體悟到色、受想、行都是虛妄不實的假相

才能轉化煩惱解脫生死。 

錯認五蘊妄想為實有 → 體認本心本性 

    

3/5 

何謂自在的心?即這念心能作主,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

要睡就睡,不睡就不睡,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如此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隨順無明 → 時時作主

   

3/6 

想要離苦、了生死就要從觀照心念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察心念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隨念遷流 → 注意起心動念

 

3/7 

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會讓任何人產生煩惱

也不會讓自己住在煩惱與妄想當中,這個就是修行就是利益眾生。

煩惱心 → 堅持光明的心

 

3/8 

體認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打坐才能沒有妄想昏沉,

否則就容易迷糊散亂,無法提起精進修行的心。

安逸散亂 → 思惟無常之理

   

3/9 

心靜不下來,始終在外面東求西找,東分別西分別,

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不了解這些分別愛憎都是一種攀緣

分別愛憎 → 回到絕對的這念心

   

3/10 

心念善善惡惡,翻滾攪動,始終沒完沒了,

就像一潭混濁的泥水、無法顯現自性的清淨

善惡念夾雜 → 誦一部《金剛經》

   

3/11 

時時刻刻都要返照,在事相上達到完全清淨,

就能現前。

觸境生心 → 觸物起照

   

3/12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淨自在

世智辯聰 → 清淨生智

   

3/13 

現在科學這樣發達,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學

並未注意到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智慧的產生就必須要有清淨的心心要安詳自在寧靜

聰明反被聰明誤 → 由定生慧   

 

3/14 

疾病不外是業障產生出來的,而善業惡業則是從心當中產生出來的

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這些疾病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發生

隨業流轉 → 病由業生,業由心生

   

3/15 

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

心自然能安能靜。

向外攀緣 → 安住自心

    

人們可以適度的追求物質生活 

但是過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覺疲憊不堪 

過度追求享受與刺激 → 適可而止  

 

3/16 

如何『不染』?對於一切不好的事物要看清楚心要遠離

不要去嘗試很多事情不能去做做了就會中毒

做不了主 → 心無染著

   

3/17 

不知道反省檢討自己這就是因為還沒有覺悟

意起了煩惱而造作惡業

起惑造業 → 檢討反省

   

3/18 

不論外境是好是壞念心都不為所動

就能夠超越能夠解脫 

患得患失 → 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

   

3/19 

念心要沉澱下來靜下來除了打坐以外還要誦經持咒做種種善事

這是修福報也是在淨化這念心 

偏廢取捨 → 福慧雙修

   

』總不離當前這一念心若能時時不離自性 

處處都能做心的主人這就是禪的妙用了 

隨業流轉 → 不離自性

    

3/20 

管理自己的口不要亂講話、身體不要做錯事、心不要打妄想;

要起心動念就是起善心,要講話就是講好話,要做事就是做善事, 

這就是管理自己。 

放縱自己的惡習 → 清淨身口意三業

   

所謂不執著,就是心不生罣礙,不將一切事物當作是真實的, 

否則即會心生罣礙、煩惱,念念不忘,因而造業。 

煩惱妄想 → 觀法無我

  

3/21 

禪坐能訓練專注,把心收回來,提得起、放得下,即說即做,即做即了,

念念分明、處處做主,始終不離開當下這一念。 

散亂心 → 靜坐一下吧 

   

從不同的因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果,不正是印證了因果的定律與軌則嗎? 

然而豐碩甜美的果實,並非享用不盡的,如果只安於現實、享受成果的話,

那又成了另一個痛果的因、迷失的音。

不信因果 → 知因識果

  

3/22 

不要看輕自己但是也不要貢高我慢 

用外在來定義自己 → 體認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種種的外境往往使凡夫隨境生心如水被風激起的波浪動盪不定

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心禁得起風浪

更進一步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一片鏡子般地清明與定靜。 

遇境而轉 → 心如明鏡    

  

3/23 

我們的妄想太多了所以要修定讓這念心有一個依靠 

妄想散亂 → 靜坐一下吧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這念心不增不減不會被讚嘆或毀謗的聲音所動搖

心無動搖冥然順隨於於真性清淨法身

即是『冥順於道

患得患失 → 心不隨境轉

   

3/24 

想要成就無漏的我現在就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

因為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念心開始 

不知不覺 → 關照念頭 

     

假使不知道用功在道場裡面還是有煩惱甚至於說人是非

煩惱就更多了這就是生死的根本

說人是非 → 自我檢討    

   

3/25 

透過持戒以戒律來對照審視自己

馬上就能覺知自己心中有什麼妄想

不知悔改 → 持守戒律

 

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但要有覺性;有了覺性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

才能作一個清淨智慧慈悲人格完整的人

不知不覺 → 保持覺性 

  

3/26 

脾氣一來正要發作的時候念一句阿彌陀佛一返照

一下子就能把發脾氣的念頭轉過來了 

順應習氣 → 念佛轉念

     

3/27 

我們人有生一定有死這是世間上的真理想要達到不死只有不生

什麼是不生呢?就是師父在這裡說法,大眾聽法這個心, 

煩惱不生,本性就不死,『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頭上安頭 → 當下即是

 

我們吃的住的穿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由於大眾的布施貢獻幫忙協助才能成就

理所當然 → 心存感恩  

 

3/28 

眾生有種種的苦要盡我們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辦法把眾生的苦除掉 

只顧自己 → 慈心利他 

   

我們這念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心也是無常時時刻刻念念不斷前念後念後念前念

始終是生生滅滅所謂諸行無常所以這部就是講無常的道理

攀緣妄想 → 觀心無常                  佛說無常經  

 

3/29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吃眾生肉就等於吃自己過去親眷的肉 

我們怎麼狠得下心來做這種事呢? 吃素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

有了慈悲不但福德能夠增長而且身體也會健康

廣結惡緣 → 吃素護生

   

3/30 

佛法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法所說的「」,就是我們的發心。 

發心正確,就是正因。因能感果,有了正因,將來就能得正果。 

發心不正 → 發心正確 

 

3/31 

無為之道、解脫之道,和世間人所貪愛的,是不同方向的。

世間人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貪求名利,還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這就是『理將俗反』。看破、放下之後,便能安住於無為法上,才能與理相應。 

一毛不拔,貪執不捨 → 布施度慳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