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金剛經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煩惱。
執著外境 → 堅住正念
12/2
少欲使我們的身心減少很多塵勞,
心中沒有煩惱、罣礙即是自在。
貪求無厭 → 少欲知足
12/3
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清淨的心、不染著的心,
是不動不搖,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
心有染著 → 發菩提心
12/4
這念心若能時時刻刻保持禪定與智慧,
就能時時都有光明;
如果禪定心、智慧心消失了,
煩惱、業障就會現前,當下黑暗又出現了。
妄想煩惱 → 保持定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解鈴必須繫鈴人,我們自己的執著、煩惱、
自己造的惡業,要靠自己檢討反省才能化除。
12/5
行住坐臥四威儀的實踐,讓人人具足威儀,
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內心,使身心皆莊重合宜。
散漫放逸 → 具足威儀
12/6
人生是苦,從生至死惟一『苦』字。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
五陰熾盛苦、愛別離苦。八苦熾盛。
以苦為樂 → 知苦了苦
12/7
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
菩薩覺悟到最高境界,就是佛。
佛是最圓滿的境界。
迷失覺性 → 覺悟自心
12/8
修行是一個減號,指我們心靈的世界,
自己檢討看看:心當中的貪心、瞋心、癡心有沒有減少?
煩惱有沒有減少?
向外攀緣 → 返照自心
12/9
欲得遠離無常生死之苦,
必須從根本上淨除內心的垢染,
轉除內心的無明煩惱。
增長無明 → 淨除心垢
12/10
如果心中有執著,就必須學習看破、放下。
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
流轉生死 → 破除煩惱
12/11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
才會有所收穫。
好高騖遠 → 腳踏實地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因為覺性是本具的,依覺性起修,就是不生不滅;
這當中遇到種種幻境,種種生滅,就不要理它,
一直堅持到底,就能成就。
12/12
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後悔懊惱 → 直下承擔
12/13
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
心平靜了,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
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
貪求不捨 → 放下執著
12/14
『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這是修行的總則、根本大綱。
著二邊 → 大乘心
12/15
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
為境所轉 → 覺性存在
12/16
想富貴,要將追求富貴的道路認識清楚。
心靈上得到安定,比什麼都還快樂。
逐外境貧多怨 → 心富足真富貴
12/17
佛法有一句名言:『愚者調身,智者調心。』
調身不調心,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調心不調身,那就是智者、就是賢人。
調身不調心 → 善調身心
12/18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耽溺情愛 → 遠離愛欲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本自具足,不是任何人給自己的,
如果是別人給的,他就可以收回去,
這就不是本心。
12/19
古德云:『有求為苦,無求乃樂。』
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
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 → 無求乃樂
12/20
人人本具的覺性是平等的,
由於這念心當中煩惱、無明的後薄不同,
所以就有智慧高低的不同。
迷失本心 → 覺性平等
12/21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
沒有一個絕對的境界。
落入相對 → 相對假相
12/22
何謂自在的心?即這念心能夠作主,
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要睡就睡,不睡就不睡,
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如此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迷惑顛倒 → 自在作主
12/23
這念心始終存在;成佛,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
未成佛,這念心和佛菩薩比起來,也不減少一絲一毫。
妄自菲薄 → 佛性平等
12/24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
都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纔能獲得成功。
半途而廢 → 正信處世
12/25
因緣果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凡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
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用功,
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
撥無因果 → 明因識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有智慧,知道無明煩惱就像空中花一樣,
了解這個道理,就是智慧,
而不是另外還有一個智慧。
12/26
惜福,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
修福,就是開創自己的資源。
不修福德 → 惜福修福
12/27
每個人心中都有三把火:瞋火、欲火、飢火。
被瞋火所燒,身心都不得安寧與平靜。
瞋火惱人 → 平心靜氣
12/28
煩惱與快樂、自在,其實是在一念之間而已,
關鍵是一一面臨事情時,能不能定下心來?
有沒有智慧去認識與觀察。
煩惱執著 → 心明作主
12/29
以慈悲心施捨眾生,才能根本地改善自己的人生,
創造未來安樂的因緣。
橫結惡緣 → 慈悲喜捨
12/30
臘八圍爐,一方面是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
二方面藉此因緣向世尊學習,反省、檢討、改進,
本著慈悲、平等的精神,發廣大心,修福修慧,自利利他。
不知反省 → 向佛學習
12/31
如果能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
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靜。
攀緣妄想 → 安住本心
送走 2022 的老虎,迎來 2023 的玉兔,
祝福大家 新年新氣象,喜事連連,福星長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