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得解脫。
得解脫,不是求佛菩薩來幫我們解脫,
而是檢討反省自己的煩惱,
把煩惱化掉就得解脫,就是這麼簡單。
煩惱無限 → 轉化煩惱
11/2
這念心緣著慈心專注思惟,
這當中就有功德、有信心、有願行、有法力,
就能產生力量,靠這些力量,
就能化除我們瞋恚的心結。
火燒功德林 → 慈能轉瞋
11/3
如果一切全都能捨,業障就會因此消除—
因為業障是從色身所出來,
色身由我們的執著而生,
執著是由於心造作、分別而來。
慳執不捨 → 放下執著
11/4
朝山是在修『忍』行。『忍』字,『心』上有一把『刀』,
意指刀放在心上,心卻絲毫不動,這就是忍。
無法安忍 → 忍心不動
11/5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念、正定,
不需要另外去找極樂淨土,
也不需要另外去找佛、找菩薩。
這念心經常在正念、正定上,
就和諸佛菩薩同一法界。
向外求法 → 正念正定
11/6
讀書的目的在哪裡?讀書,就是在培養智慧、學業、技能、身體健康;
第二,磨鍊自己,養成人格。
虛應功課 → 善學立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時時刻刻要在起心動念處去注意,去返照,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善念也不執著,
又歸於無念。
11/7
布施完全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而不在於『質』或『量』。
朝三暮四 → 安住當下
11/8
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以清淨、無求之心廣植福田,
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能成就無量功德。
心有所求 → 清淨布施
11/9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
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
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紙上談兵 → 知而立行
11/10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即說即了,即做即了,
作人也是一樣,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攀緣執著 → 安住當下
11/11
佛經裡強調要『福慧雙修』。智慧是什麼?
就是指我們這個知覺、這一念清淨的心、
正知正見這一念心。
愚痴無智 → 正知正見
11/12
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吃苦就了苦,了苦就有福報。
要忍耐、磨練自己,這就是因地上的努力。
吃不了苦 → 因上努力
11/13
希望每一位將四字箴言『會、熟、巧、精』作為一把尺,
量一量自己所學的東西是否達到這個程度。
囫圇吞棗 → 會熟巧精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修無修修』,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善法,
回歸本心本性,才是依心性起修。
11/14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
須具足福慧資糧。
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之首要行持。
失恭敬心 → 廣修供養
11/15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
沒有一個絕對的境界。
執一非他 → 是非為相對
11/16
除夕,要檢討反省,心當中有了煩惱,
馬上剎車,這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一個新的開始,人生就很有意義。
懈怠放逸 → 日新又新
11/17
如果一個人真正具有恭敬心,又能改過遷善,
一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驕矜自滿 → 謙虛恭敬
11/18
持戒是幫助我們先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
做到事上遠離之後再從心上遠離,
事上、心上都能遠離,就能得解脫。
身心毀犯 → 持戒解脫
11/19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就是始,果就是終,所以,因地一定要真。
倒果為因 → 正信因果
11/20
不必離開煩惱去找自性,
本心本性隨時都存在的,
只要在煩惱的當下不作煩惱想,
即能認識這念心性。
煩惱覆真心 → 不隨煩惱想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我們本具的菩提自性,本來清靜;
只是因為我們六根對六塵,
產生了執著、妄想,因而不清淨。
11/21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麻木不仁 → 起大悲心
11/22
應注意而不注意,即犯過失罪。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心能夠做到處處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業。
迷迷糊糊 → 處處作主
11/23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
才會有所收穫。
一步登天 → 腳踏實地
11/24
要吃就吃、要玩就玩,並非真正的自在,
而是放縱自己的意念、行為。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放縱意念 → 人在心在
11/25
若能一生敬慎,稱讚如來,
則能使我們滅除因口過而生的障礙,
成就口業清淨的功德。
生口四過 → 稱讚如來
11/26
修善,必須慢慢養成習慣。
起初帶點勉強去做,做習慣了,就成自然。
恣意妄為 → 養成修善
11/27
這念心都是不停的生、滅,起善念也是生生滅滅,
起惡念還是生生滅滅,這就是『心靈上的死亡』。
追逐生滅 → 寂滅為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我們的煩惱心,就是菩提心,所以不是要離開煩惱心,
而是要從現在開始,不起煩惱、不生無明,
這樣煩惱無明就化成菩提涅槃。 煩惱即菩提
11/28
佛法教育的要旨,就是要引領社會大眾,
在浮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有一顆寧靜、不動的心。
隨業流轉 → 堅住正念
11/29
覺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雖然如此,
由於每個人有無明、煩惱,覺性就變成眾生心。
無明妄想 → 隨順覺性
11/30
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
人貧能養道,是謂貧道人;
心貧無智慧,墮入惡鬼身。
心貧無慧 → 心寂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