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七唐‧古靈禪師
百年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百年鑽紙故,何日出頭時。
12/2
七呎之軀不如一尺之面,
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
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
煩惱覆心 → 返照自心
12/3
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
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
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
慳貪不捨 → 知足常樂
12/4
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
錢財五家有,不施悔恨遲。
貪財愛色 → 常行布施
12/5
事成不成,於成事之時,其成必有因;
事敗不敗,於敗事之時,其敗必有因。
播無因果 → 知因識果
12/6
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
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
執妄為真 → 眾緣合和
12/7
宗風普扇潤心懷,菩提靈種遍地栽,
弘法辦道曹溪夢,花開結子在中台。
12/8
宋‧石屋清珙禪師 ㄍㄨㄥˇ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鍼來日日忙, ㄓㄣ
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12/9
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而成正覺。
自私自利 → 常行慈悲
12/10
中台四箴行 –
對上以敬,對下以慈,
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敷衍了事 → 對事以真
12/11
這念心,起善念就是光明、淨土、天堂;
起惡念,心就是黑暗、煩惱,
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地獄。
心外求道 → 返照自心
12/12
如果從因當中去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但好的會更好,壞的也會變成好的。
果上祈求 → 因上努力
12/13
人的欲望如果沒有止盡,就會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能夠知足,敬業樂群,心就會安定。
貪欲無求 → 知足常樂
12/14
唐‧趙州從諗禪師 ㄕㄣˇ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
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12/15
唐‧馬祖道一禪師
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12/16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
沒有一個絕對的境界。
心猿意馬 → 時時作主
12/17
吃素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有了慈悲,
不但福德能夠增長,而且身體也會健康。
滿足口腹之慾 → 吃素增長慈心
12/18
唯有戒殺、放生、救生、護生,彼此互敬互重,
世界才會和平,人生也會愈來愈光明。
不生救拔之心 → 觀眾生苦 起大悲心
12/19
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
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增趣味。
風流得意 → 寂靜是真快樂
12/20
打七最重要的,就是要參破自己的第七識,
將它轉化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這樣就能夠超凡入聖。
執相為真,妄情纏繞 → 修禪定,破我執
12/21
元‧天如惟則禪師
紙上傳來說得親,翻腔易調轉尖新;
世人愛聽人言語,言語從來賺殺人。
12/22
宋‧朱熹
半畝方糖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2/23
一個人真正具有恭敬心,又能改過遷善,
一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貢高我慢 → 常行恭敬
12/24
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
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
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
懈怠不修行 → 定慧雙修
12/25
人的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所作所為都要是善行,
才能夠逢凶化吉,才能夠越走越光明。
惡念惡行 → 善念善行
12/26
人這一念心經常保持清淨、不動,時時安住在覺性上,
這就是解脫和超凡入聖,才能到達富貴的境界。
迷而不覺 → 覺悟自心
12/27
佛法教育的意旨,就是要引領社會大眾,
在浮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有一顆寧靜、不動的心。
心外求道 → 安住本心
12/28
宋‧法演禪師
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
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
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 (好話壞話說盡,人性會改變)
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 (規矩過嚴過鬆,尋求旁門左道)
12/29
唐‧永嘉玄覺禪師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12/30
如果能夠知足,會對每個人都懷著知恩、感恩、報恩的心,
生活就會充滿了希望、快樂。
貪得無厭 → 知恩感恩
12/31
「順逆皆方便」,順境和逆境都是一個助道的方便,
都是在幫助我們做人做事,乃至於成道的一個方便。
心隨境轉 → 順逆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