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別 日期 主題 中台山月刊 期別 頁數
第一週 11/29 品德教育 第161期 P16-30
第二週 12/6 善知識 第130期 P23-33
第三週 12/13 善觀因緣的智慧—同事攝 第224期 P29-43
第四週 12/20 共修的力量 第124期 P24-36
第五週 12/27 透視「心」的虛擬世界 第178期 P23-36
第六週 1/3 超越生與死 第64期 P24-40
第七週 1/10 點亮人生的智慧—三諦 第216期 P21-37
.........................................................................
第一週 11/29 品德教育 104人
品德教育
1.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
2. 佛法: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國學為體 品格為上
儒家–內聖:有德行,心清淨,常檢討反省。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自己做好
外王:推己及人,達到至善
學問、技術,要配合人品,才能有正用。
學校–教導知識、技能、人格、道德
佛法–強調因果,無法逃離果報
普台教育–品德教育 1. 體–中華文化倫理道德、儒家思想
2. 根–佛法慈悲、智慧、禪定
3. 用–世學
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險惡,這念心是很微細,難修,
化除所有惡念,歸於這一念心,
保持不起心動念,只有這念清淨心。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七十歲心清淨,只有光明、慈善,這就是道。
心念清淨 道德自養
佛經: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倫理–父母、兄弟、朋友、師長
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儒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佛法:生處轉熟–好的多練習就熟習,熟能生巧
熟處轉生–壞的要減少去做,去除習氣。
品德不是一天就養成,要長期薰陶,檢討反省,積功累德。
多做善法,檢討改正過失。
行善如春日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善法成就,福報現前。
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作惡,累積到一定程度,
必定受報。
做人,要有人格,人格完整,建立在品德。
孔子弟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要有此檢討反省改進的精神,才能日益精進。
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
佛法:眾生皆可成佛。
每個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佛經: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
佛也是一步一步行菩薩道而成就的。
一枝草,一點露,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僥倖的成功。
找到正確的方向,一步一步去努力,這一生都是光明。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品德:品行道德。教育:教導培育。
品德教育:人格的完整,須從培育正確價值觀,
教導、啟發良善品性與道德做起。
佛法:眾生皆可成佛。
儒家:人皆可為堯舜。
1. 何謂品德教育
德–德行 道德 倫理 ,日常作為的根本
教導培育 → 品德 → 完整人格
佛法–五戒
儒家–五常
2. 品德教育的重要
a. 缺乏品德教育 自害害人
沒有人格 道德良心 ,迷失於名利財色
唯利是圖 出賣家庭師友社會國家
以私害公 亂象叢生
缺乏道德慈悲
1. 國與國 戰爭、恐怖主義
2. 社會上 殺盜淫、綁票勒索
3. 人與人 嫉妒、仇恨、欺騙
b. 完備品德教育 經世益民
落實品德教育 行止無失 個人幸福 社會繁榮
淨化人心 端正社會風氣 國家穩定基石
3. 如何成就品德教育
a. 國學為體–內聖外王,五常
體–中華文化 倫理道德 儒家思想
啟發 良知良能 品德良善 人格健全
內聖–修己 五常:仁義禮智信
外王–利人 至善
b. 佛法為根– 1. 受持五戒 圓滿人格
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為根本。
本立而道生 落實五戒 清淨三業 人格完整 成就道業
五戒 儒家 好處
不殺生 仁 身體健康
不偷盜 義 財物富裕
不邪淫 禮 家庭和樂
不妄語 信 事業成功
不飲酒 智 保持理智
2. 敬慈和真 品德基石 – 中台四箴行
對上以敬 良好的品德 圓融無礙
對下以慈 正確的行為 人成佛成
對人以和 才德兼備者
對事以真
3. 自覺覺他 究竟圓滿
覺察 檢討反省 由事到理
自覺 覺照 照破煩惱 心淨心明 一切圓滿
覺悟 明悟本心 堅住正念
覺他 利益眾生 隨順覺性
人格圓滿 學業事業道業 皆能成就
自利利他 光明人生
* 普台教育理念 – 中學為體 世學為用 佛法為根
智慧 慈悲 禪定–為根
定心 淨心 明心
啟發自覺 反省檢討 淨化三業
→ 最究竟的品德教育
開山祖師法語
做人,第一個就是要有人格。
人格的完整,建立在品德。
複習: 品德教育
國學為體–內聖外王,五常
佛法為根– 1. 受持五戒 圓滿人格
2. 敬慈和真 品德基石
3. 自覺覺他 究竟圓滿
但得本 何愁末
轉煩惱 , 人成佛成
.......................................................
第二週 12/6 善知識 111人
經云:善知識者,猶如橋樑,能令超度諸有流故。
佛法的智慧與落實修證者能讓我們出離生死,
指引正確人生方向,在起心動念處,給予修正指引,
走在菩薩道上,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
邪知識–知見不正
惡知識–知見裡面有毒素
知–人本具靈知靈覺
識–人本具意識
善知識
1. 理上–當下這念心。
2. 事上–具有正知正見的人。
修行要依據善知識的指導。
禪宗祖師: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屢。
知見–思想、觀念。
開悟–悟一個知見,悟到一個菩提心。
正因薰習 善緣助成
六祖壇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這念清淨心是本具的。
轉識成智–在本具的覺性當中造惡業,所以要修行。
親近善知識。
法執–修行不修心地而向外求。
大乘起信論: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眾生亦爾,雖有正因薰習之力,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
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雖然這念心本自具足,但仍需善緣啟發,
所謂:有因有緣事易成,無因無緣果不生,
不信但看寒江柳,一遇春風枝枝新。
遇到佛法、大善知識,不成道業,無有是處。
佛法大船 自度度他
六祖大師: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須–必須,假–假借,
善知識–啟發因緣果報,修戒定慧等漸修法門。
大善知識–啟發明心見性、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
啟發佛性,用般若智慧返照自心,以見本心本性。
見性–是一種譬喻,方便的說法。
能見、所見,不是真正見性。
契悟菩提心、涅槃性。明白這個道理。
菩提心–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涅槃性–真空。
沒有契悟,就用返照,由事到理:誦經、懺悔、持戒‧‧‧,
用六波羅蜜的方法去除執著、破除煩惱,就能契悟本心。
修行要自利,利他。佛法是大船,載眾生渡生死苦海,到達彼岸。
舵手要知道彼岸是什麼?彼岸在哪裡?
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檢討反省,導正知見。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善知識–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勝益之師友。
法華文句:是人 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大智度論:菩提 名諸佛道;無上智慧。
善知識–具有正知正見的良師益友,
能教示佛法正道,引導我們成就道業。
1. 何謂善知識
知–體,靈知靈覺
識–用,意識
通稱
善知識–事,具正知正見者
理,當下這念心
通達很多道理,知見觀念正確
種類: 1. 教授–教授之師,令啟發自覺
2. 同行–修行路上,能互相砥礪
3. 外護–護持行者,能安心辦道
2. 善知識的重要
a. 近惡知識 沉淪生死 – 眾生志性無定
1. 近惡知識 造就惡業 流轉生死
2. 聽邪知見、惡法 一盲引眾盲,因無法判斷
* 阿難尊者 入滅因緣
邪知: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老鶴 不如生一日 而得睹見之
正知: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b. 近善知識 成就道果 – 善知識者,猶如橋樑,能令超度諸有流故。
佛性本具 ╳ 善知識 不覺眾生
√ 大善知識 不成道業 無有是處
√ 解真佛法
3. 如何依止善知識 成就道業
a. 以恭敬心 謙沖學習– 學:學習;覺悟
善知識 漸修法門 因緣果報
修戒定慧
大善知識 頓悟法門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b. 以精進心 落實修行
頓悟 見性 契悟菩提心 明白作主
契悟涅槃性 如如不動
漸修 未悟 返照自心 去除執著
由事到理 破除煩惱 (用六度)
覺察 六蔽 六度 覺照
心量小 慳貪 ← 布施 心量大
心隨便 毀犯 破除 持戒 心規矩
心憤怒 瞋恚 覺悟 忍辱 心收攝
心沉淪 懈怠 契悟 精進 心提升
心浮動 散亂 本心 禪定 心安定
心迷糊 愚痴 般若 心清楚
c. 以慈悲心 自度度人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 (過去現在因果經)
1. 見有過失,輒相諫曉
2. 見有好事,深生隨喜
3. 在於苦厄,不相棄捨
* 三種善知識 當如是
舵手:知何是彼岸?
知彼岸在哪?
要確立正知正見,身體力行。
善知識如燈塔,指引眾生航向彼岸
小結
修行之人,欲自覺覺他
1. 教授善知識 教誨
2. 同行善知識 策勵
3. 外護善知識 滋養
三者具備 成道證果
親近善知識 1. 以恭敬心 學習
2. 以精進心 落實
3. 以慈悲心 利他
發願 為眾生善知識
開山祖師法語
禪宗所說的開悟,就是悟一個知見,
悟到一個菩提心。
所以,知見是很重要的,
修行一切都要依據善知識的指導。
.......................................................
第三週 12/13 善觀因緣的智慧—同事攝 113人
恆順眾生–和其光,同其塵,跟眾生打成一片,
才能度他出離苦海。
修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必須先行四攝法,減少眾生對我們的排斥,
建立良好的關係。
四攝法–布施攝、利行攝、愛語攝、同事攝,
用四種方便攝受眾生。
和光同塵 任運普周
四攝法當中的同事攝,是指應眾生的機緣和光同塵,
與一切眾生共事,令得利益,攝受眾生。
同事–和光同塵,投其所好。所謂物以類聚。
與他同類,才好度他。
度他–使他得到人生真理、接觸佛法,見光明、得正見,
變善人、賢人。從身、口、意三業淨化來精進。
和光–恆順眾生,與眾生打成一片,才能普度眾生。
菩薩行四攝法,眾生才易生起信敬之心,進而接受勸導、薰陶。
資糧無厭 善緣聚集
緣–外緣,善緣使人變好,惡緣讓人變壞。
儒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薰–在道場中,受到精進之人的感染,減少自己的習氣。
修行要有同參道友,親近善知識。
儒家: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陶–製作陶器,製成碗或瓶。
讀習醫學、醫術,培育成為醫師。
研究語言,成為語言學家。
天天誦經、拜佛、打坐、聽聞佛法,趨向聖人之道。
用外在的環境薰陶,使成為那個樣子。
修行,就是靠外在環境薰習陶鑄,親近善知識,結交同參道友。
古人云: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親近益友,無形中受到人格、知見的潛移默化。
羅睺羅度化城東老母公案
弟子請求釋迦牟尼佛度化城東老母,
佛說度化不了,弟子不信,佛現大神通,從四面上下現身,
城東老母硬是不肯見佛,甚至用手遮眼。
即使是佛,也無法度無緣之人。
佛知羅睺羅與城東老母有緣,便差羅睺羅去度化她,
城東老母一見他就歡喜,馬上受三皈五戒,當下便證須陀洹果。
俗語: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修行學佛,就是在自利利他中完成自利。
結人緣、結佛緣、結法緣、結歡喜緣。
幫助他人,不求回饋,因對他人好,就是幫助自己。
佛法是智慧、慈悲、結緣,廣結善緣、佛緣、法緣。
如此左右逢源,才能讓家庭、事業、功德、道業成就。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複習:善知識–
具有正知正見的的良師益友,
能教示佛法正道,引導我們成就道業。
1. 以恭敬心,謙沖學習
2. 以精進心,落實修行
3. 以慈悲心,自度度人
善觀因緣的智慧–同事攝
因–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
內因 因 + 緣 = 果 發心度人 + 結善緣 = 來學佛
事理 事相
緣–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
外緣
善觀因緣–善巧如實地觀察一切諸法,皆須因緣和合乃可成辦。
智–謂照見,明白一切事相
慧–謂解了,瞭解一切事理
智慧–事理無礙,俗諦圓融
同事–行事相同
攝–以持,攝受
同事攝–與眾生同行所好之事,方便循循善誘,
令其同霑法益,趣入道果。
善觀因緣的智慧–同事攝:
善於觀察、明達一切因緣事相之理,
就能隨緣應機,與眾生同行共事,
攝化入於佛法正道。 離苦得樂
火宅三車喻 (法華經)
火燒房子,父欲引誘孩子逃出屋內,
在外說將贈予鹿車、羊車、牛車,以供玩樂,
待孩子出來,贈與三車外,再加送大白牛車。
大白牛車–最好的車,喻 眾生本具的佛性
1. 何謂同事攝
菩薩利他法門–四攝法
1. 布施攝–隨緣行布施,令眾生歡喜
2. 愛語攝–以善言慰喻,接引入佛智
3. 利行攝–以身口意三業善行,以利樂有情
4. 同事攝–能和光同塵,以為善助伴
和光同塵 物以類聚 1. 隨眾生所好 2. 做眾生善友 → 同入佛智
3. 不受其影響 4. 身教以感化
開山祖師法語
什麼是和光,每個眾生的思想、觀念、行為千差萬別;
如果認為眾生的思想、觀念、行為錯誤,
就捨棄了他,這就不是和光。
因為離開了眾生,也沒有辦法度眾生,
所以要鋒芒內斂,要恆順眾生;
和其光,跟眾生打成一片,才能度他出離苦海,
才能普度眾生。 和光 = 同塵
大智度論:同事者,菩薩教化眾生令行善法,
同其所行,菩薩善心,眾生惡心,
能化其惡令同己善。
2. 以 善觀因緣的智慧 行同事攝的重要
a. 未善觀因緣 進退失據 – 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佛性本具 善開方便 Ⅹ 慈悲 Ⅹ 悲憫眾生 進退失據
為度眾生 Ⅹ 智慧 Ⅹ 善觀因緣
b. 善觀因緣 作眾善友
布施
悲智雙運 愛語 認同佛法 作其善友 普渡眾生
利行 信受奉行
* 隱元禪師 赴日本 傳 禪宗法脈
日本萬佛寺 1.墨寶 2.建築 3.煎茶道 4.普茶料理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法輪未轉食輪先轉
3. 如何以 善觀因緣的智慧 行同事攝
欲度眾生 發大願心
善觀因緣
無緣 結緣 善緣
惡緣 度眾因心 轉緣 善緣 同霑法益
善緣 增緣 法緣
a. 放下我執 利他為先 – 接受他人觀點 (同理心)
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自我角色 同理對方
欲度眾生 學習放下 框架設限 換位思考 啟發其自覺
同事同行 好惡取捨 理解包容
分別執著 使被接納
b. 悲智雙運 恆順眾生 – 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恆順眾生 打成一片
善觀因緣 和光同塵 度脫苦海 ↓
巧設方便 同入佛智
佛法五化 – 學術化 教育化 生活化 科學化 藝術化
落實 同事攝
事 和光同塵 護念同理 廣施善巧 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理 菩薩心願 清淨理體 平等一如 福慧莊嚴
菩薩行者 善觀因緣 體人若己 恆順眾生 發菩提心
悲智雙運 巧設方便 令生歡喜 趨向佛道
體現 和光同塵 的 光明人生。
........................................................
第四週 12/20 共修的力量 65人 12/24 補課
團結力量大,不論個人、家庭、社會、國家,
都須要協力合作,才能發揮加乘的效果。
共修,就是一種和合與團結。是善念的連結,
願心的凝聚,為彼此開發更廣闊的心靈空間,
成就更圓滿成功的功德。
修行有動有靜,打坐是靜中修行,課誦是動中修行,
日常生活也在用功。行住坐臥都是佛法。
打坐是專修,要達到甚深禪定,必須修加行,有助緣。
有了平時的用功、懺悔,一坐下來,就沒有妄想、昏沉,
這就是善調身心。動與靜都還是這念心,
萬法歸宗,悟到這個道理,心就得自在。
和合協調 同得解脫
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煩惱、隔閡,
可藉由共修,在禪堂中誦經、持咒、懺悔,
快慢一致、動靜一致,配合法器,調節自己的節奏,
使身口意三業,都是和合一致,
這就是協調,化掉彼此隔閡。
團體就是須要協調;沒有協調,易產生罣礙、煩惱、猜忌、排斥。
在一個道場打坐、念佛、誦經,思想,行為,言行一樣,
就是共識,共同的行為、思想。最後達到共同的目的,
就是定、解脫。共修有這個好處,溝通的橋樑,減少障礙。
有感斯應 心燈相照
燈燈相照,在共修當中,心念一致,就能產生感通。
燈是心燈。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有感斯應。
感–起心動念。應–外面的回應。
心就是一個鐘,重叩重鳴,輕叩輕鳴,不叩不鳴。
叩–發心、發願、誦念。
起心動念的真誠心,就能與相對應的境界相感通。
發大願、修大行,就能震動法界;
小根、小機、小善、小行,那是自利,不易獲得法界的感通。
感應:感–我對你一笑。應–你回點一點頭。
心淨、心誠,自然而然靈感、感應現前。
共修誦念要至誠懇切、和合、協調,有恭敬心、歡喜心。
發心正確、廣大,就有無量福報。開悟,悟出這個道理,
去實踐,就能產生回應、果報。
共修的目的,就是修行,了解它的道理,就不是迷信,
就是正信,就是智慧的信心,就能得解脫。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集體創作–團體中,每個人的角色都重要,
團體能團結、和諧,就能發揮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修:修行,受持教法而躬身實踐。
共修:共同修行
力量:作用、效力
1. 與誰共修 2. 修除煩惱
共修的力量
行者共聚一處,和合修行,就能產生增益道德,
自利利他的功德力。
1 + 1 = ?
互相排斥 < 2
互不相干 = 2
互相成就 > 2
大眾薰修希勝進 十地頓超無難事
共修力量 不可思議 自利利他
心繫佛法 無妄想顛倒 清楚作主
與大眾和合 離煩惱隔閡
共修–是一種和合與團結,是善念的連結,願心的凝聚。
為何需要共修
1. 對治懈怠 化除苦悶
梵唄的意義–梵唄是佛門中讚詠歌頌佛德的音聲,
從一心至誠的唱誦到歡喜虔敬的伎樂供養。
2. 道場清淨 增上因緣
道場 環境 殊勝 莊嚴
法界 穩定 清淨
見賢思齊 精進道業 增上因緣
來果禪師:任在一切處辦道十年,不如叢林辦道一日。
釋迦同三千佛緣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此三千人皆異口同音至誠誦持佛名,並一心頂禮,
由於這樣恭敬稱名禮拜的功德,
便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
如何共修
1. 歡喜共修 光明人生
佛法人生真理 依教奉行 做一分得一分
不依法修 習氣纏縛 輪迴不已
2. 和合協調 同得解脫
3. 心燈相照 有感斯應
叩,就是我們發心、發願、誦念,這一念真誠的心、
就能與相對應的境界相感通。覺性朗然,自然能消業、轉業。
高聲念佛 十種功德
1. 能排睡眠 2. 天魔驚怖 3. 聲遍十方 4. 三塗息苦 5. 外聲不入
6. 令心不散 7. 勇猛精進 8. 諸佛歡喜 9. 三昧現前 10. 生於淨土
......................................................
第五週 12/27 透視「心」的虛擬世界 112人
脫離網路的虛擬世界,進一步脫離心的虛擬世界,
清楚、明白、作主找到真實永恆的生命。
輪迴受苦–執著四大五蘊之身為實有,
六根對六塵攀緣、取捨,
被五蘊覆蓋真如自性,以妄緣妄。
想相為身 迷中倍人
圓覺經云: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眾生妄認四大假合之身為自己身相,
又將六塵境界在心中的塵影當作真心,
眾生無始以來因迷而顛倒,妄執諸法為實有。
無明–執著妄有,起惑造業,生世輪迴不休。
十二因緣法,第一是無明,由無明,而緣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人生作夢時,認為一切都實在,夢醒,才知一切了無所得。
夢醒了,回憶夢境的這念心又墮入了夢境,
又是妄想、生死、輪轉。
空中原本沒有花,本來沒生,自然沒滅。
眾生執著萬法為實有,在妄想執著當中假名有生死,
而不斷輪轉。
離諸法緣 自性明照
無論好夢、惡夢,都不理它,三心了不可得。
五代永明延壽禪師作宗鏡錄,
學人問禪師:您這一生修行,得到什麼?
禪師答: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
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其實夢中所講的話,都是夢話。
作夢人,夢醒才知是夢,其實人生就是夢境,
所謂聖人無夢,佛是不作夢的眾生,
眾生是作夢的佛,都是這一念心。
在聖不增,在凡不滅–不作夢,安住覺性上,人人成就佛道。
賣豆腐公案
雞足山悉檀寺本無禪師,發心行腳參訪善知識,
遇賣豆腐婦人唱:張豆腐,李豆腐,枕上思量千條路,
明朝仍舊打豆腐。
賣豆腐的想法:買一升豆子,作成豆腐賣了錢,
可買4升豆子,如此繼續下去,就變大富翁了。
其實人算不如天算,發生意外,轉眼成空,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動念乖真,
時刻安住這念心,才是理,才是真實。
修行要有智慧,這念心是本具,一無所得。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萬法皆空明佛性,一塵不染證禪心。
想契悟這念心,要檢討反省、去除妄想執著,
一條心路安住下來,就是菩提路。
反省檢討 → 去妄破執 → 安住菩提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透視–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
虛擬–假的、虛幻的。
透視「心」的虛擬世界–
清楚洞察一切境界都是妄心所生的假相,
心念清楚明白作主,就能掌握真實的人生。
佛法:心的種類
1. 肉團心 心臟 物質,可更換非己有
2. 妄想心 念頭 隨境而生,生滅不已
3. 真實心 覺性 本來具足,不生不滅
1. 為何要透視「心」的虛擬世界
a. 執妄為實 輪迴受苦
現代人在現實與網路虛擬間的混淆,已成社會隱伏的危機。
網路世界:打遊戲,交友,追劇,詐騙事件.....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地水火風 迷色 色 (五蘊)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色聲香味觸法 迷心 受想行識
→ 緣妄為真 以妄緣妄
b. 知妄即離 解脫自在
知境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實實覺照 不隨境轉 解脫自在
安住真心
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 如何透視「心」的虛擬世界
a. 觀相虛妄 安住真心
楞嚴經: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見:指契悟本心本性,非肉眼見如來形象。
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
由 因成假、相續假、對待假 而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是遠離一切夢幻泡影、顛倒夢想,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照破無明煩惱,
安住真心,就能得解脫。
修三觀假:了解空性、假有的真理–世間萬法
1. 因成假 因緣和合所生
2. 對待假 相對待的假相 :老少 男女 美醜 高低 內外 明暗
3. 相續假 相續而成的假相 : 時間由 過去 現在 未來 所組成
我: 內四大無我–四大假合,畢竟無我
因緣和合的我–執著四大,注意外表:保養、化妝、養生
愛自己:愛比較、嫉妒
圓覺經,文殊菩薩章:
眾生 猶如迷人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譬如病目 見 1.空中花 2.第二月
眼生病見空中花,病好不見花,以為花滅。
古德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
心的運作 起心動念 造成混亂不安
掌握人生 作主的覺性要存在。
b. 根不染塵 隨順覺性
六根 六塵 根塵相對 觸物起照
眼 觸 色 覺察覺照 清楚明白
耳 物 聲
鼻 起 香
舌 照 味
身 觸
意 法
大乘起信論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
虛妄不實
了知諸境 不隨境轉 當下解脫
根塵相對
般若智慧 照見諸法 任運自在
緣起性空
* 這念心本具 直下承擔 真實的自己
................................................
第六週 1/3 超越生與死 113人
修行學佛的目標,就是要解脫生死。
死–有人用自殺求解脫,結果為自己及家人帶來更大痛苦與煩惱。
佛法教人從因上求解脫,因今生苦,是過去種的因,今生受果報。
求解脫:1. 慚愧懺悔
2. 忍耐
3. 積極修善去惡
4. 用佛法轉識成智
依此方法,翻轉煩惱,對於已現前的業報直下承擔;
現在積極種善因,福慧增長,未來越走越光明,就是解脫。
生死的根源–因就是煩惱、執著,
煩惱:欲愛、色愛、愚痴不信因緣果報、
不知眾生本具佛性。
凡夫
1.生 :從母親肚裡出生
2.死 :一口氣沒了,兩腳一伸
以上生死的果報已現前,想解脫要從現在開始努力,
化除煩惱,消除惡念,解開心結,心開意解,就是解脫。
受生的原因是人往生後,識神做不了主,隨業流轉;
要清楚作主,要靠定力與智慧。
不受生死–薰修佛法,修定修慧;
這念心清楚明白,保持正定,知一切都是虛妄–
平時修禪定功夫,觀照般若智慧。
了生死–明瞭眾生本具佛性,靈知靈覺得心性;
平時迴光返照,轉化煩惱,思惟緣起性空、因緣果報,
破除貪愛、執著,定慧具足。
了生死,破煩惱、執著,徹見本心本性,最後證一念不生境界,
這就是真解脫,不再受生死輪迴果報。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超越:跨過;高出。解脫,離縛而得自在之義。
超越生與死–修行學佛的目標,就是要以佛法的正知見,
認清生死的真相,進而出離生死輪迴,解脫自在。
1. 何謂生死
色身的生死 念頭的生死 超越生死
四大假合 念頭相續 契入實相
有生有死 有生有滅 明心見性
終究壞掉 變異不斷 見性成佛
不生不滅
2. 超越生死的重要
a. 迷惑執著 流轉生死
煩惱執著很多 迷 喜則貪 惡則瞋
手忙腳亂 人命無常 隨業流轉
驚慌恐怖 一口氣不來 受苦無量
b. 清楚明白 超脫生死
╳色身生死
修行學佛 化除煩惱
解脫生死 ╳心念生滅 心開意解
解脫生死
3. 如何超越生與死
a. 了知煩惱 生死根源 – 痴愛
不會死了 就了了
生死 ← 煩惱執著 破除 回光返照
時時刻刻了生死
b. 因上努力 即得解脫
慚愧懺悔 轉化煩惱
面對現實 要能忍耐 → 承擔業報
改變命運 修善去惡 心安理得 光明解脫
轉識成智 積極修善
欲知過去因 今生受者是
今生作者是 欲知未來果
過去 現在 未來
因 沒種善因 痛苦貧窮 果
因 慚愧懺悔 要能忍耐 改變 果
修善去惡 轉識成智 命運
修善去惡 串聯課程 1.品德教育 2.善知識 3.同事攝
4.透視心的虛擬世界 5.共修的力量
c. 以善捨惡 以捨捨善 捨–不執著
心念生滅 → 生老病死
關照心念 以善捨惡 以捨捨善 寂靜不動
真正了生死
d. 助念安心 超脫生死 – 阿彌陀佛 回光返照
生龜脫殼
提起正念 百般痛苦
安住正念 助念 → 臨終 造惡多端
超生善道 恐怖境界
平日多薰修佛法 累積福德
小結 安住本心 超越生死
人
物質 色身的生死 物質生滅現象
精神 本具這念心 不生不滅 始終存在
保持覺性 安住本心 超越生死
體達不生不滅的真生命
日用之間
斷惡修善 破除所有 徹見本心 沒有生死
磨鍊心性 煩惱執著 不生不滅
一念不生 不受生死輪迴 真正解脫
..........................................
第七週 1/10 點亮人生的智慧—三諦 63人 1/14 補課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真諦、俗諦、中諦,三諦圓融,
是如來的智慧,人生的真理。
運用三諦之智,進退有節、事理圓融,
人生,步步都是光明。
1. 俗諦–為人處事的道理,讓人格完整。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隨緣體空行中道
俗諦–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應對進退。
俗諦做好,才有福報,做事易成就。廣結善緣。
2. 真諦–任何事物都是仗因託緣所生。
一切法都是緣起緣滅,緣起性空,暫存的假有。
天台宗慧文大師: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佛法稱假:因成假、對待假、相續假。
佛法稱善:假觀善、真空善、中道第一義善。
假觀善–暫時成立的善,不是絕對,經時間會改變。
真空善–了解諸法緣起、緣起性空,悟到真空,
成就聲聞、緣覺果報,僅能自利。
中道第一義善–菩薩以大慈悲心觀空不住空,
契悟中道實相,能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慧文大師,悟到假有,悟到不著空、不著假,
當下契入如來智慧、中道實相、不生不滅這一念心,
就是中道第一義諦。
了解人人都有佛性、良知良能,就能積極的活在世上,
做有意義的貢獻,心也安定下來。
了解自己、主宰自己,這念心帶我們到光明、福德境界,
乃至成賢、成聖。
三諦圓照見實性
3. 中道第一義諦–是佛法最高思想,如來的智慧。
中道實相,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著空、不著有,
於空、有之間,來去自如。
安住當下這念不動心、清淨心、智慧心。
空、假、中三諦圓融,才是真正佛法。
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
離開假有,不能成就一切善法,所以,中諦不離開俗諦。
修了善法,執著於功德,落入功德相,容易起煩惱。
佛法說:功德歸三寶,好事給大眾,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不爭功諉過。
把這個道理運用在生活中,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就是中道的修證。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即做即了。
釋迦牟尼佛說法49年,最後結論是沒說一句佛法,
沒度一位眾生。
心淨佛土淨,心安國土安,心平世界平,
這念心清淨了,世界就是淨土,心安了國家就安定,
心能平等一如,全世界就太平。
佛法是人生真理,能救世救人,自利利他。
師父上課 見膺法師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諦–清楚明白 本具心性 本具佛性 不落兩邊
真諦–心無所著 即作即了 諸法緣起 體性空無
俗諦–建設道場 弘法度眾 體性雖空 假相暫有
精舍師父上課,讓我們了解本具佛性。
金剛經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真諦
修一切善法 俗諦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諦
點亮人生的智慧–三諦
圓融運用真諦、俗諦、中諦的道理,
開啟本具清淨智慧,人生步步都是光明。(入佛法界)
俗諦 防疫 / 與時俱進 真諦
病毒清零 精舍未開 線上課程
病毒共存 精舍開放 線上+實體 研經班復課 / 前一天快篩陰性
千百億化身佛 真空生妙有
1. 三諦的意義及重要性
始終心要:中諦者,統一切法 –不落、不離二邊
真諦者,泯一切法 –無一法可用,泯:滅
俗諦者,立一切法 –建立、運用世俗世間法
舉一即三,非前後者 (三位一體)
.諦,就是諦理、真理,最真實的法門。
a. 俗諦圓融 福增無量 假有
緣聚假相 假有 待人接物 (中台四箴行)
因緣果報 歷歷宛然 暫存 弘法利生
增長福德 諸事易成
b. 真諦圓融 解脫無礙 真空
緣聚則生 相假 善用緣起
緣起性空 緣散即滅 性空 不住緣起
c. 中諦圓融 任心自在 中道第一義諦,佛法最高思想/如來智慧
不著空有 空有 中道實相
本具佛性 可空可有 不二 清淨洞徹
十字象限
有真諦
修行不發菩提心 | 運用緣起 不住緣起
猶如耕田不下種 | 安住本心
自求解脫 無菩薩行 | 修無修修 自覺覺他
無俗諦 ————————————————————————————有俗諦
不知修福 煩煩惱惱 | 執著所修 不得解脫
|
無真諦
2. 如何運用三諦的智慧,點亮人生
a. 依俗諦理 修假觀善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修一切善 無善不修
斷一切惡 無惡不斷
度一切眾 無眾不度
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因緣果報 → 修菩薩行 → 廣結善緣 → 福增無量
b. 依真諦理 修真空善
無善可修
無惡可斷
無眾可度
例: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因緣和合 運作緣起 緣生緣滅 即做即了
緣起性空 → 不執修善 → 能所具空 → 自在解脫
c. 依中諦理 修中道第一義善
安住本心 隨緣任運
例: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本不生滅 本自具足
本無動搖 能生萬法
真空 二乘自利 悟空不住空
假有 菩薩利生 契悟實相
修中道 → 中道修證 → 人在哪裡 → 安住覺性
第一義諦 自利利他 心在哪裡
招生:分享佛法
1. 俗諦 發慈悲心,分享開課訊息
因緣果報:發心分享,接引有緣
2. 真諦 緣生緣滅,無固定不變實體
緣起性空:因緣不具,即做即了
3. 中諦 不落兩邊,提起放下皆自在
本具佛性: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中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假 空 中
所謂招生,即非招生,是名招生。
夫三諦者,乃天然之性德也。
俗諦 真諦 中諦
所言善法 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 了境虛妄 空有不二
斷一切惡 心不執著 入佛法界
修善斷惡 心生執著 → 人天小果
不知修善斷惡 → 三塗惡道
小結 中諦
人人 體 心 用 能知
本具 真諦 俗諦 能覺
一切萬法
依三諦 落實於 認清事物真相 歡喜自在
修止觀 日用中 知所進退 人生
3. 三諦圓照 光明人生
始終心要: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人在哪裡 心在哪裡
中諦 心淨 自利
即做 俗諦 真諦 即了 心定 又能
三位一體 心平 利他
眾生本具 點亮人生
清淨智慧 最大光明
假觀善 中道實相善 真空善
修善 了達緣起
不住有 中道 不住空
安住大乘心 善開方便門
落實 不著空有 圓融
空 真諦 不離空有 俗諦 有
修無修修 自他兩利
與中道實相 相應
契悟如來圓滿智慧
於日用中 精勤
依俗諦理 修假空善 福慧具足 圓滿
依真諦理 修真空善 光明智慧
依中諦理 修中道 契悟自心 人生
諦一義諦
....................................................
高級禪修課 因疫情暫停
108/11/9 ~ 109/1/17 共 11週 (休息 5個月)
欣賞 自在步紅塵節目,寫學習單 暫告一段落。 (休息 5個月)
109/6/8 ~ 110/2/9 共 36週 8個月
線上主題課程 共計 7期 (休息 2個月)
110/7/26 ~ 112/1/10 共 1年半 19個月
高級禪修班 復課
112/3/8 ~ 事前準備工作 2個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