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2章經 .jpg - 網誌用的圖片
   

      

       

    這本經書 從 111/6/20 開始閱讀, 

經過 6個多月 終於讀完 12章,大致算是 1/4 的部分,

112年新年度,新氣象,繼續從第13章開始,

一樣 讀多少,算多少,不給自己壓力。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會:會通、領會。命:宿命。

會命:宿命通,得知過去的事,前世的身世、種種因緣,

      乃至如何修道、悟道。    

      這念心與道相合,自然能知道過去的事。

    

沙門:修行人。

凡夫:因地上的人,修行證果,就入聖人之流。

果位上的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

佛–聖中之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從修行,到度化因緣圓滿,圓成佛果。

自覺:覺察、覺照心念,直到漏盡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覺他:幫助眾生達到自覺的境界。   

   

112/1/1       P.1     未完     

   

    

不覺:眾生在迷。

正覺:聲聞、緣覺,體悟到生老病死苦,   

      發心出離三界、了脫生死、證悟涅槃,

      藉由各種法門,除去顛倒邪見,漏盡見思二惑。 

      仍有法執。

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達到圓滿究竟。

    從因上努力以成佛。

佛法強調因緣果報。因緣和合,做事才易成功。

    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生滅因,感生滅果報。

        不起心動念。不生不滅因,感不生不滅果報。 

        以本具佛性為因,依據這因來修行,

        最後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緣:外緣、助緣。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  

    佛法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有因無緣法不生,有緣無因不生法。

同樣修行,出家和在家的緣差很多。 

    家裡人情、雜事眾多,修行難專心。

因是正因、淨因、善因。緣是淨緣、善緣。

    因緣和合就能生業,由業感果。

人生真理–善業生樂果,惡業感苦果。    

    悟道–佛法強調知行合一,實踐才能契悟真空妙有、心性。    

菩薩的心智–知因識果,徹底了解因果。 

   

1/2        P.1     未完     

   

   

出家修行是一個因,解脫、菩薩、成佛的因。

    但還要有好緣,因緣具足才能成善果。

    緣,過去的緣,現在的緣;

    過去修善法,結人緣,今生就能左右逢源。

佛法講因果是積極的,能知因識果,也要建立因緣、創造因緣,

    這就是菩薩行。時時檢討反省,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除了知因識果,也要面對因果、現實,不逃避責任

    凡人逃境安心,想遠離不好的環境,

    但往往哪裡都有煩惱。

    想改變目前的因緣果報,要靠現在的努力。

    修戒、定、慧,種種善法。

    善法成就,三昧成就,就能改變因果。

古德云: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

        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

    好的因緣現前,就要掌握;外緣不好,就要去改善、創造。  

   

1/3       P.1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

需要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得到宿命通,得知過去?

宿命通–六神通之一,知宿命的智慧。

果位上的聖者具六神通–宿命通、天眼通神足通

                      天耳通他心通漏盡通。     

                      仙人沒有漏盡通。

神通–1.報通、2.妖通、3.修通、4.道通。

  1.報通–由果報而感得的神通力。

        過去世修善修福修定,今生出世就有的神通。     

        唐詩人白居易,一出生就認識「之、無」二字。

    一般人認為宿命通是超自然現象。其實只要心定,

      久遠的事都可映現出來,也些人可知一世二世三世.....,    

      阿羅漢可知八萬大劫以內的事,

      佛則可知無始劫以前的事。

  2.妖通–邪通,修邪定而得到,只會做壞事。

      狐狸成精,迷惑害人。造了惡業,要受惡報。

  3.修通–修禪定而得。只要達到一心不亂,神通、感應出現, 

      若定力散了,神通、感應也會消失。 

      有神通,也不要執著,會迷失本心。

  4.道通–從正定、戒定慧中得來的神通,本具的神通力。

 

1/4     P.2    未完     

   

   

六通 

  1. 天眼通–天人有報通,修十善、福德、禪定,感得果報具神通力, 

             天人有天眼通及神足通。

             眼睛不被有形物質所障礙,能看遠近、粗細、

             甚至肉眼看不見的水中小蟲。

  2. 神足通–修行得大禪定,始終在定慧中,

             只要心念一提,要到某處去,可立刻飛身到該處。

             菩薩有三種意生身:由意識而生的變化身,

             大化、小化、隨類化,能示現無量自在神通。

             神足通不是靈魂出竅–出識,不是正定。

             佛法是正法,漏盡煩惱,本具清淨心現前,

             自然有無量功德妙用,得了神通,不可執著,

             心才能淨化、超凡入聖。  

   

1/5         P.2      

   

    

  3. 天耳通–可以聽見眾生苦樂憂喜的聲音,無論遠近、大小,

             甚至昆蟲的走路聲。

  4. 漏盡通羅漢斷欲無求、漏盡煩惱,所以比仙人多這一神通。  

             凡人心中有欲愛、色愛,所以道不現前。

  5. 宿命通–參禪可以得到宿命通,參禪是就路歸家。

             話頭一提,一返照,就可看到自己過去的事。

             不執著這些境界,繼續參究,可參到投胎前那一念心。

             知道宿命,不能執著,反而迷失本心。  

             宿命通,不是修三昧得來,而是化掉心中欲愛、貪求,

             當心如止水、如明鏡,這念心照天照地, 

             過去的事情映現心中,就是宿命通。

             這是道通,還是要修,修掉貪、瞋、癡、慢、疑, 

             斷除欲愛,心無所求,就能得宿命通。  

  6. 他心通–能知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如實了知他人心中的差別之相。(補充

     

1/6        P.3     

   

   

會其至道 –領會至高無上的佛道。體悟這念心,才能會其至道。   

道是本具的,不是修來的、菩薩給的。    

    道是不生不滅的,凡夫因煩惱、執著,

    故無法現前。

道:正道、邪道、大道、小道、旁門左道。   

至道–至高無上,就是佛道。  

      至高無上的真空妙有心、菩提心、涅槃性,諸佛的法身

      佛有法、報、化三身,法身是最高的道。

  人道–受持五戒 

  天道–力行十善 

  聲聞道、緣覺道–契悟四諦、十二因緣,依之修行 

  菩薩道–實賤六波羅蜜 

  佛道–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不生不滅、當體即是、動念乖張、

        一法不立、一法不離、 

        至高無上的道。 

  聖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 

成佛–

  1. 漸修–經三大阿僧祈劫,圓修六波羅蜜 

  2. 頓悟–悟到這念心,當下即是,立地成佛。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如如不動、清楚明白,

           維持三分鐘,就是三分鐘佛,

           經常保任、薰修,欲望減少,

           最後一念不生,就安住至道上了。 

  凡夫染著習氣,如何對治、轉過來 

      誦經、持咒、打坐、念佛、修善.......,  

      最後三昧修成,沒有妄想、昏沉,

      這念心清涼自在,道就現前。   

    

1/7       P.4      未完   

    

     

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

佛說:斷惡修善,清淨心現前,這念心安住不動,    

      就可領會至高無上的佛道。

淨心–時刻檢討、反省、改正,

      依四正勤檢視自己心念,使這念心達到無貪、瞋、癡,

      清淨心自然現前。

      打坐、參禪、念佛,也可定心、淨心、明心,

      從有念到無念,萬法歸一。

      中道實相才是最高的淨心方法。 

志–志向、心志、志願。

    發願修菩薩道、出家修行、不起貪瞋癡心。 

守志–無論順、逆境,這念心安住不動,安住善念。

      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家人持戒,就是守志。

      古德云:能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

      修行人心願始終不變,不變

      為弘揚聖道,再困難也不退不屈,要持之以恆。 

      實賤忠孝仁義。

  節–政治上就是忠 

      家庭中就是孝 

      朋友間就是仁、義  

修行學佛人發願修行,時刻檢討、反省、返照,

    發長遠心,必能與至道相會。

    清淨心、平等心、真空心、不生不滅心現前,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鏡,達到至道的境界。 

   

1/8        P.4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好像一個髒污的鏡子,經過打磨,去除污垢、銹穢,回復成明鏡。

    本具的心性就像明鏡,一塵不染;

    但眾生因妄想、執著、習氣,使明鏡充滿汙垢、銹穢,

    經過不斷檢討、反省、改過的磨鏡過程,終能回復明鏡。

磨鏡:古代以銅為鏡,不亮時就用石頭磨亮。

    心中的鏡子是用檢討、反省、懺悔、改過來維護,    

    用禪定力使這念心定下、安靜,塵盡光生,

    光明現前,這就是垢去明存,這就是道。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這念心達到不忮ㄓˋ不求、無欲的境界,

    最後就能與至道相會,得知宿命。     

    眾生有男女之欲、飲食之欲、物欲,

    產生種種煩惱。

    男女的欲愛是生死的根本。 

    俗語:欲火燒身、色膽包天。

    楞嚴經: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1/9        P.5      未完   

   

   

儒家講寡欲,佛法講無欲。

    向心內求,要返照自己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癡,

    減少欲望,增長道心。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是本具的,    

    只因妄想顛倒,欲愛、色愛,所以離道日遠。

    道通–在這念心上用功,心定、心淨,

          自然一切事了然於心、通達無礙。   

楞嚴經:釋迦佛對阿難說:如來心和眾生心本一樣,

    如來起心動念或不起心動念,都是智慧、三昧;

    眾生起心動念是塵勞、妄想、執著、是非,

    不起心動念是無聊、昏沉。       

    因如來是垢去明存、斷欲無求,平靜不動、不增不減、不去不來; 

    眾生始終沉淪於有求、有欲,增增減減、有去有來。  

心隨境轉–眾生心都受外境所影響,風一吹就波濤洶湧、煩惱叢生,

    欲望無止境,沉淪於貪欲苦海中。        

八風吹不動–八種境界風,稱、譏樂。        

    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最後忍無忍相,

    達到寂滅境界,道就現前。   

   

1/10        P.5     未完   

    

    

修行達到一個境界,自然有感應。

    這念心本具智慧、功德,只因妄想、塵勞覆蓋,

    雖不現前,並未消失。

修行如澄濁水,眾生心如一杯渾水,

    先保持不動,讓泥沙沉澱,就會變清澈。

    毛道菩薩–一般人定力不夠,這念心始終進進退退。

    圓覺經: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所以化掉泥沙,就是把欲愛、色愛的習氣斷乾淨。

    

1/11       P.5         

    

     

第十四章 真修合道 (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真:真如自性,實相,道。

    真如自性:真空、妙有。

    真如:智慧佛–菩提心,了了分明。 

          如如佛–涅槃性,畢竟空寂。

真: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菩提心–這一念時時安住覺性,了了分明,一念到底,

            白天、晚上如此,順境、逆境如此。

    涅槃性–真如,依這念菩提心返照自心,

            照見畢竟空寂,了知一切虛妄不實。

真修合道–能觀的覺性與所觀的空性互相冥合,

          契入真如。

    真修:修行能契悟心性,

          若未契悟心性,就是前方便。

始覺–契悟這念覺性,開始覺悟的這念心。 

    進而 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

    本覺之理–本具的佛性。

    眾生境界:本覺被妄想、執著、無明所遮蓋。

釋迦牟尼佛契悟無上正等正覺: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佛性本具,人人可成菩薩、成佛。 

    一切法都是緣起,就是空性。 

    若心隨境轉、攀緣外境,取捨、憎愛就會現前。  

   

1/12       P.1      未完   

   

   

無明、菩提、涅槃都是空性。    

    要證到空性,必須時時刻刻返照、覺照。

    起善念要知道,起惡念,能作主,轉過來。

真修合道–了達善念、惡念都是虛妄不實、空性。

          這念心安住菩提、涅槃。

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藉著時時返照,檢討反省,不起妄想、執著、貪愛、瞋恚, 

    除去積習成垢,才能與道相合。

能返照、覺照的這念心,就是本具的智慧心。

    這念心要時時保持警覺,打坐時不打妄想、不瞌睡。

    這念清淨心就會現前。 

妄想來了,要警覺,馬上起懺悔心,這就是覺察。

    再來照破煩惱,把妄念照破,

    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才能與道相合。      

瞌睡來了,要能覺察,把瞌睡的這念心照破,

    用提念的方法,把心念專注思考一個物件,

    瞌睡照破後,這念心立刻收回,

    繼續安住正念才能與道相合。

有覺察、覺照,最後要覺悟。     

    以始覺這念心,照本覺的空性。 

修真–從警覺心到覺察、覺照,     

      最後安住正念,契入無為之理。

真修合道–無論行住坐臥,都依據此理來用功,

    功夫到家,因緣成熟,不再昏沉、妄想、無明,   

    這念心清明在躬、寂照一如,契入本具佛性。

   

1/13        P.1       未完      

   

   

修真的前方便–打坐、誦經、持咒、辦法會···。

    因眾生契悟不了這念心,起妄想、無明,

    心無法定下,所以藉前方便,

    定心、淨心,才容易與道相應。

斷惡修善–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

          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誦經、持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懺悔····,    

          發大心、起大願,悲、智行,從因上努力,

          心願廣大,精進勇猛,消除業障,福德增長,慈心廣大,

          這時打坐,就能覺察覺照覺悟這念心。

修善法、修前方便,使心定,契入微細觀心法門,

    所以有前方便,才能真修、合道。      

     

1/14      P.1   

   

   

真心–自己本具的覺性,清楚明白、處處作主,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不迷惑、顛倒,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做善事,不做惡事,

      只講好話,不講壞話,

      起善念的這念心時時作主,不論白天、晚上、作夢中。

作夢時的作主,境界現前,要起覺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在夢中也要做好事,說好話,這就是作主,

    聽到聲音、形象,冤親、佛魔,都不理他,

    作主的心養成,真心現前,就是菩提心。   

這念心作主,照見一切法空,惡法照空,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善法不執著,善法也空掉。

    修真–這念心僅剩空和覺,行住坐臥皆如此。

          最後寂照一如,與道相合。

          法身慧命就是菩提道和涅槃道。 

   

1/15      P.2      未完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   

修行者問佛:什麼是善?什麼是最高的善法?    

善: 1.假觀善–定義會隨時間、空間而改變。

               世間法的善就是假觀善。 

               佛法不離世間法,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藉假修真–建設道場,聽經聞法,弘揚佛法。

         * 佛經:隨方毗尼,隨地方風俗習慣,修正戒法。

     2.真空善–修善不執著善,能所具空,真空善現前。

               契入真空善,可破見思惑的煩惱,證涅槃,

               成就聲聞、緣覺出世聖者的果位。 

     3.中道實相善–空、有都不執著,契入中道實相,

                   最究竟的善,至善,菩提道、實相道,    

                   無上大涅槃,自利利他,萬善歸宗。   

        * 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一切諸法無不歸還此法界。  

     

1/16      P.2           

     

     

至善–最高的善法 

漸修的次第: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

   1. 假觀善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  

               不礙假有 

   2. 真空善 –不執著方便法門,當體即空。 

               空能破執著,空中起妙有。無我

   3. 中道實相善 –這念心不住有無兩邊。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即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一念不生,清楚明白、如如不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相,至善。 

          頓悟–直接契入中道實相。   

     

1/17         P.3      未完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    

佛說:能夠行道,守住這念真心、真空、真性,就是最高的至善。    

道– 人道:受持三皈五戒 

     天道:修十善 

     聲聞道、緣覺道:修十二因緣 

     菩薩道:修六波羅蜜,悟中道實相 

     佛道: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行道守真–行菩薩道、涅槃大道,守住當下這念空性、覺性,     

          行至真、至善的大道。

          空、假、中圓融無礙,中道實相善,至善。

          法王–法中之王,證到實相,契入無上菩提妙明真心。   

     

1/18        P.3    

    

     

何者最大?   

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大的?

大: 1. 是相對的、偏頗的對比。   

        個子的大小比較,世界最高紀錄會慢慢改變 

        世間人想爭老大,結果此消彼長,也會不斷變化

        人活在欲界中,外面還有色界、無色界,都是相對的境界 

     2. 是真正的、絕對的大。

        不覺–眾生有煩惱、惡業,未覺悟

        正覺–聲聞、緣覺契悟真空之理 

        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清淨妙明真心,是絕對的大  

     

志與道合者大。     

能與真如、菩提心相契合,才是最大的。 

    一切歸到真空、真性、真如中,

    左以自性真如才是最大的。

志:心志,意願、心願。 

    

1/19       P.4       未完   

   

   

志–修行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自利      利他    

道–無上菩提大道    

志與道合–自利利他功德圓滿    

志與道合者大–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度一切眾生。

    最後善、惡、眾生都不可得,能所具空

    能觀之智與所觀空性相契合,寂照一如,這就是大。   

能所具空–度一切終生,無有一眾生可度,無有眾生相 

          說八萬四千法,無有一法可說,無說法相

          雖知眾生如幻,不礙度眾生的願行。    

道–菩提道、涅槃道、實相道。    

    真如法性,盡虛空、遍法界,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一念心中,所以最大。 

這念心最大:可發明科技,運用科技,造福人類。

    若這念心不清淨,可造作惡業,毀滅人類。    

菩提心、涅槃心才是至正至大。

    契悟這念心,成就無漏智慧,佛智。

佛智–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圓滿,就是最高智慧。

佛果–非有相、非無相,就是法身,當下這念心,就是志與道合。   

修善不執著善,這念心始終了了分明、圓明寂照,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志與道合,也是最大的。

     

1/20       P.4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心垢滅盡,淨無暇穢,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 

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修行人問佛:什麼最有力?什麼最光明?

佛回答:忍辱最有力,智慧最光明。 

        

是因,是果。     

智慧、神通是修行的果德,必先有因上的努力,

    所以先從忍辱和智慧來下手。 

智慧:

  1. 凡夫–知識 

  2. 聲聞–無師智 

  3. 菩薩–道種智 

  4. 佛–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圓明。

  智慧 → 力量 → 光明

力:從真心當中產生的力量。

    定力、忍力、智力和神通力。

    真力,不隨時間、空間而改變。   

明:明心見性。

    真明,不隨時間、空間而改變。

   

忍辱多力。     

忍辱是最有力。

    能忍自安,能忍就不會為煩惱所縛,

    心得自在,產生禪定力,令菩提心不退, 

    這才是真正大力。    

     

不懷惡故,兼加安健。     

心中沒有惡念,就是菩薩心,以平等心對待眾生。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達到無錚、無我的境界,

                        無為法現前,心得清涼自在。     

   

1/21 (除夕)       P.1       未完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假使能忍得下來,就能成就大眾之事、

    荷擔如來家業、得到眾人的尊敬。    

    能忍,心中有定,產生感應神通,

    事情都能辦法,就是最大的力量。

     

心垢滅盡,淨無暇穢,是為最明。     

能漏盡三惑,內心純淨了,本具的真心如寶鏡明亮, 

    沒有一點灰塵,自然能放光動地,

    產生智慧與定力。    

凡夫的心如寶鏡蒙塵,充滿塵垢、垢穢。     

    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貪、瞋、癡、慢、疑、邪見‧‧‧,

    修行就是要化掉塵垢,經常檢討反省,

    寶鏡的灰塵除盡,自然恢復原有光明。 

     

1/22 (初一)       P.1       未完         

   

   

心垢滅盡–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

    見惑:對於道理不了解、思想觀念不正確,

          所產生的錯誤執著。

          知見、思想錯誤。 

    見惑,讓自己及周遭他人產生煩惱。

    佛法要我們知恩、感恩、報恩,

    感謝讓我們吃到飯,在這過程中所有的人,

    包括種稻,碾米,運輸,交易,煮飯的人, 

    製作鍋具,電力,瓦斯······。 

     

斷除見惑–知恩、感恩、報恩, 

          了解一切法都是緣起,

          時刻檢討反省,修行才能落實。    

錯誤知見,衍生錯誤思想、行為,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觀念一轉,觀念正確,就會愈走愈光明。

    存知恩、感恩的心,還要積極報恩。

    修戒定慧、忍辱、智慧,

    從因當中成就智慧及道業,

    發大願心,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將功德回報父母、師長、法界一切眾生,     

    這就是具體報恩。 

    體認每個人都對我有恩,眾生都是我過去親眷,

    就能轉化煩惱,社會更和諧。 

     

1/23 (初二       P.2     未完  

   

   

   

佛法講緣起,一切事物須因緣和合才能成就。

    要成就好事,就要具足善緣。

    緣不是等待而來,必須自己努力、創造、開發。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唐朝司空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吃碗飯,要感恩所有外緣和合,才能成就。

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就是假有,虛幻不實。

    如夢幻泡影,當體即空。

    如此能斷除見惑,進一步再破除思惑。

思惑:由習氣衍生出來的煩惱。

      貪、瞋、癡、慢、疑。

      修對治法門,才可破除思惑的煩惱。

      貪財–修布施,貪色–修不淨觀,

      瞋–修四無量心、七周緣慈,並要回向。

      癡–修因緣觀,修緣起性空觀。  

          檢討反省,一言一行、起心動念。

淨無瑕穢–瑕:斑點,穢:汙穢。

    瑕穢:由執著產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    

          及貪、瞋、癡、慢、疑、邪見等汙染心。 

    將執著照破、煩惱漏盡,就能回復本具清淨心。

    這就是最光明。   

    

1/24         P.2      未完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 

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

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破除無始無明,證到法身境界,

    成就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三智圓明,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這就是佛的智慧,才是最明。

修行,最低限度要漏盡見惑和思惑。

    了達正確知見,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

    緣起性空,破除主觀的執著,

    轉化過去的邪知邪見。    

心中有鬼,對外境充滿幻想,

    就要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來對治。     

    有了正知見,就能滅除心魔及外魔,

    心安理得,處處是淨土。

斷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三惑漏盡就是佛的境界,

    這念心具足無量神通與智慧, 

    對事情明察秋毫,就不受外境邪知邪見干擾。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有智慧的人,能破除愚痴黑暗,

    智慧之燈,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這念心安住正法,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一法界顯,九法界穩–一真法界現前,

        其他法界銷歸自性,

        無始以來的生死,當下得解脫,這就是最光明。

    了生死,就是靠智慧、正知正見和定力。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修行,要從因上努力,有因才能感果。

    有正知正見,百分百信心,心就是光明。

    修行路越走越光明,智慧、定力增長,

    德行、道業成就,最終能開佛慧眼。 

     

1/25       P.2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本章講:愛欲是障道的根本。

    捨離愛欲,心才能澄淨,才能悟道、證道。

澄心的方法:

  小乘:斷煩惱

  大乘:轉煩惱

  無上乘:煩惱即菩提,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佛說:人起心動念男女的欲愛、色愛,就無法見道,

      譬如一缸澄清的水,缸底有泥沙沉澱, 

      若有人用手攪動水,眾人來到缸前,

      也無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人心中的欲愛、色愛不斷,就像不停的攪動水,

      心不清淨,當然不能見道。

      所以你們發願修行的人,一定要捨離愛欲。

      唯有不起妄想、惡念、欲愛、色愛,

      本具的清淨心、菩提心現前,

      自然與道相應。  

    

要想見道:

    1. 保持八風吹不動

    2. 有返照、覺照的功夫 

    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

    還能作主。有定、有慧,定慧不二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就是最高的道,不假外求。 

   

1/26         P.1       未完  

   

   

這一章捨愛得道

    1. 身遠離:發心出家,辭親割愛 

    2. 心遠離:這念心保持清淨,割捨世俗一切罣礙   

淨土宗: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禪宗: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有一點點罣礙,就會感很大的果報。

      了生死,這念心絕不能起欲愛的念頭。

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一沾染欲火,就會被燒傷,甚至喪命。

      愛欲之垢蒙蔽清淨本心,所以不能見道,

      遠離愛欲,愛欲垢盡,大道自然現前。

成道:這念清淨心,站得長、站得住,

      就能具足智慧和定力,

      無論順境和逆境,都能保持定慧不二這念心。    

攀緣:攀緣好的境界,心中起善念,     

      攀緣壞的境界,心中起惡念,

      心念翻滾起伏,始終沒完沒了,

      如同攪動一池渾水,無法顯現自性的清淨。

修任何法門,都要歸到這念心,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一念到底,

    不生起愛欲心,愛欲垢盡,道業自然成就。

悟道,依此道裡來用功,成功只是時間的問題。

    悟道容易修道難,悟道、成道都靠因緣,

    有過去的善根、慧根與福報,

    才能聽聞證悟無上菩提、究竟解脫的法門。 

   

1/27        P.1        

     

     

有因緣聽聞究竟法門,了悟道理,發心修道,

    發長遠心,依心起修、依性起修,

    這念心不起欲愛念頭,定慧不二,

    愛欲垢盡,身心得究竟解脫。     

經常檢視欲垢、愛垢是否滅盡?

    汙垢的累積是慢慢形成,滅盡也需相對時間,    

    若經常清除,則較容易,

    若長年累月未處理,清潔則需大費周章,

    讓明鏡恢復光明就較不易。

修行,就是須經常返照,檢討反省,

    隨緣盡分–盡自己本分,勤修善法。

    古德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修善法是積聚福德,善法如白雲,

        若貪著福德,還是一種垢,也是障礙。 

貪著功德,果報就是人天之福–生天享樂、人間大富貴。

    不執著善,有福德、智慧,就是菩薩住世,

    進而返照自心,安住中道實相,愛欲垢盡,

    就是如來佛境界。 

道不離心,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要時刻覺察、覺照,一起心動念,

    就照住愛欲心,不繼續第二、第三念。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非頓悟,因次第盡。 

    在事相上達到清淨,必須時刻返照,

    如同洗衣,多年陳垢,必經多次重覆清洗,

    終究能恢復乾淨清潔。   

     

1/28          P.2       未完    

     

     

悟道,還要修道,返照自心,

    檢討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

    修種種法門,使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慢慢達到愛欲垢盡。

    

佛陀與修道人公案 

    有一修道人在河邊打坐12年,因為去除貪心,仍未成道,

佛陀知道他已因緣成熟,化身沙門與他一同坐禪。    

河裡上來一隻烏龜與水狗,水狗想吃烏龜,

烏龜立刻龜縮,水狗就吃不到。

    佛陀就與修行人談道,烏龜只要龜縮,就能保命,

凡人不知生死無常,六根向外攀緣六塵,流轉生死,喪失慧命。

若能學龜,時刻收攝六根,藏六如龜

就能保全法身慧命,成就道業。     

     

平時收攝六根,向內返照,才不會起欲愛、色愛心, 

    用誦經、持咒、念佛、念法、念僧等法門來化除煩惱、心垢, 

    過程中出現感應、瑞相,也不能起貪愛、執著,     

    否則迷失本心。

古人云:食色,性也。食與色是眾生性,

    要超凡入聖,就要看破食與色。

    聖人是把飲食之欲轉化成禪悅為食,

    把愛欲心轉化成無緣大慈,菩薩行。

佛法說:不起凡夫汙染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超凡入聖,必須靠轉念,

    起欲愛心,立刻念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當下欲念轉為淨念,心就清涼。         

    念佛是對治法門,進一步靠覺察、覺照, 

    要能作主,轉化自己頭腦,這就是菩薩行。  

    

1/29        P.2     未完  

   

   

念:轉念,把惡念、雜念、欲念,轉成清淨佛號。     

    所以是自己在用功。

    念佛、持咒、誦經,就是為了轉煩惱、斷欲去愛,

    這就是正法、智慧,也是念佛的功德。

慧觀的方法來斷除欲愛。

    色是一種假相,高矮、肥瘦就是相,就是虛妄、無常。

    隨時間會改變,所以相也要看破。

    聲音也是假相,也會因時間而改變,

    生病了,可能就成破嗓門。也是無常。

    慧觀–要時刻起觀行,經分析、思惟,

          一切色相都是虛妄,

          貪愛的念頭就不會再生起。

          用智慧觀照來破除愛著心。

在境界現前時,保持覺察、覺照,

    檢討反省、慚愧懺悔,

    繼續保持正念,就是無念。

    有正念、定力,產生智慧。

    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菩提心,當下就能契悟道果。 

   

1/30       P.2   

   

   

斷欲去愛,了脫生死是修行的根本。

    要從根本上來對治。

    若不如此,這一生只是修福報,煩惱仍多。

    根本,就是斷欲去愛,

    還要起大悲心、大願心,

    用大行實踐自己的悲願,

    最後達到「一乘任運,萬德莊嚴」的諸佛境界。 

楞嚴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菩薩遇到欲愛的境界,都要繞道而行,唯恐沾染。

    凡夫存在心中的欲愛習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遇緣就炸。

    無論禪、淨、密、律,修任何法門,

    都在這根本問題上下功夫,才能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否則只是種善根,累積福報。

日本在家和尚的生活,就不是斷欲去愛。    

   

老虎的公案

    老和尚帶小沙彌在深山隱居修行,

小沙彌從不知男女欲愛、色愛,

有天17歲的小沙彌要到街上購物,

老和尚特別叮囑:街上有老虎,很可怕,會吃人。

老虎長的是:腳很小,頭髮很長,走路扭扭捏捏的。

遇到老虎要遠離,不可看,不可碰。

小沙彌下山回來後,老和尚問街上什麼最好看?

小沙彌答:老虎。 

   

欲愛、色愛是無始劫來的無明煩惱,

遇到因緣就被牽引出來,

要時刻提醒–三業不犯,身、口、意不犯。

  

1/31        P.3      未完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對佛法及對自己的修行都要有信心。

    1. 功夫落實,要靠自己的發心,要有願心、願行,

       時刻檢討反省、慚愧懺悔,安住正念,

       才能契入道果,了生死、證菩提。

    2. 方便法門也很重要,修一切善法,

       待因緣成熟,也能悟道、證果。       

   

耶穌教有一位聖者–保羅,

    當晚上欲愛的念頭一起,就到雪地上打滾,

    利用此苦行的方式磨練自己,對治自己的欲愛心。

   

小乘,就是要遠離染污的境界,

    如果身已遠離,但無法遠離,

    這念心也不會真正清淨,  

    就像犯人關監牢二十年、三十年,

    甚至無期徒刑,但仍未成道,

    就因心還未遠離犯罪。  

大乘,境界現前,只要這念心回光返照,

    用智慧的觀照把欲愛的惡念過來,

    修行就是四兩撥千斤。

    佛法云:不起凡夫汙染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了這種功夫,即使身處花花世界,

    心也能不著塵境,這就是真正的遠離。 

佛像、菩薩像或站、或坐、或臥,都在蓮花台上,

    就是諸佛菩薩行、住、坐、臥,心都不生染著,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這念心始終清淨、清涼。

    修行學佛就是要如此,時刻觀照自己的心念, 

    念念分明,不染欲垢、愛垢,像蓮花一樣。 

   

2/1          P.3        未完   

     

   

佛經云:金蓮花:如來入甚深禪定,破無始無明。

        白蓮花:菩薩的心 

        生銹鐵蓮花:凡夫的心,經一番錘鍊,去除垢穢,

                    才能回復清淨。

修行人捨俗出家,僅剩欲愛、色愛根本煩惱。    

    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只要心念轉過來,身在紅塵,心不染著,就是天堂、淨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心念不同,心境就不同。

    欲愛、色愛心轉為清淨心,世界就是大光明藏、淨土。

    心懷愛欲,心思散亂,世界就是穢土。

    佛云:人懷愛欲,故不見道。

    這念心才是決定者,要在這念心來轉,在心上用功,

    才能超凡入聖,學業、功德、道業有成。     

     

2/2      P.3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

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說:契悟本心的人,就像拿火把進黑暗的房間,

立刻把黑暗照破,一片光明。 

     

前一章,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當念頭清淨,什麼念頭都不起,就是如來境界,真正的明。

這一章,談見道者,就是契悟本心的人,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這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如如不動、處處作主、

    定慧不二,就入了見道位。

    悟了以後,心常安住道上,這一念光明,

    是從智慧、禪定與慈悲所產生。 

見道者與未見道者的差別,只在這一念心,就是凡聖的差別。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法–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這就是道,這念心能安住多久,就是靠功夫。

修行就像拿火把進黑暗的房間,

    未見道時,這念心就是一片黑暗,

    一旦見道,心地一片光明,就是淨土。

明–有善法、智慧、禪定、神通各種光明,

    這念心若能時刻保持禪定、智慧,      

    就能一片光明。

    若煩惱、業障現前,則又是黑暗。

打坐時檢視自己的心念,

    能否時時起覺照?清淨心是否持續?站得長?

    破除舊有習氣,瞌睡、昏沉、迷糊、妄想,

    破除黑暗,心光自然現前,

    因本自具足的定慧不二這念心始終存在。

見道之後還要修道,繼續保任這念心

    這才是無量光、無量壽,才是真正自在解脫。

    這念心–就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常寂光淨土、

        諸佛法身、大圓滿、大手印、大威德。

    永嘉證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

    這念心就是因,就是根本,有因必定有果。

   

2/3      P.1      未完 

   

   

開悟的人親證這念清淨心,知道要修行;

    未開悟的人,要增強信心,相信自己本具這念清淨心,

    信心達百分百,就能與清淨心相應,自然有多感應。    

    心清淨,瑞相現前,不必執著,

    否則去攀緣、執著,心隨境轉,就會失定境,

    唯有安住正念、正定上,一念到底,就是最實在。

修行有事有理,

    中、下根人,多在事上用功。

    上上根機人,多在理上琢磨、從理上契悟。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無論行住坐臥不離當念,一無所求,

    不作佛、法、僧、眾生求。 

無論求什麼,都是有所求,就離道遠矣。

    這念心回到至道,就是淨土,

    上根利智人,只求當下這念心安住善念、正念、實相,

    當下就是光明、淨土,這是究竟法門,即因即果。

死後才往生淨土,這是就事上、果上說,

    屬於方便法門。

    從事上說,淨土、解脫是未來果報,

    但仍要從因上努力,心就落實。

凡人到處求,看起來很用功,但心不見諦,

    道不離心,淨土就在淨心中,這就是見諦

    進而修行如四兩撥千金,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都不離當念。

   

2/4        P.1   

   

    

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學道者要能見真實道理,就能滅盡無明,達到常明的境界,

大圓鏡智、菩提涅槃妙心自然現前,這是最究竟的明。     

     

佛法有事、有理,諦:真實的道理。

諦–1. 俗諦:待人處事的道理。

    2. 真諦:觀空,證到空性,免除世間之苦。

    3. 中道第一義諦:實相,佛的境界。

           悟到實相,就是見諦。繼續用功,時刻安住實相,

           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清明在躬,動靜如是,

           就能滅掉無始無明。    

明–菩提心、涅槃心、智慧心、善法,都有深淺不同差別的明。     

修行人學道見諦,如同尋礦者找金礦,

    花時間、財力、精力去尋找,找到了要開採,

    經精益求精,才得到純金。

    修行要斷欲去愛,真如法身、菩提涅槃心才會現前,

    所以用功修行,滅暗存明。

小乘–愛欲永斷,無明滅盡

大乘–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禪宗破三關–1. 破初關,見道位

                  2. 破重關,法執滅

                  3. 破生死牢關,無明滅盡,而明常存。

                     得真自在,無不是淨土。

   

2/5         P.2          未完    

     

   

明暗–1. 眾生境界:白天明,夜間暗;開燈明,關燈暗;

                   相對–地球這端明,那端暗;

                         有日行、夜行兩種生物。     

                         善法是明,惡法是暗; 

                         善惡會隨時間、空間而改變,

                         是相對的假相。  

      2. 佛法的明:絕對的明,悟到這念心,見道、見諦,

                   不因時間、空間而改變。

                   是絕對的實相。 

     

般若多羅尊者的寶珠公案 

    菩提達磨尊者的師父,般若多羅尊者,西天第27祖,

悟道後南向弘法,來到香至王的國家,香至王供養尊者一顆無價寶珠,

尊者拿此珠問三位太子:這寶珠的圓明,有何物可相比?

大太子及二太子都說:此寶珠甚尊貴,只有尊者配擁有。    

三太子菩提多羅說:寶珠只是世上的寶貝,不是最尊貴的,

法寶才是最尊貴的,智光才是最光亮,心明才是最清明,

藉著智光,才能辨別此寶珠,藉著智珠來辨別世上寶珠, 

藉著智寶才能認明法寶。   

尊者悟道,寶自然現前;眾生悟道,心寶也能現前。      

    三太子就是後來的達磨祖師,他早已悟到這念心才是最明。

法寶、智光和心明才是最究竟。   

   

2/6         P.2       

   

   

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法:有為法及無為法    

        通達有為法,也能契入無為法

    法寶–是至高無上的

          佛法是寶,以佛法為依歸,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了悟心即是佛,可超越生死,這是無上至寶。 

    寶珠,凡夫視為是寶,可被偷搶,導致喪身失命。

    法寶,契悟佛法、心法,超越生死,生世受用不盡,才是至寶。

於諸光中,智光為上

    智光–智慧之光,才是最高、最上的光。    

    智:智慧,是出世法、無漏法;非凡夫的知識、聰明。

    智慧之光–能明辨是非、正邪、善惡、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方便法與究竟法的差別。

    智慧是從清淨心所產生的;科學發明的目的應以人類福祉為依歸,

        若不依慈悲心、平等心,而以貪瞋癡的心來運用,

        就會成為毀滅世界人類的禍害。

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悟了這念心就是明,就能超凡入聖,時刻作主、

        清明在躬,分辨是非善惡,所以心明是最高上的。

        這念心不清淨,會造惡業,導致坐牢喪命,墮入三塗惡道。 

     

2/7          P.3       未完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    

    夜明珠要等晚上才能放光,要靠智者的慧力去分辨。 

        寶珠是無情物,不能自顯其寶,要靠有情的智慧去明辨。

        中國歷史中的千里馬要有伯樂才能現出,

        和氏璧也要有有識貨者才能現身,

        且有智慧才能全身而退。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師:般若多羅尊者。

    尊者道行深厚,自然顯現其寶;

        眾生皆有佛性,假使覺悟了,自心的佛性寶珠自然現前。

尊者又問: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菩提多羅答: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什麼是沒有形相的,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無相

        起善念、起惡念,都是有相,有生、有滅,

        這念心達到無念,就是無相的境界,沒有來去、生滅,

        安住無相境界,才能得真自在。

     

2/8        P.3       未完     

   

   

    如何達到無相境界–契悟師父說法,眾生說法這念心。

        這念心一念不生,就是無相。

        保持無念、無相,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佛、魔、閻王小鬼, 

        當下無念就了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這是最高智慧法門、無上大法,  

            有大福報的人才能聽聞正法,

            信心達百分百,才能契入無相境界。 

尊者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菩提多羅答:人我最高。

貢高我慢的人,眼睛長頭頂,認為自己最高、最上。    

    修行的基本功夫就是破除我執,    

    凡夫認為:妄想、我欲、人我是非是最高的。   

    俗語: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   

尊者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菩提多羅答: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法性就是空性,法性空寂,如虛空無有邊際,所以最大。       

尊者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

尊者知菩提多羅是個法器,將來可繼成如來大法,

但機緣尚未成熟,所以含糊未點破。  

     

2/9           P.3       未完   

    

    

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三子菩提多羅,

於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 

到了香至王離世,眾親屬皆嚎啕大哭甚至氣絕,

只有三太子菩提多羅在靈柩前打坐入定,

7天之後出定,就決定出家修道。

    佛法角度來說,哭泣對往生者無助,

    甚至影響往生者,引他更留戀世間。

    請哭喪團就更離譜。

    禪定有無量功德,入禪定,可度脫亡者,

    至少可將禪定功德回向亡者。 

及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 

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       

菩提多羅受了具戒以後,尊者將佛的心法傳給他,

並改其名為菩提達磨,這就是傳法的過程。 

   

2/10         P.3     

   

     

靈山拈花,迦葉微笑

    世尊將正法眼藏傳給迦葉尊者,

    迦葉尊者再傳阿難尊者, 

    展轉傳到般若多羅尊者,為西天27祖,

    般若多羅尊者再傳菩提達磨尊者,為西天28祖,東土初祖。   

    囑:囑咐、遺囑。

27祖的付法偈:囑咐繼承者要荷擔如來家業,

    續佛慧命,度化眾生,也是尊者一生修證的記錄。

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這念心能生出十方法界一切的種子,也就是心生萬法,

    世間所有事物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

    所以事出有因,事中有理。事相上圓滿,理自然現前。    

    般若多羅尊者自述漏盡煩惱,菩提涅槃的果德究竟圓滿,

    萬行因花所開敷的是清涼解脫、不生不滅的淨土。

十方法界圖以「」為中心,上有四聖、下為六凡,

    為聖為賢,或墮入三塗惡道,皆在於這念

    古德云:三點似星相,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出,成佛亦由它。

    悟到不生不滅、不起無相的這念心,就是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2/11        P.4        未完        

     

     

事成或敗皆必有因

    佛法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明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依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從行、識至老死,就是事。事與理皆有粗、細、遠、近之別。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孔子說自己是無知,就是指不起心動念,安住了了常知、

    清明在躬的這念心。這就是最高的智慧。

    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生三細。眾生境界就是念念遷流,妄念紛飛。

孔子曰: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若有人問我事情該如何解決?我必先問事情的本末終始,

    這就是因果事理,把理找出來最重要。

   

2/12       P.4      未完    

   

     

因事復生理

    理存於事,事相:腳踏實地用功修行,以證到果位。

                    修戒、定、慧、六度萬行,

                    所悟道理才會究竟顯現。 

                    僅在事上用功,容易起無明煩惱。

    理:悟到不生不滅、真空妙有、本自具足的道理。      

    理不礙事,事理並進,道業更易成就。

    若未契悟理,事中有理,腳踏實地去實踐,

    待事相上圓滿,理自然現前。

    修忍辱,從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最後寂滅忍,

    最終寂滅就現前。 

    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

    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最後心中無執著掛礙,就能契入理。 

   

2/13        P.4      未完   

     

      

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

各放光明27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虛空,

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

當孝宗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也。 

尊者將法傳給菩提達磨之後,就從座上站起,

兩手一張,各放出27道五色光芒,身體一躍而起,

離地有7多羅樹高,在空中,自心中發出三昧真火,

把色身焚化掉,入無餘涅槃。      

燒出的舍利像下雨一樣降下,收集後建寶塔以收藏。

時間是中國宋孝武宗大明元年,歲次丁酉。

    這一段公案闡釋:世間人只知事相上的明暗,

佛法的明暗是有事有理,而且事理一如,才是究竟真理。     

    世上的明是無常的,太平過後,混亂接著就來,

始終是善惡消長、明暗互生。

佛法的明是指漏盡欲愛、色愛、煩惱、無明等惑業,

自性光明自然顯現,這才是究竟的明。

    如來藏,就是大光明藏,這是本具的,

但須漏盡無明,才能顯現。心中的欲愛、色愛,

是始來的無明習氣,這就是佛法說的思惑。

轉化惑業,也是菩薩行。把所有惑業轉化掉,

最後唯有心明常存,就是如來法身。

     

2/14       P.4        未完      

     

     

修行就是要契悟這念心,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常住不滅的真心,常寂光淨土、如來法身,

    時刻清楚明白,處處作主,常返照自心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

古德云: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藉著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因緣,

    用功修行、磨練自己,莫再犯新過。

    以此決心、信心,把無明漏盡,得到解脫,成就道業。 

   

2/15       P.4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佛說:我所傳講的佛法,從提起頭到三昧解脫,念的境界,    

      就是沒有能之心及所之法。

      執所有善法,但執著能之人及所之善法。

      講所有佛法,執著能之人及所之佛法。 

      修習所有法門,執著能之人及所之法門。 

   

本章主旨念等本空,又名無相會真。

    會:體會、體悟。

    真:真空、真心真如實相菩提涅槃。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無相會真:既能無修,這念心又能安住正念,

              就能體悟真空真如實相菩提涅槃。

    修:一念不生,也能起善念、做善事。

    無修:修了以後,不執著修善的功德。 

    無相:既能無修,這念心又能安住正念。   

     

2/16      P.1      未完   

   

   

福報–執著有相功德 

福德–不執著能修、所修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無相,若一心追求,反不易契入。

    無相不礙有相,日常生活中修的都是有相善法,

    若想離開有相,去追求無相,反而與道不相當。 

離開現實,向外尋找西方淨土   

    殊不知淨土就在當下這念淨心中。

    淨土是果報,因圓才能果滿。

    眾生–未來的善果靠現在努力種因來成就。 

    聖人–即因即果,當下一念淨心就是淨土。 

不執著有相,當下就是無相

    修行是四兩撥千金。

    有相皆假,無相乃真,藉假修善斷惡,

    最後善惡了不可得,

    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這一念心就是無相

金剛經: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譬如,掃地是有相的善法,是這念心的作用。

    不執著掃地的功德,掃而無掃,

    當下這念心回歸本體,這就是無相。   

     

2/17       P.1     未完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貪著這五項,就會招致惡果。

    若運用錢財從事善法,利益眾生,能成就無相功德。

    有相與無相,是一體兩面,貪著,落入有相;

    放下執著,契入無相、無為,就是真正般若。

心即是佛

    無相不礙有相,不執著能念、所念,

    當下就能轉識成智。 

佛法說:有念是眾生,無念就是佛。    

    無念–無妄念、雜念、邪念。

    當下這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正念現前,中道實相。       

    頓超–上根利智人,聽聞實相法門,當下契入無念。

          是究竟,從無念下手。 

    漸修–透過有念法門,努力修道,慢慢契入無念

有念是用,無念是體 

    體性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就是實相

    如來佛境界,無窮盡生命。   

    有念是修行的方便,八萬四千法門,

    若執著於此,就是法執,無法解脫。 

    有念要回歸無念,才是真生命。

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大乘心–無念、無想、無為的這念心,才是真生命。

    方便門–八萬四千法門。   

    無念不礙有念,兩者融會貫通,修行必得解脫。 

   

2/18        P.1   

   

   

有念法門 

    第一步是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為了對治顛倒妄念,有念得方便法門–念佛誦經打坐修觀,

    以善念取代妄念、邪念。         

善念–背誦《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遺教經》、《無常經》,

      參加早晚課誦

      修四禪八定,下厭苦粗障,上欣淨妙離,

      繫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想佛的相好光明,

      思惟佛陀在因地勤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假使能從早至晚,順境逆境,心中僅有善念,沒有惡念,

      這樣有念法門的第一步就算成就了。

      進一步放下善念,不執著善念,最後歸於無念

      無念才能會真。 

念–有口念、心念。念的方法和所念的境界各有不同。

    淨土宗:持名念佛–執持名號、念佛菩薩聖號、誦經、

            觀想念佛–想念出一個佛的境界、

            觀像念佛–觀看佛的形象、

            實相念佛–安住正念。 

    持名之後,進一步起觀,修空觀、假觀、中觀, 

    這些都是有念法門。 

   

2/19          P.2         未完       

   

   

念=今+心,這念心時刻不離當念,能念、所念的這念心時時存在

    儒家:念茲在茲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克念作聖:克制念頭,不生妄念、惡念,

                        覺察、覺照,乃至轉識成智。

              罔念作狂:若不知克制、不知返照自心,

                        沉溺於無明、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 

                        就像狂人、瘋子。 

從有念入門是方便,若執著有念,就成法執。

    提婆達多不從正法學得神通,作為獲取利養,最中墮入惡道。

    從有念入門,之後要歸於無念,才是究竟法門。

    無念–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不去不來、 

          一念不生、無相無為。

          安住這念心,就是安身立命之處。   

要使自己身心健康

    以靜制動,保持身心平靜與寧靜。    

    從有念、有相的動境中,回歸無念無相

    這念心不起心動念,不打瞌睡、不落昏沉,

    就是光明世界、如來藏心、無量壽佛。

   

2/20         P.2       未完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     

    佛法先從有念開始,目的是破除我執、法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惑業、妄想破除後,就不需這些對治法門–念佛、誦經,持咒···,

    一切歸於無念

古德云:誦經有一卷無字經,念佛有一個自性佛。

    誦經要明白自心當中有一部無字真經,

    念佛要知道自心當中有一尊自性佛。

    無字真經、自性佛就是無念、實相,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無念無想、無為無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禪宗:當下即是、動念乖真,

      是指一切都是現成的。         

    上根利智人,一聽聞大法,進入大房間,就安住空明的境界。

    中下根器人,需方便法門誘導,

        聽聞大法,進入大房間,半信半疑,或覺得平凡爾爾,

        若設置八卦陣,讓他轉不出來,才覺得妙不可言,

        八卦陣就是方便法門,引導眾生進入佛法的堂奧。 

   

2/21        P.2       未完   

   

   

無念是體,有念是用   

    凡聖的差別,在於作用的不同。

    眾生這念心,作用在惡法上–貪瞋癡,

        果報是墮落。

    聖人作用在善法上–參禪打坐,修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果報是解脫,若不執著善念、淨念、功德、解脫,

        歸於無念,是絕對的實相境界。

無念屬於無為法 

    不離日常生活,不用向外尋找,

    不執著有念,當下就是無念,

    契悟至道,就是淨土,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修淨土的人,致力念佛

    念佛法門四層次–以念制念、一心不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狗追石頭:被狗追時,丟石向遠方,狗去追石。

        石頭–所念佛號。狗–人執著佛號,不知念佛真義。

    念佛執著佛號,只是法執,不能契入究竟實相。   

    以念制念–把心念靠在佛號上,用善念取代惡念。

              因眾生在迷,念念不離貪瞋癡,無明煩惱中,

              念佛法門如拐杖,是為眾生而設。

    一心不亂–一念接一念,綿綿密密,不夾雜間斷,

              念到風吹不進,產生定力。 

              若心量擴大,聽到風聲、車聲、鳥叫聲,聲聲是佛號,

              遇危急時,心仍不離佛號,就達到事一心不亂。

              事一心不亂,屬於有念,心恆在定中,能生神通妙用。

      

2/22        P.2      

   

   

    無心道人–事一心不亂,從事到理、從有念到無念,

              佛、法、戒都不念。   

              無念,就是無心、無相。

              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

              心即是佛、法,超越有為法、契入無為法。 

    禪宗–站得住、站得長。

          一天24小時都能安住無念、無相、無住、無著的境界。

    契悟無為理體,也不離有念之用。

        無念不礙有念,無念中開種種方便, 

        要修六波羅蜜,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從體起用之後,不執著能用、所用。

    禪宗祖師云: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無心不礙有心用,有心用時亦無心。

        從有念歸於無念,無念開出有念,

        念與無念歸一,可念、可不念,

        能所一如、體用一如,心得自在解脫,

        成就千百億化身,才是真正實相。 

    從淨土宗念佛四層次來看,禪與淨是一如的。

    念而無念–念無念念,思惟真空的道理,不斷重慮緣真,

              直到空境現前,達到觀空破執的目的。   

              念了以後,不執著能之心及所之法。  

              能念之心: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

              所念之法:思想、語言、行為、修證,身口意三業清淨。

      

2/23          P.3        未完   

   

   

行無行行 

    修建道場,不執著能施、所施,能行、所行,

    建設道場完成,不執著一切功德,

    才能從有為法契入無為法。

言無言言 

    說法以後,不執著能說之人及所說之法,

    最後無有一法可說,

    這念心要歸到無修無證、無為無相的實相境界。     

    身要放鬆但不隨便,心要放鬆但保持正念。

修無修修

    修戒定慧以後,沒有能修、所修,

    心安住正念,了了分明、處處作主、清明在躬,

    就能超凡入聖。

修行要從無能念所念、無能行所行、無能言所言、

    無能修所修上來體悟,道就在眼前。

神通,只是清淨心的作用,安住正念,自然神通現前,

    心不能作主時,神通就會消失,甚至隨業流轉、墮入惡道。

正念就是無念、實相,包含過去、現在、未來,

    十方三世、宇宙萬法,這就是大神通。

    西遊記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神通是有念,如來佛是無念境界,

        有念無法超越無念。

佛經云:一個人的過去生,身上血液,超過四大海水;

    身上骨頭,堆積如須彌山高。     

    眾生生世隨業流轉,舊業未了又造新殃,

    若不從無念無修下手,歷劫業障如何消得了。 

   

2/24         P.3      未完   

    

   

安世高宿命通公案 

    安息國太子安世高,出家修行得宿命通,

知道自己前世再中國有一命債未了,

千里迢迢去中國還宿債。

又投胎安息國太子,又出家得宿命通,又去中國還債。

他雖修得神通,但不了解念無念念、修無修修的道理,

所以無謂的去償還宿債。

 

修得宿命通,仍不得了脫生死   

    誤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最究竟,

    殊不知西方不離當念,

    這念心清淨,當下即淨土,

    神通只是本具心性的一種作用,

    不執著、不排斥,繼續安住實相、無念當中, 

    才能成就如來家業、道業、法身、常寂光淨土。 

   

淨土宗:心淨佛土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禪宗:心即是佛。

    佛與淨土不離這念心,

    契悟這念心,就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了解無念、無行、無言、無修的道理,

    當下就是佛、淨土。  

  

2/25         P.3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能契悟無念、無行、無言、無修的道理, 

與道就不遠。相反執迷於向外追求者,

離道愈來愈遠。

執迷於言語文字,執事廢理,理不會現前,

這念心是絕對的,一法不生、畢竟空寂,

不為外境所拘束、障礙。

修行人的關念不容一絲一毫的偏差,

只要有一念之差,結果就相去十萬八千里。   

   

迷:不了解無念、無行、無言、無修的道理,     

    不明白佛與道都本具心中。

言語:泛指所念、所行、所言與所修。 

佛法說:語言文字有如標

    指的目的示月。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在未見自心明月,在修加行階段,

    就必須藉語言文字,從聞慧、思慧、修慧來用功。  

    若始終執著於語言文字,在有為法上用功,

    無法契入無為、無相之理,

    法執就與菩提、涅槃不相應。 

物:1.事上–色、聲、香、味、觸,有形有相。     

    2.理上–貪、瞋睡等三毒五欲。 

   

2/26         P.4       未完      

   

   

為物所拘–法執,執著於外相,三衣、瓦缽、法器,以為是出世法。    

    道不在外相,也不離外相,仍要出家修道,

    持戒修善,修善不執著善,才是真正的道。

古德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當下這念清淨心,像眼睛不容一塵,

    無論善法、惡法,都不能執著,

    執著善法,僅能享人天福報,享盡仍要墮落; 

    若造惡業,就會墮三塗惡道。

    不受一塵–不受境界、善法、惡法所影響,

              契入空性,從空出假。 

    不捨一法–行一切善又不執著一切善,

              才是究竟之道。  

這一章佛陀教示大眾

    修行,要有念而無念、行而無行、言而無言、修而無修的知見。

    念了以後,要回歸無念。

    修六度萬行,行而無行,能所俱空。 

    弘揚佛法,言而無言,無說法相、眾生相、人我相。

    修戒定慧,修而無修,契入三昧境界。

    但得本,莫愁末–一得一切得。

    悟了此理,當下就是無相、真如。

   

2/27       P.4       未完        

   

   

古德云:終日穿衣,不曾掛著一縷絲;

        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

    知道穿衣,是這念心的作用。

    知道以後,無念無捨、無愛無憎,

    沒有貪著,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沒有過失。

    不執著能穿、所穿,也不妨礙穿著整齊。

    出家眾要有威儀,整肅儀容,方便度眾,

    不生執著,安住正念,就得自在。

飲食為了滋養色身,吃了以後,不貪著美味,

    不嫌惡粗食,這念心不受飲食所轉,

    安住正念,無念、無著、無相,

    只有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存在,

    這就是神通妙用、實相的果報。

出世法不離世間法,只要一個觀念的轉換,

    放下執著,世間法立刻提升為出世法。

    所以「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是從世間法通向出世法、由漸到頓的一個過程。

    明白箇中道理,才不會「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2/28        P.4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

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說:思惟天上地下,一切都是無常;

思惟世間一切萬物、生命、活動,也都是無常的。

   

本章是講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

    從觀天地、世界的無常,

    進而了悟當下這念本具真心。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地:有淨土、穢土。

世界:天地間一切眾生依、正二報有形相者。

非常:無常,不是永恆存在。

觀:用心思惟。    

思惟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

    最終能想的這念心也要放下,

    只有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常在,

    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無得無失,

    這才是真自己。

佛法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每個人因心境、感受不同,都有自己的世界。

    小螞蟻有它的世界,人有自己的世界,

    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盡的銀河世界。      

人活在欲界,外面還有色界、無色界,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無量無邊的世界。

   

3/1       P.1        未完       

   

   

人生無常,人命也是無常。

    生、老、病、死,壽終時,捨棄無常報身。    

    但有時因意外,也會提早捨報。

現代人的壽命,因作息不正常,

    心理壓力大,環境的汙染,

    都可能變得更短暫,這就是無常。

世上一切有名相的境界,都是無常。

    人際關係,冤親關係,社會地位,

    到了壽終時,只剩黃土一坯,歸於無常。 

唐朝詩人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關塞依舊,但人一去不復返。

思惟天地、世界,沒有一件事物是恆常不變的,

    這念心有生相、住相、異相、滅相,

    人有生、老、病、死, 

    世界有成、住、壞、空,都是無常。

    只要有形相、有生成,終究會變異、毀壞,都是無常。 

   

3/2       P.1   

   

    

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當下這一念靈知靈覺,就是每個人的菩提妙明真心。

知道靈知靈覺是本具,持續在生活中返照、檢討、反省,    

保持覺性長存,站得住、站得長,

能夠如此了解與契悟,一定很快就能得道證果。    

     

雖然一切都是無常,但也不用消極、悲觀,

因為觀靈覺,即菩提。

覺:覺性,當下這一念靈知靈覺。     

靈知靈覺是永恆不滅的,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時刻覺察、覺照、反省檢討,

    有了過失,知道慚愧、懺悔、改過,

    這是本具的菩提真心

    當下即是,不假外求。

    空性:

      1. 法性空–無情的空性。 

      2. 佛性空–有情的空性,真空,能生妙有,

                 就是我們的真生命。     

覺性–1. 眾生:在迷,屬於不覺,受地獄、餓鬼、畜生果報。

                     犯過,不知慚愧、懺悔、改過。

               始覺–知修行。

      2. 聖者:正覺–時時覺察、覺照,斷盡見惑、思惑,     

                     證得四果羅漢果位。

               聲聞,自覺,未能覺他。

      3. 菩薩:自覺又能覺他,菩薩行,尚未圓滿。

               初地、二地、三地·····,

               分證覺–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  

               等覺–十地滿心。  

      4. 佛:妙覺,無上正等正覺,覺行圓滿。 

   

3/3         P.2       未完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    

    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

    當下這念清淨心,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得道疾矣

    悟道–在覺性上用功,必能契悟菩提,

    覺性是現成的,當下即是,動念乖真。    

無常觀是前方便,起觀後,要把能思的這念心收回,

    安住靈明寂照,這就是無上大菩提。

    契悟了,就是無上道。

修道,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習氣一一修除,

悟道,則在當下,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當下就是。

    這念心無始無終,無量無邊。

    安住這念心最重要。    

     

3/4         P.2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說:應當思惟身體是由四大因緣和合所生,

地、水、火、風四大各有各的名字,

但只是安立假名,並沒有真實的體性。 

   

凡夫的兩種執著

    1. 執我–執著身體為實有。 

    2. 執我所–執著身體是我的。 

修行要先破我執、法執,

    最後放下破除的這念心,銷歸自性。

    若不能放下,還是有能、有所、有能觀、有所觀,

    仍處於相對境界,就不能契入究竟實相。

    打破能所的對立,才能達到一如境界。

    能所一如,也不妨礙有能有所;

    能所一如是體,有能有所是用,

    用不離體,體不礙用,彼此互融無礙,才是佛法真義。 

眾生執著身體為實有,但身體有生老病死,

    要了脫生死,必先破除對身體的執著。

    要從觀念上來轉、來破。

    修行的功夫,一是煩惱、一是執著,

    都是用功,只是在層次上有差別。 

   

3/5          P.1        未完   

   

   

我:實有,自性。無我:色身非實有,無自性。

眾生執著色身為實有,

    衍生貪瞋癡慢疑邪見財色名食睡等無明煩惱。

    這都是我相。我執,成為罪惡之源、禍亂之根。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ㄙㄡˇ。    

    眾生執著色身為實有,產生顛倒思想,身體為罪惡的淵藪。

    悟道的人,心起善念、發大願心,身做善事,

    身體是實踐善法、成就功德的方便。

這一章就是專門講無我的道理。

    身本無我,地、水、火、風四大都是虛妄不實。

念:思惟、想念。今 + 心 =當下這念心。   

思惟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所生,

    沒有真實的體性,如此才能了脫生老病死。 

人是由五蘊所組成,

    精神:心理狀態,受、想、行、識。 

    物質:色法部分,地、水、火、風四大。 

          地–固態,水–液態,風–氣態,火–能量。  

     

3/6           P.1           未完  

    

    

身體四大 

    1. 地大–器官、組織頭髮指甲皮膚肌肉骨骼。 

    2. 水大–血液眼淚唾液小便。  

    3. 火大–體溫。 

    4. 風大–出入息。    

    眾生執著色身為實有,心裏掛礙身體的小毛病,

    徒增無明煩惱。

修行人平時調身調心

    目的是假借色身,做惟用功修行的方便,

    身安則道隆。

    體認色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有假名,無實體,

    就能脫離世間種種苦惱。

世界也是無有實體的假相,因成假、相續假和對待假的組合。 

    以樹木為例,

    1. 地大–樹葉、樹幹、果。 

    2. 水大–樹中的水分。  

    3. 火大–樹有能量。 

    4. 風大–呼吸循環系統,白天吐氧氣,晚上吐二氧化碳。 

佛法四念處–觀法無我

    時時觀想思惟身中四大的假名,沒有實體,一切法無我,

    了達外四大及內四大皆是空,

    自身依、正二報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幻有,

    就能破除自我和我所的執著,

    證到我空的境界。 

    入了空定,斷見思二惑,就屬於小乘的聖者。  

    

3/7         P.1       未完  

   

   

佛法講無我,不是不要身體,是指不執著色身,

    一切法無我,是指一切法緣起性空,沒有自性。

    萬物沒有實體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假名、假有、假相。

    人也是因緣和合所生,各種環境、條件所養成,

    也是假合而成,都是虛妄不實。

思惟諸法無自性的道理,重慮緣真,直到破除自己的執著為止。

    能想之心與所想之理相應,一下入到空定、偏空涅槃,

    就能得自在、解脫。

    

3/8          P.1  

   

     

眾生不知思惟無我的道理才能得解脫, 

    反而追求財色名利,生出種種煩惱,

    落入生死的劫難的深淵。

    修行人深知一切法無我,

    既然無我,自然沒有老病死苦,

    所以,這就是了生死、斷煩惱的法門。  

    

重病法師公案 

    一位身患重病的法師,疼痛難忍,

自覺人命無常,不甘於道業未成身先死,

靜坐思惟誰在病?誰在痛?是身痛?還是心痛?    

哪一個是自己的身體?

身體是四大假合,肌肉骨骼屬於地大,

既是地大應歸於地,與自己無關係,如何知道痛?

水大、火大、風大亦各有歸屬。

經分析,色身應各回歸屬性,

完全找不到一個所謂的「我」,     

既然無我,如何知道痛?

色身是空,那是心在痛嗎?     

心包含受、想、行、識,

受也無有自性、也是空,如何生痛覺呢?

法師透過析空觀的思惟,

一切的病痛都是自己的分別、妄想、執著所生,

在思惟無我的當下,就入空定當中,

不再受病苦的折磨。 

      

每個人對酸甜苦辣的感覺都不同,     

    所以酸甜苦辣沒有自性,

    各種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也都是虛妄不實。

    同理可推,想、行、識也是如此。      

經云:受如水泡,想如陽燄。都是幻化的境界。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了悟無我的道理,就能契入無為法、得到解脫。

   

幻–如鏡中的影像和電視螢幕上的畫面,

    是假有的現象。

    想要從電視畫面中拿到實體的物像,卻了不可得。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境中的苦樂,以為是真,

    夢醒之後,才知一切是幻境。

    其實白天所經歷的依、正二報也是夢境,

    所以,心、意、識都是虛妄不實的夢幻泡影。 

   

3/9        P.2        未完 

   

   

楞嚴經中,畢陵伽婆蹉尊者自述證道的公案

    尊者聽到世尊講人生是苦之理,

    不斷思惟苦諦,有天到城裡托缽,

    腳被一毒刺所傷,疼痛難忍,

    尊者立刻察覺:1.感痛的覺 2.覺知的覺 

    踩到刺立刻腳痛,這是覺,

    能夠知道痛的覺,是一個,還是兩個覺?

    到底誰在痛?  

    尊者就在這疑情上用功參究,

    一下就入了空定,經21天,諸漏銷盡,證得阿羅漢果。

   

本章的目的,在於破除眾生對色身的執著。

    了解其中道理,就要時刻念茲在茲,重慮緣真,

    思惟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煩惱生起時,思惟誰在煩惱?

    是身在起煩惱,身乃四大假合,無有自性。

    是心在起煩惱,受、想、行、識也是幻化不實。 

    不斷精進參究,當能想之心與所想之理相應,

    就能證到無我、空性的境界,破除對我的執著,

    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益處。 

   

3/10         P.2         

     

   

第二十一章  好名無益(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名聲,聲名顯著,身已故矣。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說:人因為有七情、五欲的煩惱、執著,所以貪求名聲,   

一輩子追求名利,當名利成就,身體也亡故了。

只知追求名利,而不知道修道,就白費功夫,

甚至墮入惡道。     

就如同燒香,人人都聞到香味,但香已燃盡,

將來業果現前,該受的報應絕對逃脫不了。    

   

這一章好名無益,是教導我們不要貪求名聲。

    好:喜好。名:聲名、名利。

    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肥。

    沒名時,喜歡追求名聲;

    出名之後,又怕招來種種困擾。

   

大名鼎鼎,名氣很大,走到哪裡,大家都認得。

    選舉時造勢,就是為了增加知名度,

    名氣大了,利也隨之而來。

    被名利境界所左右,失去覺性。

 

3/11        P.1        未完 

     

   

好名無益。罪過,來自貪求名聲的心。    

    有了名而不貪著,才是真正菩薩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菩薩以32應身隨機度眾,

    因人微言輕,有名相,容易做大事。

    世間法,運用得好,就是做功德;

    用得不好,帶來煩惱,甚至造惡業。 

    佛法要應機施教,運用種種方便來弘法。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這就是菩薩行,

    藉由名位、權勢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情–心理的變化。

  眾生–有情、迷情、想愛。才求於名聲。

        七情:喜、怒欲。禮記:人情。

        五欲:對五塵產生五欲,色觸。欲–希望。

        有七情、五欲,隨著根識產生貪著,

        眾生境界現前,就有了生死。 

  菩薩–覺有情,覺悟的有情。  

欺世盜名–雖有好名聲,卻沒有實際德行,

    將來業障現前,必受惡報,隨業流轉。

         

3/12        P.1       未完       

   

     

人為什麼要追求名聲?

    因為有欲愛、色愛的煩惱,

    沒有情欲,自然智慧現前。

    修行人若過不了這一關,就會退失菩提心。

情欲跟名聲都不容易看破,

    情欲中最嚴重的就是男女之欲,這是生死的根本。

    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

    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

欲愛猶如一把火,欲愛心一起,

    欲火燒身,心不安定,易失去理智。

    醫學上來說,愛欲太過熾盛,身體會出毛病。

    放縱情欲,甚至會出亂倫案件。

楞嚴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心中有七情、五欲,就不得安寧。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楞嚴經云: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想要成道,首先要對治情欲。

明白情欲的過患,才能轉識成智,   

    儒家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心水。心水清淨,就是菩提心,

    能檢討、返照、克制情欲,水就能載舟,

    超凡入聖,從煩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3/13         P.1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沒有情、欲,一念不生,中道才會現前。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罔念作狂,克念作聖

    能夠返照、克制自己的情念、欲愛,

    就能超凡入聖。  

   

佛法中,各宗派,都把情欲視為一個關口。    

    淨土宗: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禪宗: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只要還有一些些情欲,將來就還有一些些生死,來受報。   

    修行人要從這裡修,這地方不能開方便。

    這念心一動,就是生死的根本。

    俗語說:紅羅帳內真地獄,鴛鴦枕上活刀山。

    就是指情欲的禍害。 

修行是不容易的事,只要情欲沒有轉過來,

    哪裡都是五濁惡世,黑暗、苦惱。      

    必須從這念心下手,心清淨了,佛土就清淨,

    所以要克制自己的情欲。  

佛法有漸修、頓悟的法門,

    各種法門,都是幫助我們到達涅槃彼岸。

    漸修–修九想觀來對治情欲, 

    頓悟–悟到中道實相,一念不生,就是解脫。

    總之,修行要有成就,就要斷除情欲。

情愛是生死的根本,

    有了情欲,煩惱隨之而來,失去智慧、理智、良知,

    這念心變成混濁的水。

    所謂食色,性也。這是眾生性,不是聖性、佛性。

    所以要轉識成智,要從這念心上來轉。

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

    一切事物離不開因緣果報。

    有的人家裡有太太,外面金屋藏嬌,

    導致家庭不和睦,事業走下坡,

    就是因為放縱情欲會減損福德因緣,

    唯有克制情欲,才能增長福德因緣。

   

3/14        P.2         未完   

 

     

宋朝儒生公案 

    宋朝儒生林登雲搭船進京趕考,

晚上停靠河岸邊休息,巧遇岸邊樓房起火,

一位匆忙跳樓逃生的婦人,衣著單薄,

林登雲接引上船避寒,脫皮袍給她蔽體,

整夜挑燈讀書看護婦人,天亮送上岸,才揚帆離去。

過程中全無欲念薰心。

    進京考試完後,考官閱卷感覺普通,放置一旁,

考官半夜作夢,關公在此卷上批:裸體婦,狐裘裹,

秉燭達旦爾與我。第二日考官召林登雲詢問,

考官告知作夢的事,林登雲回報事發過程,

考官知道考生積了陰德,關聖帝君親賜功名,

遂錄取了他。      

     

佛法

  1.小乘–離俗求真,修道人離開家庭、社會、名利,求證真空。

  2.大乘–即俗即真,藉因緣弘揚佛法,護持三寶,作佛事。

  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巧把塵勞為佛事。就是真正菩薩行。 

現代社會,藉種種因緣來作正面宣傳,

    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建設道場,使佛法廣傳,

    所以名聲不是罪過,這念心的運作,有名而不貪著,

    藉因緣廣作佛事,就是菩薩行。

老和尚辦道場、作住持、收徒弟,不是為自己名聲,

    而是為佛法的命脈,延續正知正見。

    讓更多人深入佛法,了解明白。 

名、利,不是不要,而是不貪。

    隨順因緣運用名利,為佛法作更多事,

    不但沒有罪過,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佛經說出家比丘、比丘尼要成就三事:

    1.修福報,修善法 

    2.博學多聞 

    3.修習禪定 

    做事要能圓融、自在,

    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是荷擔如來家業,

    出家人的本分,有因緣就要做,但不貪著成就。

    有了名利,藉聲名的因緣,成就功德、道業、佛事,

    就是菩薩行。

   

3/15       P.2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說:人對於財寶和色欲,常常就是執著放不下。    

就像在刀刃上抹了一層蜜,雖然僅一點點,

小孩為了舔蜜,不知馬上舌頭就會被割破。    

     

這一章強調財寶和色欲對人的危害。

假使對財寶和色欲放不下,做事、求學、修道不會成功,

甚至讓人丟了性命。

凡人以為財色是生活必需品,

佛卻告誡眾生,貪愛財色,會招來苦果、苦報。 

   

為何會招來苦果,

    眾生心心念念想到財色,就是妄想、煩惱, 

    心無法定下來,甚至睡不著,

    還會從中受騙上當,這就是苦果。 

    儒家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這是人道的思想,如此就沒有大過患。 

財是一種福報,不可貪著,

    在本份以內應得,可以得,

    這就是正當的,就是福報。

    除此之外就是貪,不僅身敗名裂,甚至喪命。   

    

3/16          P.1         未完   

    

   

佛陀說毒蛇與黃金公案   

    佛與弟子在水溝旁看到一麻袋的黃金,

佛對阿難說:這是毒蛇。阿難答:看到了,是毒蛇。 

後來有路人經過,看到這袋黃金,心想:發財了。

立刻搬回家。買田地,買房產,大興土木,

許多朋友知道他原很窮的人,一定是發財了,

立刻來借錢,但這人是很慳貪的人,一律不借,

惹惱他朋友就去告官,官府來家裡搜查,

搜到皇室被偷的黃金,立刻沒收,人判處死刑,

果然黃金正如毒蛇,

佛法要我們持守不偷盜戒,原因就在此。     

   

佛制不邪淫戒,對出家眾,要遠離男女之間的欲愛,

    在家居士,除了夫妻之外,不可與他人發生男女關係,

    要戒除貪色的習氣。

不捨–放不下。容易起貪愛,導致痛苦、煩惱。    

    能捨,才能破除慳貪,心就能淨化。

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就是修一個捨字,布施,

    從王位、財寶、妻兒,都捨掉、放下。

    俗話說:捨得,有捨才有得。

    布施可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又有大施、中施、小施三層次,

    真正能捨,一切業障也會捨的乾淨。 

    

古德云:大捨如火燭在前,中捨如火燭在旁,

        小捨如火燭在後。

大捨:一切捨光,能捨的心也不可得,

      能所俱空,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做到,

      這是大智慧、大光明。 

      如火燭在 

     

3/17        P.1        未完       

   

   

中捨:1.修善斷惡 2.施恩不望報 3.修戒、定、慧,福德、智慧,

      這是漸修。

      如火燭在 

 

小捨:發願還願,很像跟佛做交易。 

      如火燭在 

  

對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終將受煩惱、苦果。 

    譬如刀刃上的蜜糖,雖吃不飽,但難忍而去舔,

    不顧割傷舌頭之後果。

    很多社會案件,為了貪錢貪色,

    最後受法律制裁,甚至傷身害命,

    都因忍不住,而失去理智、智慧、定力。 

   

3/18        P.1   

     

   

印度鬱頭藍弗仙人喪失神通公案 

    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因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神足通可在天上飛,印度人很尊敬他而供養,

皇帝及皇妃也請他到宮中應供,

有天皇妃在頂禮仙人時,不小心觸碰他的腳,

仙人心念一動,定力散去,神通就此喪失。    

    仙人回到山上,很是懊惱,想打坐修定,

但仍心煩意亂,聽見麻雀的嘈雜聲,

到水邊聽見魚的跳動聲,

立刻發惡願:將來要殺盡雀鳥及魚類。

仙人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壽命八萬大劫過完,受到輪迴,投生為飛天狐,

專以吃雀鳥和魚類為生。 

只是一念之差,就得受如此之惡果,

若是貪財、貪色,執著不捨,果報就更嚴重。    

   

出家比丘不須看破,捨去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除此之外

    隨身物有佛像、錫杖、香爐及必備法器,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矣,

    在中國,因天氣寒冷,所以因地制宜,

    出家眾不只三衣,重點是不要貪著。

小乘–貪財、貪色是眾生的執著、習氣,必須捨離。

      對治必先布施掉財色,

      等有了功夫、智慧,不再貪愛錢財,

      才能善用錢財,拿來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大乘–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色:佛有32相、80種好,眾生看佛相莊嚴,起恭敬心。

      聲:聽法施說法聲音悅耳流利,就歡喜奉行,  

          聽梵唄清涼、悅耳,就化除煩惱。

      觀念轉變,世間法就變佛法,這是大乘境界。

這一章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要捨,身、心俱捨,

    這念心不要貪著,若起貪愛財色的心,必受惡果。  

    

3/19       P.2      未完  

   

    

晉朝石崇貪財喪命公案  

    晉朝石崇,富可敵國,

某日在河邊,石崇遇到一老人,

老人:只要你能救我,我一定讓你發財。

石崇:只要我能幫上忙,一定救你。

老人:我是海中龍王,現已老了,有後進想奪位登龍王,

      明日河中有許多小魚追一條大魚,大魚就是我,

      如果你能殺死小魚,讓我保命,我就讓你發財。

事後石崇依約殺死小魚,

老人:龍宮中有許多寶物,你要的都給你。

石崇就此成為大富豪,他擁有許多珍貴珊瑚,

皇帝的舅舅比不過他,因此忌恨,

慫恿皇帝安一罪名而殺之。    

     

修行人一定要看破財與色,若看不破,道業無成。

    要對治就要以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不淨觀。     

    中台山以六和敬為僧團綱領,落實利和同均,

    讓大家修行無後顧之憂,但面對財、色等煩惱,

    仍需靠自己覺察返照。 

   

3/20       P.2      

   

   以上,就是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二章,

從 112年 1/1 ~ 3/20,共計79天完成這十章, 

大約 1/4 的部分。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