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1  

問題要從根本來解決;在佛法來講,

根本的方法是善調身心。能夠調身、調心,

時時刻刻使心靈得到平靜,那就是賢、就是聖。   

身心不調 → 善調身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外面所有的境界,不外乎是從我們這念心產生出來的,

所謂「業消智朗,障盡福崇」,

心清淨,佛土自然就清淨。 

 

2/2  

社會上一般人,多處在浮動的環境當中,

身在動,心也在動,不斷地追逐財色名利,

始終是沒完沒了。

身心浮動,就容易疲憊與老化。 

身心浮動 → 安定身心 

   

2/3

釋迦牟尼佛又莊嚴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並不是天生就自然如此,

而是經過無量世的勤苦修行,

廣積福慧資糧,修習六度萬行。 

懈怠放逸 → 廣修福慧

    

2/4  

民國·圓瑛大師   

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

洞徹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執著掛礙 → 煩惱即菩提  

 

2/5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貢高我慢 → 退步向前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道並不是向外求得,因為有得就必有失。

道是本具的,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是本具的,

從過去到現在,始終都存在。   

   

2/6  

持戒清淨;要持身戒、口戒、心戒,

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清淨了,所的話都很有智慧,

體也不會妄動造業了。  

犯戒造業 → 持戒清淨   

   

2/7  

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緣

盲目的追求名利財色,

而且「這山望過那山高」,

比來比去始終沒完沒了。  

向外攀緣 → 返照自心   

     

2/8  

所謂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  

散亂顛倒 → 保持覺性  

 

2/9  

若在現代教育系統中,能以回歸本心為基礎,

以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為法門,

來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良能,

相信教育效果一定會更提升。 

追逐名利 → 回歸本心

 

2/10  

如果心不能安定,做事就會衝動,容易犯錯。

藉由定慧等持教學原則的薰修,

每個人的心一定會愈來愈澄淨、明澈。 

心不安住 → 定慧等持

 

2/11  

宋·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妄念紛飛 → 安住本心

   

2/12  

古德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

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  

紙上談兵 → 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誦經的目的是對治妄想、昏沉,

把心依靠在經文上,不疾不徐,心無所得。

 

2/13  

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來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

情緒自然就平靜下來了。    

攀緣外境 → 收攝六根

   

2/14  (情人節)

夫妻除了情感、物質生活以外,

彼此之間應該還要有理性的溝通

才能互相成就,家庭才會和合。  

固執己見 → 理性溝通

   

2/15  

一般人都喜歡求東、求西、求這個、求那個。

事實上求自己才是最有效的。

時時刻刻都要檢討、反省,

看看心當中有沒有過失、妄想。     

相外馳求 → 反求諸己

 

2/16  

佛法中所說的因果,其實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

知命則能立命,明白了這些道理,

便能了解命運、創造命運。     

迷於算命 → 知因識果

    

2/17  

所謂心性,一是定心、二是淨心、

三是悟到這念心、四是明心。 

這個心要靜如止水,心如明鏡,

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定、有慧。  

迷失本心 → 定心淨心悟心明心

   

2/18  

宋·此庵守淨禪師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攀緣外境 → 安住本心

 

2/19  

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起心動念  安住本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止觀法門,不能太緊或太鬆,

要保持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 

假使太緊,就容易起煩惱,退失菩提心;

太鬆,就會懈怠、放逸。

 

2/20  

如來佛的鼻子是富貴圓滿,如果想要像如來鼻

但不從因上去修,卻找一個外科醫生來動手術,

不僅得不到富貴,反而產生很多副作用。  

追求表相  善因善果

   

2/21  

唯有僧讚僧,佛法才能興」。

如果每個人都能本著這種觀念來作人做事,

相信自己的事業、道業,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嫉妒比較  隨喜讚歎 

   

2/22  

愚者調身,智者調心。」

調身不調心,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調心不調身,那就是智者、就是賢人。  

調身不著心  調心不著身  

 

2/23  

所謂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假使缺乏互信、共信,彼此就會有懷疑、猜忌,

所以「信」在人際間非常重要。  

猜忌懷疑  互信共信

 

2/24  

每個人都本具一顆明珠

但是由於自己患得患失,煩惱垢重,

明珠的光明因此被障蔽不現前。 

煩惱覆心  善謢本心

   

2/25  

明·憨山德清禪師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心隨境轉  世事無常  

 

2/26  

南梁·傅大士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心隨境轉  攝用歸體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心平、心靜、心定、心安,就能與道相應;

心急躁,就與道相違,

猶如野馬一般,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2/27  

什麼叫做「見性」?什麼叫做「成佛」?

一個是心,一個是性。

經云:「凡有心者,皆當成佛」。 

不識本心 心遊外境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2/28  

每個人都有佛性,這個道理必須知道,

不但要知道、要明白,還要直下承擔

不能有一點懷疑、不能有一點遮攔、

不能有一點迴避。 

迷惑懷疑  直下承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