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問題要從根本來解決;在佛法來講,
根本的方法是善調身心。能夠調身、調心,
時時刻刻使心靈得到平靜,那就是賢、就是聖。
身心不調 → 善調身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外面所有的境界,不外乎是從我們這念心產生出來的,
所謂「業消智朗,障盡福崇」,
心清淨,佛土自然就清淨。
2/2
社會上一般人,多處在浮動的環境當中,
身在動,心也在動,不斷地追逐財色名利,
始終是沒完沒了。
身心浮動,就容易疲憊與老化。
身心浮動 → 安定身心
2/3
釋迦牟尼佛又莊嚴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並不是天生就自然如此,
而是經過無量世的勤苦修行,
廣積福慧資糧,修習六度萬行。
懈怠放逸 → 廣修福慧
2/4
民國·圓瑛大師
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
洞徹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執著掛礙 → 煩惱即菩提
2/5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貢高我慢 → 退步向前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道並不是向外求得,因為有得就必有失。
道是本具的,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是本具的,
從過去到現在,始終都存在。
2/6
持戒清淨;要持身戒、口戒、心戒,
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心清淨了,所講的話都很有智慧,
身體也不會妄動造業了。
犯戒造業 → 持戒清淨
2/7
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緣,
盲目的追求名利財色,
而且「這山望過那山高」,
比來比去始終沒完沒了。
向外攀緣 → 返照自心
2/8
所謂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
散亂顛倒 → 保持覺性
2/9
若在現代教育系統中,能以回歸本心為基礎,
以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為法門,
來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良能,
相信教育效果一定會更提升。
追逐名利 → 回歸本心
2/10
如果心不能安定,做事就會衝動,容易犯錯。
藉由定慧等持教學原則的薰修,
每個人的心一定會愈來愈澄淨、明澈。
心不安住 → 定慧等持
2/11
宋·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妄念紛飛 → 安住本心
2/12
古德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
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乾洞庭湖。
紙上談兵 → 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誦經的目的是對治妄想、昏沉,
把心依靠在經文上,不疾不徐,心無所得。
2/13
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來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
情緒自然就平靜下來了。
攀緣外境 → 收攝六根
2/14 (情人節)
夫妻除了情感、物質生活以外,
彼此之間應該還要有理性的溝通,
才能互相成就,家庭才會和合。
固執己見 → 理性溝通
2/15
一般人都喜歡求東、求西、求這個、求那個。
事實上求自己才是最有效的。
時時刻刻都要檢討、反省,
看看心當中有沒有過失、妄想。
相外馳求 → 反求諸己
2/16
佛法中所說的因果,其實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
知命則能立命,明白了這些道理,
便能了解命運、創造命運。
迷於算命 → 知因識果
2/17
所謂心性,一是定心、二是淨心、
三是悟到這念心、四是明心。
這個心要靜如止水,心如明鏡,
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定、有慧。
迷失本心 → 定心淨心悟心明心
2/18
宋·此庵守淨禪師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攀緣外境 → 安住本心
2/19
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起心動念 → 安住本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止觀法門,不能太緊或太鬆,
要保持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
假使太緊,就容易起煩惱,退失菩提心;
太鬆,就會懈怠、放逸。
2/20
如來佛的鼻子是富貴圓滿,如果想要像如來鼻,
但不從因上去修,卻找一個外科醫生來動手術,
不僅得不到富貴,反而產生很多副作用。
追求表相 → 善因善果
2/21
「唯有僧讚僧,佛法才能興」。
如果每個人都能本著這種觀念來作人做事,
相信自己的事業、道業,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嫉妒比較 → 隨喜讚歎
2/22
「愚者調身,智者調心。」
調身不調心,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調心不調身,那就是智者、就是賢人。
調身不著心 → 調心不著身
2/23
所謂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假使缺乏互信、共信,彼此就會有懷疑、猜忌,
所以「信」在人際間非常重要。
猜忌懷疑 → 互信共信
2/24
每個人都本具一顆明珠,
但是由於自己患得患失,煩惱垢重,
明珠的光明因此被障蔽不現前。
煩惱覆心 → 善謢本心
2/25
明·憨山德清禪師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心隨境轉 → 世事無常
2/26
南梁·傅大士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心隨境轉 → 攝用歸體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心平、心靜、心定、心安,就能與道相應;
心急躁,就與道相違,
猶如野馬一般,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2/27
什麼叫做「見性」?什麼叫做「成佛」?
一個是心,一個是性。
經云:「凡有心者,皆當成佛」。
不識本心 心遊外境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2/28
每個人都有佛性,這個道理必須知道,
不但要知道、要明白,還要直下承擔,
不能有一點懷疑、不能有一點遮攔、
不能有一點迴避。
迷惑懷疑 → 直下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