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240228_004658.jpg  

     

    今日赴高雄總圖,辦理身分證認證借書證,

事前已在網路上完成申辦,所以辦證櫃台很快完成,

搭電梯至7樓,200宗教類找書,

借閱一本 「中國佛教史」,回家開始閱讀,

不給自己壓力,以看小說之心態來讀。 

   

2/27      P.42   

    

中國佛教史 蔣維喬 著 

初版沿革:

  1. 初版 商務印書館 1931年

  2. 商務印書館 1935年 (影印版)

  3. 上海書店 1989年 

  4. 本書–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2013年  

   

蔣維喬 1873 ~ 1958 

  江蘇武進人,字竹莊,號因是子,

  中國哲學家、教育家、佛學家。 

  

本書共四卷,

  前三卷,翻譯 日本 境野哲 支那佛教史觀 

  內容有校對,增補,表達自己之觀念。 

  第四卷,為自己所撰,

      第17章 近世之佛教 

      第18章 近世各宗

      內容為清朝入關後,至民初,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第一章 佛教東傳之期 

  1. 漢武帝通西域,知道有佛教。 

  2. 歷史記載,後漢明帝,始入中國, 

     迦葉摩騰、竺法蘭來華翻譯經典。 

  3. 中國佛教史,以安世高、支婁迦識來華為始。

   

    

2/28      P.50 

   

第二章 佛經傳譯之初期 

佛教、佛經來自印度,靠翻譯流傳至中國。

  佛教史依翻譯者之見解而轉變,

  翻譯者可視為開創一宗,或宣布新義。

中國佛教史有四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

  傳譯之初期,即指鳩摩羅什之前後,

  他來華在姚秦弘始三年,

  距支婁迦識、安清(世高),有267年。 

翻譯家所傳教義,若據《古錄》,

  安世高傳小乘教,支婁迦識傳大乘教。      

   

   

2/29      P.57  

   

翻譯者的分布 

西域–天山南麓各國  

  羅什–龜茲國 

  于闐–深度大乘佛教,中國重要大乘經典之由來。

–來中國傳教,南以中天竺為限。

      跨中亞細亞至賓。 ㄐㄧˋ

中亞細亞–息、居、月、兜勒 ㄑㄩ  

      罽賓為小乘教之中樞。 

          罽賓人來華傳小乘經典,至前秦符氏始盛。經、律、論

          阿含經之由來。

          含三種: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長阿含經。

          譯五大律之四–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迦葉遺律:中國缺) 

          中天竺人,譯小乘–雜阿含經,大乘–勝曼,無量壽。

                    譯五大律之一–摩訶僧祇律。

      罽賓之北為月支,月支之北為康居,

      月支之西為安息,東逾蔥嶺即入西域諸國境界。

傳大乘教經典–五高僧 

    1. 始祖–支婁迦識,月支人,約漢靈帝時。

    2. 傳密教初祖–帛尸黎密多羅,西域人,懷帝永嘉時。 

    3. 鳩摩羅什三藏,西域龜茲人,後秦主姚興弘始。

    4. 覺賢三藏(佛陀跋陀羅),中天竺迦維羅衛人,後秦主姚興弘始。 

    5. 曇無讖(懺)三藏, ㄔㄣˋ ,中天竺人,北涼主蒙遜玄始。

       創佛性常住說。

   

傳教初期,最著之人,曇摩羅剎,後改名竺法護,世稱敦煌菩薩,

    月支後裔,生於敦煌,出家為竺高座弟子,

    晉武帝、惠帝時,譯經四十餘年,約二百部,

    可謂初期之大翻譯家。以大乘經居多。

另有三人稱為中國翻譯者,後漢靈帝時

    1. 安侯安世高,安息人 

    2. 都尉安玄,安息人 

    3. 嚴佛調,實為華人之始。 

東晉法顯三藏,著佛國記,翻譯經典甚多,

    與玄奘三藏並稱。

當時僧徒出家後多以四姓,支、安、竺、康。

    代表國名,或襲師姓。

    至道安倡出家應無姓,返大聖釋迦之本,

    單號釋道安。

    增一阿含經:四河入海,無復河名。

                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

    僧之無姓,至此始。 

   

   

3/4      P.87   

   

第三章 四大翻譯   

   

初期翻經時代,得四大翻譯 

    1. 般若諸經、大智度論、中論–鳩摩羅什譯

    2. 法華經–鳩摩羅什譯 

    3. 大般涅槃經–曇無識三藏 

    4. 華嚴經–佛陀跋陀羅(覺賢三藏)   

   

鳩摩羅什,西域龜茲人,

    後秦主姚興弘始三年,待以國師,以西明閣、逍遙園為譯場。

    為我國佛教翻譯大革新時期,

    其翻譯屬於大乘空宗,以發揮印度龍樹、提婆之說,

    佛教教理革新之大發展時期。

    大乘空宗之根本經典–般若諸經,主要部分於此譯成,

    最終完成於唐玄奘。

    魏朱士行赴于闐得大品經,由弟子弗如檀攜回洛陽,

    後于闐人無羅叉與竺叔蘭合譯完成。   

     

般若掃迷妄,法華示究竟。

    中國佛教教義史上,法華較般若更為重要。 

    法華原經亦來自于闐。即大乘經之來源。 

    鳩摩羅什譯成,共27品。

    後世增加菩提達多品,及普門品重誦偈。 

   

涅槃經–佛入滅狀態及最後教誡,為最重要經典。

    大乘涅槃經比小乘涅槃經,發達較後。   

    涅槃經之翻譯完成於曇無識。

    法身長住之思想,就此影響佛教教理之發展。

    後轉變成「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華嚴經,為佛教重要經典,完成於覺賢三藏

    原經來自於于闐。

    佛陀跋陀羅譯成,後名六十華嚴。後秦主姚興弘始。 

    唐代于闐人實叉難陀譯成,後名八十華嚴。

    唐代罽賓人般若三藏譯成,後名四十華嚴。  

  

中國大乘佛教重要宗派,概以四大翻譯為基礎。

    可謂導源於鳩摩羅什及覺賢二派。

 

   

3/5      P.101   

   

第四章 南地佛教之中心

  

北地長安–鳩摩羅什,帶來佛教盛況空前,

    小乘經典傳譯隆盛更在其之前。

    羅門十哲–道生、僧璨、道融、僧叡,

              曇影、慧嚴、慧觀、僧砌、道常、道標。

    關中四傑–道生、僧璨、道融、僧叡 

    後來長安的佛陀跋陀羅(覺賢)與鳩摩羅什相異,

    帶弟子南遷至廬山。

南地廬山–慧遠,為南派領袖。  

    竺佛圖澄,感化後趙,後趙衰。

    鮮卑符苻健,於長安,建立前秦,佛教初興,

    蘮賓小乘教於此興盛,協助翻譯以竺佛念、釋道安尤著。

    道安為註釋佛經之始祖,著重於般若部,

    此期翻譯以迎合國人喜愛老莊,也註解安世高的譯經。

    道安原習道教,後歸佛教。 

    道安弟子慧遠更青出於藍,著重恬淡無為,持律嚴謹,

    與羅什相異,與蘮賓諸師相同。

南地佛教緣起

    康僧會,建寺於建業,名建初寺,為第一間寺院,

    此為君民所歸向。

    支謙居士在此之前,已是首屈一指的譯經家,

    在此弘揚佛教。

道安:世尊立教,法有三,1.戒律 2.禪定 3.智慧。

    慧遠亦接受佛陀跋陀羅的禪思,譯達摩多羅禪經,

    為其力作。

    慧遠弟子也赴西域,攜梵經回來翻譯,

    故有「禪法經戒,皆出廬山」。  

    慧遠在廬山結念佛的白蓮社,入社百餘人,

    傑出者有廬山十八賢,此為中國念佛之始。

 

   

3/6      P.115   

   

第五章 佛教之弘傳與道教  

   

道教興盛之時,適值佛教傳來

    初入佛教之人,多研究老子之學者,

    兩晉崇尚老莊,佛教與之並興而不悖,

    五胡時代,羅什所傳空宗,恰能深入民心。

    老子言無為自然,佛教言空無相。 

 

五胡十六國之後,

    北方為北魏(後魏、陀跋魏)道武帝所併,此即北朝,

    北魏第三帝太武帝,即佛難之一

    北魏後衰,分為東、西魏,

    東魏為其臣高氏所篡,即北齊,

    西魏為宇文氏所篡,即北周,

    北周第三帝武帝,即佛難之二

 

北魏太武帝原尊崇佛教,

    司徒崔浩極崇道教,信方士寇謙之,

    太武帝受其蠱惑,誅沙門,毀經像,

    時太平真君七年,北方佛教絕跡。 

太武帝崩,文成帝即位,再興佛教。

    至孝文帝更加護持佛教,

    此時佛教隆盛達於頂點。 

 

北齊文宣帝,歸依僧稠禪師,

    南朝梁武帝崇佛法,屏斥道教,道士來北齊極多,

    道、佛二教辯論,沙門曇顯勝出,

    北齊遂禁道教,而佛教益盛。 

 

北周武帝曾召僧瑋禪師,在長安宣講佛法,

    皇帝親聽,使后妃公卿,皆受十善戒。

    後受道士張賓及魏元嵩蠱惑,

    信「黑人當王」之讖,黑指僧徒,黃為黃老之教,

    武帝滅北齊,寺廟充公,令三百萬僧徒還俗,

    可見北齊佛法之盛。  

    不一年武帝崩,後為隋滅,佛教於隋代復興。

   

   

3/7      P.133   

   

第六章 隋唐以前之兩大系統(一) 

   

羅什以前學說 

    1. 本無說–類似老、莊之說,天地之初,自無而有,而生萬物。

               道安之主張,與佛教空宗之理相似。

    2. 心無說–佛教所說之空。道恆在荊州倡此說。

    3. 即色說–色即空,支頓之說,可謂法空。

               論諸法之實相,同空宗之正義。

 

道安羅什系–道安與羅什所傳,無大差異。   

    佛圖澄 → 道安及其他弟子,道安 → 慧遠

          由北來南佈教,自荊州、建康、西蜀及揚子江流域。 

    鳩摩羅什 → 弟子三千,遍佈南北方。

            北:僧肇、道融。南:道生、慧觀。四人為首。

            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 

    羅什亦可單獨成系。 

  

覺賢系–專弘禪法。所譯之經,以禪觀居多。

        但此系之教義不明確,其於理論,非所長。

        達摩多羅禪經及觀佛三昧海經為其代表。

        覺賢所居建康道場,為譯經中心。

        翻譯之華嚴經,為中華佛教史上一大潮流之發源。

        故可成覺賢系。 

 

印度大乘佛教 

    1. 龍樹空宗–一切萬有乃因緣所成,而非實有:消極說。 

                 羅什系 → 天台宗。

    2. 世親有宗–因緣所成,歸於三界唯心:積極說。

                 覺賢系 → 華嚴宗。 

   

   

3/8      P.152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兩大系統(二) 

   

戒律談兩大系統,迄至南北朝中葉,此二律為主。

   

羅什空宗,傳十誦律,流行南北。

    羅什於西域從卑摩羅叉(青目律師)學十誦,

    後卑摩羅叉來華,專事弘宣十誦,使之昌盛。 

 

覺賢系,譯有僧祇律,   

    南北朝中葉,四分律漸行北方,僧祇律專行關中。 

    慧光弟子眾多,洪尊從其弟子學律,

    洪尊律師入關中,大倡四分律,

    僧祇律漸微,四分律壓倒其他諸律。

    四分律,是佛陀耶舍於長安所譯,

    時地與十誦律同,

    慧光以後,四分律與華嚴系並興,盛於北方。 

    待佛陀耶舍返罽賓,四分律才漸微。  

      

禪定之概要–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

    安世高長於禪,道安繼之,稱為禪數之學。 

 

羅什談禪經典,以坐禪三昧經最為完備,

    此經由其弟子僧叡所續成。 

    羅什所傳,係龍樹系教義,自空無相之根本義,

    後發展成天台宗及禪宗。 

   

覺賢於南方譯禪經,

    他生於北天竺,於罽賓學佛於大禪師佛大先,

    後與智嚴來華傳禪法,

    所譯禪數經典,達摩多羅禪經,

    宜更名佛大先禪經,因佛大先位階在達摩多羅之前。 

    覺賢譯有華嚴經,在中國佛教發展上,意義重大。   

    

    

3/9      P.164   

 

第八章 禪之由來  

   

禪宗,由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傳入中土。

    續高僧傳:達摩為南天竺之婆羅門種,

    宋代由南海屢中土,北至魏地,自稱百五十餘歲。

    達摩受法於般若多羅(不如密多羅弟子),

    初學小乘禪觀於佛陀跋陀。 

    

    佛陀跋陀有二弟子 

        1. 佛大先,受教而轉習大乘。

           其弟子覺賢,先來東土傳禪法。 

        2. 佛大勝多,後分六派。 

  

    少室六門集:第三門二種入–即二入四行

        為達摩所著。 

     

    羅什所傳空宗,盛譯禪經,代表作坐禪三昧經。  

    圓覺經: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楞嚴經亦有此語。

    南方禪風,道生,慧觀已開其端。

    高僧傳:道生有頓悟成佛之言。 

            頓悟不受報,等時亦憲章

            此說,道生,慧觀弟子奉為圭臬。

   

    高僧傳為修禪者立傳,使於西晉末葉。

        覺賢入寂後五十年,有佛陀禪師(少林寺祖師三藏)

        來北魏弘禪,孝文帝為建寺於嵩嶽少室山,

        即少林寺,(世謂達摩於此面壁)

        其弟子慧光,造四分律之光統律師,

        後從道覆律師傳受戒律。

        僧稠禪師,為北齊文宣帝所皈依,

        入定後出定,親向佛陀禪師,呈其所證,

        師也讚其為蔥嶺以東,禪學第一。

        北齊文宣帝親迎之,受菩薩戒法,禁屠殺,

        為建雲門寺。曾欲禁禪法以外之佛教,(但被反對)

        可見當時禪法之盛。

   

   

3/10      P.180   

 

第九章 極樂往生與兜率上升  

   

小乘之五停心觀  

    1.數息 2.別想念 3.總想念 4.因緣 5.念佛 

  

念佛觀 1.真身觀 2.法身觀 3.應身觀 

       應身觀–分通觀、別觀兩種。

       發願未來往生佛土。

       淨土宗:諸經所讚,多在彌陀。

               指無量壽佛(阿彌陀如來)。

 

極樂往生–限於初地以上之菩薩 

兜率上升–凡夫欲往生彌勒菩薩之兜率天,

          為欲界天,受彌勒菩薩之保護。

          道安推崇之。

          羅什亦有從禪觀上說此事。

以上兩派爭執至唐玄奘時代。  

   

   

3/11      P.209   

 

第十章 天台宗之起源及其開創  

   

羅什系後分出禪宗及天台宗 

    1. 空宗 → 禪宗,南禪的部分 

       所譯三論,傳於南方 

    2. 中道之旨 → 天台宗 

       所譯大智度論,行於北方,有四論學者。

       天台宗初祖–慧文禪師, 

           由大智度論,一心中得;中論,三諦偈;

           而悟中道之理。  

        慧文 傳 慧思,至南地傳於天台大師智顗,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天台宗遂成。

        慧思曾居南嶽,世稱南嶽禪師。

        以禪為根本,亦修法華三昧,即法華禪。 

    

        天台大師創一念三千之說,

        他居天台山國清寺,隋晉王廣(煬帝)尊為智者大師,

        上首弟子,章安大師灌頂,是開創天台宗之重要人物。

     

        五時八教 – 天台宗 集大成而創 

        五時 1.華嚴時  2.阿含時  3.方等時  4.般若時  5.法華涅槃時 

        八教 1. 方式,化儀四教–頓、漸、不定、秘密。 

             2. 內容,化法四教–藏、通、別、圓。 

     

        天台宗以涅槃經為常住教,位置在同歸教法華經之上。

   

   

3/12      P.221   

 

第十一章 嘉祥之三論宗    

   

中國佛教史以天台、嘉祥為界,

    1. 天台、嘉祥以前 

    2. 天台、嘉祥以後,約唐之初葉

   

嘉祥三論宗專務說空,

    羅什教義南來後自成一派,嘉祥為集大成。

    嘉祥以前,稱古三論,

    嘉祥以後,稱新三論。 

 

相傳三論宗,自羅什、道生傳至曇濟,

    高麗道朗為曇濟弟子,梁武帝時,三論宗再興。

    梁武帝遣僧詮,受教於道朗,世稱止觀之詮。

    其弟子法朗,再傳吉藏,

    隋滅陳時,吉藏避往越州嘉祥寺,

    世稱嘉祥大師,隋、唐時均受皇帝禮遇,

    高麗之印法師,於開皇時入蜀講三論, 

    盛弘三論於西方。 

 

嘉祥化後,三論被玄奘三藏法相所壓,

    時禪宗亦興,三論自然合併,

    唐初葉此宗逐漸式微。 

 

3/14      P.229   

 

第十二章 造像與石經    

   

北魏太武帝毀佛,文成帝復興佛法 

    西域畫佛像東傳, 

    魏之先代,喜鑿石為廟,

    新帝即位,建石窟,就山岩鐫佛像,

    最著名 1.大同雲岡石窟–北石窟,

             開鑿先於伊闕50年,成於魏一代。  

           2.洛陽伊闕石窟–南石窟   

               建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

               以迄於唐。 

               龍門石窟所鐫佛像約7萬,

               帝王及人民均以此為功德。 

  

北齊時,南獄慧思大師發願刻石經

    坐下幽州智泉寺沙門靜琬,劍刻石經,

    門人五世陸續增刻,

    至宋,完成77種,二千三百餘石,

    遼聖宗時,留公法師,奉請續刻,

    至清寧三年,因隋唐所刻大般若經

    520卷;續鐫80卷,共600卷,240石,

    又續鐫大寶積經,120卷,360石,

    以成四大部,2730石。 

    白帶山,故名石經山,又名小西天,

    山頂雷音洞,內部陳設均為石製,

    三壁嵌以石經,東北壁–法華經,

    西壁–雜編,共418石,名石經室。

    左洞2、右洞3、下洞2,七洞貯石經,

    共2千3百餘石, 

    道宗清寧三年後,又鐫石經180石。

    通理大師有續造之志,至其門人,

    共得4080石,

    於天祚帝天慶7年,於寺內西南隅,

    穿地為穴,收藏石經,其上築石塔一座。

    建寺名東西雲居寺,東西峪寺,

    後僅存西峪寺,清代名西域雲居禪林。

    石經自唐至遼,迨元朝至正年間,

    高麗沙門慧月大師,繼續刻石經,

    明以後則無,此為佛教史上一大事。  

 

    

3/15      P.241   

 

第十三章 會昌(武宗年號)以前之佛教概說    

   

唐初為我國佛教興盛的時期

    唐太宗特愛蓋廟,通常在戰事後於當地蓋廟,

    做法事超渡亡魂。有七寺如此。

    下詔度人為僧尼還有人數的限制。

    唐高宗生中宗,請玄奘命名–佛光王,

    即位為中宗,後被武則天廢帝。 

     

周武則天皇帝為佛教鼎盛之期,

    五法師譯經–玄奘、實叉難陀、義淨、 

               菩提流志、不空。 

    此時譯經數量為最盛。稱新譯時代。

    迨安史之亂,唐室漸衰,佛教才漸失勢。

   

    荊溪大師湛然講天台宗, 

    清涼大師澄觀講華嚴宗, 

    武宗會昌破佛後,佛教衰落,

    獨剩禪宗至六祖,日益昌盛。 

 

    

3/16      P.253   

 

第十四章 唐之諸宗 (一)念佛宗     

   

念佛宗  

    1. 善導流–太宗、高宗時人,於光明寺。  

           善導以前,為慧遠流之念佛。 

           以阿彌陀佛為報身如來,

           以極樂淨土為報土。  

        1. 此報身報土非欲界凡夫所能往生,

           所謂能者乃方便之假說。

        2. 曇鸞主張:凡夫直得往生報土。 

        3. 慧遠、嘉祥主張:阿彌陀佛為化身,極樂為化土。

               一種禪觀,以觀念念佛為主。 

        善導流之念佛門,以龍樹之易行品為根源,

            世親之人生論、曇鸞之論註、道綽之安樂集,

            以迄於善導之五部九帖(卷),

            此為淨土他力教法門,

            以博下級人民之信仰為務,

            善導滅後,較無學者、高尚僧侶繼承法統。 

         唐玄宗廬山承遠,建彌陀寺,世稱彌陀和尚。

         其弟法照,代宗時為國師,宋稱善導再誕。

         德宗少康法師,世稱後善導,

         此三人皆弘淨土之教。 

   

    2. 慈愍流–玄宗時人,晚了約50年,

               影響後世不大 。

       原名慧日,山東萊州人,

       受義淨三藏自印度返之啟發,

       經海路前往印度,前後18年,

       玄宗賜號慈愍。 

       弘傳淨土法門,念佛誦經,往生西方淨土。 

           

    無量壽經四大注疏:淨影、嘉祥,

        及唐代新羅人憬興、元曉。 

 

   

3/17      P.294   

 

第十四章 唐之諸宗 (二)法相宗及華嚴宗     

   

羅什系統演化出念佛宗、禪宗、天台宗,三論宗。 

    羅什系統成一大教系,

    前有龍樹派,後有式親派,

    覺賢(佛陀跋陀羅)所譯華嚴經,

    影響中國佛教思想極大,

    研究世親菩薩之說,起於玄奘阿賴耶緣起說。 

   

玄奘門下,有唯識教義,及  

    俱舍三大家–普光,法寶,神泰。

  

法相宗 

   玄奘歸國及滅後,以暨慈恩,窺基之時代,

   法相宗最為盛時。

   安史亂後,即漸消滅。

   法相宗與三論宗為空、有之爭。

  

華嚴宗之成立,受杜順影響最大,

    杜順傳弟子智儼,智儼傳弟子法藏,

    賢首大師法藏為集大成者。

    反對法相宗三時教之說。 

    教義: 1.教判 –同別二教,五教,十宗。

   

           2.教理 –十玄門,六相圓融。

             教理之玄妙,為佛教之最。

    法藏滅後,弟子清涼國師澄觀繼承此宗。    

 

   

3/18      P.304   

 

第十四章 唐之諸宗 (三)律宗     

   

唐代律宗,系統始自慧光,四分律,

    1. 相部宗–法礪律師 

    

    2. 東塔宗–懷素律師  

         懷素受講於法礪,但觀念不同,另立新宗,

         著四分律記,

         於西太原寺,旁聽道成之講,

         道成為當時名律,

         弟子有晉陽三宣

         與另三人併稱三宣三一。 

   

    3. 南山宗–道宣律師 

         用成實論之說,似相部。

         道宣律師置身玄奘三藏譯場,

         研究法相,視律為大乘。

         不同於前兩派,視律為小乘。 

   

四分之三要疏 

    1. 略疏–慧光 

    2. 中疏–法礪 

    3. 大疏–智首 

  

安史之亂後,律宗式微,

    大曆十三年,律之三宗折中計劃,

    為唐代律宗最後之大事。

    調和相部、東塔為主。

  

 

3/19      P.321   

 

第十四章 唐之諸宗 (四)禪宗     

   

禪宗為達摩之嫡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四祖以下,分支出牛頭禪,

    五祖以下,有南、北禪之分,

    六祖與神秀之壁書。

 

各宗派與禪都有相通,

    小乘教之四諦十二因緣觀,

    天台之一心三觀,

    華嚴之法界觀,

    以上無不由禪,僅解釋略有差異。

 

禪有南頓、北漸二門之區別

    南宗較盛,

    唐代稱為五派–臨濟、溈仰、雲門、法眼、曹洞。 

    禪風如下–曹洞丁寧、臨濟勢勝、雲門突急、

              法眼巧便、溈仰回互。 

    五家參詳要路門– 

        曹洞究心地,指綿密之宗風。 

        臨濟師徒互換為機。

        一說臨濟將軍,曹洞土民。

        臨濟戰機鋒,

        雲門涵蓋截流,奔流突止。

        溈仰方圓默契。 

   

   

3/20      P.351   

 

第十四章 唐之諸宗 (五)密教     

   

密教乃相對於顯教, 

    顯教–釋迦(應身佛)所說種種經典。

    密教–毘廬遮那佛(法身佛)所說之密奧大法。

          表象是祈禱宗,以儀式為主旨。

          凡作法禮拜崇奉諸事,合乎方法,即可成佛。

          其受婆羅門教影響頗深,所奉諸神及禮拜儀式,

          口誦真言及手結印,

          密教除經律論三藏,還有儀軌藏。 

           身口意三密相應–口真言、身印契、心觀念。

           曼荼羅–聚諸佛諸菩薩,(婆羅門的讚誦)。

                   以圖示佛教之教理。

               1.善無畏三藏所傳,中天竺人,唐玄宗開元四年

                     自西域陸路來華。世稱胎藏界曼荼羅。 

                     翻譯大日經。

               2.金剛智三藏所傳,中天竺人,開元八年

                     自海路來華。世稱金剛界曼荼羅。 

                     翻譯金剛頂經。 

              以上兩位皆在中天竺之摩揭陀那爛陀寺學習,

              密教可謂由那爛陀寺佛教一轉而成,

              兩者之曼荼羅,中央為大日如來,四方為四佛所在,

              乃明法相宗之轉識成智說,表現於

              以四識四智為組織,

              中央大日如來為四智根本,

              清淨法界為法身,以成所作智為化身,

              密教以大日如來為法身,以釋迦為應化身,     

              可見此二宗之歷史關係頗深。    

              以上兩位三藏各以所學授不空金剛。

              密教之盛,則藉不空三藏之力。

              不空所譯經論,110部,143卷,

              實玄奘以後之一大翻譯家。

     

大日經及金剛頂經,雖名為經,

    大多為儀軌的實際作法。    

我國密教之學風 

    1.善無畏所傳 

    2.一行阿闍梨繼之

          一行之大日經疏,為密教最初之理論解釋書。

          記錄善無畏之說,近於天台之解釋法。

          一行本屬天台學者,

          謂大日經為實相的法門。

          一行又自金剛智受密教,立足於天台。 

    不空,以大日為中心,謂諸尊由之出生成無量佛,

        其說乃是緣起,立足於華嚴。 

        一行、不空滅後,我國密教遂衰。.

    日本密教,弘法大師之東密,為不空派。

    叡山之台密(日本天台宗),為善無畏派。 

    日本之密教日益興盛。但兩密有其相異處。

   

   

3/21      P.377   

 

第十五章 華天之再興唐武周世之破佛     

   

天台宗自天台大師、章安二代後,氣勢不揚,

    唐代宗、肅宗時,玄朗之弟子荊溪尊者, 

    即湛然(妙樂大師),宗風為之一振,

    其著作等身,發揮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之理。

    華嚴宗清涼大師引起信論說明華嚴教義,(緣起)

    荊溪亦引用,來解釋一念三千之理。

    金剛錍ㄆ一ˊ:明涅槃佛性,無情有性之理。 

 

    華嚴宗自法藏滅後,實為暗黑時代,

    清涼大師澄觀之位置,同荊溪之在天台。

    華嚴五祖,初祖杜順和尚、二祖華雲和尚(智儼)、

        三祖賢首國師、四祖澄觀國師、五祖圭峰大師(宗密)。

    

    天台宗自荊溪之後,有道邃、行滿大師,

        日本傳教大師即受教於此二人,

        實為日本天台宗之始。 

 

三武法難之一:唐武會昌之難,

    除禪宗外,諸宗皆廢滅。

    唐代200年間,佛道衝突,從未止息。

    唐玄宗崇奉道教愈甚,以老子教為國教,

    令1.2萬僧尼還俗,禁建寺、佛像、寫經典。

    唐武宗,會昌元年,引81道士入宮,

    宰相李德裕亦助之,僅留長安、洛陽各四寺,

    地方諸州各一寺,其於皆毀壞,

    限制各寺僧徒5~20人,其餘還俗。

    當時除道教,其餘各教皆如此。 

    武宗19年崩,宣宗立,廢破佛令。

    此時為唐之末葉,經五代亂世,

    佛教難興。 

   

三武一宗法難:歷五十餘年,後周世宗,

    顯德二年,又下破佛令,廢寺三萬。

    南方吳越王,累代奉佛,境內佛教甚盛,

    天台山在其內,受其保護。     

   

   

3/22      P.392   

 

第十六章 宋以後之佛教 (一)概說 ~ (五)      

   

宋太祖志在振興文教,佛教亦欣欣向榮

    開寶四年太祖遣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

    完成於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此為我國第一部大藏經。

    太平興國五年法天三藏受命來京師,此為譯經之始。

    於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院,所譯皆入藏經,

    北宋末之昏君徽宗稍稍排佛。 

 

元世祖尊信西藏佛教,元代可謂喇嘛教時代。

   

明太祖朱元璋少時入皇覺寺為僧,  

    即位後保護佛教,尊道、儒二教, 

    洪武五年集大德於蔣山,校刻藏經,為南藏,

    太宗永樂十八年,復刻於北平,為北藏,

    另刻一藏,藏於大石洞。

    明世宗嫌棄佛教,道教昇至高點,

    毀佛像寺院,後食丹藥而崩。 

 

宋元明三朝,禪宗最佔勢力,

    明代禪、講、教三者平等並論,

    禪,不立文字,明心見性,方是本宗。

    講,務明諸經旨義。華嚴、天台諸宗。

    教,專務祈禱禮拜,懺悔滅罪。密教、喇嘛教。  

    佛儒道三教融合,在明末益顯著。

    清代尊喇嘛教,

    民間流行禪、淨二宗,

    清末學者喜研佛學,乃有復興氣象。 

   

   

 

 

    

   

   

   

2023/24 歐洲足球 冠軍聯賽杯 16強淘汰賽 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baby 的頭像
    happybaby

    中華職棒35年 兄弟象戰績紀錄簿 天氣涼爽 心情好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