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不論動靜閒忙,作主的心始終存在,
淨化心念,轉化煩惱,而不是逃避煩惱、逃避現實。
逃境安心 → 淨化心念
8/2
『情』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就佛法而言,『情』是一種無明,
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
深陷情執 → 斷欲去愛
8/3
『敬』,是恭敬、尊重、禮遇。敬的相反就是我慢,
我慢重就成為倨傲、驕慢、輕視。心存我慢,就有不敬重、
不重視的潛在意識。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的習氣。
高傲我慢 → 對上以敬
8/4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
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心有疑慮 → 看破放下
8/5
佛法的思想、理論,並非形而上的學問,
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真理,
是精神的陶冶與提昇,若能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上,
必能體會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知而不行 → 解行並重
8/6
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
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這些都做到了,
自然而然心就安定。
心外求法 → 修行在己
8/7
佛說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無有間斷,
這就是精進。人都有懈怠,藉由大眾日常的共修,
養成一種好習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懈怠墮落 → 精進用功
8/8
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凡事要從因上去努力,不可坐享其成或是坐以待斃。
苟且偷安 → 積極進取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不容易管理,所以,修行要踏實,不能講大話。
8/9
若能經常保持正念,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心便得到寧靜,
身心能協調,疾病就不可怕,死亡更無可畏懼。
身心失調 → 堅住正念
8/10
『信』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修行要信什麼?
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
現在種惡因,將來一定受惡報;現在種善因,將來一定受善報。
現在修頓悟法門,將來一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缺乏信心 → 信事理因果
8/11
『知足常樂』非但不消極,反而是活潑、積極的,
用現代人的形容詞叫『敬業樂群』···
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
用這種心態去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
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獨善其身 → 敬業樂群
8/12
假使我們透過般若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妄想,
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這時,我們自己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現前,
也就不會有之後種種被假象蒙蔽的事情。
迷於假象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8/13
如果我們沒有清淨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慈悲的智慧,
這些進步的科技反而成為毀滅人類的工具。
晦昧真心 → 無礙清淨慧
8/14
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信人人都有佛性,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
修感應法門也要有信心,例如求觀音菩薩,
就要相信觀音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觀音菩薩無所不在,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除了相信這些道理以外,
還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夠如此,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缺乏正信 → 佛性本具
8/15
有定、有慧,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生根;
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就沒辦法廣開方便、恆順眾生,
沒辦法斷除煩惱,所以要定慧等持,才能真正達到自利與利他。
有定無慧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善不執著善,心當中不起貪愛,這樣就是無量的功德,
無量的福報,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8/16
佛法言:『人有過去、現在、未來,生命是無窮盡的。』
凡事不要從負面去思考,愈想心量愈小,
愈鑽牛角尖,最後就走進了死胡同。
鑽牛角尖 → 正向光明
8/17
如果我們要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
佛性是平等的,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 慈悲平等
8/18
到底酸甜苦辣,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這完全是自己的分別、
習慣、執著。悟到了空性,酸甜苦辣都是虛妄的,
都是隨著我們的執著、習慣起的一種變化,一切都是空性,
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佛,這念心不住苦、不住樂,
超越苦樂兩邊,常行中道實相。
落入兩邊 → 常行中道
8/19
我們行布施要基於慈悲心去做,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的念頭,
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計量布施的好處 → 無所求的布施
8/20
做事情必須腳踏實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問因不問果,
否則,好高騖遠是不容易成就的。
好高騖遠 → 腳踏實地
8/21
『慈悲』屬於『感情』,『智慧』就是『理智』,
有慈悲沒有智慧,容易為情感所左右,一生的前途、事業就無法出人頭地;
只有智慧沒有慈悲,整個人就會冷冰冰的,人生也是不圓滿。
真正的『禪』是有慈悲又有智慧,能提升正智,又能達到淨智
——佛的境界,是清淨且圓滿的!
不識本心 → 悲智雙運
8/22
修行不但要有戒、有定,更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要知道外面是什麼境界,心與境都能鑑別,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都能明明白白。
妄想紛飛 → 善觀心、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下』,放下之後,還要能『提起』,
提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才能得大自在。
8/23
佛經言:『不論是做人、做事,乃至成佛、成道,都要靠現在的努力,
絕對不可以只是等待。』。若只是坐在這裡等待諸佛菩薩來摩頂授記,
就可成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懈怠空過 → 即刻努力
8/24
佛法中所設的因果其實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知命則能立命,
明白了這些道理,便能了解命運、創造命運。
患得患失,捨本逐末 → 歸咎命運
8/25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
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等心。
高傲我慢 → 常懷恭敬
中台四箴行是增長福慧的方向,把這四個方向的道理做到了,
一定能增長福德,不論在何處,都能自在做主,諸事順遂。
貪瞋癡慢 → 敬慈和真
8/26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概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
心行偏差 → 心端行正
8/27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
纔能獲得成功;若信念達到百分之百時,
修一切法們,都能感應道交,圓滿無礙。
疑心成障 → 堅定信心
8/28
一般人都知道:『捨得、捨得!』捨就是因,得就是果,
有因一定有果;人生有過去、現在、未來,
所有的一切富貴、貧窮,都是我們這一念心,
若是覺得這一件事情該做,並且很歡喜地去做,
就一點都不困難。
故步自封 → 歡喜奉行
8/29
一般人因為不了解法是空性、是假有,所以拼命巧取豪奪,
拼命想佔有····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一切法離不開因成、
相續、對待的假相,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
了解諸法虛妄不實,就不會執著,就能看破、放下,
不再追求不實的假相,生命就能更踏實。
追求假相 → 照破虛妄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有妄想、惡念,
立刻就覺照、淨化。
8/30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緣、
淨因淨緣才能成就,這都要靠自己在每個當下努力。
與人交惡 → 廣結善緣
8/31
佛法博大精深,要想道業成就、超凡入聖,
必須要從日常生活上開始學習、開始用功。
離道別覓道 → 道在日用之間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
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業障也能一併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