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220130_053822[1].jpg - 網誌用的圖片  

     

    這本書是110年3月21日小班上課的教材,後因課程變更,

所以閱讀就暫時中斷,現在重新閱讀一遍,在此記錄筆記,

至 111.3.22 閱讀完畢,筆記也記錄完成。(合計52天) 

   

     

1. 序   

    這是1997年秋季第一梯次僧眾精進禪七的開示。 

   

事理一如:知道道理,不光是口頭上能說會道,還要把道理

  運用到實際生活上,這就是事;事上完全做到了,

  理就會現前。所以理當中還有事,事當中還有理。  

   

佛法是實踐的學問,佛法的真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的。 

   

走進禪堂,要萬緣放下,走出禪堂,要提得起來。  

    

禪七專修的準則:在這七天當中,依心起修,依性起修,

  悟到這念心,就有無量的功德;如果還沒有悟入,

  就要像《緣覺經》所講,要隨順覺性。 

 

1/30  小年夜   

   

   

2. 起七法語      

 

僧眾禪七真精進 動靜閒忙在悟心  

迴光返照離人我 覺察覺照在證真 

有覺有照明歸路 覺照一如大地春 

僧眾禪七傳佛印 普度群機出苦輪 

僧眾雲集在中台 中台拈花法眼開   

   

1/31  除夕夜      

   

   

3. 起七茶會 

 

禪七有起七、有解七,人有生、有死。打禪七就是要了生死。

 

吃茶悟心古道揚 

茶會就是要悟到這念心;悟了這念心,這念心隨緣不變–不隨外面境界而變。

悟到了,吃的就是趙州茶,這杯茶始終吃不完、用不盡。

沒有悟到吃茶的這念心,這杯茶就是一般的茶,就是世間的茶,

   有苦、有樂、有生、有滅。 

開這個茶會,目的就是在悟心,悟到吃茶的人是誰。

悟到這念心,吃茶吃餅都是在弘揚、傳播這個古道。

吃茶的人是誰?我在吃茶,哪個才是我?哪個在吃茶,

是嘴巴在吃?還是心在吃?嘴巴的主人是誰?

心的主人是誰?心是什麼?心就是知覺。

知覺、靈性是不是我們的心?   

每個人的心境不一樣,喝茶的感受、口感也不一樣。

所以是這念心在喝茶。喝茶的時候,一個想法生起,

一個念頭在活動,生生滅滅,

究竟哪一個心是自己的心?

   

見和為貴好修行 

師父請大家喝茶,這是一個法–趙州茶的法,雲門餅的法。

吃了趙州茶、雲門餅,就能開悟。

沒有吃這杯茶,就要再等待因緣成熟的機會。

 

2/1   大年初一  

  

  

佛法有所謂六和敬,共住修行要和合。

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見和同解–知見要和,要有共識。這在禪七當中很重要。

八正道中,第一個就是正見,知見最為重要。

禪宗尤看重知見,古德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屢』,

   行屢就是行為舉止。 

明白吃茶的人是誰,那正好用功修行,把吃茶的這念心守住,

   這杯茶是始終吃不完的。

      

善調身心,循守規矩 

禪堂又稱為選佛場,禪七當中考驗自己能否萬緣放下來用功。

古德云:『身要放鬆,不得隨便;心要專注,不得緊張。』

靜坐思惟,稱為思惟修,這屬於漸修的法門。

禪七當中要看破、放下,要精進無為–不起心動念。

念了佛,不作念佛想,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

打妄想、昏沉,就是感三塗惡道的因。

行住坐臥覺性都要存在、都要做主。

淨土五經的《佛說無量壽經》云:『為德立善,正心正意,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未悟到吃茶的是誰?始終把這問題放在心當中思惟,就稱為參究。 

保養–就是要讓這念心站得住、站得長。   

對於時間長短的感受,都在我們這念心,

   對空間大小的感受,也是一樣。   

   

2/2   大年初二   

   

   

萬緣放下,堅住實相   

用功,就是要放下。

萬緣放下–堅住正念,堅住實相–耐得住寂寞。

禪七–專心靜坐,只有聽法的這念心 

      把自己的身心交給韋馱菩薩

      密宗–把身口意供養上師  

      供養佛法僧,一念不生  

      三業都沒有了,馬上契入空性 

隨順覺性–沒有妄想,覺性存在,能作主

共修–大家一致共同修行 

佛法–1. 究竟修證法門  2. 方便法門  3. 感應法門 

   

    

4. 數息觀‧觀息  

   

禪七–修三法門 1. 數息 2. 觀息 3. 中道實相觀 

   

聞思修慧,力行入道   

修行要從聞思修這個方便入手   

釋迦牟尼佛時代,聽經說法 依聞思修三慧進而成道證果。

聞–從耳根起作用 

思–思慮、思念、記憶、回憶。

佛法一切性相事理,就是空、假、中三變化。  

    可各自獨立,也可三位一體,即空、即假、即中。

   

2/3   大年初三   

   

   

重慮緣真–反覆不斷 想念思惟分析 

修–這念心與所聽聞的道理,一念相應。

    這念心與所觀想的道理,在理體上相應契合。

觀緣起性空,空性現前,就入空定。

思惟發菩提心,這一念覺性現前,就開悟了。

先有信心,聽聞佛法後,思惟法義,落實修行,

  契悟相應。

古德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須菩提聽佛說金剛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佛有大悲、願、行、智慧、梵音相,

   聽法人聽聲洪圓滿梵音,心無雜亂,

   斷惑消疑–外緣具足。

因地心,果地覺–聽經聞法能相應,

   要因緣和合,說法的人及聽法的因心。

安禪靜慮–安坐修習禪法,靜心思惟

聞思修–聞慧:聽聞他人說法得智慧  

        思慧:思惟法義得智慧  

        修慧:實地修行得智慧 

        一念相應,就成證覺。 

子曰:『學而不思則,思而不學則。』

                 迷惑        困乏、疲憊 

種子生現行–金剛種子薰習到八識田中,

            因緣和合而生現前 

現行薰種子–因現行法的影響,薰習新種子 

   

2/4   大年初四 

   

   

善調身心意,因地用功夫    

修任何法門,都要調身、調心。 

修禪定,更要善調五事:調御丈夫 

  調睡眠–要按時間休息  

  調飲食–禪七期間吃八分飽  

  調身–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  

  調心–自己檢討反省  

        冤親平等,遠離貪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求解脫–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發大慈悲心–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調息–綿綿密密若存若亡,不澀不滑  

        避免三病:1.風相–聲音大 

 

                  2.喘相–氣喘如牛 

 

                  3.氣相–不微細均勻

 

古德云:『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發願:上求佛道–要從因上去努力 

沒有前前,就沒有後後–前方便,後開悟因緣  

打坐,希望能坐到一支好香。清明在躬–

  這念心像鏡子,光光明明,清清涼涼。   

香:計算時間的單位 

一支香:在這一段時間內用功 

長香:從早坐到晚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契入禪定、開悟。   

   

2/5   大年初五    

   

      

數息觀要領   

修數息觀,或是觀息,都是要讓我們身心得到安定。

修數息觀,對治散亂,進而攝心得定,得三昧。

修數息之前要先調息,把氣息調好,才開始數息。

修數息時,數出息或入息皆可,但以數出息較佳。

數一至十,最多至十,初開始氣息短,可先數到五。

定:字字不斷,綿綿相續,不可夾雜,錯落不清。

若是妄想紛雜,無法收攝,可用倒數,以降伏妄想。

修數息觀:1. 對治妄想、昏沉、無聊、無記。

          2. 身體健康、壽命延長。

          3. 定心、淨心、明心。

法華經普門品: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一念接一念,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蓋一心念佛與決志參禪者,本無二致。

淨土宗印光大師: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六根都攝,見佛無難。

誦經當作福報、功德,仍未開悟,

  不知心當中還有一卷無字真經。 

念佛、誦經、靜坐,這念心要綿綿密密,

  不夾雜,不間斷。

禪與淨都是要透過返照自心,修定、修慧,

  達到綿綿密密,不夾雜間斷,三昧境界,

  這就是止觀法門的共同點。

走路時,若能保持正念,也是在修行。

打坐時,若心有妄想,功德僅在身口業清淨。

禪就是靜慮、專注一境。

修行也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修的過程中,有念有想,是屬於有為;

 修了以後不執著,回歸心之體,

 就由有為契入無為。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吾法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

    

2/6   大年初六   

 

   

數隨止觀,伏心除惑     

修持禪定六法:六妙門

  1. 止門–數、隨、止,修定的法門  

  2. 觀門–觀、還、淨,修慧的法門 

修持六妙門,可以證到禪定的境界,最後通達涅槃。

止觀:大乘的摩訶(大)止觀–中道實相觀,

           清淨法身佛,常寂光淨土 

      小止觀–數息觀 

數–數息,修到最後,就不再數了。

隨–隨息,注意出息和入息。

    隨息達到即心即身,心就能作主。

止–止息,這念心輕放鼻尖上,止心不動。

    沒有出入息,而是若存若亡。

    得到定了。

觀–起觀照,攝觀門,這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檢討反省息氣、煩惱,修觀行來對治。

    修假觀、修空觀、修中道實相觀,道理皆同。

還–修還原法,迴轉到法身、般若、解脫。

淨–修清淨法,達真正的淨土。

安住正念、正定,起覺察、覺照。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調伏我們這念心。

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前五識初對外境,

   於一剎那所起之心,尚未有善惡分別;

   這念心墮境之後,產生分別好惡。  

古德云:參道容易,悟道難;悟道容易,行道難;

        行道容易,證道難。

六祖壇經: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無為法–煩惱分分斷,真如分分現 

數息不成,改用觀息或觀心的方法。

  –只注意出息或入息,行住坐臥都可用功。 

 

2/7     

 

   

欲契究竟,須假方便   

佛法就是心法,初入門的兩法門–數息、觀息。

中道實相是如來的境界。

修數息、觀息,先對治散亂的心,這就是方便。

最後修中道實相觀,由方便到究竟,

  自然而然就能契入中道實相,

  契入這個本心、本性、清淨法身 。

    

珍惜勝緣,勤修精進   

第一支香,首先了解調身、調心、調息,

以及聞慧、思慧、修慧的重要性,

再來修數息觀或觀息,讓靜坐有所契入。    

念法–把心靠在法上,思惟佛法的道理。

      背經、持咒,靜坐思惟。

      這就是方便法門。 

這念心達到無生無滅,入金剛喻定,

外面所感的果報就是金剛身,

得到禪定,全身舍利、肉身舍利。

因地心與果地覺,無二無別,

   果地覺–成道證果的覺心,

   和因地的覺心是同一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里途程,不離初步。

  千里路程,都是從第一步開始,

  即使走了一萬里,這個走完的初心還是一樣。 

 

2/8   

    

   

5. 慈悲觀   

    

禪七,依照數息、觀息、中道實相觀這三個法門來用功。

數息的目的,就是修定,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

剋期取證:在限定日期內,精進辦道,證得佛果。

   

修戒定慧,出生死海  

了生死;念頭的生生滅滅。

業:念頭發之於口、動之於身。

善業招感善果、惡業招感惡果。

生死輪迴:起惑、造業、受苦。

禪七:為了開悟,了生死。

化除煩惱:修戒、修定、修慧。

持戒–發現心中的煩惱

      心戒、口戒、身戒

      止持:不可違犯的戒條 

      作持:三業精進,造作諸善 

修定–把心中的賊人銬住 

      禪七中,鎖住六根 

      修數息觀,鎖住念頭

      六妙門中的數、隨、止 

修慧–斷除見思惑,證聲聞果 

      化除界外塵沙惑,證得佛果 

      起觀行:六妙門中的觀、還、淨  

   

2/9   

 

   

如澄濁水,淨心自現 

『楞嚴經』云: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

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修行,先離開是非境界,要安住、不動, 

隨著定力功深,終達究竟菩提。

禪堂就是一個避風港。

波浪–心當中的煩惱、念頭。

蘇東坡云:八風吹不動,風–境界風。

八種境界: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古德云:『喜風不動,瞋風不生。』

執著念佛功德,不知滅除心頭火。

水能澄清道什麼程度,完全在於這念心。

打作的目的,就在澄清這杯渾水。

坐香,真正入了定,就是好香現前。

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清。』

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

雲就是我們的煩惱、執著。

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人人本具的心性,就是無為法。

打坐之外,還要誦經、修善、持咒,

這些都是前方便,屬於加行,

如此這支好香才會現前。

能夠打禪七,是我們平時所修的福報。

戒定慧三無漏學: 

  1. 持清淨戒–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不懈怠、不放逸。 

  2. 修定–修禪定、修數息。 

  3. 修慧–聽說法、靜坐思惟、觀心返照、漏盡煩惱。  

漏盡煩惱–化除煩惱、轉識成智。   

對治發脾氣–修慈悲觀,慈心三昧。

對治煩惱–修四無量心,修七周緣慈。 

 

2/10 

 

   

四無量心    

修慈悲觀:發大乘心,先發願:『願代眾生,

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發了願,要去行願,才能圓滿這願。

眾生與我何干:

  1. 過去的親眷 

  2.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3. 人與人之間識互相依存的 

所有吃、穿、住...,都是大眾的布施。

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 

雞蛋如何到我家,住房如何讓我買到。

把佛法傳遍各地,普度眾生。

華嚴經:十種發菩提心因緣 

  1.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 

  2. 除滅一切眾生苦聚 

  3. 與一切眾生聚足安樂 

  4. 斷一切眾生愚癡 

  5. 與一切眾生佛智 

  6. 恭敬供養一切諸 

  7. 隨如來教,令歡喜 

  8. 見一切色身相好 

  9. 入一切廣大智慧 

  10. 顯現諸力,無所畏  

打坐腿痠、痛、麻,代眾生苦,

 修到禪定、有大智慧,就能普度眾生。

佛度有緣人: 

  1. 親眷朋友 

  2. 家外之人,本地、本國、外國。

  3. 天上鬼神,地獄、畜生、餓鬼道。

  4. 蟲、鳥、動物。 

度眾生先要發慈悲心,

  修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1. 慈心廣大  2. 定力  3. 戒行  4. 神通妙用   

   

2/11  

  

  

思惟修:禪堂打七,仗因託緣,因緣和合,明心見性,

化除煩惱、得到禪定,忍耐–代眾生受苦,

思惟–與我有緣的無量無邊眾生, 

發願–生生世世代眾生受苦。

透過慈悲、願力、定慧的薰習,

長養了慈悲心。

打坐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稱為慈心三昧;三昧就是正念、正定。

慈無量心–慈能與樂,給眾生一切樂 

悲無量心–悲能拔苦,救拔一切眾生的苦

喜無量心–見人行善或快樂時,心生歡喜

捨無量心–對一切眾生能冤親平等,不起憎愛 

 

七周緣慈 

慈悲可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生緣慈–不殺生緣,觀一切眾生如赤子,與樂拔苦

法緣慈–不殺法緣,契悟諸法無我,生慈悲心

無緣慈–不著我緣,遠離分別而起平等大悲心 

思惟修:修七周緣慈,慈心三昧

  對所緣七種冤親之境,分別施與初禪(下品功德)、

二禪(中品功德)三禪(上品功德)的功德,

來往反覆思惟七次。

目的–斷除瞋心,長養慈心。

打坐的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

  親:上親、中親、下親 

  冤:上冤、中冤、下冤 

  中間人:非親非故 

思惟達到冤親平等的境界,心就定了。

第一步:願將三禪的功德回向給上親–

   累世的父母、師長等長輩。 

第二步:願將二禪的功德回向給中親–

   累世的兄弟姊妹、配偶、同參道友等平輩。 

第三步:願將初禪的功德回向給下親–

   累世的子女、學生等晚輩。 

第四步:願將三禪的功德回向給上冤–

   上親累世的冤親債主。 

第五步:願將二禪的功德回向給中冤–

   中親累世的冤親債主。 

第六步:願將初禪的功德回向給下冤–

   下親累世的冤親債主。 

第七步:願將其餘功德隨心所願回向給一切中間人–

   累世非親非故之人。      

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為第一遍,

再從中間人至上親為第二遍, 

再由上親至中間人為第三遍,...

周而復始思惟七遍–稱為七周緣慈。

由有念、有想歸於無念、無想,

將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

   

2/12 

 

   

善修慈心,療治瞋病   

修七周緣慈–只限於冤、親、中間人 

修四無量心–範圍就非廣泛 

慈悲觀就是單方,對治瞋心的特效藥 

華嚴經: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煩惱都沒有了,就安住中道實相,

常寂常照。

常寂–這念心時時刻刻寂然不動,定 

常照–這念心時時刻刻清楚明白,慧 

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   

 

行香要領   

坐香完畢,準備行香 

第一聲引磬聲–表示要出定,打開蓋腿布 

第二聲引磬聲–雙腿放下,雙掌搓熱按摩 

   自上至下,臉部至腳掌,

   身體彎下輕吐氣,身體起來輕吸氣,

   如此三趟

引磬敲兩聲–起立,摺好蓋腿布 

香板擊地聲–開始行香 

  1. 身體正直,行如風

  2. 左手甩右手擺,身體放鬆 

  3. 前後左右維持間隔距離 

  4. 頭部正直,眼睛直視 

香板快速擊地聲–催香,加快腳步跑香 

擊站板聲一聲–馬上站住    

行香、跑香的目的 

  1. 調身–坐香久了,藉行香使血氣通暢 

  2. 調心–不打妄想,保持正念、安住正念,堅住正念 

站板一響,立刻站住,這就是作主。

古德云:隨處作主,立地皆真 

自己能夠作主,就能達到自在、沒有罣礙。

放香–休息了,不需用功,香就不用點 

有聲也是聞,無聲也是聞 

  聽到板聲,是這個心,這個聞性 

  沒聽到板聲,這個知,這個聞性,始終存在 

楞嚴經: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反聞聞自性–放下外在的聲塵,向內反聞自性 

   聽到聲音,知道聲音,不要再去分別,

   只有這念心,就是反聞。

性成無上道–聞性圓成,本自具足的菩提心現前。 

 

2/13 

 

 

6. 中道實相觀  

 

觀–觀行、觀照 

  

明緣起,悟中道   

中道,是如來的境界

中論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世間上一切法都是緣起法。

佛法看世界,是諸法緣起,緣起性空。

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  緣–就是外緣。

果報–心念、行為和外緣配合、聚起。 

緣起–根據這念心。

楞嚴經:由心生故,種種法生;因法生故,種種心生。

緣起–心生起念頭,外面有一境界;

      看到外面境界,心生起念頭。

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起一個念頭,就是心生;

  這麼一想,馬上就有作為,就是法生。

道場的建立是因緣所生法,是假有。

水月道場–水中的月亮,只是假有。

宴坐水月道場,成就夢中佛事:

  菩薩在虛妄不實的假有中,建立一切善法,

  一切出世法,成就無量功德。 

聲聞、緣覺知道假有,把這念心安住真空當中。

菩薩知道一切皆是假有,藉由假有作佛事,

  不執著,回歸這念心體。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如如不動,

  了了常知,就是中道了義,如來佛的境界。  

 

2/14 

   

   

頓悟自心,靈山法門   

佛在菩提樹下靜坐修行,上半夜悟到四諦,證羅漢果;

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緣,證緣覺果;

下半夜大徹大悟,悟到中道實相,成無上正等正覺。   

四諦、十二因緣屬於漸次修證的法門。

佛說無常經云:三四二五理圓明,七八能開四諦門。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   

依三十七助道品來修行、返照,能認識四聖諦,

  得寂滅、出世的果報。

十二因緣:

  1. 生死流轉門–由無明,生行、識、名色、

     生、老死,流轉生死輪迴不已。

  2. 聖道還滅門–滅除無明,生行、識、名色、       

     生、老死,流轉因緣不再相續,歸於寂滅。

佛看天上明星大徹大悟,悟到能看的這念心,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以心印心的靈山法門,成禪宗獨有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傳迦葉尊者,再傳阿難尊者,...

  一直到達磨祖師,西天二十八祖;

  達磨祖師東來弘法,成東土初祖,

  一直傳到現在,祖祖相傳佛夜賭明星的這念心。

這念心超越時空,就是定;

  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是慧;

  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無上菩提心。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這念心無所住著、不攀緣。   

  升其心–本具的清淨心現前、覺性存在。

看到茶杯,生出想到茶杯的心

  看到茶杯要無住,不要管茶杯,

  知到能看的心才是本心本性,

  保持能看的心,而不執著看到任何東西。

   

2/15

 

 

三心不住,離於生滅 

應無所住–不應住在任何境界,執著,

   一個念頭在活動。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一直想過去,產生空虛、煩惱;

   一個念頭升起,就是一重生滅,

   有生滅,就有執著、煩惱、取捨;

   為未來想多了,反而越想越煩惱–預約煩惱。

中道實相–大徹大悟,悟到這念心不生不滅,

   達到無念。

實相–實實在在的心境。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出來。

打坐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無住,定,

   不打瞌睡,清楚明白,就是慧,

   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實相。

佛法講: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四相,

        有生就有滅。

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

  一切都是生滅法,虛妄的情境。

超越生滅,才能了脫生死。

藉由聽經聞法,悟到中道實相,

   悟到這不生不滅心。

古德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一切法都不可得,這念心是絕對的,

  就是中道實相。

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就不是實相。

   

諸佛心印,究竟了義   

守五戒,屬於人道;修十善,修四禪八定,

   屬於天道;還有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 

   修行圓滿,就能成就佛道。

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斷除煩惱,

      無輪迴之苦,是出世間聖人境界。

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造作惡業,罪大惡極。

中道–是如來道,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契入中道實相,契入如如不動這念心。

燈–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淨土宗–仗佛力接引,就能往生淨土;

        這是未來果報,靠現在在因地上努力。  

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當下即是。

達磨祖師派佛駝、耶舍兩位尊者來中國,

   弘傳諸佛心印,中道實相法門,

   被佛教界漸修法門所驅逐出境,

   後來去廬山慧遠大師處。

用手掌之翻掌、拳頭縮放、手之舉放,

   演示快的意思。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頭就是念頭,

   難頭一轉,當下就是天堂。

尊者說:煩惱即菩提,傳諸佛心印,

   慧遠大師當下開悟。

六祖壇經云: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

不起煩惱即是菩提,心淨即佛土淨,

   這才是真正淨土。

活在當下–保持當下這念心,

   清楚明白,處處作主,

   十方諸佛安住在此,

   稱為諸佛心印。

諸佛心印,又稱 菩提涅槃、極樂世界、

   常寂光淨土、如來住世、真佛住世、

   真佛住中台...這些都是假名。

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起法,都有生滅,

   方便淨土也有生滅。

常極光淨土–

  常:不變,定,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寂:不動,慧,清楚明白、處處作主。 

悟了之後,要保持這念心,才算是修道。

真正的修道,要悟到中道實相,

  悟後起修,才算真修道。

修道若未悟到,就是修加行–加工用行。

因緣成熟,就能契悟這念心。

華嚴經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

凡夫心就是佛心,悟到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

   

2/16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道:頓教法門

  1.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到人人本具這念心性。

  2. 龍樹菩薩作《中論》,推動此法門。

  3. 天台宗祖師慧文大師讀龍樹菩薩《大智度論》

     而悟得一心三觀,推動此法門。

  4. 心法–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契悟中道實相。

  5. 儒家《尚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易受物欲蒙蔽,很危險,

     只有大澈大悟,才能契悟這微妙中道實相,

     這念心要精純,精益求精,

     保持中道,站的住,站的長。

  6. 國父革命,繼承中國一脈相承的中道,

     三民主義最高理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方法–內聖外王:

       1.內聖–允執厥中,有定力、智慧,站的長久。

       2.外王–以慈悲心普度眾生,施行王道。   

  7. 儒家《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還沒起心動念之前,就是中道實相。

  8.《六祖壇經》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當下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中道實相。 

     人人本具的心性,就是道、就是佛。

去除妄念,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覺性始終存在,

  能作主,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2/17   

 

 

覺察覺照,定慧等持     

世界是相對的,就屬於生滅,是虛妄不實的境界。

修行就是在虛妄當中,找到不虛妄、究竟、不生滅;

  這就是中道實相觀–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定: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無住,耐得住寂寞,寂然不動。

         涅槃寂靜樂  

     慧:清楚明白、不打瞌睡。生心,覺性要存在。

         菩提覺法樂      

     處處作主、站的住、站的長。

     觀:能知的心要存在,覺性,注意

金剛經:應

    應無所住–看到好的不生貪愛,看到壞的不起煩惱。 

    而生其心–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覺性要存在。

人人本具這個靈知靈覺–

  覺性: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要存在。

  覺察:打了妄想馬上知道。

  覺照:照破妄想煩惱。

  覺悟: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

        悟中道實相之理,安住其上,

        了生死,脫離無常。

當這念心清楚明白,時時做主,站的住,站的長,

   工夫成片了;這時能觀、能注意的心也要放下,

   回歸這念本具的,達到絕對、究竟,

   契入中道實相、如來佛的境界,就是如來住世。

涅槃–心達到不動的境界,證到涅槃寂靜的境界。

      涅:不生;槃:不滅 

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中道實相觀–是無上法門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金剛般若 

  修行要悟心、契悟般若智慧,還要悟後起修。 

永嘉大師《四料簡》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惺惺–清楚明白,能作主。

  寂寂–不動。 

  正確–惺惺、寂寂

  錯誤–妄想、無記 

禪坐時用這四個原則來檢查自己的這念心。 

   

* 無記–禪宗所說落入無事夾縫中

         1. 空亡無記:靜坐中貪著於空洞忘機的境界。

               禪宗所謂『死水不藏龍』,難以開悟。 

         2. 獨頭無記:為夢境所迷亂。     

 

2/18     

   

   

法爾如是,金剛般若    

經:佛所講述

論:祖師講述  1. 宗經論–依一經或多經來論究法義 

              2. 釋經論–次地解說某一經  

疏:解釋、註解論的著作 

鈔:給疏加註解 

青龍疏鈔–德山祖師註解金剛經 

德山祖師求道於龍潭祖師,夜黑返寮休息,

  龍潭祖師拿燈籠給德山照路用,

  點好燈,忽然又吹滅,從黑到亮,

  又從亮到黑,德山祖師瞬時開悟。

能知明、知暗的這念心,始終存在,

  這就是自己的常住真心,就是中道實相。

修加行,屬於漸修。

打禪七,修行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頓修法門。

以後保養聖胎,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

  動靜閒忙,不離開當下這一念心。 

   

2/19 

  

   

7. 早晚課誦的功德    

 

打坐是專修,目的是要入甚深禪定,必須有加行,

  早晚課誦就是重要的助緣。

   

和合共修,利益殊勝  

早晚課誦又稱為共修,共同誦念、經行、打坐、懺悔,

   大眾身口意三業都一致,有協調的作用。

誦念配合木魚的速度,經行時彼此保持適當距離,

   這就是一種協調。人與人之間產生和合、感通的作用。

至誠發起慚愧懺悔,點燃心燈,光光相照,

   心當中平和、寧靜,這就是一種協調。

懺悔向三寶、向大眾懺悔,彼此互相懺悔,

   還有大眾來作證,這就是懺悔羯磨。

   1. 事上:罪都能懺悔乾淨。

   2. 理上:了達罪性空寂,契入中道實相。

早晚課誦功效 

1. 加行,幫助打坐入甚深禪定。 

2. 梵唄利人天,感通萬物、利益人天,

   淨心、定心、消業、化除心中煩惱。

3. 感應法門,有感應、妙有,

   誦心經,講般若、空性、真空。

梵:清淨,  唄:誦經、唱讚。   

梵唄:音聲佛事  

   

2/20

   

   

發心真誠,有感斯應 

起心動念,就是感,感則必有應。

發心真誠,這念心就能與相對應的境界發生感通。

古德云:吹簫引鳳至,鳴琴喚鶴來。

我們的心念集中,就能感通異類;

  聽到唱誦的梵唄聲,心裡很平靜、歡喜、讚歎,

  就有無量的功德。

早晚課誦要叩鐘,聞鐘聲有無量的福報、功德,

  能使三塗惡道的眾生離苦得樂。

  敲鐘時,發起慈悲心、大願心,

  外面的境界配合發心、發願,

  心淨相應,才能產生感通。

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藉由聽聞鐘聲,反聞聞自性,

  本具的清淨心現前,就能證得圓通的境界,

  一切眾生進而成正覺。   

早晚課誦也是度眾生,叩鐘、誦念的時候,

  三業清淨,心念集中,就是止觀、禪定,

  是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法門。

挑柴運米,無不是神通妙用。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這念心平靜、寧靜,保持安詳、自在,

  心專注,這時起心動念,就是神通、智慧。 

早晚課誦功德

誦念的時候,心靠在佛法上,專注唱讚、持咒、誦經,

  這就是定;能誦的這念心,清楚明白,

  經文了了分明,這就是慧;

  誦了以後,從有念歸於無念,有想歸於無想,

  就是真空。既是真空、又是妙有;

  既能修定、又能修慧;能消除業障,

  啟發普度眾生的大慈悲心;

  最後冤親平等、物我平等,普皆回向,

  使我們心量廣大,契入菩薩、如來境界。 

鈴聲比丘公案 

  迦葉佛圓寂,國王發心建塔供養舍利,

  一位居士發心買金玲掛塔上供養,

  感得五百世音聲極好的果報,

  值佛出世,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

  他唱梵唄的聲音如銅鈴清脆響亮,

  人人喜歡聽。某次一支軍隊經過,

  隊中國王、文武百官、兵士,

  聽到鈴聲比丘的創誦聲音,

  心就靜下來,好像入了禪定,

  大家都站在原地不動了,

  國王去問釋迦佛,是否比丘有神通法術?

  釋迦佛才解釋鈴聲比丘的前世因果。 

早晚課是在動中來共修,是自己的修行,

  也是一種感應法門。 

 

2/21   

 

 

事理並進,妙契菩提    

早晚課誦、唱念、誦經、拜懺、打坐···這些都是事,

  使心回復清淨,得到禪定,進而證菩提道,

  涅槃的境界,這就是理。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事,由事來顯理–

  清淨心、菩提心、真空妙有心、定慧心、涅槃心、

  中道實相,乃至於清淨法身佛,這些就是理。

早晚課誦,從有念到無念、有聲到無聲、

  從動到靜、從有為法到無為法,這就是從事到理。

打坐,真正得到禪定、三昧,就能超越時間、空間,

  所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山是自性靈山,這念清淨心時刻現前,

  就經常坐在靈山當中。達到這個境界,就稱為入定。

三昧是我們修行的重要方法,

  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念佛也是要達到念佛三昧。

修中道實相觀,就是與佛的法身相應,

  中道實相就是最高的念佛法門。

念佛,是藉著這句佛號,來顯出中道實相之理,

  要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

  這念心時刻都安住在中道實相。

在早晚課,行住坐臥中,時刻保持正念;

  只起善念;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歸於無念。

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守本真心,妄念俱息   

動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心,念頭生起、消滅,

  觀心生滅。走路、經行的時候,

  注意身體的動作,動作變化即念頭生滅。

  觀心生滅和觀出入息是一樣的道理,

  能觀的這個心,覺性一定要存在。

禪七當中,不打妄想,不落昏沉。

修中道實相觀,先念三次:『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來提示自己通身放下,這就是以名昭德。

打坐,越久越增意味,這是境覺,對境不迷,

  心無妄念;這念清楚明白的覺性。

禪七當中有種種的方便,都是修道的助道因緣,

  早晚課誦是勝方便。 

 

2/22

 

 

8. 信願行    

 

信願行是修淨土法門的三資糧,齋糧,道糧。

  這是修行的共識。

 

斷疑生信,入道之基   

華嚴經: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信是我們修行的根本,一切行門的根本。   

信滿成佛:信心達到百分百,就可成佛。

有了信心,就能產生力量。   

信佛法僧三寶

華嚴經:於佛法僧,以是而生廣大心廣大心。

  佛–釋迦牟尼佛,經教、制度從佛時代所建立。

  法–經藏、律藏、論藏,佛時代流傳下來。 

  僧–佛時代已有僧寶,僧迦依據佛所說教法

      來修行,而成道、證果。 

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斷疑生信:斬斷懷疑,才能生信心。

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信:1. 佛所說法真實不虛。 

    2. 依佛法修行,可得解脫、成聖道。

    3. 依四諦去修,可證羅漢果。

    4. 依十二因緣去修,可證緣覺果。 

    5. 依六波羅蜜去修,可證菩薩果。 

    6. 依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中道實相觀

       的法門契悟薰修,可達如來境界。

   

2/23  

   

   

信於自性,達乎正信   

大智度論: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

相信人人都有佛性。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性。

出家僧眾

  1. 修福德:修善斷惡,度一切眾生 

  2. 修智慧:聽經聞法 

  3. 修禪定:打禪七,靜坐 

靈知靈覺,良知良能,這就是佛性。

聲聞、緣覺是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行–在未圓滿之前,往佛的方向前進努力。

知道要用功、出家、修行、參加禪修、聽經聞法,這就是覺悟。

不執著–不要堅持不捨。 

達到更清楚、明白、究竟、圓滿,就稱為聖性。 

經云: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六祖壇經: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相信外在的佛法僧三寶,也相信自性佛法僧三寶,

  這都離不開當下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能作主。

禪宗是從因上去修,相信這念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2/24  

  

   

因果事理,正信無疑   

信:

  1. 初信–只有事,沒有理,信心維持短 

           相信外在的三寶,相信感應  

  2. 正信–有事有理,經過智慧思考的信 

           相信因緣果報,本具的佛性 

           因圓果滿,花開見佛,果證無生   

因緣果報:1.凡是從因上去努力  

             * 成道–具足福德、智慧、慈悲、禪定,

                     要從因上去修。       

          2.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正信拜佛 

  1. 對佛法僧三寶起恭敬心 

  2. 向佛菩薩學習 

  3. 至心禮佛,慚愧懺悔 

事理一如 

  1. 事:知道道理,口能說,運用到實際生活 

  2. 理:事上完全做到,理就會現前  

花開見佛 

  1. 頓悟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2. 念佛達到三昧境界,悟到、見到自己本心本性  

 

2/25 

   

   

取法乎上,以願導行     

修行有了信心,還要發大願,心量才會廣大,

  才能轉識成智,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種煩惱。 

斷了見思惑,證到聲聞、緣覺果。

大願要建立在大慈悲心上,要修四無量心:

  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發大願:1. 度廣大眾生 

        2. 上求佛道,圓成佛智 

古德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

        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行:有廣大願心,還要有願行,

    行住坐臥中,點滴在身口意三業上落實。 

修菩薩行,從六波羅蜜修起;

想證聲聞果、緣覺果,在四諦、十二因緣上去用功;

想頓悟自心,直了成佛,要相信師父說法,

  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信根堅固,無退無失 

在信願行三資糧當中,信是根本,若沒有信心,

  做人做事不知正確的方向,也無法產生力量。

有了信,還要生根。根有能生之意,

  先從五根–信、進、念、定、慧來建立,

  就能生起一切善法。

禪宗祖師云:喜風不動,瞋風不生。

修行學佛要從因上去努力,信願行就是三資糧,

  這是修行、成道的根本。   

 

2/26    

   

   

識得賓主,發明心地    

修行最重要的是明白禪法,在心地法門上用功。 

心即是佛、心即是道。

華嚴經: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靜菩提果。

認識賓主、能所

賓:客位,客人來來去去,生生滅滅

    客塵,妄想像灰塵

主:主位,不動

    主空,作主的心,保持空寂,心就像虛空 

          塵埃落定,虛空依舊寂然不動  

能:能觀之智,這念智慧心,覺性,主  

    用了要歸體,這念心要作主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一念不生,寂然不動的本心,

    不滅,就是真正主人

所:所觀之理,道理,賓 

古德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始終存在

開悟:悟到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古德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這念心不離中道實相,時刻保持正念。 

悲華經:若有出家著袈裟者,皆得授記不退三乘。

古德云: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宿世種菩提。 

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打禪七,就是要作主,認識真正的主人。  

   

2/27 

   

   

悟入實相,頓超生死   

修行種種方法: 

數息觀–依風起修 

觀空–依空大起修 

中道實相觀–依心起修:心 就是 菩提心、覺性、佛性

            依性起修:性 就是 空寂、涅槃性 

            就是無念、無住、無為

修行如能一念不生,契入中道實相,是最究竟的境界。

覺–起了念頭就要知道 

    起惡念,立刻照住–最高的修行 

    在第二念、第三念才照住,也算不錯 

    凡人,不僅照不住,甚至發展成動口、動手,仍不自知。

海比丘公案 

   印度阿育王喜看人下油鍋,某次海比丘也被抓將下油鍋,

   他苦苦哀求再延七日,用功來求成道,

   七日後下油鍋時,竟浮出蓮花座,

   阿育王見狀,知道聖者來此,想拜師父,

   海比丘要求他皈依三寶,後成為護法菩薩。

   海比丘如何成道:1.不妄想 2.不瞌睡 3.一念不生,作主。

         

2/28

 

   

9. 參話頭  

   

參話頭是屬於專修的法門。

   

參轉寂照,深契真如  

參話頭,重點在開悟,悟後依參話頭的法門起修。

  目的就在轉識成智。

破三關:

1.初關–破我執,然後開悟 

        提念、照念、參,

        第七識參破或疑團打破,契證本心本性,就開悟。

        方法:1.參話頭,靠自己 2. 靠善知識啟迪 

        破本參,過了祖師關,就入祖師位。 

2.重關–破法執  

        破除八識田中種子,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就入菩薩位。

        第八識的有漏種子都參破、參透,稱大光明藏。

3.生死牢關–破無始無明  

          參破末後句,證清淨法身。

古德云:不破初關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

永嘉大師:先須識道,後乃居山。

參話頭:

  參–參究、尋找、分析   話–講話、言語  

  頭–起心動念之前的那個地方,

      這念心無生、無滅,一念不生,就是中道實相。

想找頭,就先從有念這個方便上去找,

  把心收回,靠到真如。契入真如,入如來藏,

  入定,入大光明藏,安住中道實相。   

真如:

1. 真–真實本性   如–如如不動

2. 真空無為、寂然不動、諸法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

3. 菩提、涅槃

4. 就是真心,自性清淨心  

5. 真空,如來藏心–如來藏裡面含藏種子   

6. 這念心住真空、真如當中,就能入定。   

參轉寂照,正智如如–

  參了以後,轉過頭來,回到這念心, 

  寂照不動,正智如如,這就是如來佛的境界。 

 

3/1

 

 

綿密參尋,發明心地  

話頭:講話,一開始起心動念的地方。

話尾:這句話講完,過去了。

參話頭:就在話頭那裏去參究。

話頭種類很多,始終就是參一個『誰?』   

目的是在用這句話來帶動這念心。   

參話頭時: 1. 沒妄想  2. 沒昏沉,離心、意、識。

  依如來藏、依真如修,這是頓超的祖師法門。

  3. 先起一個疑情,開始參究下去,不是自問自答。

     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定要找到答案。

  4. 見道本心本性,就開悟了。 

  5. 求證–就是參究 , 發明–發明心地 

  6. 由事到理,當理現前,理當中有事,事不礙理。 

保任的功夫:六根不攀緣、不顛倒,這念心不起貪瞋癡、

  不造殺盜淫、不打瞌睡、不打妄想。   

   

3/2

 

   

祖師法門,就路還家    

參話頭是就路還家的心路歷程,經過一番參究,

  心才能契悟、落實。

人的一生,不離心意識的活動,念頭的活動,

  人生如夢,起好念頭就是作好夢,

  聖人無夢,修行就是要做無夢的人,

  最低限度要做好夢。

  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眾生的心,始終在外面遊走、攀緣,

  根本不認識自己,

  返照自心,知道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

  自性本具無量的功德。

禪宗祖師云: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看到好的境界,也不要貪著。

  在話頭那個地方什麼都沒有,

  是真如、真空、妙有、如來藏心、大光明藏、

  是自己本具的清淨法身佛。  

淨土宗所說的西方極樂淨土,是方便淨土;

  真如、真空、中道實相,才是真淨土。

 

3/3 

 

 

提照參,轉深細 

參話頭這個法門有提照參三個過程,

  提–念頭提起,心住在念頭生起的地方。 

  照–馬上照住,用覺照的心,以心觀心。

      念頭生起,就專注在那一點上。 

  參–開始參究,用我們的心去追問。

  這念心由粗轉細、由淺轉深。 

用能觀、能照的這念智慧心–能觀之智 

  這能觀之智,照住所照之境–話頭 

  這個地方超越時間、空間,是一個絕對之境。 

  這念心達到不動,就是真如、真空、無生。 

古德云:修參話頭要念茲在茲,如雞抱卵,

        如貓捕鼠,如龍養珠。

  心始終專注在話頭那個點,注意力不動。

大疑大悟–有大疑而全神貫注在疑情上,

  打破砂鍋問到底,才能豁然頓破疑情,明心見性。

若定力不深,只是伏惑,不能潛移默化轉煩惱、斷煩惱。    

   

3/4 

   

   

堅守話頭,專意參究 

參話頭

  在話頭上參究,就像一個陣地,要始終堅住。

  守住這個話頭,綿密、不夾雜、中斷。

  在提念、照念、參這三個轉折,

  好像挖金礦,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挖下去。

  心始終安住在話頭這個地方。

  把八識田的種子通通參破,這念清淨心本自具足,就入禪定。

  要參轉寂照,才能圓滿–了以後,回安住中道實相,

      始終保持這念心常,就能破無始無明、了生死。

  好像專注在尋找東西當中,安住在這個境界中。 

  藉由參禪入道,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開顯自性無量智慧、功德。 

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比較時機:

參話頭–打坐的時候參,然後入定。   

修中道實相觀–行住坐臥中都可,這念心有定、有慧,    

     無上定、無上菩提心印、十方諸佛心印、本自具足。

     保任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一念到底、站的長久。  

     任心自在,堅住正念–

     1. 任心–保任這念心,不昏沉、妄想,聽憑這念真心 

     2. 自在–能作主 

     3. 正念–清楚明白,不貪、不瞋、不取、不捨

     4. 堅住–始終站的住、站的久

    

3/5 

 

   

真參實悟,心路歷然     

古德云:枯木堂前岔路多 

參話頭在參究過程中,小心墮入沉空守寂,無記的境界。

  沉空:貪著空性    守寂:滯守寂滅   

  應該要空現前不執著,定現前不貪心、不起歡喜心。

  這念心要處處作主,念念分明。  

青雲惟信禪師上堂云: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得箇修歇處,依然見山祇是山,見水是水。 

參話頭的過程:

1. 之前:凡人階段,眾生境界 ,假有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2. 參話頭入到真空當中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真空中休息一下,仍要出來,

     行菩薩道,自利利他,轉識成智。

3. 參話頭入到中道實相 

   見山祇是山,見水是水。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本自具足,

     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蘇東坡詩:

1.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凡夫的眼界,站的角度不同,看出來各異。 

2. 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開悟前想開悟,但悟到這念心,要不取不捨,

     古德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要持而無持,做而無做,修而無修,念而無念,是真般若。 

3. 贈東林總長老: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無情說法有情聽,一切只能自己心領神會,

     他日又怎能具體說給他人了悟呢?

     最高的境界言語道斷,是不可說,是本自具足。

     無言無說,才是最究竟。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沒講佛法,

     度無邊無量眾生,說沒度一個眾生。  

     空也不執著,就歸於無念、無相、無住、無為,

     當下這念心寂照一如、正智如如,就是真正自己。

     佛法云:無言勝有言。 

   

3/6 

 

   

契證實相,內外一如    

修參話頭,入到真空中,

  十法界都是從真如、真空、如來藏當中來的果報;

  真如中本自具足無量的神通妙用,

  就是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清淨心,

  不取不捨、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忮ㄓˋ不求,

  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就是中道實相、中道了義、無上菩提。  

  就是法王,就稱為法王法王。

六祖大師滅火公案  

  六祖大師悟道後藏身獵人隊十五年,

  被人放火燒山逼出現身,

  大師禪定,安住中道實相,入定後云:

  火不自火,火從心生,心中無火,火不自火。    

  眾生心中三把火:瞋火、飢火、欲火,

  若心中無火,一念不生,就是中道實相境界。  

  說完,火就熄滅,這就是契入中道實相的神通妙用。

禪宗祖師云:挑柴運米、起心動念,無不是神通妙用。 

無明慧經禪師:無始劫來祇這箇,今日依然又這箇,

              復將這箇了那箇,這箇那箇同安樂。

  這箇:能作主的這念清淨心

  那箇:外面的境界、客塵、妄想、昏沉、無明、相對、分別、取捨

釋迦牟尼佛:天上天下,唯獨尊。 

  能作主的這念清淨心  

祖師大德云:一法界顯,九法界隱。  

  一法界能作主的這念清淨心  

  這念清淨心現前,九法界銷歸自性。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參破末後句,就破無始無明、證清淨法身,破生死牢關。

   

3/7 

   

   

10. 修行的境界     

   

禪七共修,大眾要遵守禪堂的規矩、法度、準則,

  坐香、起居作息都有規範,彼此互相尊重、關懷。

出家眾身出家,遠離世間名利財色、塵囂境界,

  身業清淨,心出家,意業清淨。

 

動靜不著,堅住實相   

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十字街頭好打坐。

已開悟之人,處處是淨土。

不到這個境界,只好遠離塵囂,在靜中養成。

禪堂裡用功,遠離動境,也不執著靜境,

  執著靜境,聽不得一點聲響、鳥叫,監香點香板,

  心裡就不耐煩,其實就是心不定,監香才來點你。

遠離動、靜二塵,安住在定慧二具足的這念心上。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念心不住動境、靜境,

  不住空、不住有,才是菩提妙明真心,堅住實相。     

禪和子公案

  有一參禪打坐行者,修禪出家人,

在禪堂中老是覺得被打擾,心起煩惱,

去深山修茅棚,想自己閉關、禪修,

但山中種菜自養,晚上打坐又覺鳥鳴獸聲,

仍不得安寧,又決定去行腳化緣,

碰到一老太太,願意護其閉關三年,

由其閨女護關送飯,

三年時間到,老太太囑咐閨女測試他,

當禪和子一出關,就抱住他,問他心想什麼?

禪和子回答: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這是達到定境,能伏下煩惱,

未能斷煩惱,仍未開悟。

老太太知道禪和子未開悟,

禪和子又去行腳,經過幾年又回到老太太這,

老太太願意再護關三年,

三年時間到,閨女又去測試,

禪和子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給你婆婆知! 

這回禪和子才真正悟道。 

能知的這念心,就是覺性,就是菩提心,

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見–沒有能知、所知,這念心超越時間、空間,

悟道,就是悟這念心,菩提心,定慧不二這念心。   

   

3/8  

  

   

悟本真心,乃名有主   

趙州禪師悟道公案  

趙州禪師去參南泉祖師   

一.南泉祖師:你從哪裡來?

趙州禪師:我從瑞像院來。 

  * 瑞像院就是這念清淨心

二.南泉祖師:你從瑞像院來,你有沒有見到瑞像?

趙州禪師:我沒有見到瑞像,只見到一尊臥如來。

  * 臥如來就是指南泉祖師正自在地右側臥

三.南泉祖師: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趙州禪師:我是有主沙彌。

  * 開悟的人就是有主

四.南泉祖師:主在什麼處?

趙州禪師向南泉祖師頂禮後,說:仲冬巖寒,請師父保重。

五.南泉祖師:如何是道?

趙州禪師:平常心是道。

南泉祖師云: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

  心如太虛,靈知靈覺這念心,像太虛廣大,內外一如的境界。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這念心處處作主,成為主人。

蘇東坡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禪師看後批了『放屁』,蘇東坡知後大怒,衝過江去理論,

佛印云: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表示蘇東坡仍未作主。

六祖壇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離開本心本性,這念心就作不了主。

   

莫執妄境,不受群邪   

楞嚴經提到五十陰魔–指因五蘊所生的五十種境界現前。

楞嚴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不執著好的境界,也不執著壞的境界。

悟到這念心,屬於見道位。悟後起修,就入修道位。

  悟到大乘心,就能真正契入如來、菩薩大人的境界。

古德云: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有定有慧,就是一乘。    

佛法云: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一切諸法都在這念心當中。

佛法的道理是標月之指,目的在月。

  若離了這指,就難找到月。 

  禪堂的規矩,一切開示,都是標月之指。

  目的是指引大眾能契悟本心。 

  開悟,就是找到這本具的這念心。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長慶慧稜禪師,二十年坐破七個蒲團,最終也能開悟。

佛法講戒定慧。戒有定共戒、道共戒。  

  契悟了這念心,就是即戒、即定、即慧,

  戒中有定、定中有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即是道。 

    

3/9 

 

      

八觸    

禪坐,是心靈改革,提生、淨化最直接的方法。

  身口意轉變,氣質變化,脫胎換骨,轉凡成聖。

  過程中身心的變化,是八種境界,稱為八觸。

八觸:

第一,動:身體左右、前後擺動,規則或不規則,甚至跳動。

  古人云: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身心從粗變細,從欲界進步到色界。

第二,癢:氣鑽到微細神經,所以發癢。

第三,冷:身體、手腳發冷。意識入到水大

第四,暖:身體發燒、發熱、出汗。意識入到火大

第五,輕:身輕如雲如塵。意識入到風大

第六,重:身重如大石。意識入到地大

第七,澀:感覺身體阻澀不通,皮膚粗糙。

第八,滑:好像皮膚塗油,很細滑。身上如發光。    

以上境界都不是真的,不要理會它。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釋迦牟尼佛成道前,也是如此降伏魔軍,

  只要不執著這些境界,就可平安度過。   

   

3/10      

    

    

走火入魔    

走火:生理上產生的問題

      道教的修練–安爐鍊丹

        把意識集中在丹田(肚臍眼下一寸三分處)去觀想,

        丹田就會發燒、發熱,稱之為

        接著要轉周天,引導這火打通仁、督二脈,

        若方法不當,就會發生氣血逆流–走火

        輕則半身不遂,動彈不得,

        重則出血、死亡。 

      這也是止觀法門,心念專注任何地方,

        都會有發燒、發熱現象,就像電療,  

        可以消除業障,治病。

      密法上,稱之為加持,但若成為法執,就不好。

入魔:心理上產生的問題       

      看到一些境界,就信以為真,(其實不可執著

      逢人就說,還幫人看因果,講前世今生,

      就算真得到神通,也不可炫耀。

      其實神通是本具,只是深淺不同。

施主求出家公案 

    一位生活辛苦,衣食無靠的人想求出家,

舍利佛尊者看出他八萬大劫內無善根,

不同意出家,

找其他大比丘,也都不予同意,

最後求到佛陀,如來很慈悲,

給他成就,剃度出家,

後來很快他就證到阿羅漢果,

舍利佛奇怪就去請示釋迦牟尼佛,

佛說:他在八萬大劫外種了善根,

原來舍利佛的神通只能看到八萬大劫內,

如來佛才能看到無量無邊的事情,     

這位施主曾在深山被老虎困在樹上,

一時心急就念了佛號,

就此度化了老虎,走開了,

如此也種下善根,

但他八萬大劫內仍是在受苦受難。

修行也要修前方便–修福報,持戒清淨,

  誦念,懺悔,發廣大道心,修加行,

  如此更能幫助修行成就。

萬法從心生,勿信他人算命,看風水的邪說,

  否則心生懷疑、煩惱、暗鬼,

  只會壞了修行的道業。      

   

3/11     

   

   

了諸境妄,不落魔道   

入魔:把打坐碰到各種的境界當成真 

避免入魔:保持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

魔的種類:

  1. 瞌睡魔–想打瞌睡

  2. 妄想魔–會打妄想

  3. 魔障–不如意事,破壞修道

  4. 痠痛魔–盤腿會痠痛

  5. 煩惱魔–貪瞋癡習氣惱害身心

  6. 病魔–一打坐舊生病

  7. 五陰魔–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現前 

  8. 死魔–死亡來臨,修行終止 

  9. 天魔–出纏,入甚深禪定,覺悟,真如出纏,

           天魔宮殿震動,天魔現前干擾。

     在纏:眾生迷失,為境界所困,繫於生死牢獄 

     出纏:遠離煩惱束縛,至覺悟境界 

     天魔種類:1.他化自在天–欲界最高天 

               2.魔醯首羅天–色界天,比欲界更高階 

一掌禪師公案 

    看相師跟一掌禪師說:你的壽命僅勝吃完一斗米的福報。

一掌禪師為延長壽命,精進修道,決定每天僅吃一掌米量煮稀飯,

用手掌沾濕沾起米的量來煮粥,然後整天靜坐、禪定,

結果一斗米還未吃完,禪師就禪定、悟道,

人稱一掌禪師。  

打坐的目的:契入本心本性,回歸清淨這念心,

            清楚明白,能作主。   

   

3/13 

   

   

契心為要,法法平等     

佛法:

  1. 有事有理,讓我們契悟這念心, 

     最究竟就是菩提、涅槃、心性。 

  2. 所有法門都是佛所說法,

     不可偏執排他。

  3. 修行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4. 悟到這念本具的心性,就是法法平等。

  5. 一切行門使我們定心、明心、淨心、破執, 

     明白菩提心、涅槃心、契入中道實相。  

  6. 般若: 文字般若–詮釋般若的方便 

            觀照般若–觀空、破執、修觀行 

            實相般若–觀空不住空,契入實相般若 

                      這是如來的境界

  7. 學佛: 學佛的心–開悟 

            學佛的口–研究經教 

            學佛的身–持戒清淨,禪修,具足四威儀 

  8. 要發長遠心,發大心,從因上去努力(非求果報)  

  9. 修行,要歸於無所得(有得必有失)  

  10. 修般若: 不即不離,不出不入,是名中道了義 

                  (不離四大–地水火風,不起貪著) 

               知道緣起性空,當體即空, 

               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檢討反省,

               知而不著,歸於實相般若 

   

3/14 

   

   

信力具足,入正定聚     

老太太誦持大明咒公案 

    一位行腳老和尚,看見山涯下有紅光衝山頂,

相信必有修行人,前去拜訪,是一位老太太,

二十餘年來專心誦持六字大明咒,

老和尚請她誦一次來聽,

老太太誦:唵嘛呢叭𡄣『牛』,

老和尚告訴她,最後一字應該是『』,你念錯了,

說完就走,老太太聽完,垂頭喪氣,認為過去都白修了,

老和尚走到山上,看見紅光沒了,只有一團黑氣,

心中立刻明白,趕緊去找老太太,

跟她說,我剛剛只是測試你,原本誦的就對了,

老太太聽了很高興,繼續堅定的誦念,

老和尚走後,回頭看,紅光又出現了。

修行,一個是信心,一個是法,

  心當中充滿煩惱、怨氣,定與法都沒了。    

若執著法為實有,執著聲音、文字為實有,    

  這就是法執。 

修行種種法門–誦經、持咒,都是在淨心、定心。   

  

誦經、持咒心法:

  念念從心起–每一念頭從自心所生,能作主

  念念不離心–每一念頭清楚明白,覺性存在

  念念歸自心–念了以後,要歸於自心 

  能念之心,所念之境(經、咒),就是真空妙有,法法平等。  

拐杖–目的是方便依靠,若執著於它的材質,就本末倒置。

誦經持咒是為了讓心有依靠,若產生分別心, 

  念某咒可以得某功效,這就成法執。

修行就是要契悟這念心,念佛、誦經、打坐、走路、

  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屙屎拉尿,都是如此。 

修行,能聚足信心,就能入正定聚。

正定聚–小乘預流向、初果向以上的聖者,

        入了正定聚,就屬於聖位,

        這念心與理相應,稱為入理聖人。

眾生修行屬於前方便,屬於凡位。

  但不可執著於凡、聖,落入兩邊。 

佛法:

  1. 漸修–由凡而聖,次第修證

           發大願、起大悲、修大行,從事上來修 

  2. 頓修–即凡即聖,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菩薩行–念念為眾生、佛法、道場發心,

        心量廣大,眾生歡喜,諸佛歡喜。 

修行是長遠的,要善調身心,打坐亦如是。

佛說: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3/15     

   

   

11. 萬法歸實相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慧–聽聞佛法而得智慧  

  思慧–自我思惟所得智慧   

  修慧–依所聽法落實修行所得智慧  

開悟–悟到這念心 

      因緣成熟,行住坐臥都能開悟 

      悟後,保養聖胎,保任這念心  

        1. 水邊林下繼續用功 

        2. 在動中磨鍊,藉境、藉事練心

      煩惱轉化、照破,才能斷除無明 

  

正思惟,息境風 

修行如澄濁水 

  1. 止息波浪,讓泥沙慢慢沉澱 

       境界風–八風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境界風一吹,起心動念,心水起波浪 

  2. 沉澱泥沙化得乾淨  

止息境界風 

  1. 止心不動,不起煩惱 

  2. 心生感激 

打坐中,監香來點香板–用香板在肩膀上輕點提醒 

  昏沉、坐姿不正、亂動擾亂鄰單 

  被點香板,雙手合十,表示感謝 

   

防意如城,不離當念    

守口攝意身莫犯–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

  守口如瓶–不要造口業

  防意如城–慎防起心動念 

  持身如鏡–所作所為像鏡子光明 

            覺性清楚明白,就是自己法身 

 莫惱一切諸有情–不惱害一切眾生  

                 修行,把這念心守住,不起煩惱  

 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 

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     

大乘菩薩,以這念大乘心為身 

小乘聖者,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為身

中道實相觀,只有這念絕對的心 

  這念心即心、即身、即土。

  土–就是依報,外境,境為心之所依   

  始終不離當念,禪外無淨土,即土即心。  

 

3/16     

       

   

安住實相,即超三界    

維摩詰居士: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於三界內,不動身口意,就是究竟的禪坐–中道實相。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出離三界–從這念心上去出離。  

  1.離開欲界–檢討、反省,把五欲七情看破、放下 

  2.離開色界–用智慧心,起般若觀照,

        知道緣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3.離開無色界–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 

三假 

  1.因成假–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

  2.相待假–一切諸法、現象都是相對的 

  3.相續假–一切有為法,前念、後念相續不斷生滅 

修析空觀、體空觀、契入空定,

  再修如幻觀,了達一切諸法空相–超越欲界、色界

  空也不執著,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超越無色界    

了生死: 1. 沒有生滅心 

         2. 破除執著 

         3. 轉識成智  

   

息滅貪嗔癡,乃名真念佛 

念佛: 

  1. 持名念佛–唱誦佛號 

  2. 觀像念佛–觀佛像,口稱佛名   

  3. 觀想念佛–觀佛相好圓滿,觀想成熟,三昧現前 

  4. 實相念佛–修中道實相觀,真念佛 

       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 

憨山大師示念佛偈云:念佛本為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心。

    癡愛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難解脫。

    癡愛若能念念斷,心心彌陀全身現。即此便是真精進,

    不可一念暫忘卻,淨土就在淨心中。

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1. 定火珠–瞋心屬火,把瞋心轉過來 

  2. 定水珠–貪心屬水,把貪心轉過來 

  3. 定風珠–癡心屬風,把癡心轉過來 

實相念佛–

  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這念心,這念心就是佛    

  相應–與阿彌陀佛的法身相應     

  法身–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念念佛出世–這一念心與實相相應, 

            念了之後,又還歸實相。   

   

3/17

 

   

是心作佛,禪淨道同      

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觀無量壽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禪宗祖師云:心即是佛。

心: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

    當下這念覺心就是佛。

生淨土的修證方法 

觀無量壽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1. 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世福,修人天佛報

2.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戒福

   大般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梯隥,亦是一切善法根本。 

3.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行福 

   功德回向:1. 回小向大 2. 回事向理 3. 回因向果 

             4. 回向無上菩提 

   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塗,共入毘盧性海。 

從因上努力,天天修淨土。   

出家人孝順父母

  1. 回向,所有功德回向父母師長     

  2. 移孝為道,道業完成,度脫父母,是真大孝 

大乘菩薩的精神,以菩提心為基礎,利他自利,

   依菩提心成無上正等正覺,契入中道實相。  

   

3/18 

 

 

善開方便門,萬法歸實相 

中道實相,能通達任何一個法門,也是一切法門的終點。

楞嚴經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歸元就是歸到中道實相。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一念心不動,就是歸到中道實相。   

眾生所處的世間法界–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耳、鼻、舌、身、意識   

  這念心清淨了,就是真正淨土。

佛法稱其他宗教為外道–心外求道。

  佛門中,不知在這念心上用功–佛門中的外道。

凡夫: 1. 外凡–心在道外,向外求理 

                大乘義章云: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

                  未能息相內緣真性,故名為外。  

                初初修行,只見事上因緣果報,在事相上修,

                  未入理,就屬外凡。  

       2. 內凡–心在道內,對正理得相似智解    

                天台四教儀集註:漸見法性,心遊理內,

                  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     

                修行一段,慢慢由事入理,不執著布施功德,

                  持戒持而無持,由外凡提升到內凡,

                  這念心仍未與理相應。       

          這念心與理相應,入見道位就稱為聖。

心性本具,在本質上凡聖一如、凡聖不二,

  返照自心,不攀緣,不執著,當下即是,

  動念乖真,就能與中道實相相應,

  與究竟之理相應,就是真正淨土。

出家修行,就是悟到『苦』字,

  眾生不知苦,以苦為樂,這就是顛倒。

古人云: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真正的快樂:

  1. 修善是最快樂 

  2. 寂靜、涅槃才是最快樂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涅槃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妄想不生

涅槃四德:

  1.常–永久不變 

  2.樂–永離眾苦 

  3.我–自在無礙,

        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 

  4.淨–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苦–空虛、煩惱、心不定、如火熾燃    

自在如意–從因上去努力,修福德、智慧、禪定。    

菩提、涅槃是體,三十二應身是用。

如來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清楚明白,能作主,

      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就是證到法身之因。    

法界–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達到最高境界。

始覺–開始覺悟了

本覺–人人本具心性,     

      開悟後,繼續在覺性上用功,最後功夫到家。

 

3/20     

   

   

12. 解七茶會       

  

解七茶會有打七僧眾,還有發心的護法菩薩,

  共同分享打七的禪悅與法喜。

   

行六和敬,菩薩僧團   

現代社會要弘揚佛法,要依佛制建立僧團。

仁王般若經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

僧以和合為義,僧團就是一個修行的群體。

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敬慈和真,如實修行     

中台山四箴行 

1. 對上以敬–對治我慢 

     道場–佛法僧三寶、師父、執事、受戒在前的師兄弟

     世間法–父母、師長、政府官員、公司主管    

     有一分恭敬心,就消一分業障 

2. 對下以慈–對治瞋恚 

     下–晚輩、乃至三塗惡道的眾生、

         動物、鬼神、一切眾生 

     人與人之間是相對的–互相尊重 

     佛法以慈悲心為根本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無緣大慈是菩薩心境,同體大悲是如來心境。

3. 對人以和–對治粗暴 

     對人要和合、客氣、謙卑 

     和–和諧、和平、和氣 

4. 對事以真–對治虛偽 

     在佛教學院研究佛法,要認真 

     在常住發心、領執事,要認真 

     自己對道業負責,這就是真。 

   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常常檢討反省自己,這就是真。    

   

3/21      

     

   

13. 解七法語      

   

僧眾禪七僧家好 明心見性真僧寶 

佛性法性本具足 有因無緣實難了 

禪七具足勝因緣 念念分明常寂照 

從此了達僧家事 自利利他須宜早 

站得住兮站得長 森羅萬象歸心曹 

僧眾禪七真佛法 普度群機出塵勞 

僧眾禪七功德圓 方圓動靜一指禪   

     

3/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