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經講錄 - 網誌用的圖片

   

    110.12.3 到精舍 請了這本 道源長老的 金剛經講錄,在此 記下 閱讀筆記, 

至 111.1.27 閱讀完畢,筆記也記錄完成。(合計52天)      

   

     

總釋名題   

1. 解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得到像金剛寶一樣的妙智妙慧 , 才能到彼岸 

  金剛 - 金剛寶 , 般若ㄅㄛˊ ㄖㄜˇ - 妙智妙慧 , 波羅 - 彼岸 , 蜜 - 到 , 

  除 金剛外 , 其他都是 梵語音譯 , 按照 姚秦京都的長安官話 所音譯 ,

  和今日國語發音不同 

 

  翻譯經典 : 五不翻  1.秘密 - 陀羅尼  2. 含多義 - 薄伽梵 

                     3.此方所無 - 閻浮樹  4.順於古例 - 阿耨菩提   

                     5.為生善 - 般若 (非世間智慧)  啟發善根 

      

                                                           金剛 - 金剛寶  

  般若  1. 實相般若 - 理體 , 真理之體 , 所觀照的智慧          1. 其體最堅  

        2. 觀照般若 - 能觀照的智慧                            2. 其用最利  

        3. 文字般若 - 金剛經 , 能顯明 實相般若 及 觀照般若    3. 其相最明   

             * 即文字而離文字 , 不著文字相  

  經 - 修多羅 , 契經 : 上合諸佛之理 , 下合眾生之機 , 才是佛的經 

     符合 貫 : 貫穿義理 , 攝 : 攝持根機 , 常 : 常駐不變 , 法 : 法則 規矩     

   

2. 解人題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 : 東晉 西邊的 苻堅 秦朝 , 後被 姚姓大臣篡位 , 人稱 姚秦     

   三藏法師 : 貫通 經 律 論 三藏的法師 , 以法自師 自利 , 以法師人 利他 , 

   鳩摩羅什 : 童壽 , 母出家 帶此幼童 7~12歲 , 自悟 萬法唯心 , 一切法唯心造 

              他從此 開始講經說法 , 揚名印度 , 人稱鳩摩羅什  

     

別講經文 

 

東晉 道安法師 , 被尊為 彌天高判 

   1. 序分    : 法會因由分第一 , 序 : 因由 

   2. 正宗分  : 第二 至 32分 前部 

   3. 流通分  : 佛說是經已 ,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丘尼 ,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梁武帝之子 昭明太子 分為 32分

   1. 序分  a. 通序(證信序) : 各經 皆同 , 如是我聞 ...........大眾俱 。 

                      講經法會 六因緣 才能成就 ,

                      六成就 : 信 聞 時 主 處 眾 六種成就  

            b. 別序(發起序) : 有別於他經 的發起因緣   

   

   

法會因由分第一

       

1. 證信序

如是我聞 , 一時佛在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 : 1. 指這部金剛經 

       2. 順從 

       3. 顯真如實相之妙理  1. 觀照般若 是智慧之智 

                            2. 實相般若是 所觀照理體之理 

                            理智不二 叫理智如如 為 如  

                            如如不動  為 如 

                            3. 文字般若 為 是  , 以上 已顯 三般若之理 

我聞 : 阿難尊者 自稱 我聞 , 從佛所聞  

  1. 信成就 : 如是 , 有信心 

  2. 聞成就 : 我聞 , 聽經聞法 

  3. 時成就 : 講經說法的時間 , 成就法會 

一時 : 師資道合 說聽究竟 , 資 - 學生 

  4. 主成就 : 法會說法的主人  

佛 : 佛陀 覺者 , 三覺 :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5. 處成就 : 講經的場所 

釋迦佛 說法 49年 , 在 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 說法 25年 

舍衛國 : 印度中部大國 ,聞物豐德 - 波斯匿王 的京都 

須達多 : 眾人尊稱他 給孤獨長者 , 舍衛國大臣 富而好施  

         為請佛來講法 , 跟祈陀太子 用黃金鋪滿地 購買的園子 , 太子布施 園子上的樹 , 

         兩人合力 供養佛來 講法 , 提供 千二百五十人等 住宿 及 聽法場所  

         祈陀 是 戰勝之意 , 為太子取名 紀念 波斯匿王戰勝歸國 

  6. 眾成就 : 千二百五十人 , 表示大眾聽經  

大比丘 : 梵語  1.怖魔 - 魔王心驚 2.乞士 - 乞食的讀書人 3.破惡 - 了生死 出三界 

眾 : 僧 , 和合眾 1. 理和 : 和而不爭 

                 2. 事和 : 六和僧 , 身 : 身和同住 , 口 : 口和無諍 

                                    意 : 意和同悅 , 戒 : 戒和同修 

                                    見 : 見和同解 , 利 : 利和同均   

千二百五十人 : 優樓頻羅 500弟子 , 弟 伽耶迦葉 250弟子 , 弟 那提迦葉 250弟子 

               舍利弗  100弟子 , 目犍連  100弟子 , 耶舍長者子 50友。 

常隨眾 : 佛之侍者 

   

12/6     

   

  

2. 發起序   

爾時世尊食時 , 著衣持缽 , 入舍衛大城乞食 , 於其城中 , 次第乞已 , 

還至本處 , 飯食訖 , 收衣缽 , 洗足已 , 敷座而座。

   

佛的 十德號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世尊 : 世出世間之所尊 , 超越 六道凡夫 , 三乘聖人 - 聲聞 緣覺 菩薩 

食時 : 1. 丑 寅 卯 : 天上眾生吃飯時  

       2. 辰 巳 午 : 人吃飯時 

       3. 未 申 酉 : 畜生吃飯時

       4. 戌 亥 子 : 鬼神吃飯時   

比丘吃飯時 : 日不過中 , 不超過中午 

佛 : 提倡 托缽化飯 , 挨戶去乞取 , 不許穿鞋 (除非 地會把腳刺破流血) 

第一 : 要持戒  , 食時 著衣持缽 乞食 次第乞 洗足 , 持戒的相不著  

第二 : 要修定  , 敷座而坐                       , 入定的相不著 

第三 : 開智慧  , 正宗分 發起般若智慧 

 

發起序 : 佛 以身教 , 以身作則的修行 , 且 不著相 , 妄心就不起 , 

         安住真心 降伏妄心 之法 , 此謂 離言般若 ,

         也是 顯實相般若的理體 , 顯觀照般若的妙用 , 亦是文字般若   

         無住而住才是真安住 , 不降而降才是真降伏 

正宗分 : 依言般若 , 須菩提 開始請問  

   

12/7     

    

    

善現啟請分第二

  

正宗分 第一大科 略明降住生信分 從第二分 至 第八分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 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 梵語名 : 1. 空生 : 出生時 家中財寶不見了 

                2. 善吉 : 看相說 他是最吉祥的孩子 

                3. 善現 : 過七天 財寶又回來了  

1. 他是般若會上 , 解悟空理第一的尊者 

2. 法會上 釋迦佛叫他 轉教菩薩 , 代表佛說法 

3. 本位是 青龍陀如來 , 一佛出世 千佛護持 , 都現 弟子身   

   

見佛之禮 , 印度人習俗 ,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方便久跪) 

合掌恭敬 , 表示恭敬來請法 

而白佛言 , 上白: 下對上 ,  下告: 上對下 

金剛經 位於 大般若經 六百卷 的 570卷 , 

一開頭 佛就用 日常生活 , 以實相般若的本體 , 觀照般若的妙用 , 

須菩提開悟 , 故歎曰 : 希有世尊  

如來 : 1. 佛的 十種德號 

       2. 乘如寶道來成正覺 - 應化身佛 

       3. 如來者 無所從來一無所去 故名如來 - 應化身如來 

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善巧方便 是希有之善 加護(加被)弟子 委付叮囑弟子      

   

世尊 ,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云何應住 ? 云何降伏其心 ?     

   

阿耨多羅 三藐 三菩提 : 佛三覺圓滿 堪稱 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     正等 正覺   

發 無上正等正覺 之心 : 1. 上根 - 聽經悟道就發 

                       2. 中根 - 過一段時間才發 

                       3. 下根 - 勉強還是要發 

善男子善女人 : 已發 無上正等正覺 之心 - 發菩提心 ,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要使真心安住 , 必先降伏這妄想心      

  

佛言 :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 善付囑諸菩薩。      

   

佛叫 須菩提 , 叫當機者 , 就是叫我們 要注意聽 

向佛學習 , 佛的說法 , 佛的行持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佛為汝說 即是為大眾說 

諦聽 : 1.真實之義 發真實心來聽 端視

       2.審思之義 要詳審思惟來聽  

錯誤的聽經態度 : 1. 以生滅心 - 妄想之心 

                 2. 以緣心 - 攀緣六塵的心 

                 3. 以旋心 - 旋轉的心 , 故不能開悟 

正確的聽經態度 : 1. 端視如渴飲 - 端坐正視說法者 , 求法心很渴望 

                 2. 一心入於語義中 - 一心放在說法中 , 不可打妄想 

                 3. 踴躍聞法生歡喜 - 樂於聽法 開悟生出喜法樂法之心 

這就是 說法之人 應該去說的對象 。

   

12/8      

  

 

如是... 如是... 

1. 生佛一如 莫不皆是 : 在佛不增 在凡不減 , 眾生與佛 都是一個真如實相 

                       真心自然安住 妄心自然降伏 。

2. 當知就在日用尋常生活中用功 , 生活中皆不著相 , 真心安住 妄心不起 。

3. 要開啟後文 , 上根已開悟 , 中根也開悟了 , 接下來的金剛經

   就是為法會中的下根來開示 。 

   

唯然 世尊 願樂欲聞      

   

是的 , 世尊 , 我很想聽 

悟 :  1. 須菩提 , 淺的已悟 , 還有深的 , 也想悟 

      2. 須菩提雖已悟 , 但代大眾說 , 很想要聽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真心不能安住 就因妄心不能降伏 , 故先說 如何降伏其心    

菩薩 : 菩提薩埵 , 覺有情 , 上求佛道(覺道) 下化有情 , 自他兩利 

       權教大乘 - 發大乘心 

       始教的菩薩  

摩訶薩 : 摩訶 , 大 - 即 大菩薩                               

         實教大乘 - 發最上乘心 

         終教 頓教 圓教 的菩薩 

如是 : 指法之辭 , 指下文 , 前文 都是 離言般若 , 之後 就是 依言般若 ,

       開始說金剛經了。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 非無想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三界以內眾生 共分十大類    

我皆令入 - 發心 度所有眾生 都證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佛讚嘆 這是 菩薩摩訶薩 的發心 

我 - 佛 代他們的自稱 

涅槃 - 圓滿寂滅 ,  

大乘的 無餘涅槃 - 斷 四惑 : 見惑 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 了脫生死 : 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   

     

12/9      

   

   

大乘 的涅槃 - 圓寂 

小乘 的涅槃 - 滅度 

但 經文中的 滅度 - 而滅度之 , 是指 大乘的滅度 , 滅除煩惱 度脫生死 

學大乘佛法 , 第一 要發菩提心 , 以下經文 就是所發的 菩提心 , 這是成佛的正因。

   經文 :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 .........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四弘誓願 第一條 : 眾生無邊誓願度 , 先度有緣的眾生 , 先發大願 才有成佛之因。

印度的數目 形容很大 - 無量數 , 無數 , 無邊數 

降心的方法 -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不可存 有度眾生 的心 , 妄想心 

1. 眾生性空故 : 眾生是緣起 , 緣起所以性空 , 本來就沒有眾生 

2. 生佛同體故 : 諸佛成了佛 , 親證真如實相 , 人人本具的真如實相理體 

                在佛不增 在生不滅 

佛說法 四十年 , 說到金剛經 , 妄心 , 度眾生的妄想心 , 若降伏他 , 即可成佛 

離相度生 - 度眾生 要離眾生相 , 即可降伏其心 

彌勒菩薩 以偈頌解釋金剛經 四種大乘心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利益深心住 - 依解起行 , 實際來作 得到利益 安住深心 - 真如實相的心 

     此乘功德滿 - 實教大乘 不著眾生相 才能功德圓滿 

1. 廣大心 :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 ......... , 若非有想 非無想。』 

2. 第一心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3. 長遠心 :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4. 不顛倒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離相度生 , 最為重要 

 

12/10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上的我相 , 就是這四種相合起來 , 

這是最高的我執我相 , 勸人發菩提心, 要度眾生 , 我相就起來了 

我相 : 能度眾生的相 

人相 : 被度的相 

眾生相 : 對眾生說的種種法 , 差別相 

壽者相 : 執著壽命的命根相

若天天著度眾生說法的 , 就不是菩薩 , 不能成佛 

所以 度眾生 , 也要有清淨心 , 了解 實無眾生可度的最高道理 。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妙行 : 修大乘的行門 , 是不可思議的行門 

復次 : 重複 次第 , 上一分 說 降心之方 , 這一分 說 住心之方 

無住行施 : 行布施而不住相 

住 : 執著 

先破我執 , 後破法執 : 我執 - 執著於四相 , 法執 -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財布施 - 色塵 

法布施 - 法塵 , 色聲香味觸法 

無畏施 - 六塵 

以上為 世間法 , 

出世間法 , 若執著 還是法塵 

六度萬行 - 六度開為萬行 

法布施 - 六度 , 萬行 

1. 財布施 - 攝布施度 

2. 無畏布施 - 攝持戒度 , 忍辱度 

3. 法布施 - 攝精進度 , 禪定度 , 般若度  

佛說 : 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 

   

12/19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你要發心做菩薩,就是於一切法皆不住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這是佛為初發大乘心,初發布施心的人而說, 教我們不要怕落了空。 

若不住相布施, 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用十方虛空來比喻 , 東南西北 , 四維 是 東南 西南 東北 西北 , 上下 

十方虛空 , 就是不可思量。

初發大乘心的人 , 若著福德相 , 還是著相 , 所以要不住相布施。

前有 離相度生 , 這裡要 無住布施 , 

金剛經講的空 是真空 , 真空即妙有。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教 就是佛的言教, 前問 : 云何安住?

教你 無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 

所以要依教奉行。   

   

12/20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無住布施 : 1. 上施諸佛 - 上供養諸佛  2. 下施眾生 

想證得佛果 , 是法身佛果 

不是 1. 應化身佛果 - 應凡夫二乘之機 變化示現 , 無常之法

     2. 報身佛 - 應十地菩薩之機 變化視線 , 虛妄之相 

身相 : 丈六金身 三十二相 

如來 : 法身如來 

如來所說身相 , 即非身相 : 法身實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學佛之人 , 最難破的就是佛相 法相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 要離一切相 , 應化身佛 報身佛 。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非相 就是空 , 金剛經 : 諸相非相    心經 : 諸法空相   

真空 - 諸相非相 

妙有 - 即見如來 : 法身如來 

新眼疏 :  法身 - 水 , 報身 - 水上起的光 , 應化身 - 光中所現的影子 

一切法皆是佛法 , 三身 皆是法身 

佛的法身 遍布一切 , 包含 報身 應化身 , 若見諸相非相 , 即見如來 

若執著 報身 應化身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真空不空即是妙有 , 妙有不有即是真空 

   

道源法師 - 

第三分 : 離相度生 - 發大願 

第四分 : 無住行施 - 立大行 

第五分 :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證大果 

第六分 : 生清淨信仰心 - 生大信 

   

12/21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正信 : 不偏於空 , 不偏於有 

頗有 : 不敢說沒有 , 又恐怕沒有 

言說 : 如來在世時說的法

章句 : 已結集經藏 

得聞 第三分-離相度生 , 第四分-無住行施 , 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能生起真實信心嗎?   

   

佛告須菩:莫作是說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如來的法運 一萬二千年, 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萬年。

正法 : 像如來在世時一樣興盛 

像法 : 佛法仍很興盛 , 像正法 , 但不是正法 

末法 : 佛法垂末了 

   

如來法運細分每五百歲 :  

正法 : 

1. 解說堅固時期 - 釋迦佛弟子了生拖死得解脫 

2. 禪定堅固時期 - 佛弟子修道如來的大定 

像法 : 

3.多聞堅固時期 - 佛弟子出大法師 , 講經說法 研究註解 三藏十二部 

                 佛法進入中國 , 大法師建立八大宗派 

4.塔寺堅固時期 - 佛弟子求福報 , 修塔修寺 越修越大 高大壯觀 

末法 : 

5.鬥諍堅固時期 - 佛弟子互相鬥諍 嫉妒 障礙 造口業 

中國佛教史 都超過三千年 , 已過第六個五百歲 。

後五百歲 : 指一萬兩千年的最後五百歲 , 佛弟子 仍能生信心。 

   

持戒修福    

1. 持戒 - 止惡生定 ,  修福 - 生善攝福 , 行布施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 福能攝慧 , 慧不能攝福 

2. 持戒修福 是大乘的基礎 , 般若法門才是 大乘的究竟 , 才能生起真實信心。 

3. 不持戒修福的兩種人 

   1. 文人學士 : 研究般若經 口能解說 手能寫論文 , 但喝酒吃肉 , 是口頭禪 

   2. 修行人 : 未持戒修福 偏執空理 - 惡取空 , 豁達空 , 莽撞漢 , 落入因果 

   

12/22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

種諸善根。    

 

這個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對於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實信心。  

但他著相持戒修福。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是頓超,也叫頓超法門。 

乃至一念之間生起了清淨的信心,諸佛就完全知道。 

怕執著於 生信,改為 信。  

淨信 - 諸法空相 , 若見諸相非相 , 中道信心 , 實相般若的信心 , 

       生中道智慧 , 生觀照般若 , 相應實相般若 , 跟諸佛相通。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一念生淨信的眾生,空掉執著 

1. 我執 - 四相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2. 法執 - 無法相 證得法空 

3. 空執 - 亦無非法相 空空 俱空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心裡起個相,譬如起個弘揚大乘佛法的相,四相就生起 , 就是我執四相。   

若執著一切法都是實有 , 四相又生起 , 就是法執四相。   

   

12/23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我執 , 法執 都空掉了 , 若又起 俱空的執著 , 生起空執四相 ,

所以心又不清淨了。

所以 不應取 我等四相 , 即法等四相 , 

當然也不應取 空執四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要過煩惱河 , 渡生死海 , 就要靠如來說的法門 , 

渡河需用筏 , 到岸不需船。    

有斷煩惱 , 了生死功能的法 , 都要捨了 , 

更何況 沒有直接功能的 非法 , 就是二空 - 我空 , 法空    

更應捨去。   

   

12/24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佛自問我證得菩提果有所得嗎?    

         我天天說法度種,有說法嗎?   

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若有一點點執著,那就是障礙。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回答:以我所領悟到佛說甚深義理,    

    沒有一個定法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也沒用一個定法來度眾生。   

如來說法是 應機逗教 - 觀機逗教 應病施藥 。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所說,皆為隨順眾生的機宜方便引度,故不可執著 ,

不說死板板的文句,非有法,也非空法,遠離空有兩邊,會歸中道。

為何呢?一切三賢十聖的菩薩,都是依著無為法而修,

在未證得圓滿之前,必有差別相,但這差別即是無差別。   

   

12/25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 - 小千 , 中千 , 大千 

    小世界 - 佛經指世界的最小單位 , 須彌山為中心 , 

             環繞四大部洲 , 太陽 及月亮。 

    小千世界 - 合起一千個小世界 

    中千世界 - 合起一千個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 - 合起一千個中千世界   

七寶 : 金 銀 琉璃 玻璃 硨磲 赤珠 瑪瑙 

須菩提 自答 自問 自答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 世間法的福的是著相的,是有限的, 

   福德的本性是無相的,是無限的。 

  

兩種斷句及解釋 

1.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 以此之故,如來,我才說福德多 (新眼疏 的斷句解釋) 

2.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 就是如來你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段經文 前頭可加 佛言: 或加 須菩提! 比較通順 

於此經中 - 指 金剛經 目前已說的前八分 , 不是指 全本金剛經 ,

           因後面還未講到 

受持 - 受 : 領納於心 , 持 : 憶念不忘 

  

較量福德 - 全部金剛經的道理 

這個人領受行持金剛經 , 不論全部或少到僅一句經文 , 

    又可利他 , 為他人解說 不論全部或少到僅一句經文 , 

    這個福德 遠勝過 前面布施 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人。 

後面 24分金剛經 繼續解說 降伏妄心 安住真心    

四句偈 - 偈頌 , 指 無押韻的 五字 或 七字一句 , 這是指 中文佛經 

印度的偈 - 三十二字為一偈 , 此指長行文的偈 , 意思是一小段經文 

一切諸佛所得的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也是從金剛經 文字般若 所生出來的。

信為道源功德母 - 生起清淨的信心 就是佛道的源 及 一切功德之母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有 - 是妙有 

佛說的 有佛 有法 , 即非佛法 , 因佛沒有著相 

二諦 - 俗諦 : 佛從此經出 有佛的相 菩提法的相 

       真諦 : 離一切相 一切皆空 即非佛 即非法 

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捨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

   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  

三諦 - 三句頭 ,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12/26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相就是實相,這個實相是無相的,降心之法必須離相,

第三分 度生要離相,這分講述 得四果位都要離相。

第二大科 推廣降住開解分 從第9分 至 第16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 - 意思是 入流,預流 ,已入聖人之流。了脫生死,出三界叫聖人。

小乘有四果位,須陀洹是初果。     

證初果的須陀洹,是否會起這個念頭,我證了初果了。 

須陀洹已入聖人之流,但他不入六塵境界,因他對六塵不起分別,  

所以他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 - 意思是一來果,就是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

         就可超出欲界,而證得三果。   

證得二果的斯陀含,是否會起這個念頭,我證了二果了。   

斯陀含名叫一來果,但他沒有起往來之相, 

所以他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阿那含 - 意思是不再來,不還果,已不來欲界受生。   

證得三果的阿那含,是否會起這個念頭,我證了三果了。   

阿那含名叫不還果,但他沒有起不來之相, 

所以他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 - 意思是  1. 殺賊 : 殺掉煩惱賊 

                 2. 應供 : 應受人天供養,給眾生種福田 

                 3. 無生 : 了脫三界以內的生死 

阿羅漢道 - 佛讚歎這究竟之四果,故稱之為道。

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是否會起這個念頭,我證了四果了。 

他證得的是無生法,哪有個法名叫阿羅漢。 

若阿羅漢起這念頭,我得阿羅漢道,起了我執四相,怎能證四果呢。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用自己作證明。   

無諍 - 不起諍,修成無諍之心。 

三昧 - 正定 : 入了無受的正定 , 正受 : 不受一切諸受 

人中 - 得無諍三昧的人 , 此指非凡人 

阿羅漢 都是離欲的。 

我已經離欲,所以不起這念頭,我證了阿羅漢果。 

阿蘭那 - 無諠 寂靜 

我若有此念頭,世尊就不會讚嘆我是樂阿蘭那行者。

就是因我不著阿蘭那行的相,世尊才說我是樂阿蘭那行。   

不作是念 , 實無所行 , 都是離相 , 不著相。   

   

12/27     

   

   

莊嚴淨土分第十  

   

心能無住,就是真心安住。

此分講 a. 修因無住 : 1. 得記無住  2. 嚴土無住 

       b. 得果無住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公案 : 布髮掩泥 

  釋迦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到二大阿僧祇劫,

名叫善慧菩薩(童子),他是八地菩薩,聽說然燈佛要來,

立刻用布施來的500金想去買珍貴青蓮花來供佛,

宮女看他的誠心,就送他5枝,也託他代供2枝,

善慧童子在路旁迎接佛駕時,脫下衣服掩蓋地上汙泥,

但還不夠,再加上頭髮才鋪滿,請佛踏過他,以免受汙染。 

    

公案 : 然燈佛給釋迦授記成佛 

  善慧童子發願以身心供養佛,消除業障,然燈佛滿他的願,

善慧童子立刻踴躍歡喜,即大歡喜,然燈佛此時給他授記:

『你從今日起,再過91劫,就成佛,名叫釋迦牟尼佛』。  

   

須菩提是解空第一,徹悟了我空、法空之理。   

佛問須菩提:你以為如何?然燈佛授我成佛之記,

我是否有得到成佛之法呢? 

須菩提回答:佛並沒有得到成佛之法。

若是於法有所得,就會著四相,就不可能成佛。

所以證明佛在得授記成佛時,沒有住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再問須菩提,要你們廣修六度,莊嚴自己的佛土,

這個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菩薩莊嚴佛土,他沒有莊嚴, 

須菩提已悟到三諦甚深的道理, 

莊嚴佛土是假諦,世俗諦,這個假相是有的,

但他也是空諦,是不住莊嚴之相,

會歸中道就是非空非假,空不礙假的去任運莊嚴佛土,

廣修六度萬行,但心不著相,就是會歸中道第一義諦。   

二諦 - 對大乘人說法 

三諦 - 對最上乘人說法   

   

12/28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在此作總結 : 住心無住的道理。  

發大乘者 及 發最上乘者,應該這樣生起清淨心,

不應被六塵所染著,不住世間六塵境界,

心安住在無所住中,這個心才清淨。

修頓超法門,一念清淨心,就與實相般若相應。 

金剛經的經心 - 核心,就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公案 - 禪宗六祖惠能 

南頓北漸 - 惠能大師 南方傳 頓超法門 - 參禪 參話頭 

           神秀大師 北方傳 漸禪 - 坐禪  

中國頓教禪宗 由惠能大師 發揚光大

   - 就是由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裡出來。 

賣柴的年輕人在路邊窗外聽居士誦金剛經,

聽到『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文字般若 及 觀照般若 而開悟了。 

居士介紹他去黃梅親近五祖弘忍大師  

五祖問他『你從哪裡來?』『我住在嶺南』『原來是獠子』

惠能答『請問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嗎?』

五祖要傳衣缽了,要弟子寫偈子,

教授和尚神秀: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 半夜傳衣缽給六祖惠能,叫他立刻遠走,以免遭害。  

     

參話頭 

會武藝的惠明去追六祖,想搶衣缽,六祖放衣缽於路旁石上,

惠明竟然無法拿起,立刻悔悟:『盧行者啊!我叫惠明,

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 

惠能大師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指我們的真如妙性,佛性。

這就是六祖開了參話頭的法門,禪宗的參話頭之始,參禪法門之開端, 

話頭:『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12/29   

   

   

參禪是全憑心地用功。

話頭:『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見性,

依金剛經:『如何是我的實相般若?』 

參的時候是 觀照般若

唸文字時是 文字般若 

話頭:『父母未生我之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 

六祖分別惠明上座後,躲獵人隊15年,

到了廣東,才正式出家,大轉法輪,

中國頓教禪宗就從六祖開始大興於中國, 

六祖從五祖那裡印證出來,

傳成了祖師衣缽,

他開悟的起源,就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這是金剛經的經眼,經心。  

應無所住 而生出清淨心,

第四分 妙行無住 ,心無所住,還是要去行 六度萬行 - 包含布施。

  就是不要著相。

修行 就全在修我們的心,心修清淨了,就是真心。   

第六分 正信希有 叫我們要信解,有信心才開悟,

  這信心就是清淨心,淨信。

不偏於有 - 執著有 落入常見  

不偏於空 - 執著空 落入斷滅空  

無所住,才叫做中道第一義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彌 - 妙高 

身如須彌山王 - 報身,有數字,不叫甚大。

非身 - 法身,無相之身,沒有數字,無可限量。

得到法身,就是證得佛果,但仍不可住相,否則又落入報身,非大身。   

   

12/30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 

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恆河 - 印度的大河,意思是 天堂來,

       源頭從雪山下來的。  

釋迦佛常在恆河兩岸說法,常用恆河沙譬喻數目極大。

須菩提,如用恆河中所有沙數來作比喻,

以一粒沙比作一條恆河,那所有恆河內的沙數多不多呢?

須菩提答:非常多,世尊!以一沙為一恆河,恆河數就已經很多,

更何況所有恆河裡面的所有沙數。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以一粒沙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用滿恆河沙數 

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得到的福德多嗎?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訴須菩提,若人受持讀誦金剛經,或一小段經文,

為他人解說,他所得的福德遠超過前面布施的人。    

財布施的福德 - 有漏的福德相 

法布施的福德 - 無漏的功德法性,無盡的實相智慧功德     

第八分 較量福德 , 第十一分 較量福德 

   

12/31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佛又說:須菩提,你若能隨緣讀誦、解說金剛經,

甚至僅一小段經文,你所在之處,一切世間三善道 - 

天、人、阿修羅,都應恭敬禮拜,如供養佛塔、佛廟。   

此處 - 1. 受持金剛經之處  2. 解說金剛經之處 

隨說四經 -  隨說之 1.人  2.義  3.經  4.處 

一切世間 - 三界六道 , 其中 三惡道 : 畜生 惡鬼 地獄 , 不會來聽道 

供養 - 香 花 燈 塗 果 茶 食 寶 珠 衣 

塔 - 供養佛舍利子 

廟 - 供養佛像

印度 塔廟不分 , 中國 塔 廟 分家 

中國漢明帝 請印度兩高僧 迦葉摩騰 竺法蘭 , 來中國翻譯佛經 

住鴻臚寺 - 即 外交部 , 後改名 白馬寺 , 中國的塔廟 皆稱 寺。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讀誦 : 拿著經文唸 

誦經 : 背誦經文,朗誦於口 

課誦 : 作早課,誦經,非讀誦 

何況有人 能受持讀誦整部金剛經,唸整部經書,

當知這人 圓滿具足 以下三法 

1. 最上 - 法身之法 , 無漏無為法 此法離名絕相      

2. 第一 - 報身之法 , 萬德莊嚴 佛在眾聖中稱為獨尊 

3. 希有 - 化身之法 , 應化身 隨類現身 希奇少有   

 

經典所在之處 , 三寶所在之處 

1. 法寶 - 佛經傳達佛法 經典就是法身舍利 法寶 

2. 佛寶 - 即為有佛 , 如同佛寶  

3. 僧寶 - 若 : 及 , 及如來可尊重之弟子 , 就是僧寶  

   

1/1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須菩提問:這部佛經叫何名?如何奉行受持此經?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 

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有了如同金剛般堅固的般若智慧,才能到達解脫字在的彼岸。 

由憶持經名,生起般若智慧,金剛經是文字般若,

起智慧觀照,就是觀照般若,所觀照的理境,

就是實相般若。證入實相般若,就是究竟到達彼岸。 

  

二諦  

俗諦 - 佛說般若波羅密 , 有假名安立 

真諦 - 即非般若波羅密 , 因緣所生法 無有自性 當體即是空  

       

三諦  

俗諦 - 佛說般若波羅密 , 立個假名 

真諦 - 即非般若波羅密 , 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 

中諦 - 是名般若波羅密 , 即假即空 為中道第一義諦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提三問 :

1. 既然是假名,又何必要說?         

佛問須菩提: 如你執著於佛說的文字名相,好像有法可說?

須菩提: 說法只是一個語言的假相,緣生相生,緣滅相滅,

        哪有如來說法之相。

我們所要攝取的說法中所含的妙理,而不是要執著說法之相。

因此假相,不會妨礙如來方便說法,隨機教化眾生。

當知如來說法,說即無說,無說而說,是名中諦說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提三問 :

2. 假使如來一向無所說,又如何攝受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

微塵輾轉分析,還是因緣假相,本無自體。

微塵雖是假名,仍不妨礙由因緣假相,暫時現起的幻有。    

如鏡無心,緣來現相,緣去不留影。    

如來在三千大千世界攝化眾生,能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沒有住著世界之相,

所以佛隨緣度化有緣人。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是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提三問 :

3. 假如沒有世界,佛要在哪裡現相成佛度眾生?

如來依著世界的依報所現的三十二相的正報,

是否無所依著?    

須菩提: 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要離相,才可得見如來法身。   

二諦 

俗諦 - 如來三十二相 是因緣生法,終歸假相出沒。

真諦 - 離相 無住 無相法身的般若空慧,但有其名相之影。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較量福德 

身命布施比七寶布施更難,因命僅一條,只可布施一次。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 表示生生世世中,都發心以身命布施,

此等人是已悟到般若甚深之理,才可能布施身命。

而受持金剛經,為他人解說的功德,更勝過布施身命的人。    

     

1/2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小乘 : 淺的經典    

權教 - 方便教 權謀之教 , 權教大乘 : 深的經典 

實教 - 真實教 真實究竟之教 , 實教大乘 : 甚深經典 (金剛經)   

深解義趣 - 大開圓解 大徹大悟 

           看了文字般若 起了觀照般若 ,證入實相般若      

須菩提 : 自我證得阿羅漢果 , 得到我空的智慧眼 , 

         卻還未讀到如此深奧義理的經典。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 同第六分 - 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一念的淨信,能證得實相般若,信果圓滿。

得聞是經 - 前世修的善根 

  1. 聞慧 - 得聞是經 

  2. 思慧 - 信心清淨

  3. 修慧 - 即生實相 , 修行實相般若的法身 

福德 - 七寶布施 身命布施,培養福報  

功德 - 用功修行,般若智慧的成就  

實相,是真實之相,不是虛妄之相, 

   實相般若是真如妙住,真空理體之相,

   如來為了撿別不是虛妄之相,故取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後五百歲 - 末法時代,最後的5百年 

有善根的眾生,能讀誦金剛經,深信不疑,解悟義理,

   受持義理,則他也能得第一希有功德。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人信心清淨,解悟義理,捨離我等四相的執著,  

因我等四相在真諦法上,當體都是空的。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 同 第五分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的心)                         (佛的心)

如是如是 - 禪宗 以心印心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若有善根的眾生,讀誦金剛經,對於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

不起驚駭、不恐怖、不畏懼,相信接受,這眾生也是極為稀有的。    

   

1/3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證,使之成為無漏的成佛之因,

這就是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也是名假設施,法假設施,引導前五度,

趣入實相般若的修證,實相般若是無生境界,

非取相證得,所以第一波羅蜜也不應取相住著,

故說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這樣一來就名副其實。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 世俗諦 有忍辱的相    

即非忍辱波羅蜜 - 真諦 忍辱之法是因緣所生 無有自性 當體即空 

                 不應執著忍辱度       

是名忍辱波羅蜜 - 中道第一義諦 三體輪空 即空 即假 即中的忍辱度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歌利王 - 意為 極惡之王 

佛在過去世是一年輕修行者,被歌利王節節支解,  

但他遠離我執四相,所以被支解時仍沒生瞋恨心,

反而發誓願: 若為清白,被割之體會立刻復原,

同時來世成佛時,願首先度歌利王,

果然修行者立刻復原,後來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

歌利王就是其中的憍陳如。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佛在前生前世時,也有修忍辱度,同樣遠離我執四相,

當時世人尊稱他為忍辱仙人,當時佛尚未出世。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菩薩要離我執四相、法執四相、空執四相,

去行正覺的六度萬行,同時不攀緣六塵,   

應生無所住心 - 同 第十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經心 經眼 

   應生無所執著的清淨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若有妄想心,就不能使真心安住在 

    無礙自在的無住本位。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所以佛說菩薩心應超越凡夫的住相布施,

同 第四分 不住相布施,菩薩不執著這個布施相,

也包含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1/4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必行布施,

以財施、法施、無畏施,不行布施,就不利益眾生,   

若住相布施,所發菩提心就不會廣大長遠,   

而且對眾生會起分別心,有憎愛瞋惡心, 

反而結下來生來世之惡緣。 

因為一切相,緣生緣滅,當體即空,故即是非相, 

而眾生相正是一切相的一種,從因緣而起,

故即非眾生,所以不要執著這假相的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第十一分 我今實言告汝,如來有五種殊勝清淨語業,    

真語者–真而不妄,實語者–實而不虛,    

如語者–如所證而說,不誑語者–沒有欺騙眾生, 

不異語者–不自相矛盾。 

如來所證得的法,不住有、也不住空。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心住於布施法上,就著了布施相,必生我等四相,    

只成為有漏的福報。譬如有人進入黑暗住相的房,,   

想取種種無漏的珍寶,但不能看見。 

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的無住修行者, 

內有智慧光明,明照心地,一切無漏功德, 

都了然在般若心中。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在末法時代,有善根的人,能夠受持金剛經義理,   

讀誦經文,如來是得大智慧的人, 

心能知道你,眼能見到你, 

此人必得無量無邊的功德。 

   

1/5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有善根的男女,每日早晨中午晚上皆以身命布施,

如此百千萬億劫之久,此福德難以計算。

若有人得聞金剛經,生清淨心,深信不疑,

則福德還超過前者。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法華經 法師品 : 五種法師 1. 書寫–抄寫流通經典,今天就是發心印經流通 

      藝術家精美鈔經,也能引導眾生閱讀聞經。          

   2. 受持  3. 讀經  4. 誦經  5. 解說    

若人能書寫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解說,

如此利己利他,此福德又更殊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重點就是 金剛經有無限量的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是真正修成佛的因。

一切行持都將隨發心而起修。心生則種種法生。

佛陀一代演教: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權教大乘,始教所攝,始教:1.空宗–般若空宗 2.相宗 

金剛經屬於般若部,對始教空宗所說。

實教大乘–為發最上乘者說,通於終教,頓教,圓教。 

二諦–為發大乘者說 

三諦–為發最上乘者說 

金剛經最高深道理講到頓教 

中國禪宗祖師,四祖傳五祖,五祖傳六祖,

  皆用金剛經印心,此為頓教禪宗。 

中道第一義諦修行之法–金剛經 密通圓教    

佛的好弟子: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荷擔如來家業–利生 弘法,引導眾生,趣入成佛  

樂小法者:小乘的聲聞、圓覺,空掉我執四相,

          未空法執四相,不聽聞金剛經,

          不發心弘法利生。 

我執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心外的境界相 

我見四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心內的執著相,

   更深一層的執著(第17分 說明),

   深解義趣之後,再次降伏其心。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只要有金剛經的處所,就如同存放如來舍利寶塔,

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應恭敬供養,   

禮拜,讚歎,繞塔。    

金剛經是演說般若波羅蜜的法門,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供養此經,就有無限量的功德。    

   

1/6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罪業:身口意三業起惡行,所造之業 

業:無為業–三界外 

    有為業–三界內  : 1. 不動業 –上二界 修 四禪八定

                       2. 善業 - 欲界 

                       3. 惡業 - 欲界 ,即 罪業 

墮三惡道–地獄 惡鬼 畜生 

因有 善因善果,故 重罪輕報 

為人輕賤–處於很多被辱的境界

今世人輕賤–逆境的善知識,佛說 提婆達多 是成就佛修忍辱道的善知識   

當來要得到 無上正等正覺之果,先得菩提法,依法修行,再得菩提果。

自利利他中,增加有為之福 及 無為之福。

沒有福報,求不到智慧。

道源長老 在台講金剛經 十三遍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祈劫,於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 

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 

    

佛引自己因位時的行持,所得功德,比較受持讀誦金剛經,

阿僧祈劫:是很長劫數的時間    

那由他:億

得值:遇到了 

無空過者:沒有空過一尊佛,未供養承事 

我所得供養諸佛的100分功德,也不及 

持誦金剛經功德的一分,乃至算術都無法顯示的

無量功德。 

較量功德三: 1. 七寶布施  2. 身命布施  3. 供養諸佛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具說:完全具足說出 

我若完全具足說出,有的人變高狂知見,惑亂字心,

或多疑而不信。  

多疑不能成事,疑則不信、信則不疑。

不可思議:不可心思 言議 

學習佛法,最重要 信才能入,才能做到。 

    

1/7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 從第17分 至 第24分  

   

第一大科 依文解義 生起信心 第2分 ~ 第8分 

第二大科 深解義趣 開解     第9分 ~ 第16分

第三大科 依悟起修          第17分 ~ 第24分  

   

第二分 善男子善女人–凡夫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初學發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心外的境界相 我執四相  

   

第17分 善男子善女人–開悟 深解義趣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要修行 要證果之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心內的執著相 我見四相 

  

中國頓覺禪宗 用功修行 過三關 

1. 破初關 破本參 解悟 悟到佛的本信 悟到本來面目

2. 破二關 重關 

3. 破末後牢關  

未開悟,就求修行–盲修瞎鍊 

只走到中途,就以為到達–得少為足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依著你發菩提心願而生起的心,

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去廣度一切眾生,

把一切眾生都度成佛了,而沒有一眾生實在得滅度,

 

第3分 無眾生得滅度者–空掉眾生相  

   

第17分 無有一眾生滅度者–空掉內心相: 

        勿執著這眾生為我所滅度 

 

即非菩薩:  

凡夫–執著 我等四相      執著 我是能發菩提心者 

二乘人–已空掉 我執四相  執著 有一個菩提法為我所發 

菩薩–空掉 法執四相    

     

一切法當體即空: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當體即空,空無自性

一切法都要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佛在第10分 引用然燈佛授記公案,此再度引證 

第10分 沒有一個得的菩提法–心外之相 

   空掉 菩提法 

第17分 沒有得菩提法的心相–內心之相 

   空掉 發菩提心的人–也空掉 心外所得之法 

   空掉 內心能得之相–也空掉 能得之人 

這就是 一切法空。    

   

1/8      

   

   

須菩提!實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擔心我們:心頭仍存 有個菩提法可得

所以 再說一次: 

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假使如來有個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還說:我可成佛。 

因為當時,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才給我授記,而且說:你在九十一劫後,

就會成佛,稱號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中國話是能仁寂默

  能仁–慈悲一切眾生 ,寂默–寂靜而不著相 

  即 悲智雙運–如來用悲智雙輪,去普度一切眾生

  空有不二–寂默是空:真空, 能仁是有:妙有     

            真空–妙有不有 , 妙有–真空不空 

如來沒有著發菩提心的相,我執已空,法執也空,

沒有能所分別,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

如來已修到八地菩薩位。

 

小乘證初果位:我執不起,小乘聖人 

初地菩薩:法執的分別心不起,能深解義趣。 

   我執、法執皆不起,大乘行者,大乘聖人

從此用功修行斷 我、法二執,斷到八地,

到達無功用行之位,才可被授記。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者,即是諸法中,如如不動義。

如來的法身於一切法裡面,如如不動,是真如理體。

真如: 1. 隨緣義 一切法都依他隨緣而生起 , 如 種種造型金飾  

       2. 不動義 真如本體,永遠不變動 ,   如 金子的本質不變    

若有人言–指權教大乘菩薩,學大乘法,但他著相,

          認為 如來有所得 

佛再次告訴須菩提,   

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十七分 佛要講最上乘法,講解實教大乘的道理,

去除我們的 偷心,貪心–貪圖 有個菩提法可得。

必須去除 我執的分別心,法執的分別心,

如此永遠不會被授成佛之記。    

 

1/9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如來所得的菩提法,在菩提法中是無實無虛, 

菩提法–無實無虛 平等真如之理 實相之理 真如理體

=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心經)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法無實

了解 虛假 的假相,才能悟到 真如理體 的真相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法身如來 諸法如義 ,

一切法 都是如來的法身。

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無虛 

法執 空了 –一切法,皆是佛法,真空 妙有 ,

一真法界 真如實相 一切法 真空妙有 。

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無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法無實   

一切法從因緣所生,無有自性,則當體即空即有即中道,   

所以 是名佛所說一切法真實相,

這個即空即有的道理,就是中道第一義諦。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用人身長大來做譬喻,須菩提立刻回答,

人身長大是一個假相,即非大身是假名大身,

大身相就是報身佛,第十分佛已說過非身,是名大身。

報身佛的相,為地上菩薩而示現,到了成佛,

就沒有第二個身相,所以佛與佛,不會相見。    

非大身就是法身,才是叫真大身。   

感果離相–化身佛的相不可執著,報身佛的相不可執著,

才能證得法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要把前面所說的道理,會歸中道,

這樣你才叫做菩薩。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你口說或心想:我應度一切眾生,使他們滅度,   

這樣,你就不能稱為菩薩。    

佛說:你有我等四相的執著,就不是菩薩。   

行菩薩道的菩薩,要空我執,空法執,

若還執著菩薩法,就落入我等四相中。   

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法,叫做菩薩, 

所以佛說:要當一個真實菩薩,

不能執著能度所度的法相,在修因上也要離相。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你口說或心想:我應該莊嚴佛土,   

這樣,你就不能稱為菩薩。   

佛跟權教菩薩說:修六度萬行,修諸功德,

去莊嚴成佛的因地,也是莊嚴自己的清靜佛土。     

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為自利,

這是中道第一義諦的修行法,

一切法空,六度法當體即空,

遠離我執及法執,才是中道的莊嚴。    

通達無我法者–大乘菩薩空去我執、法執,

再把它會歸中道第一義諦,

這樣才名為真實的菩薩。    

   

1/10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體:無二的實相理體 

同觀:眾生本具的實相理體,就是佛性,

      與佛本是無差異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應化身如來本是肉身,當然有肉眼,

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   

世尊有六種神通,當然有天眼,

天界眾生的眼睛,能通達無礙。   

慧眼–二乘聖人的智慧眼,能見我空之理,

第十四分須菩提: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法眼–菩薩眼,能觀一切諸法的差別相,

差別之理,事相之理,能分別清楚。   

佛眼:如來已成佛,所以有佛眼。

如來之眼,叫五眼圓明,具足五眼。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

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俗諦:世俗之諦,事相上千差萬別之諦理。

佛眼像一千個太陽,照一千種不同境界,

但光體是一個,而且相通。  

彼既丈夫,我亦爾:佛是大丈夫,成了佛,

   我們也是大丈夫,當然可成佛。

佛本有肉眼,如同我們,但他精進用功修行,

才能證得五眼,我們也該發願精進,去修證五眼。

見無定相:五眼所觀沒有一定的境界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問須菩提:我平常說法,有用恆河沙作譬喻嗎?    

須菩提:如來有用恆河沙作譬喻啊。

佛:如恆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一粒沙就是一個佛世界,

那恆河中所有的沙數,成為所有的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這樣算很多嗎?須菩提回答:非常多啊。

佛:那麼多的佛世界中,有不可思議的眾生數,

所有眾生有不可思議的心念差別,但如來都知道,

為什麼?因為眾生妄念分別的心,

都是緣生緣滅,當體即空,本非實有的非心,

佛已證到中道第一義諦,這才叫是名為心。

這個妄念心,輪轉於過去、現在、未來,

但他真正的停留處都找不到。     

三際求心,不可得: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過去心已滅,現在心不住,未來心未生,

妄緣:能緣的妄想心,所緣的虛妄境界

妄緣無:把攀緣的妄想心觀空,虛妄境界又沒了

菩提:本自具足的菩提智慧就現前,

      因妄想心的障礙已去除。

釋迦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涅槃:寂滅,煩惱斷盡,生死都寂滅。

生死跟涅槃只是對待的假相。

菩提智中生死本空,也無涅槃可得。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理上雖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仍應腳踏實地,

去修行,去證得佛果。 

   

公案–慧可大師悟道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向達磨祖師求道,

初祖:將心來與汝安–文字般若,語言相,

      寫成文字就是文字般若 

慧可:覓心了不可得–觀照般若,應用回光返照,

      尋覓自己的內心

初祖:與汝安心竟–實相般若,慧可言下大悟,

      悟到實相般若     

達磨祖師傳禪宗頓門心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公案–德山吃點心 

賣點心老婦問德山: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山:這叫作 三心不可得

老婦:這三心既然都不可得,

   你今天要買點心,你要點哪一個心呢?

德山無語,透過老婦得知龍潭禪師,

所以前去問道,

一天問道時間已晚,德山要出門返家,

禪師給他一個紙燈照明,

德山剛接手,禪師就把燈火吹滅,

立刻一片黑暗,德山當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燈火在外,只有吹滅它,心內的光才能照出來。

   

1/11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若有人,是指前面第十八分 三心不可得,

所以 無住行施的人。  

   

第四分 無住行施:住心無住,不住著心外六塵境界,   

    空掉心外之相。 

第十九分 三心不可得,空掉心內的住著, 

    空掉心內之相。 

以是因緣:以 三心不可得 為因,

    以 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為緣。     

三心不可得,所以 布施時不著布施相,

這才是 實相布施的福德,所以得福甚多。

   

第十一分 較量福德 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布施,

   不如 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因 以寶施所得的福德,是著相,有漏的福德相。

第十九分 以是因緣 三心不可得 無住布施,     

若福德有實:若布施寶是可以計算,執著福德果報,

    這是著相布施所得有漏的福德相。  

以福德無故:布施時無所執著,這是無為的法性功德,

    福德不可限量。      

 

1/12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見相無住 –不住佛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法身佛 是否可以依 具足圓滿身相的報身佛 見到呢?

具足色身:圓滿具足的報身佛 還是有個相  

即非具足色身:他還是 因緣生法 無有自性 當體即空  

是名具足色身:中諦的法身是 即空即有 非空非有 

佛,如來:都是法身佛 

具足色身:是具足圓滿身相的報身佛,

          這是釋迦佛在無量阿僧祇劫修因修來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是否可在報身佛種種差別的具足諸相之隨形好上

見到法身如來?    

具足色身:報身佛的總相

具足諸相:報身佛的別相,無量相、無量好、無量莊嚴。    

對總相不可執著,對別相也不可執著

諸相具足:圓滿具足的報身佛 還是有個相

即非具足:他還是 因緣生法 無有自性 當體即空

是名諸相具足:中諦的法身是 即空即有 非空非有 

化身佛:出世在印度國 

報身佛:為菩薩而示現說法 

法身佛:是個理體,人人本具,在自己心內,

        但被煩惱無明障蔽。

若能漏盡煩惱無明,法身自然顯現,就可成佛,證到法身。

這法身要從我們內心去發現。 

   

1/13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聞法無住 –不住法相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 

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你不要這樣說,如來有起這心念:成了佛!就應當說法,

若有人說:如來有說法,這就是在毀謗佛,

因為他不能了解我所說法的義趣。

如來說法,他不著法相,並不礙如來天天應機說法,

這才是中道第一義諦。 

釋迦佛曾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我說法49年,

沒有說到一個字。應機說法,未著文字相。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 

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 

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段經文,鳩摩羅什秦譯本上無此經文,

但後來魏譯本上有補進,因為根據

彌勒菩薩註解金剛經的偈頌本, 

與原意相合,因此加上此段經文, 

可能是原始梵文貝葉本有遺失。 

慧命:長老之意,

長老須菩提:末法時代的眾生,

聽聞這段經文,從17分~21分,

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不住佛相、不住法相,

是否能生起真實信心? 

佛說:這個能生信心的人,不是眾生凡夫,

他是菩薩摩訶薩。

但他的果報還在凡夫位,雖發了大菩提心,

仍須修行、開悟、證果、去轉凡成聖。    

佛說:為什麼?須菩提, 

眾生眾生者:指非眾生,非不眾生

非眾生:那眾生當體眾生相即空  

是名眾生:這是會歸中道的眾生   

    

1/14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得果無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須菩提深解義趣而悟道,對佛說:

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究竟是無所得的啊!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你說的對!你說的對! 

我對於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連一點點的法,都無所得,

這樣的不得而得,

才算是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15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修因無住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本來具有,

      所以平等–無實無虛 無高無下 

成了佛,就證得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 

        所以 無所得

遠離我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六度萬行   

    布施–三布施,三檀那:六度善法之首 

        財布施–救濟貧窮

        無畏施–脫離災難  

        法布施–講經說法 得佛智慧 究竟解脫 

得 就是無得,得–不捨離 修一切善法    

             無得–離我等四相,不生執著 

在不著相的智慧裡修一切善法,而得 無上正等正覺法 

世俗諦–有個善法

真諦–因緣所生 無有自性 當體即空–即非善法

中道義諦–即有即空 會歸中道–是名善法  

   

1/17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校量持福–衡量 考查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         

   

較量功德 第六次

七寶聚 的布施福德–人天有漏福德 

持經功德–無為無漏的福德,成佛的因 

          無窮無盡的解脫果報 

七寶聚–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須彌山王的七寶 

金剛經 受持讀誦 為他人解說,甚至僅一小段經文 

 

發心畢竟二不別–最初發心,畢竟成佛

                這兩心 平等無差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最初發心 很難 

                解悟 更難 

                修行 較容易–入順流水 

   

1/18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四大科:決定降住成證分 – 從第25分 ~ 第32分 

決定降心離相,住心無住,才能成就證果位。

正宗分 四大科

1. 信:但應如所教住,發起信心 

2. 解:解悟言教義理,深解義趣 

3. 行:修行,遠離一切相,降伏妄心 

             無所住,安住真心 

4. 證:果法,證得果位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你們不要這樣說,說世尊有這樣的心念,

佛就要度眾生,佛有度眾生的我執存在,

實實在在沒有眾生可度,

假若真有個眾生是如來所度,

就有了 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眾生相,

這樣如來就如同凡夫,有我等四相,

如來說有我:是依著世間法,方便度眾生而說,

即非有我:但這只是假名,如來心裡並沒有這個我執,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凡夫總以為有一個我

凡夫者:世俗諦上講,他名叫凡夫,於生死輪迴中

        不得解脫

即非凡夫:依佛法上講,若發心修行,

          斷除煩惱執著,也可成佛

是名凡夫:當體即空的假名凡夫   

   

1/19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觀相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可以身相如來不?–看見

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觀想 ㄍㄨㄢˋ 

佛開導初發心的二乘人:  

心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心就出現佛三十二相的莊嚴相,

將來我們的身相就出現三十二相,觀想就成就。  

第二十六分 佛要取消過去的教導 

須菩提回答:如佛所說,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假使你執著三十二相就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

那轉輪聖王不就成如來了。

須菩提:如我解佛所說的義理,不應當執著三十二相就是如來。

轉輪聖王–以十善法教化四大部洲的人民, 

          是人間有福報的聖王,也是凡夫,如來的應化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說偈言:假使你想以色相看見我, 

以佛說法聲音來求佛,

想在六塵境界來求佛,就是在行邪道,

當然見不到佛的法身相   

   

1/20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離相亦離–動了離相的念頭,連這個念頭也要捨離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如果這麼想:如來不以具足圓滿的色相,

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你千萬不可動這個念頭。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秒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要是以這樣的念頭來發菩提心,

你將會落入諸法斷滅之見,落入偏空。

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要修行菩薩道,

不應該在佛法上生起斷滅之見。 

偏空,落入豁達空,認為無法可得,也不需要修。   

     

1/21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住心無住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若有個菩薩拿充滿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

另一位菩薩,他已空掉我執、法執,已證得無生忍,

那麼這位菩薩的功德勝過前面布施七寶的菩薩。   

忍:

1. 生忍–眾生忍,眾生對我的所有汙辱,

         甚至傷害身體、生命,都能忍住,

         終極至不起念頭。

2. 法忍–對寒、熱、飢、渴等無情法,都能忍。

3. 無生忍–對眾生相心中不起分別心,

         觀眾生他本來不生,所以無生,

         這種無生的智慧觀照。     

   忍–1. 忍可:有智慧  

       2. 安忍:有定力 

       兩者合為一叫 定慧一如  

   等級–1. 入十住位的菩薩,正定聚的眾生, 

            安住不動,單進不退,

            再精進修行,親證法身,則已到初地菩薩。   

         2. 初地以上所證,彌勒菩薩忍辱偈  

         3. 八地以上所證,可授記成佛  

   眾生–1. 邪定聚:定於邪,像邪魔外道  

         2. 不定聚:學了佛法,進進退退 

         3. 正定聚:證到十住位的菩薩 

布施七寶菩薩:依事相修六度–事修 

        在有生有滅的境界中行菩薩道,

        有漏的福德 

無生忍法菩薩:證到無漏法,成佛有份  

   

1/22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諸菩薩: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 

為什麼?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勝於布施七寶的菩薩,

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都不受福德,

須菩提再問佛:為何這菩薩不受福德?

佛答:須菩提,這菩薩雖廣修福德,

但是他不起貪著福德的心,

所以說他不受福德。

不生能受的心,真心才能安住。

他遠離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貪著之心。

斷惡修善,種無漏解脫之因,

修無住行施,去除貪求福德的心。

證得無生法忍,天天廣修福德,

不動貪求福德的心。   

   

1/23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正報無住–證得佛果,不住佛果之相。

如來成佛,證得法身,沒有執著,一切無住。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若有佛弟子說:如來有來這裡,有去那裏,

有盤腿趺坐,有臥下睡覺,

這個人其實完全不能解悟我所說大乘法法,

無所住著於相的般若妙慧,

為什麼?如來的法身是遍一切處,

是個理體,他如如不動而來,

如如不動而去,這才叫如來。 

雲駛月運:天上的雲吹來吹去, 

  可是人誤以為月亮跑來跑去。

舟行岸移:船向前行,兩岸景物

  不斷向後移動,以為是岸在動。 

如來法身,如如不動,

不隨來去而住著來去之相。 

     

1/24 

   

   

一合相分第三十     

   

依報無住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佛:須菩提,若修析空觀的人,

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開成了微塵,

你以為這些微塵的數量多不多呢?     

須菩提:這微塵量實在太多了, 

世尊,為何如此?

因為佛按世間法問我,

我也按世俗諦之相回答,

要是這微塵眾是實有其體,

世尊也不會問我多不多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佛所說的微塵眾是按世俗諦所說,

按真諦說微塵眾是個和合假相,

按中道第一義諦講只是一個假名微塵眾之相。 

微塵眾緣生相生,緣滅相滅,

根本沒有實在的自體。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須菩提! 

一合相者,即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世尊!如來所說的世界也是假相而已,

因此世界本身,當體即空,

只是因緣條件集合的假相,

所以是個假名世界。為什麼?

若世界是一個實體,

那就是(一合相)不二不異、不離不散的相,   

既能把它碎為微塵,就不是一合相,

如來說:眾生都執著世界是個一合相,

但是它當體即空,一合相只是假名,

按中道第一義諦是假名一合相。  

佛:須菩提!一合相這個名相是不可以說的,

但是眾生執著每一種法,都有個實體,

世界、依報、身體,都是一合相,

所以要教他觀空。

要得自在,成為解脫的智者,

一定要把如幻不實的依報觀空,

妄想攀緣心觀空,才能得無諍智慧,

成為無我執四相的菩薩。  

 

1/25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云何降心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佛說:須菩提!若是有人以為佛心裏有我等四見,

這個人是否已解悟我說的義理?

須菩提:這個人不知道佛所說的義趣,也無法解悟。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為什麼如此?佛說我等四見,是依世俗諦說,

因眾生內心有我等四見的執著,

世尊雖說出我等四見之相,但心中並無取著此相,

在真諦上,一法不立,哪有我等四見之相可得,

所以我等四見只是假有其名而已。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說:發菩提心的人,應依著金剛經的般若妙理,

了解降心離相的道理,生起清淨信心,

不去住著修行的法相。

因眾生不了解法相,佛才說法相,

法相也是假名而已,因方便而稱它為法相。    

空掉眾生法相,空掉佛的法相,

如此一念不生,才能降伏妄心。 

 

1/26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云何住心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若有人無住行施,用裝滿世界的七寶來布施,

另有發菩提心的人,執持金剛經的般若智慧,

甚至只受持一小段經文,受持義理,讀誦其文,

為人演說經典,這樣所得福德就勝過前面布施的人。 

學佛要信解行證,生起信心,觀想解悟,

如法修行。

佛弟子:1. 解而不行–說食數寶,不修行,不得利益  

        2. 行而不解–行布施,但不解悟般若妙理,

                     能得有漏的人天福報。

解門事關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

要佛法、經典來做智慧眼,引導修行。

續佛慧命,要弘揚佛說經典,要演說經典,

先要從解門著手研究。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要怎樣來為人演說呢?

他安住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

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人演說金剛經。

不取著於相,我相、法相、空相,

不生起執著,我執、法執、空執,

如此講金剛經,不會生心動念。

如如:如理之智,真如理體,如智如理。

      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 

真如的理體是不動的,所以如如不動。

一生心動念,著了相,講經說法的長遠心就中斷。

著人相–見人多才有勁說法 

著法相–起貢高我慢心,不能受批評。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講經說法是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

夢–夢境是空幻顛倒

幻–印度幻術,隨咒語變化幻相

泡–水泡,起滅無常

影–鏡中影,是不實的

露–露水,存在短暫

電–閃電,一剎那而已 

用這六種譬喻,去觀想有為法,

就能看破放下,

所以發菩提心,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都應如是觀想,說法者及聽法者都能得利益。

安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起執著。 

  

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剛經說圓滿了,長老須菩提,

同時在法會聽經的四眾弟子,

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

在家修行的二眾男居士、女居士,

還有一切天人、阿修羅,這些三善道的眾生,     

還有人非人等、天龍八部都在那裏,

聽佛說的金剛經,明白實教大乘道理,

都皆大歡喜,明白自己成佛有份,

一心信受、一心奉行,

普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      

         

1/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