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只有當下這念覺性,沒有第二念,
知道酸、甜、苦、辣這一念,沒有相續的第二念。
如果有第二念就是妄想、就是分別,
就屬於眾生。
妄想分別 → 安住覺性
3/2
佛法所謂的因緣果報,是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態度。
凡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
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開創、去用功,
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
不信因果 → 知因識果
3/3
這一生中沒有福報,現在就得努力用功,
才能改善自己的窘境。努力的方向,
第一是修善法,第二是積極地用功、奮鬥,
第三是慚愧、檢討、反省。
自怨自艾 → 因上努力
3/4
人,離不開福報,沒有福報,生活就很困難。
除了修福報以外,更重要的還要修道。
道就是智慧,這是指我們這一念清淨心。
迷而不覺 → 念念不離覺 覺即菩提
3/5
在佛法來講,好的就是順境,壞的就是逆境。
對於順境和逆境,我們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應該要保持一個『忍』字,保持正定。
放縱不忍 → 正定能忍
3/6
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覺察、覺照,檢討、反省,
照破煩惱。功夫熟練了無論在順境或逆境當中,
煩惱來了,自然而然就把它照破了;
假使平時不用功,遇到順境或逆境,
六根攀緣六塵,就會造作惡業。
攀緣造業 → 照破煩惱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把握時間,時間過去了,
就成為過去的痕跡,沒辦法追回。
3/7
清楚處處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
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正念。
作不了主 → 保持正念
3/8
在夏安居的時候,要經常檢討、反省
這個心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邪念,
有沒有雜念,有沒有顛倒,
有沒有愚痴和無明?經過檢討、反省、改過,
這念心清淨了,就是智慧佛。
攀緣顛倒 → 檢討反省
3/9
佛法所說的『法法平等』,就是指每一個法
都是對治顛倒的我執、法執,
都是對治自己的煩惱、妄想、昏沉的方便。
明白了這些道裡,就能去除執著,
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
煩惱執著 → 法法平等
3/10
禪坐,是心靈改革,提生、淨化最直接的方法。
身口意轉變,氣質變化,脫胎換骨,轉凡成聖。
過程中身心的變化,是八種境界,稱為八觸。
動、癢、冷、暖、輕、重、澀、滑。
以上境界都不是真的,不要理會它。
這念心是絕對的。就如同眼睛一樣,
裡面不能有一點點灰塵、渣滓跑進去,
就算是世上最珍貴的鑽石打成了粉,
放到眼睛裡,眼睛也會瞎掉。所以,
我們的心當中是一法不立,這就是般若。
心有塵染 → 一法不立
3/11
『一生之計在於勤』,這一生要精進用功。
儒家講『勤能補拙』,佛法六波羅蜜也有『精進度』,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如果只是等待、因循、苟且,
終究不會有成就。
因循苟且 → 精進用功
3/12
要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就是時間,修行要把握時間,時間過去了,
就成為過去的痕跡,沒辦法追回。
虛度光陰 → 把握時間
3/13
除夕的意義是除舊,如清理垃圾一樣,
掃除我們心中的塵垢,把過去不好的行為、
習氣、思想,乃至一切過失,貪、瞋、癡、
慢、疑、邪見、人我是非····全部除得乾乾淨淨。
六根不淨 → 除舊佈新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妄想來了,趕快把念頭收回來,
或者是妄想來讓它來、妄想去讓它去,
就是不理它。不動,就是不理它。
3/14
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是與非的標準,
在我們這個世間上看來,只是一個相對的境界,
由於時間空間不一樣,由於每一個人的定力不一樣,
所看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落入兩邊 → 相對假有
3/15
建設道場是俗諦、講經說法也是俗諦,
受三皈五戒、修十善都屬於俗諦。俗諦,
就是隨順世間的因緣生活、生存。
雖然知道是假的,還是要隨順世間,
不能否定,也不能不要。譬如,
穿衣吃飯雖然是假有,還是要穿衣吃飯···,
這些都是俗諦。在俗諦中能夠圓融,
就是福報、就是因果。
不知俗諦 → 圓融俗諦
3/16
世間上醫病的方法有很多,在我們佛法來講,
歸根一句,佛法就是心法,也就是要
從我們心理上來治病,從心理上治病的方法,
不外乎一個『止』,一個『觀』。
治標不治本 → 先治心病
3/17
用心的力量,止觀的方法,就可以治好我們的創傷,
也可以治好我們心理上的疾病,但是這一定要有智慧、
要有信心。如果你沒有信心、沒有智慧、沒有勇氣,
就很難做到。
心病嚴重 → 信慧治心
3/18
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
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
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
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
一切都是不究竟的。
心隨境轉 → 定慧等持
3/19
這個世界,所有一點一滴都是有因有果,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
所以要從因當中去努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積極的發奮向上,這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但好的會更好,壞的也會變成好的。
不信因果 → 因上努力
3/20
佛法告訴我們,修行,第一步,不要作惡夢,
這就必須不起惡念。第二步,要作好夢,
必須起善念、修善法。第三步,最高的境界–
不作夢,以不生滅心為因,不生滅心為果,
這念心不著兩邊,即能達到所謂
『聖人無夢』的境界。
愚痴生死 → 聖人無夢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有大福報的人,才能聽聞到正法,
只有信心達到百分之百,
才能契入無相的境界。
3/21
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想要有大智慧,
就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
祖師云:『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
一發現心當中有無明草,要立刻拔除。
增長無明 → 時時檢討
3/22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上的學問、事業,
都要人去做才有辦法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功德,
也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
不勞而獲 → 精勤努力
3/23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放縱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自己歡喜就好了,不管別人的死活。『克念則聖』,
要知道克制自己,時時刻刻檢討反省。
能克制自己的惡念,就是聖人之道。
放縱私欲 → 克念則聖
所謂『煩惱即菩提』,難,就是煩惱;
把煩惱轉過來,就成了菩提。
世間上的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
從某方面看是難事,從另一方面看
卻是通達出世菩提涅槃的關口。
執著煩惱 → 學習轉念
3/24
我們必須知道,今生苦惱的原因,
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成熟了,
惡業成熟了,當然要受果報;
然而果報受後,業障自然也就消除了。
這個道理如果能通達、洞澈無礙,
事理圓融,有事有理,就稱之為『識達故』。
苦上加苦 → 知因識果
3/25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加富貴,我也不憎恨,
看到人家貧賤,我也不會幸災樂禍;
在道場裏,看到人家很聰明、很有智慧,
不會嫉妒,看到人家遲鈍、身體不健康,
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的心就是沒有增減。
心有增減 → 心無增減
3/26
求是苦,求不到更苦,求到了生貢高我慢,
也是業障、也是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
真正修菩薩行的人是—求而無求、
念而無念、行而無行。
求不得苦→ 無求即樂
3/27
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約束、反省及自我的提升,
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
用戒時時刻刻的反照自己的心,
使心清淨,心清淨了不能還執著個『戒』。
持戒的目的不是拿戒去衡量、稱量別人,
那就違反了戒的本意了。
以戒苛人 → 以戒自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有心有境,有主有賓。
主,就是這念心;賓,就是外面的境界。
能夠心境調和,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3/28
生死就是煩惱、執著。
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
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迴光返照,
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生死輪迴 → 正念返照
3/29
佛菩薩的自在是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
心不染塵,不隨境轉,是真正的自在。
心隨境轉 → 不隨境轉
3/30
『不負初心,成佛有餘。』『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
修行如果半途而廢,就是斷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半途而廢 → 發長遠心
3/31
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來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
情緒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對境攀緣 → 收攝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