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8 ~ 42章
第2週
歸敬佛寶
稽首歸依無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故號調御天人師。
2. 釋 人題 義淨大師 – 譯經
馬鳴菩薩略傳 – 集結無常經
1. 譯主:
大唐‧三藏法師 (精通 經律論)
義淨大師
–仰慕唐玄奘大師和東晉法顯大師的高風、修行,
也前往印度取經。
–由廣州乘船走海路,數十人同行皆半途而返,
僅義淨大師奮力孤行,
經25年,遊歷30餘國,
直到武則天證聖元年,才返洛陽。
帶回梵本經律論四百餘部,
佛像舍利多種,
武后親到東門外迎接。
–翻譯經典歷時12年,譯出56部,
共230卷。以律部典籍居多。 (戒律)
–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並稱中國四大譯師。
–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取經詩: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憚;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ㄢ
2. 集結無常經
馬鳴菩薩 作 三啓偈頌(無常經)
無常經,又名《無常三啓經》、《三啓經》
1. 歸敬勸聞部 偈頌:取經意而讚歎三尊
作者–馬鳴菩薩
2. 經正文部 述正經文
作者–佛陀親說
3. 示相發願部 偈頌:論迴向發願
作者–馬鳴菩薩
《金剛正智經》
馬鳴過去成佛,號大光明佛
《大莊嚴三昧經》
馬鳴過去成佛,號日月星明佛
《摩訶摩耶經》
佛涅槃後,六百歲,外道邪見破滅佛法
有一馬鳴比丘,善說法要,降伏外道。
《馬鳴菩薩傳》
月氏王知馬鳴比丘,高明勝達,說法卓絕,
請比丘說法,聽者無不開悟。
無常經科判
歸敬三寶 稽首歸依無上士 ~ 咸令出離至菩提。
歸敬勸聞 勸聽聞 生者皆歸死 ~ 能滅諸煩惱。
序分 如是我聞 ~ 佛告諸苾蒭。
經正文 正宗分 有三種法 ~ 恆與眾生作無利。
流通分 爾時世尊 ~ 信受奉行。
佛說無常經
示相 常求諸欲境 ~ 智者善應思。
示相發願 回向發願 天阿蘇羅 ~ 願所住處常安樂。
3. 持經功德
弘一大師–流通此經有七利
1. 痛念無常,精進嚮道
經中數說老病死三種法
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
誦是經者,痛念無常,精進嚮道
2. 文約義豐,便於持誦
正經文字,不逾三百,益以偈頌
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
3. 梵音清遠,聞者喜樂
佛許芯芻,惟誦是經,作吟詠聲
妙法稀有,梵音清遠,聞者喜樂
4. 葬儀誦經,宜誦是經 (封棺說法)
此土葬儀誦經未有成軌
佛世之制,宜誦是經
5. 斬草伐木,宜誦是經
斬草伐木,大師所訶,築室之需,是不護已
依律所載,宜誦是經,並說十善
不廢營作,勿傷仁慈
6. 臨終誦經,獲益彌廣
是經附文,臨終方訣,最為切要
7. 諷是經偈,似遇佛音
生逢末法,去聖時遙,佛世芳規,未由承奉
幸有遺經,可資諷誦,流風遺俗,仿佛遇之
小結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 及
《南海寄歸內法傳》 記載:
佛在世時,諸大弟子常誦習此經,以為日課。
《普賢警眾偈》 云: 出處 《法句經》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4. 釋 經文
無常經科判
1. 歸敬佛寶 稽首歸依無上士 ~ 故號調御天人師。
2. 歸敬法寶 稽首歸依妙法藏 ~ 隨機引導非強力。
歸敬三寶
3. 歸敬僧寶 稽首歸依真聖眾 ~ 灰身滅智寂無生。
4. 總敬僧寶 稽首總敬三寶尊 ~ 咸令出離至菩提。
勸聽聞 生者皆歸死 ~ 能滅諸煩惱。
1. 歸敬佛寶 – 讚歎佛陀修行十波羅蜜圓滿。
敘述佛之因地願行及果上德號。
了解成佛的修行因果。
啟發自性佛寶。 (佛者覺也)
2. 為何經文前,要先偈頌,歸敬三寶
《大乘起信論義記》
1. 為荷恩故 念三寶恩,起恭敬心
2. 請加護故 祈求三寶慈光加被
3. 表勝故 三寶是殊勝的吉祥境界
3. 稽首歸依無上士
稽首:頭面接足禮、五體投地禮
最恭敬之禮拜、禮節。頂禮。
稽首 – 身業
歸敬 – 意業
讚佛 – 口業 讓三業清淨
恭敬禮、平等禮、降伏我慢禮
有一分恭敬心,消除一分業障,
增加一分福德智慧。
歸依:梵語南無,譯曰歸命。皈依
趣向義 – 身命歸投於佛
敬順義 – 歸順佛之教命 依教奉行
還源義 – 還歸一心本元 如來智慧德相
表信心至極
三皈依
1. 翻邪三皈 信外道 轉正信
2. 正信三皈 聽經聞法之後 皈依
3. 結緣三皈 (增益) 皈依不同宗派
無上士:如來十號之一,音譯「阿耨多羅」
如來智德,人中最勝,
上士:無有過者。
佛在因中其願行是無上。
「三祇修福慧,百結修相好」
佛在果中慈悲、智慧、定力、德行是無上。
禮佛拜佛之目的
1. 懺悔業障
2. 祈願三寶慈垂加被
3. 讚歎三寶的功德
1.常起弘誓大悲心
2.為濟有情生死流
3.令得涅槃安隱處
弘誓:願波羅蜜
弘:廣大
依四諦理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苦諦
煩惱無盡誓願斷 集諦
法門無量誓願學 道諦
佛道無上誓願成 滅諦
誓願的重要
菩薩以誓願持身
誓願 → 方向 → 力量 → 不退轉
願有總、有別
總:四弘誓願
別:彌陀四十八願
藥師十二願
普賢十大願
大悲心:廣大誓願須以大悲心為根本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華嚴經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卷40
四十華嚴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濟:救濟
流:煩惱之異名
煩惱能使善品流失。
迷 順流:順生死流,流轉三界
覺 逆流:逆生死流,順涅槃道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
此心煩惱不生,由染至淨,
由凡至聖,寂滅無為。
楞嚴經 佛的境界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安隱:即安穩。隱為「穩」俗字。
涅槃是最安全、安定、隱密的處所,
誰也找不到。
真空處好藏身。
十波羅蜜 六 + 四 波羅蜜
願
稽首歸依無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隱處,
持戒 精進 方便 力
大捨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
布施 忍辱 禪定.般若 智
自利利他悉圓滿,故號調御天人師。
大捨 防非 忍 無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波羅蜜 藥
度慳貪 度毀犯 度瞋恚 度懈怠 病
大捨:布施波羅蜜
捨身捨心,安住實相
黃檗希運禪師 捨有三等
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
中捨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
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
防非:持戒波羅蜜
防非止惡,為戒之作用。
防心非、口非、身非。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忍:忍辱波羅蜜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無倦:精進波羅蜜
精進,不休息、不懈怠。
一心 方便 正慧 力
禪定‧般若 方便 智 力
度散亂 度愚痴 度眾生 智慧/破惡見 破惡法
一心:禪定、般若波羅蜜
了了分明、一心不亂、定慧等持
方便:方便波羅蜜
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
正慧:智波羅蜜
善慧,正見、正智慧、圓滿智慧
力:力波羅蜜
大力能破惡法,
行滿功成,萬境無動,能善辦眾事
十波羅蜜 解深密經 四 為 六 的助伴
助伴 的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 → 方便
精進 → 願
禪定 → 力
般若 → 智
自利:自立圓滿 證得自受用報身
如來清淨法身
利他:利他圓滿 證得他受用報身
千百億化身
說法度眾,令眾生入無餘涅槃
調御:善調眾生身心
調修行者趨向涅槃
如來十號之一,為調御丈夫
可化導一切丈夫之調御師
調御丈夫
自利 行菩薩道–能調御自己
利他 成就佛道–能調御眾生
天人師:天、人的導師
如來十號之一
調御天人師:佛是三覺圓滿
能調御自己,又能調御大眾。
結語
1. 佛弟子讚歎佛德,以至誠恭敬的心,
希望佛陀加被、親獲法益。
2. 佛陀的因行果德,顯示
沒有天生釋迦、自然彌勒的修行理念。
3. 事上皈依佛寶,瞭解成佛的因果;
修十波羅蜜,以啟發本具的自性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