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8 ~ 42章
第1週
佛說無常經 – 本期課程架構
1. 釋經法
2. 皈敬佛寶
3. 皈敬法寶
4. 皈敬僧寶∕總敬三寶
5. 無常力大
6. 不死法門
7. 佛說無常
8. 世尊重頌
9. 示生死相(一~四)
10. 回向發願(一~二)
11. 生死大事
12. 總結
佛說無常經 唐‧義淨大師譯
課程大綱
1. 研經目的
六祖壇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楞嚴經: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慧 思慧 修慧
學習經論 瞭解經義 依教落實
聽經聞法 思惟經意 修行佛法
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
佛陀教法 覺察覺照 本具佛性
2. 研經次第
1. 釋 經題 釋經法:祖師五法
1. 能所一對 (賢首宗–華嚴宗)
賢首(澄觀)大師發揚華嚴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能詮之文–經
所詮之義–金剛般若波羅密
2. 通別一對 (天台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通–經
別–金剛般若波羅密
3. 七種立題 (天台宗)
智顗(者)大師:人、法、喻 三大項
單:人、法、喻 (單三)
單人立題:佛說阿彌陀經
單法立題:涅槃經
單喻立題:梵網經
複:人法、人喻、法喻 (複三)
人法立題:文殊問般若經
佛說無常經
人喻立題:如來師子吼經
法喻立題:妙法蓮華經
具足:人法喻 (具足一)
具足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 人 喻
2. 釋 人題 義淨大師 – 譯經
馬鳴菩薩略傳 – 集結無常經
3. 釋 經文
1. 五重玄義 : 天台智顗大師
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
2. 十門釋經 : 唐 澄觀法師
十種義門,懸談一經之大意
* 以上兩種,需時長,專門研經之用
3. 祖師五法
消文、釋義、顯理、舉證、勸修
1. 消文–銷文,消除經文難解之義
2. 釋義–解釋整句、整段文字之義
3. 顯理–歸納整句、整段意義在顯何理
4. 舉證–引公案、典故或經驗為證
5. 勸修–勸己勸人在生活落實修行
無常經
1. 消文、釋義
佛:能說之人
源自梵語佛陀(Buda),意為覺者,
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
三覺圓滿謂之佛。
無常:有大期、中期、小期、
乃至生滅無常。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大期無常: 世界有成住壞空
中期無常: 人有生老病死
小期無常: 心念有生住異滅
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經:有貫、攝、常、法 四種意義。
音譯為修多羅(Sutra)
徑:道路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貫:貫穿所說之義理
事:貝葉經,如竹簡之串起葉片
理:字→句→段→章→節
攝:攝持所應度之機
上契諸佛之理,下攝眾生之機。
小乘:三佛印 – 以此印證符合佛理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
大乘:一實相印
常:常住不變
一朝天子一朝臣、蒼海桑田
法:法則、規矩
儒家:一言而為天下法,
一行而為天下則。
2. 顯理
在無常中要體會有「常」,
就是涅槃:是真正的安穩處。
佛說這部經就是從無常中開顯涅槃之理。
3. 舉證
悟達國師 悟無常偈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
猶存一朵花,明日定隨風。
公案:出車禍
4. 勸修
此經瑄說菩提涅槃大道,
依此用功修行,可成道證果。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3. 持經功德
今日法師 背誦法語
悟達國師 悟無常偈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
猶存一朵花,明日定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