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禪修課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一) ~ (十)
(十)流通分/總結
前期複習
誦此八大人覺經,如何滅無量罪?
答:誦佛的智慧,滅苦
自覺– 解脫生死之教法 (羅漢、聲聞、緣覺)
1.無常無我覺 2.多欲為苦覺 3.心無厭足覺 4.常行精進覺
自覺覺他 – 普度眾生之大乘行願法門 (菩薩)
5.多聞智慧覺 6.布施平等覺 7.五欲過患覺 8.大心普濟覺
覺生死苦 八大人覺
(不覺)迷 → 本覺 → 覺
修心聖道
以 始覺 照 本覺 之理
(開始覺悟) (清淨本心)
辦三壇大戒 87 90 94 97 100 五次 請 各山長老 長老尼 主法
以此結善緣 和尚 和尚尼
珍惜成為老和尚的座下弟子
流通分 / 結歎
1. 結成名義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2. 自覺功德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3. 覺他功德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
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4. 誦念功德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覺悟–覺知、覺悟,均屬慧門。
悟無常、知少欲、知知足、知精進、
悟智慧、知布施、悟梵行、知普濟。
以上八個法,乃是諸佛菩薩所覺悟之法,
佛弟子只要依據此八個法則來修行,
即能契悟諸佛菩薩同悟之菩提心。
八種覺法 藕益智旭大師 惟覺安公老和尚
第一覺悟 無常無我覺
第二覺知 常修少欲覺 多欲為苦覺
第三覺知 知足守道覺 心無厭足覺
第四覺知 常行精進覺
第五覺悟 多聞智慧覺
第六覺知 布施平等覺
第七覺悟 出家梵行覺 五欲過患覺
第八覺知 大心普濟覺 普濟眾生覺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契悟了這念覺心,是修行的開始。 (悟後起修)
還要繼續不斷精勤努力的用功,
悲智雙運,有正慧知見, (慈悲有智慧,智慧中有慈悲)
才能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成就菩薩行。
菩薩行要精進,不斷地努力,修慈悲修智慧。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法身:菩提心。
菩薩精勤修行契悟法身,即無相、無我、無住這一念心。
保任這一念心,修善卻不執著善,才能到達涅槃。
離一切相,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
方能契合法身。
* 深信因果,才會觀照自己的言行、起心動念。
法身是因地的覺心。
涅槃是果地的圓滿覺性,即乘法身船所得之果。
因心果覺就是菩提涅槃。指達到自覺圓滿。
金剛經: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梵語音譯 阿耨多羅 三藐 三菩提 佛 阿羅漢
意譯 無上 正等 正覺
了達心性頓法則無能無所,煩惱即菩提。
菩薩度眾生,若有一念我相、眾生相,即是著相,不是真菩提心。
五種菩提 菩提心=佛性、覺性、靈知靈覺
悟到菩提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菩提:清淨心。涅槃:如如不動。
觀照自心 明智慧心 無明分分斷
發成佛心 降伏煩惱 見清淨心 法身分分現 成就佛道
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 明心菩提 分證菩提 究竟菩提
四種涅槃
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 無住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斷煩惱 證空性 證悟菩提心
空性未悟到不空 菩薩、佛 悟到真空(宴坐水月道場)
小乘 大乘
自性清淨涅槃:非修斷所得,乃眾生本具清淨佛性。(修善斷惡,漸修)
此為佛所證,亦是大乘菩薩所欲親證境界。(頓悟)
大乘義章 梵語音譯 涅槃 , 意譯 滅
滅:滅煩惱,滅生死;離眾相、大寂靜。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眾生是業繫生,菩薩為願力生,不被繫縛,
故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往返生死, (為慈悲)
普度眾生,脫離生死苦。
果位菩薩雖已出離生死,但再度往還於生死,
普度一切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
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用此八個法門,開導眾生,使其徹悟生死輪迴之苦,
故只有捨離五欲之樂,回歸修行,才能解脫。
佛說四十二章經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只有捨離五欲貪執,回歸當下這念心,
覺察、覺照、覺悟,了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唯此一心,別無一法可得。
若能如此,則當下就能契悟法身,出離生死,
即是修心聖道,得究竟大樂。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佛弟子若能經常持誦這八個法則,明記於心,
確實思惟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
就能轉除無始劫來積習成垢的罪業與煩惱。
念念:經常思惟落實八大人覺經的道理。
心中只有八覺之事,念念與佛法相應,
就能轉識成智、滅無量罪。
修行要身口意三業一如,方能真正滅無量罪。 (老實修行)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當我們的心回復本來的清淨;
心清淨,覺性自然現前。
如此依著清淨覺性來修行,
即可究竟速登正覺,常住涅槃之樂。
經常思惟八覺之理,時間一久,
清淨心就現前,並與菩提心相應,
很快能達到正覺。
乃至永斷生死之苦,安住在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中。
菩提涅槃與生死煩惱皆不離當前這一念,
這一念心迷了即煩惱;悟了即是菩提。 (迷即眾生,覺即菩提)
依此法門修習,人人皆能覺醒,
永除生死大患,常住涅槃大樂。
六祖壇經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結語
自覺功德 八大人覺 覺他功德
精進行道 ~ 智涅槃岸 → 復還生死 ~ 修心聖道
自覺圓滿 覺行圓滿 覺他圓滿
個人思惟
思惟平時如何依《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之自覺覺他之理,
而落實「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試以生活或精舍發心實例來說明。
2/1 結業典禮
全勤獎
2/2 佛學問答
1. 覺悟是從 心當中 去契悟,
這個法與我們相應了,稱為悟。
因此覺知,知道以後,要 覺察、覺照 進而 覺悟。
2. 大智度論 云:佛法有五種人說
1.佛自口說 2.佛弟子說 3.仙人說 4.諸天說 5.化人說。
只要經過 佛的印可 , 這五種人都可講說佛法。
佛說,就是 撿別不是其他四種人,而是佛陀親口所說。
3. 八識規矩頌 第六識頌云 :動身發語 獨為最,引滿能招 業力牽。
說明:身、口不能自動,必須由 心識 牽引推動,方能造業;
而心識當中,第六識的造作力最強,故言 獨為最。
4. 少欲,是對於沒得到的事物 不生貪心 ;
知足,則是對於已經獲得的事物有所知足、 不再多求 。
5.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至第四覺知是講述 自利 的法門;
第五覺知之後,開始闡述 菩薩利益眾生 的法門。
6. 想要改善貧苦的人生,就要常行 布施 ,培植 福報。
而在福報中不墮落,能更上一層樓,
當遠離世俗的 五欲之樂 ;學習出家人的 清淨與慈悲 ,
才能種下出世、解脫淨因。
7. 佛說四十二章經 經序:世尊成道已,做是思惟,
離欲寂靜 , 是最為勝。
8. 楞嚴經 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
9. 涅槃 意即 煩惱永滅 , 生死永離 。
佛法中有四種涅槃: 有餘涅槃 、 無餘涅槃 – 斷煩惱,證空性。(未發大乘心)
無住涅槃 、 性淨涅槃 – 證悟 菩提心 。
10. 色身的死亡在佛經裡稱為 分段生死 ,
像我們這一生或者六十、七十、八十歲...,
這一段生命即是。
聲聞和菩薩聖者有所謂 變異生死 , (羅漢)
就是煩惱、執著越來越少的變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