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心清淨了,就有清淨的智慧,這一生就愈走愈光明,
不會走錯路、走遠路。要達到心定、心淨的境界,
就必須修習『禪』。
無明染污 → 禪修淨心
11/2
有這個『我』的存在,就是一種私心,就是屬於眾生;
諸佛菩薩破除了我執、沒有我相,冤親平等。
執我我所 → 菩薩無我
11/3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知道了這些道理,
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就會有福報。
光說不練 → 落實佛法
11/4
修行,要知道善調身心,要調身、調心、調飲食、調睡眠、
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身心失調 → 善調身心
11/5
修菩薩道就是一個『忍』字。
能忍,才能成就定力、智慧。
衝動不能忍 → 忍成就定慧
11/6
佛法講慈悲,就是告訴我們要把這個情提升、淨化,
把心量擴大到無量無邊。
情愛執著 → 慈心廣大
11/7
『信』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修行要信什麼?
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
不信因果 → 正信因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因果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道理,
積極地從正確的『因』上去努力,
人生的路自然而然會走得平穩順暢。
11/8
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有了力氣,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退轉。
因為信心具足,就會產生智慧,對於每件事都能從正面來看,
絕對不會往負面的角度思考。
懷疑正法 → 具足正信
11/9
『靜中養成,動中磨練』,要在動中養成這一念定慧的心,
每個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定力及智慧,如果缺乏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就。
妄想紛飛 → 定慧等持
11/10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如果從這方面來用功、
來反照自己,把心中的塵垢除去,保持寧靜,
心中自然清明不迷糊、不顛倒。
怪罪他人 → 反觀自省
11/11
佛經裡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一點一滴都要靠現在去努力。
懂得從因上努力,人生就會愈來愈光明。
急於求成 → 落實佛法
11/12
我們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要有覺性。
什麼是覺性?做錯了事情,能夠知過、改過,這就是覺性。
不知不覺 → 知過改過
11/13
修行是一個減號,指我們心靈的世界,自己檢討看看:
心當中的貪心有沒有減少?瞋心有沒有減少?
癡心有沒有減少?煩惱有沒有減少?
自己的心當中有沒有慈悲?有沒有智慧?
錯失光陰 → 為道日損
11/14
不要低估自己、小看自己,每個人都有佛性,要有遠大的志趣、
遠大的抱負,只要立大志、願意努力,就會有所成就。
自我放棄 → 發願立志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悟,就是悟到本心,一切都是現成的。修,是對治,要修而無修。
無論動、靜,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要用功,都能夠修行。
11/15
唯識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這一念心,如果掌握不住,
就會墮落;相反地,如果懂得運用,就能產生感應、
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念不覺 → 心念作主
11/16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得解脫。得解脫,
不是求佛菩薩來幫我們解脫,而是檢討反省自己的煩惱,
把煩惱化掉就得解脫,就是這麼簡單。
煩惱無限 → 轉化煩惱
11/17
這念心緣著慈心專注思維,這當中就有功德、有信心、有願行、
有法力,就能產生力量,靠這些力量,就能化除我們瞋恚的心結。
火燒功德林 → 慈能轉嗔
11/18
如果一切全都能捨,業障就會因此消除 — 因為業障是從色身所產生出來,
色身由我們的執著而生,執著是由於心造作、分別而來。
慳執不捨 → 放下執著
11/19
朝山是在修『忍』行。『忍』字,『心』上有一把『刀』,
意指刀放在心上,心卻絲毫不動,這就是忍。
無法安忍 → 忍心不動
11/20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念、正定,不需要另外去找極樂淨土,
也不需要另外去找佛、找菩薩。這念心經常在正念、正定上,
就和諸佛菩薩同一法界。
向外求法 → 正念正定
11/21
讀書的目的在哪裡?讀書,就是在培養智慧、學業、技能、身體健康;
第二,磨練自己,養成人格。
虛應功課 → 善學立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眼前的壞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壞事!懂得這個道理,
凡事只要沉得住氣,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11/22
布施完全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而不在於『質』或『量』。
慳貪吝嗇 → 心無所求
11/23
《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以清淨、無求之心廣植福田,是自利利他的善菩薩,
能成就無量功德。
心有所求 → 清淨布施
11/24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
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紙上談兵 → 知而立行
11/25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即說即了,即做即了,
作人也是一樣,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朝三暮四 →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11/26
佛經裡強調要『福慧雙修』。智慧是什麼?
就是指我們這個知覺、這一念清淨心、
正知正見這一念心。
愚痴無智 → 正知正見
11/27
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吃苦就了苦,了苦就有福報。
要忍耐、磨練自己,這就是因地上的努力。
吃不了苦 → 因上努力
11/28
希望每一位將四字箴言『會、熟、巧、精』作為一把尺,
量一量自己所學的東西是否到達這個程度。
囫圇吞棗 → 會熟巧精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做了一件功德而能不生驕傲,功成不居,
並將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罪過自己來承擔。
能有這種心量,就是真正發菩薩心的人。
11/29
禪宗祖師說:『處處作主,立地皆真。』假使我們平時就能夠作主,
在緊要關頭,就能夠懸崖勒馬,不致走遠路、走錯路,
也就能愈走愈光明,這才是真正的『寶』。
迷失本心 → 處處作主
11/30
如果能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
心自然能安能靜。
攀緣妄想 → 安住自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