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始終心要 .jpg - 網誌用的圖片
   

     

    

    這本書是2020年1月6日高級禪修班上課背誦金句出自其中, 

在完成 達磨二入四行觀 之後,開始閱讀它,在此記錄筆記。

原文總共只有286字,為荊溪 湛然尊者所寫。 

至 111.6.19 閱讀完畢,筆記也記錄完成。(合計13天)

     

     

前言 

          

    心要:修行學佛的要點 

始終心要:如人的心臟,非常重要,

          是中樞點,由此能掌握全體大綱。

          修行學佛的一條正確之道。

始終:有好的開始,最後的終結就會很好。

本具心性–不生滅、不動搖、本自具足、本自清淨  

          這念心就是無始無終,本自具足,

          這是佛法最究竟之處。

始終心要是依實相來修,

  實相–當下這念心不落兩邊,常行中道。

依不生不滅的因,依心性起修。

  依據空、假、中之理,來修空觀、假觀,最後歸於中道實相。

  空觀所觀的空,是心性本空,

  假有是實相生出來的妙有,

  實相才是根本,最重要。

始終心要:修行的第一步要正確,

  依實相去修,依心性起修,就是諸法實相,佛的法身,

  有好的開始,就有好的果報。

   

6/7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

三諦就是中諦、真諦、俗諦,是本具的心性。   

真諦即真空,俗諦即假有,中諦即中道第一義諦。

若是明白中道第一義諦,悟到中道,即三即一,

中道當中有真空,也有假有,所謂『一心三觀』、『一心三諦』。

一切法皆歸於實相,所以三諦是本具的心性。

    天然就是本具,我們的心性是本具的,法爾如是的。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些都是講心性,都屬於天然的性德。

心性本具,就是當下這念心,若是起心動念,就不是天然了。

此性德具足一切功德、智慧、神通、妙用,

這一切皆由三諦所統括。   

 

6/8 

 

   

中諦者,統一切法。      

當下這念心性,若悟此中道第一義諦、實相之理,

  十方世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

  十法界圖–當中是一心 → 起貪瞋癡 墮入三惡道        

    受持五戒 → 人道 

    修十善、四禪八定 → 天道 

    修四諦 → 聲聞道 

    修十二因緣 → 緣覺道 

    修六波羅蜜 → 菩薩道 

    菩薩道修成 → 佛道 

  心生萬法 → 生出十法界 

  這念心契悟實相,當下統攝十法界,銷歸自性。

  古德云:一法界顯,九法界隱。此即是統一切法。

中諦–實相,一真法界。

  禪宗所言:千年暗室,一燈即滅。一燈就是實相。

  實相現前,統攝有為法與無為法,十法界統統銷歸自性。 

  當下這念心具足定力、智慧,定慧一如0,戒定慧不離當念,

  將此心安住於實相,十法界、依正二報,皆不離當念,

  此即是『中諦者,統一切法』之義。 

   

6/9 

 

   

真諦者,泯一切法。 

真諦是指空,此空性是指實相當中具足真空的道理。

  以真空來講,一切法都不成立,聲聞證我空,菩薩證法空,

  我空、法空、空空,三空的道理,都是泯一切法。   

泯–一法不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契悟真空,即屬真諦

  此真空,有析空觀、體空觀,都是空,皆是泯一切法。    

泯–滅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性,沒有一法不空。

  以空性而言,中道、假有,都是空,一空一切空,就是泯一切法。

  空性現前,即屬真諦。 

   

俗諦者,立一切法。 

古人云: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實際理地不立一法。

  以俗諦言,菩薩了知空花水月道場,卻能大做夢中佛事。

  什麼都具足,了達事間法,廣修菩薩行,圓滿萬德莊嚴。

十法界中,佛法界,即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

  要達佛境界,先從俗諦上去修行,立一切法,

  百福莊嚴,一善不廢,是佛事,此即俗諦也。

俗諦者,即世間法,建道場,就是立一切法;

  要行六波羅蜜,度眾生,要有道場;

  聽經聞法,要有講堂、經書,都要具足,就是立一切法。    

 

6/10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中道第一義諦、真諦、俗諦,雖分為三種道理言之,最後仍歸一。

  此三者,非各自獨立,沒先後、中間,即『一心三觀』,

  此一心當中,具足三觀之理。舉一即三,即一念當中,具有恆沙妙法。

大乘經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是指我們這念心,

  每一個人都有,具足無量無邊的世界與天地。    

舉一即三,說一即三,三即一,沒有前後中間,

  舉俗諦,當中有真諦、中諦。舉真諦或中諦,都另有其他兩諦。 

   

6/11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此天然性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蠢動含靈本具,非修後始有。

  如陽光雖被烏雲遮住,但其光明並未因烏雲而減退,

  故佛性、法性,凡有性者,皆具此理。

無論胎、卵、濕、化生,一切蠢動含靈,皆有實相,皆有心性,

  是本自具足,非想像出來,非造作所得。

  造作是心去攀緣、去思想,心性本自具足,故不須思想、攀緣。        

   

6/12

 

   

悲夫!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可悲啊!真如法性無法現前,就是因為三種煩惱把本具性德遮蔽了。

秘藏–三德、真如法性、實相。

      藏在眾生如來藏當中,

      煩惱當中有菩提,無明當中即佛性。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法界–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

    欲見阿彌陀佛,必在法界、無明當中修,

    所謂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現。

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種煩惱。

   

6/13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 

無明惑是心理的黑暗,就像眼中生翳,讓本具的法性、佛性無法現前。

塵沙惑是不知眾生錯綜複雜的根性,就像如塵如沙的諸多不知,

  就無法通達無量無邊教化眾生的法門。

見思惑是見解不清楚、思想不正確,阻礙欲證真空之理。

  想見到空性,必須破除見思惑。     

 

6/14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三惑之體虛妄,如影子顯現,煩惱如菩提,生死即涅槃,

  善惡如幻化,三界如空花,皆是虛妄的境界。

  正發脾氣時,能否找到當下那念心的脾氣?

  無明火冒三丈,無明是遇緣而起,也是虛妄不實。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

莫之能返也。』  

大覺–三覺圓滿、萬德莊嚴。

慈尊–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真如界內–真空當中,沒有眾生、沒有佛、沒有魔。

  所以說『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平等真法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沒有眾生相、佛相,離一切相,即一切佛。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眾生本具佛性,

  但因有妄想、執著,所以無法證得。因積習已久,

  好像無法回頭了。   

其實只要有信心、恆心,一下就返過來了。

  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6/15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佛慈悲開三觀方便法門,即是空、假、中三觀三種修證方法,   

打破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修證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成就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看起來是三乘修證,若從性起修,

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則為一心三觀矣。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修三觀就是要直接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但眾生煩惱執著,各有不同,須不同法門對治。

修空觀(析空觀、體空觀),破見思惑,證無師智,出三界,了生死;

修假觀(如幻三昧),破塵沙惑,證道種智,證到菩薩境界,證空不住空;

修中觀(實相觀),破無明惑,無明分分破,真如分分現,

  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分無始無明,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6/16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非異時也。  

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這是法法相攝之理,三惑、三觀、三智、三德不離這念心,

  這念心又具足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這念心,迷即眾生,覺即菩提,若契悟此理,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心性本具,當下即是,所以,不是個別獨立存在,

  也不是修戒、修定、修慧之次第修,

  而是戒定慧一體相攝。

如波浪即水,水即波浪。又像水,結冰,融化仍為水。

  我們這念心,煩惱、菩提本自具足,

  遇境界風,結成冰;若遇善緣,又化為水。

  這些都要靠智慧心來觀照。

  迷的時候變波浪,悟的時候智慧之光返照,

  波浪又變水,煩惱即菩提,其理非各別獨立存在。

並非因有過去,才有現在、未來,所以曰非異時也。

  這當中沒有時間,一法具足一切法,

  當下這念心悟中道實相之理,

  此實相當中,能生妙有,即真空,所以同時存在。

過去、現在、未來,皆不離當下這念心,

  此心悟著實相,即能破除一切執著,

  凡夫有執著,有執著,就有時間、空間的顯現,

  若能破除執著,則過去、現在、未來,都在當下這一念。

真正契悟實相,沒有遠近,法界就是一體,

  極樂世界就在目前,淨土就在當念,

  所以沒有異時的存在,此乃最高的實相境界,

  悟到此境界,才能法法相攝。

這是天然本具的道理,本自具足一切法。 

   

6/17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

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要契悟中道實相,必須要有次第的方便方法,

若執著於這個方便,又不能完全與理相應。 

此三諦的道理,是本自具足,即自性當中不假造作,

若迷此三諦,就轉成三惑,這是眾生的境界。

為破三惑,就必須了解三觀的道理,依照三觀方法來修行,

此三觀修成,就證了三智,三智成則成三德。 

三觀是因,三德是果,因成就有智,智成就有德,

三智不離當下一念。

從因至果,看似漸修,但非漸修。

修而無修,修了以後,始終不執著這個修。

我們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就不是漸修。

在事上、言說上,看似有次第,

若契悟了,在理上,就沒有次第。 

理是中道實相之理,空當中有中道實相,

假當中有中道實相,一心具足三理,

所以理上無次第,事上來說是有次第。     

   

6/18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大綱就是三諦、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若明此大綱,即能契入。

若欲修證,就要修此網目–三諦、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修了三觀,可以轉三惑,三惑破了,就證了三智,

有了三智,三德自然現前,這就是修行的目的。

大綱,就是指心要,網目是指五時八教權實等法。

諦祖云:三諦準仁王經,三觀準瓔珞經,三惑準智度論,

  三智準大品般若經,三德準大般涅槃經。

  諦祖–天台宗的祖師

  這些道理是根據大乘經典所說之理,前後融通所做成的結論,

  所以此理能融合大小乘、藏、通、別、圓。 

  因此,依據始終心要修行,就是一條直路、近路。 

   

6/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