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91024_232352.jpg - 網誌用的圖片
   

     

    

    這本書是2019年10月23日中級禪修班結業典禮的全勤獎獎品, 

後來在高級禪修班時作為第二部分的課程,

因疫情課程中斷,所以也就只上了一小部分,

在完成 禪七開示1 之後,開始閱讀它,在此記錄筆記。

原文總共只有538字。 

至 111.6.6 閱讀完畢,筆記也記錄完成。(合計33天)     

    

    

1. 序     

       

    達磨二入四行觀是達磨祖師所說的禪法。

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修行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

二者並重。上根利智的人就是理入,直接了當,一念到底。

中、下根機的人,就必須先由事入,藉由事上磨練,

讓理時時現前。

   

    達磨二入四行觀正是我們契入佛心之鑰。

在逆境中,修報冤行,逢苦不憂,是因為識達真理。

在順境中,修隨緣行,冥順於理,所以能喜風不動。

智者理將俗反,修無所求行,是因為判知無求,

真為道行。若能性解性淨之理,稱法而行

乃至於修六波羅蜜,脫解三空,什麼都不執著,

在自利利他當中,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事理圓融,就能莊嚴菩提之道。

   

5/5 

   

   

2. 達磨祖師略傳  

   

    達磨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初祖,西天二十八祖。

二入四行觀是達磨祖師所講。可用此法門

來修行、觀照,以得解脫、正定、究竟成正覺。

    

    達磨祖師弘傳釋迦牟尼佛心法,

禪宗從釋迦牟尼佛開始。

佛陀 → 迦葉 → 阿難 ·····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行化到南印度來度眾生,

國王香至王崇奉佛法,供養三寶,

聽聞般若多羅尊者的開示,供養最尊貴寶珠,

尊者用此寶珠問國王已開悟的第三子菩提多羅

:『這寶珠珍貴,有比它更珍貴的嗎?』

三子答:『此是世寶,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心明為上, 

    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三子後來就接受二十七祖付囑正法眼藏,

成為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法寶–心法,明心見性,無為法     

智光–智慧之光

  佛法說,要有智慧,才能得解脫。

佛陀說,修善、持戒最香,智慧最光明。

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福德,

  般若是智慧。前五度如腳,般若如眼睛。    

    

5/6   

   

   

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有眼睛,修行路上才不會走錯。

於諸明中,心明為上–心開悟了,才是最上的光明。    

  * 禪宗祖師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白這念心,才能成道、成佛,

      心就是道、就是佛。     

要假智光,光辨於此–要有智慧,才能辨別珠寶的真偽。

  * 先有伯樂,才能找到千里馬     

要假智寶以明法寶–有智慧,才能明白法寶。

  * 法有心法、世間法、無為法,要有菩堤智慧,才能明白真正法寶。    

師有其道,其寶即現–二十七祖有道行,能看出這是寶。

  寶: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清淨、智慧、覺悟的心。

眾生有道,心寶亦然–若眾生都能開悟,見到本心,人人可成佛。

二十七祖問: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菩提多羅答:不起無相。–不起心動念,才達無相境界。   

   * 修中道實相觀,保持當下這念心,不起心動念,就是無相。

二十七祖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菩提多羅答:人我最高。–貢高我慢、自高自大。

二十七祖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菩提多羅答:法性最大。–法性空寂,無量無邊。

二十七祖於此確認三王子菩堤多羅就是自己傳衣缽的法嗣。    

   

5/8     

   

   

法嗣–法子,能接受佛法、傳法的後嗣。

二十七祖等適當時機才正式傳法,

香至王厭世後,三王子於柩前入定, 

七日後出定,向二十七祖請求出家,

受了三壇大戒,二十七祖將正法眼藏付囑給他,

並傳法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人人都有心地,萬法不離這念心,一切善惡種子,都在八識田中。

  在事上薰修、磨練,煩惱慢慢漏盡,就能開悟,智慧現前,這就是理。

  契悟本心,繼續保任,才能果報圓滿,菩提自性圓明透徹。

  這念心當下開悟,契悟法身、本心,清淨的世界、法身就會現前。   

   

5/9     

   

   

有餘涅槃–斷盡煩惱,證到五分法身,身體還在,心在寂靜無為當中。 

無餘涅槃–五分法身也沒了,只剩這念心入到真空當中。   

舍利–從戒定慧當中產生,表示諸佛法身不滅。

      又稱堅固子,有血肉舍利、髮舍利、骨舍利、全身舍利。    

      1. 表示聖者修行的功行

      2. 證明法身不滅

      3. 留給有緣人供養,能增長善根及對佛法的信心

禪宗有頓及漸,這念心可頓悟,但還是要修種種定。

  定–這念心如如不動,沒有妄想

  慧–沒有昏沉,能夠作主

  菩提心–定慧不二的這念心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是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

  姓剎帝利,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知師密跡–密藏心法,最後才付囑菩提多羅。   

   

5/10    

    

    

菩提多羅,更名 菩提達磨,達磨意通大,

菩提達磨請示二十七祖,應往何處去宣揚佛法?

二十七祖云:67年後 前往震旦(中國)宣揚佛法。   

   

師父講 教觀綱宗、六祖壇經、達磨二入四行觀,

  這些都是開悟、修證的方法。

  出家眾:1. 修福德、一切善法 

          2. 修智慧、聽經聞法、背經、誦經 

             佛遺教三經、無常經、教觀綱宗、始終心要、大乘起信論  

   

達磨祖師未來中國前,先派佛陀拔陀羅和耶舍兩位尊者。

  傳楊頓法、諸佛心印。

  東晉時期,佛法興盛,但不信頓法,認為是邪說。

    

5/11         

     

     

兩位尊者到廬山找慧遠大師,

弘揚:諸佛心印,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問握拳翻掌快不快?

有一樣比它更快,

煩惱即菩提

慧遠大師當下就開悟,      

請尊者翻譯《禪門經》,

翻譯完成兩尊者同時坐脫立亡。      

   

小乘漸修上,斷煩惱、證菩提是兩件事,

修證成佛要三大阿僧祈劫:修福德、修智慧、斷煩惱;修證阿羅漢果。

頓悟法門: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煩惱即菩提。

這個法門祖祖相傳,從釋迦牟尼佛到六祖大師,

是靈山單傳,曹溪六祖之後是普傳,

一直傳到現在,中台是廣傳。

 

二入四行觀是達磨祖師開示修證的方法,

頓悟自心,理上是頓悟,事上要漸修。

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就是菩提心,

不打妄想、不起煩惱、不生貪愛,當下即是。

降伏妄想屬於漸修,頓悟法門是保持正念,

保持正念就是降伏,這念心如如不動,清楚明白,可以作主。     

動就起善念,不動就是無念,

有妄想就看破,不隨它轉,

動靜皆佛法,可以作主,就能得自在。

師父講佛法,有言教、有身教,

修行要培福、修福,師父建立道場,

大眾可在這發心、用功修行,

大眾可布施慈悲心、智慧,精神,

共同來成就道場。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出家不易。

古德云: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

修行就是要改除就有習氣。    

   

5/12      

 

   

3. 釋經題–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達磨二入四行觀 

  說法人–達磨  ,  所說之法–二入四行觀  ,  經題–人法立題 

法師–以法為師,講說自己所契悟、修證的佛法

大師–悟到無上的大法–大乘心,心量、願行、智慧、慈悲、證的果位也大。 

略辨–提綱挈領來說明

大乘–菩薩法門,直接了當證到佛的心要

      乘–佛乘,依據此法門修行,能成就無上道,悟到佛的心要

四行觀–四種行門,修四種方便能入道     

觀–有覺、有觀,是方便法門 

    觀行、觀照,依據四種行門,在日常生活中,

    觀心返照身口意三業,觀照起心動念

觀照大乘–中道實相

   

如何修 

1. 背誦–文字般若

2. 了解–研究,作筆記  

3. 運用–修觀行,觀照般若,

         觀照自己起心動念,照破妄念,轉念

4. 不執著法–實相般若,

             不執著有為法,就是無為法   

             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 

   

5/13 

   

   

眾生–五蘊境界、五陰境界,昏沉、妄想、執著, 

      執著誦經、禮拜的功德,

      認為自己比別人精進,起分別、煩惱、毀謗心。 

觀行–藉由念佛、誦經、持戒的方便,達到究竟的法門。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是達磨弟子曇ㄊㄢˊ琳所整理,撰寫序文、編印、流通, 

  曇琳又稱法林,學問、道德高,通達佛法事理,

  在山中修頭陀苦行,遭強盜砍斷手臂,又稱無臂林。  

   

出家修行–因緣殊勝

  1. 依止伽藍、道場,住處清淨,衣食住行不需操心,

     有保障、安定、平靜,就是助緣。   

  2. 有師父指導,依止大善知識,令人明心見性、

     契悟佛心、開悟證果、不走錯路。

  3. 從早到晚都是善念、善行誦經持咒早晚課誦

     弘揚佛法建設道場,師兄弟一起薰修。 

   

5/14 

   

   

4. 理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二入:入道有兩種方法,契入正道、得解脫的方法

  1. 理入–由理上悟道,藉教理,經律論三藏,大乘、小乘、顯密教法,

           來悟我們這念心。 

  2. 行入: a. 報冤行

            b. 隨緣行

            c. 無所求行

            d. 稱法行  

   

所有動物皆具佛性、法性、覺性,

法性–有空性,沒有覺性

佛性–有空性,有覺性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凡夫、聖者都是這念心,都有佛性,同一真性

  真性–這念心知而不著、不分別、無知。 

 

信:1. 初信  2. 正信  3. 深信  4. 真信 

    真信–契悟這念心,見到自己佛性,真如法性。    

     

5/15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立知–馬上生分別心,就是眾生,無名煩惱,

  知見無見–這念心保持覺性,知而無知,就是同一真性,得自在解脫。

釋迦牟尼佛: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這念心人人皆有,為何不能顯現–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楞嚴經:皆為客塵煩惱所誤。       

禪宗–賓主 

  主–能作主的這念心,生而具有 

  賓,客–煩惱、妄想、執著,來來去去如客人 

  塵–塵勞,心生分別,外面的境界,

      色聲香味觸法,跑進眼耳鼻舌身意裡面,產生塵勞

      靠修行明白客塵,依此用功必開悟。

  打坐時,主人返照自心,照破妄想、執著,

    這念心保持不動。

  這念心性光明–神通、智慧、禪定皆光明,皆是本具,   

   

若也捨妄歸真–捨去妄想,回歸真性,去除客塵、妄想,回歸清淨法身。    

真性–法身、本來面目、如來藏心。    

眾生–無明、煩惱、妄想、執著。

禪七三法門–修數息、參話頭、修中道實相觀,

  幫助我們不起妄想、不理妄想,捨妄歸真。  

   

5/16  

   

   

凝住壁觀–堅住正念,仁心自在

凝住–把心收回,安住不動 

壁觀–這念心保持不動,像牆壁不動,關照、注意、覺觀, 

   

九住心–漸次修證 

  1. 內住–初初開始保持不動  

  2. 續住–繼續保持不動,堅住不移 

  3. 凝住–把心收回,安住不動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中道實相觀

  不生分別,通身放下,冤親、愛憎、是非都不起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聖皆不想 

  堅住正念,保持不動 

  堅住不移–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解脫、淨土

更不隨文教–頓悟自心的法門 

  文教–初初開始修行,透過文字教化的啟發 

        世尊拈花、手語、動作 

        想空、想假、想中 

        持咒、誦經 

禪宗祖師云: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不思惟經教、不落文字、言詮,不起心動念 

    

5/17 

     

     

此即與理冥符–這念心冥冥當中與這道理相應、相符合。

  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 

      真如實際、真如法身之理 

      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無有分別–沒有一點分別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六祖大師對明上座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一念不生,哪裡找分別?

 

寂然無為–不動,了了分明,才是真正無為。    

   

名之理入–這些都做到了,就可契入真性之理。

  理入–明白這道理,產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日常生活上不生分別,寂然無為,

        就是無上深妙禪。    

   

5/18 

     

    

5. 行入     

    

理入–人人本具這念心,但初學者要達成如如不動,較困難。 

      適合上根利智之人  

行入–在事上修,持續用功,熟能生巧,事理相應 

      適合中、下根機之人

僅理上用功,未經事上磨練,理不易現前。

若執著事上用功,不知道理,易起煩惱、無明。 

古德云:徐六擔板。形容知事不知理,不知變通而撞壁。

  

行入謂四行–行入就是從事入,有四種方便行門。

其餘諸行,悉入此中–八萬四千行門都包括在這四種行門中。   

何等四耶?–哪四種行門 

  1. 報冤行  2. 隨緣行  3. 無所求行  4. 稱法行   

   

5/19      

   

   

6. 報冤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什麼是報冤行?就是指修行的人,    

  行人指修行的人,修道指修加行之道,不算真正的道。

  真正的道–悟理,明心見性,契入這個理。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如如不動,寂然無為。

  修加行:加功用行,聽法、打坐、背經、拜懺。

若受苦時–假使在苦當中,身苦、心苦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當自念言–應當經常這樣想,思惟我今天為什麼受苦? 

          諸佛以病苦為師,讓我體悟無常,才知用功修行,

          感恩病苦成就自己的道業。

我往昔無數劫中–在我過去生無量劫中

          佛法以『劫』形容很長的時間 

   小劫–人壽自十歲起,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叫增劫,

         再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叫減劫,

         如此一增一減,稱為一小劫

   中劫–二十個小劫 

   大劫–經過成、住、壞、空四個中劫 

   無數劫–無數個大劫,代表很長遠的時間 

棄本從末–放棄本心,造作惡業,

          受外在色聲香味觸法影響,起貪瞋癡,而造作惡業

流浪諸有–在六道輪迴中,懵懵懂懂地過一生 

   佛法講九有,就是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九地

       九地眾生始終在六道輪迴中  

多起怨憎–沒有修福德,反而使人起煩惱、無明,增長冤仇、憎恨     

違害無限–危害眾生,使眾生墮落,造無數惡業   

今雖無犯–我現在雖沒有再犯,為何仍受這些苦難?

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都是過去所種惡因,如今果報成熟,就要受報   

   佛法講因果–現報:現作現受 

               生報:前世因,現世報 

               後報:現世未報,未來世報 

     * 總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5/20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惡業果熟,不是天或人給我們的,

     而是自己過去造業,因緣果報成熟,今生還了就了了,所以甘心忍受,

     而且不會到處抱怨,業障就能消除。   

     若是自己起了煩惱,就向別人冤訴,這樣影響別人,就造了業,

     應該自己慚愧懺悔,甘心甘受。

『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佛經上說:遇到任何苦,

     不論是自然或人為,都不要憂愁、煩惱,為什麼?

     因為認識、通達這個道理,知道今生苦來自過去因,

     所以甘心甘受,受報完,業障就消除。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能夠識達這個道理,覺照的心生起,

     不隨境轉,就沒有苦惱、取捨,當下就與理相應,

     與真性相應,就得解脫。

體冤進道–有了冤,心中還能無苦無憂,就進入菩提大道、進入真性。

故說言報冤行–這就是報冤行。        

   

5/21 

 

   

7. 隨緣行    

   

隨緣–隨順因緣,團體生活跟隨大眾作息就是隨緣。

      也是和合,隨著善緣、順境修行 

報冤行–隨著逆緣、不好的因緣修行   

   

眾生無我–一切眾生都沒有自性,是空性。

    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也是無我。    

    把握結夏的因緣用功,時間一過就沒有了,這是『事無我』。 

    眾生是眾緣和合所生,身體是四大假合,因此無我、無常。

    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念念生生滅滅,也是無我。

    緣起性空–因緣和合就是假相,就是空性。

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過去這念心攀緣,造善惡業,受善惡報,

    都是緣起,虛妄不實。

皆從緣生–苦和樂都是過去善惡因緣所生。

    出家的因緣都是過去發大願、累積善根善緣所成就。

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都是過去因緣所感,

                            所以今天得到,也不要歡喜、驕傲。

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因一切無常,沒有了,就沒甚麼好歡喜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一切都是因緣何合所生,得到勿喜,失去也勿煩惱,

    1. 自己努力 2. 沾三寶的光明 3. 沾眾生的慈悲 ,因此眾緣和合 

    有增減是眾生,無增減是聖人,歡喜是增,煩惱是減 

    心無增減,就沒有動搖,就是定慧之心、菩提心。

 

5/22 

       

   

喜風不動–聽到外面一切讚歎的聲音,心都不隨境轉。     

冥順於道–冥合、默契菩提道、涅槃道,就是真性、清淨法身、解脫道、無上道。

    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是故說言隨緣行–隨著善業現前、福報現前,不生我慢心、歡喜心,

                就是隨緣行。    

    報冤行、隨緣行,都是講一個『』字,心達到不動的境界,

    八風吹不動–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逢苦不憂、喜風不動,就能得解脫、得道正念。

    報冤行、隨緣行,都是一種加行。  

   

   

8. 無所求行    

     

古德云: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什麼都不求,就能與道相應。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世人長久以來被六塵迷失本心,

    被名利、假相迷失本心,認為那些是好的,就想佔有、貪著,

    這就是求。   

智者悟真,理將俗反–有智慧的人了達真空真相的道理,

    知道這個理和世間的認知完全相反,所以要將世俗觀念反轉。 

  *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安心無為–把心安住在無為法上。    

    

5/23 

      

   

形隨運轉–我們的身形隨著外在的環境所轉,什麼事情都要去處理。

萬有斯空–沒有一法可得,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   

無所願樂–這念心沒有苦,也沒有樂。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功德天和黑暗天互相消長,互相呼應,互相隨逐。

    * 金剛經: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誦經、持咒···種種觀行。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要執著。  

      非法–世間的貪著、名利、財色···,更是要捨掉。

三界久居–眾生始終在三界當中輪迴。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人、天、阿修羅、三塗惡道。

                貪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七情的眾生。

          色界–離開欲界,無染欲,尚有色質,認為身體清淨。

          無色界–了達緣起性空,只有心識,住在深妙禪定,

                  著空,便到無色界。 

                  若能不著空,在空中不做空想,出無色界,契入中道實相。 

猶如火宅–三界當中就好像處在火宅內受苦。   

    心中的三界沒有了,外面所處的三界就沒有了。 

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有這個身體存在,就有苦。   

    身體是過去的業緣和合所感的幻身,這種業報屬於定業,

    業果成熟就要受報。

    修無所求行,心得正念、正定,

    就入三昧,心成金剛心,身成金剛身。

    

5/24   

      

   

了達此處–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道理。    

    如果把貪、瞋、癡、煩惱轉過來,

    變成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那就契入清淨法身的境界。 

故捨諸有–要將所有的『有』–三界九地一切煩惱捨掉,

    這念心可達無想、無念、無所求。

止想無求–止想是定,無求是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就能離苦得樂。

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不著佛求、法求、僧求、眾求, 

    人人皆有佛性,一切法從心生,這念心清淨就是僧,眾生都是空性,

    所以 欲界也是空,色界也是空,無色界也是空,

    只有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寂照一如。

    這念心無所求,就是快樂。無求這念心,就是寂靜無為。

    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就是不著眾求。 

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明白無求才是人生的真理,才是最上法門,

    得究竟解脫,真正菩提道行。    

故言無所求行–這就是無所求行。

   

無所求行是為明心見性。     

由事到理,理不礙事;雖然無所求,也不妨礙有所求;  

  求了以後不執著,最後歸於無所求,這念心始終自在。

   

5/25 

 

   

9. 稱法行   

       

稱:稱量、比量、比照     行:觀行   

稱法行–依著無為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起觀照、觀行,

        檢討反省,返照自心,觀照身、口、意,

        直到性淨之理現前。    

     

性淨之理–性:本心本性,性者空也,淨:清淨

    這念心性一要空,二要淨。

    雖然是空性,又能聽、想、學習、產生智慧,

    所以是真空當中有妙有。     

目之為法–稱之為無為法–菩提心、涅槃性、實相、理體–佛法中最高。    

    修行由事到理,修種種加行、戒行,最後歸於性淨之理。

    這就是無上法、無為法。 

此理眾相斯空–到了這個境界,一切名相、形相都是空,     

    此理就是實相、空性、佛心、禪心。 

無染無著–諸法畢竟空寂,這念心沒有分別、執著、染著,形相。

無此無彼–沒有彼此、對待、大小、善惡、染淨,稱為性淨之理。     

   

5/26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這個法哪裡有眾生存在?眾生本來就是空性。

    垢:塵垢、染著。性淨之理是一法不生,若有一個眾生,

    這念心就會被眾生所染污,有了塵垢。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無為法如此,有為法也是。

    人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緣起性空,沒有自性,了不可得,

    所以此法沒有一個主宰存在、都是虛妄的。

    無為法指我們這念心,沒有我相的存在,

    若有了我,就有毛病、染著。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有智慧的人有信心、又能了解這個道理。

應當稱法而行–應該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上,

    稱量、依照這個性淨之理,起觀照、觀行來用功。

    信解、悟到這個心性,就是見道位,看到初一的月亮。

    還必須保任、保養這個心性,保養聖胎就是稱法行,就是修道位

   

5/27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性淨之理沒有慳貪,

    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身命財產當行檀捨施。

    檀捨、檀施,就是布施波羅蜜。

    悲華經: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釋迦牟尼佛捨身命的地方。

    佛法說: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有布施的心,才可修福慧。

心無吝惜–布施就是在捨慳貪。若心有執著、慳貪,就與性淨之理不相應。

    從事上磨鍊自己,先從布施開始,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最後身命也可布施,慳貪之心才可捨掉。     

解脫三空,不倚不著–了解三輪體空,沒有、沒有、沒有

    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空性,不執著功德、不執著法門。

    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布施的對象,沒有布施的東西。   

    金剛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了解空性、性淨之理,才是真正菩薩。

但為去垢–修布施  1. 為功德:必須修,有能、有所、有物。

                  2. 了解空性:去我垢、破我執。

                  3. 了解三輪體空:去法垢、破法執。    

稱化眾生而不取相–用種種法門度眾生,度化之後,沒有能度、所度,

    也沒有所用的一切法門。

    稱:觀察眾生屬於什麼根機,就用什麼法門度化他。   

    取相–就成了福報。不取相–有福報,還有功德。

    

5/28    

    

    真功德–見到性淨之理,清淨的無為法。 

    這是本具的,空寂無相,若取相,無相功德就變有相功德。 

    執著『為善不欲人知』,就有人我、又有法執。

    布施真功德–自己捨慳貪,帶動他人發心,自利利他。

    大捨如火燭在前–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都能了然

    中捨如火燭在旁–同時修福德及布施,有所求、有所得 

    小捨如火燭在後–透過布施來求大財富,沒有智慧不清淨的福德 

    修福德、修布施,還要修智慧–福慧雙修、悲智雙運,漸次修證的道理。

    清淨的布施–恭敬心、慈悲心、真誠心。 

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這是菩薩法門、大乘法門,

    能自利,又能利他。   

    菩提–本具的清淨心。

    修菩薩行,發菩提心,是長遠的。

    有福德,才能成就一切法門。

    福德在眾生身上,觀照眾生,使眾生歡喜,諸佛才會歡喜。

    修布施,必須要有眾生。

    修了布施,人不可得,才不可得,眾生不可得,一切諸法畢竟空寂,

       如此起觀行,就是莊嚴菩提道。 

   

5/29 

       

   

修行要有福德,住在道場,把道場的事擺第一,就是修福德。

  但也不能著相,自以為有功德。無人相、無我相,就是智慧,

  有了福德智慧,菩提道就會現前。

能自利、利他就是菩薩法門;小乘法門只能自利,不能利他。

修六波羅蜜,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稱為大乘法門。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布施波羅蜜的道理如此,

  其餘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密也是一樣。   

  福德、禪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波羅蜜

  解脫、智慧–般若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都必須具備般若波羅密,

  般若波羅蜜就是無能、無所,就是緣起、性空。

  都要達到三輪體空及性淨之理。

  性淨就是中道實相,真正的般若–實相般若。

持戒是用戒來返照自心,自我要求、反省、提升,

  去掉無明、習氣,最後心清淨,戒也不執著。

布施是去除自己慳貪,和眾生結緣,成就眾生善緣,

  但不可以此去衡量別人,起煩惱,這就是我執現前。   

修禪定打坐使身心平靜,能作主。但不能因此起我慢心,

  認為別人沒到此境界,就不如我,這就是有我執、法執。     

     

6/5   

   

     

為除妄想,修行六度–人的妄想很多,不自覺的就會東想西想。

  所以修六波羅蜜,來去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修了六波羅蜜,也不執著六波羅蜜。

  不能以此輕看他人不如己,這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了。 

  修行要從這念心上修,無人、無我、無眾生,反觀自己。    

 六祖壇經云: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順境逆境都是在磨鍊我,順境中是否得意忘形?

   逆境中種種苦惱來磨鍊,是要成就自己。

   別人對我指責,是在成就我,是我的善知識、良師益友。    

 增廣昔時賢文: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順境、逆境都可入道,不倚不著,這就是稱法行。

 性淨在佛法上講就是心性。

 佛經的道理歸納為二就是事與理,

   事就是因果,理就是心性。

 因上努力就是事,最後就能到達性淨之理,心性現前,得解脫,

   這就是修行的最終目的。      

 開悟以後,保任兩種管道:

   1. 第一種稱法而行–龍天推出–水邊林下保養聖胎,

        念念歸於自性、能作主,先自利,然後利他,廣度眾生。

   2. 明白、相信性淨之理、心性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修六波羅蜜,

        就是一乘任運,萬徳莊嚴。

   修菩薩行,動靜閒忙都能用功,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

     事理圓融,修而無修,就是稱法行。

  古德云:佛法就是菩提、涅槃、心性、性淨,這是最高最真實的道理。     

  依據達磨二入四行觀修行,把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皆佛法,

    日常生活中起觀照,化除煩惱,破除執著,最後性淨之理現前,

    這就是禪宗祖師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白心性之理,時刻心性之理現前,動靜皆如此,長久以往,

    就是活佛住世、真佛住世。 

  護持道場是成就自己,關照眾生是提昇自己,自利當中又能利他,

    這就是真正的般若、契入稱法行。

  凡事以戒為基礎,戒就是事,持戒不執著戒相,不以此輕視他人,

    性淨之理就能現前。   

  藉教悟宗–把達磨二入四行觀背下來,時刻用這道理返照自心,

    藉佛菩薩的教化、教理,使我們明白這念心。

    融會貫通,就能事理相應,本著二入四行觀的道理去做,

    一生就能得解脫。    

   

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baby 的頭像
    happybaby

    中華職棒35年 兄弟象戰績紀錄簿 天氣涼爽 心情好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