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七課 四聖諦(三)滅諦、道諦
 

 
【滅諦】

  人生有諸多痛苦,皆是由於自己過去、現在所造作的煩惱業因,因而招感苦果。若欲解脫人生的痛苦,則須尋找究竟安樂的處所為歸宿;而此離開一切煩惱,達到寂滅安樂的境界,即是「滅諦」。

  「滅諦」是指一切行人,經修道後,所證得的寂滅境界;此境界永恒淨樂,亦稱為「涅槃」。

【涅槃的意義 】

  「涅槃」是修行學佛的最高目標,為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稱泥洹,意譯為滅度、寂滅、不生、解脫、安樂,其各別意義如下:

(一)滅度:即滅盡煩惱、生死,度過生死之瀑流。 
(二)寂滅:「寂」乃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為滅除生死大患;指這念心寂然無為、究竟安穩,生死之患皆已滅除。 
(三)不生:煩惱不生,故生死之苦果亦永不再生。
(四)解脫:永離眾多苦果。 
(五)安樂:涅槃為究竟安穩快樂之處。

  「涅槃」即是這念心由染污轉為清淨,由相對達到絕對,由凡提昇為聖,離開一切煩惱、生死,徹證究竟安樂的圓滿聖果。

【四種涅槃】

  涅槃有四種,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性淨涅槃」。

(一)有餘涅槃:指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根本煩惱已盡,生死之因永斷,然尚餘有漏之色身,故稱「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即煩惱斷盡,所餘之色身亦歸於滅盡,眾苦永寂。例如小乘聖者認為度化因緣已盡,不復留住世間,即以能觀之心,發出三昧真火,將有漏之色身和所證之境界悉皆滅盡,灰身泯智,歸於真空,入無餘涅槃,永出三界。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為小乘聖者所證之涅槃。 
(三)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雖常起諸妙用,而體性恒寂,無所執住。故恒以大智大悲,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前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然不動,行住坐臥,心都在涅槃當中,稱之為「無住涅槃」,此乃菩薩所修、所證之大乘涅槃。 
(四)性淨涅槃:自性本自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自性無生無滅,清淨無染,湛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具足無量功德妙用。禪宗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大師亦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即「性淨涅槃」之理。 四種涅槃中,性淨涅槃為最究竟之涅槃。

  「涅槃」乃修行學佛者的終極目標;目標認識清楚,修行即有正確的方向;遵循此一方向,修持正道,精進不懈,定可獲證無上涅槃佛果。

【道諦】

  「道」是通行之義,如《俱舍論》云:「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道」即指一切行者趣向涅槃時,所修的正法;無論聲聞道、緣覺道或菩薩道,皆屬於可修性。順道而修,即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寂滅涅槃之境界。

  修行學佛的目的,是為達滅諦涅槃。希望證得涅槃聖果,就要精進修道;「道」略言為八正道,廣言為三十七助道品,此皆三乘所共學,是佛法的根本。修道是因,涅槃是果,依此正道修行,必能證得涅槃妙果。

【四諦二重因果】

  依世間因果而言,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過去的集因,乃有現在的苦果,此為世間迷界的因果。

  若覺悟諸行無常,而慕滅修道,即可永證真常。所以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因為有現在的道因,方有未來的滅果,此乃出世間悟界的因果。由流轉和還滅的二重因果,即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

四聖諦 苦諦(迷的果.即苦果)
集諦(迷的因.即苦因)
滅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諦(悟的因.即樂因)

  【四諦順序】

  若順世間和出世間的因果次序而言,為集、苦、道、滅;然世尊先說苦諦,後說集諦,乃欲令行者先厭於世間之苦,使其不敢再造惡行,永斷集因,這是警惕過去的方便教法。

  先說滅諦,後說道諦,乃欲令行者先欣於清淨安樂的滅諦涅槃,使其勇於向前,勤修道諦,這是策勵將來的方便教法。

【結語】

  《佛遺教經》云:「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餘無道。」大眾若能確實了達四諦真理,並於日常生活中,於四諦理重慮緣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定能契證究竟安樂之涅槃聖果。

【習 題】
 
一、 何謂「涅槃」?
二、 比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同異之處?
三、 何謂無住涅槃、性淨涅槃?
四、 解釋「道諦」的意義。
五、 以表格方式簡略說明四諦二重因果之關係。
六、 為何釋尊要先說苦諦、滅諦再說集諦、道諦?
七、 何謂「慕滅修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baby 的頭像
    happybaby

    中華職棒35年 兄弟象戰績紀錄簿 天氣涼爽 心情好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