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8 ~ 42章
第4週
歸敬僧寶/總敬三寶
稽首歸依真聖眾,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沉溺,咸令出離至菩提。
1. 釋 經文
僧寶之功德 《讚僧功德經》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無上福田–世間供養、修福之處;
使施者因之遠離煩惱,
去除心縛,得清淨心。
* 清淨法身–本具這念清淨心。
1. 稽首歸依真聖眾,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灰身滅智寂無生。
主旨: 歸敬僧寶、證果聖眾。
敘述佛陀時代聖僧之功德。
真聖眾:斷惑證真的聖者
祈請外在聖眾加持
透過修行
努力學習 → 啟發自己成真聖眾
薰修證果
歸依三寶,依法修行
歸依佛 歸依法 → 依法返照自心
以戒為師
歸依僧 實踐佛法
以法師人
弘傳佛法
譬喻: 法寶 – 藏寶圖
僧寶 – 嚮導
佛寶 – 寶藏 (清淨心)
三環一體
教理 – 以定知見
福德 – 以為資糧
禪定 – 以明心性
* 欲成道者,必修三事:教理、福德、禪定。
2. 八輩上人能離染 八類: 四果 + 四果向(進行中)
初果/預流 向 → 果 斷三界見惑,思惑未斷
須陀洹 /七番生死
二果/一來 向 → 果 斷欲界思惑前六品
斯陀含 三品未斷/一番生死
三果/不還 向 → 果 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
阿那含 /不再來,五不還天證果
四果/無生 向 → 果 斷盡三界思惑
阿羅漢 出三界,證真空涅槃
(小乘最高,不受輪迴)
上人 – 內有智德、外有勝行,位於眾人之上。
遠離煩惱執著
離染 → 上人
功德、福報、心境
達到超然境界
3. 金剛智杵破邪山
金剛:一種堅固、內外剔透的寶石,
能破萬物,而不為萬物所破。
金剛堅固 → 般若之體 → 寂然不動
非萬物能破
金剛銳利 → 般若之用 → 摧滅煩惱 破邪山
能破萬物
4. 永斷無始相纏縛
這念心是無始無終,煩惱跟著過去迷惑的心而來。
覺性與無明,就像金和礦;
金中有礦,礦中有金,兩者是一體;
菩提和煩惱,也是一體,因此稱為無始。
既是一體,如何可斷?
佛性本具、是無始無終;
修行就如披沙鍊金,
把執著,見惑、思惑,乃至塵沙惑、無明惑,
慢慢返照,最後得到金剛喻定、無間定,
當下定慧不二這念心,沒有一點點空隙,(夾雜間斷)
達到絕對境界,這念清淨心就會現前。
纏縛:令眾生繫於三界生死之一切煩惱,
使身心不得自在,此特指思惑。
五蓋:覆蓋心識、障善法
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十纏:纏縛眾生之煩惱 (智度論7、俱舍論21)
無慚、無愧、嫉、慳、悔、
睡眠、掉舉、惛沉、瞋忿、覆藏
我執 → 見惑 – 邪山 ← 般若智慧
→ 思惑 – 纏縛 ← 金鋼智杵
5. 始從鹿苑至雙林,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灰身滅智寂無生。
鹿苑:鹿野苑,位於波羅奈國
佛成道初轉法輪處,
為五比丘說四諦法。
雙林:娑婆雙樹林,位於拘尸那城
佛入滅處,
度須拔陀羅為最後弟子。
本緣:本生緣起;過去劫來之
因地願行、發心、行業等。
行化:自行化他、遊行教化,
遍歷各地、教化眾生。
已:願行既滿,則入涅槃。
龍華五會 未來佛– 彌勒菩薩
1. 初會 度五戒者
2. 二會 度三歸者
3. 三會 度一稱「南無佛」者
寂無生:煩惱生死,永不再生
小乘:入無餘涅槃時,以三昧真火
化掉色身及五分法身,
同灰飛煙滅般。
大乘:心保持定慧,安住實相就是涅槃,
行住坐臥皆在涅槃中。
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
還有餘報(身體) 沒有餘報(身體)
心已解脫(無餘) 心已解脫
以五分法身為身 五分法身亦滅
2. 釋 經文 總敬三寶
稽首總敬三寶尊,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沉溺,咸令出離至菩提。
宗旨: 總歸敬三寶,並略述三寶功德
三寶:佛法僧,世間最為尊貴
能令眾生離苦得樂,免難消災,
為眾生真實歸依處。
皈依三寶,就有36善神守護。
小乘 大乘
化相三寶 住持三寶 自性三寶
佛寶 丈六之化身佛 佛像 覺
法報化三身佛
法寶 四諦十二因緣 三藏經典 正
六波羅蜜
僧寶 聲聞緣覺僧 出家僧眾 淨
十地菩薩
化身佛 釋迦牟尼佛
報身佛 盧舍那佛
法身佛 毗盧遮那佛
蘇東坡 三寶為舟航、雨澤、燈塔
正因:正因緣,歸依三寶,就是正因。
正確之因,真正之因。
能夠超三界、得到解脫,
超凡入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增長福德智慧。
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
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
普濟:普遍救濟、拯濟有情。
遍十方三世,普及一切有情。
迷愚:不知不聞正法,或固執己見,
撥無因果。
如此之人,沉溺於生死苦海中。
回向偈:
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菩提之層次(佛性)
關照自心 明智慧心 無明分分破
發成佛心 降伏煩惱 見清淨心 法身分分現 成就佛道
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 明心菩提 分證菩提 究竟菩提
釋義
弟子五體投地、恭敬禮拜並虔誠啟請
最尊貴的佛法僧三寶。
三寶是超凡入聖、成就解脫的正因、
能普遍濟度一切眾生。
讓終日沉溺在迷惑愚癡
生死輪迴中的眾生。
都能脫離生死苦海、
證到菩提涅槃。
歸敬三寶
讚歎與啟請僧寶的加持。
向「真聖眾」學習
–斷惑證真的次第、隨佛弘化的行儀。
行解並重
–不妄自菲薄、也不以凡濫聖。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複習:
1. 取經詩 作者:義淨大師
2. 無常經 前後偈頌 作者:馬鳴菩薩
佛說 正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3. 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六 + 四 波羅蜜
願
稽首歸依無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隱處,
持戒 精進 方便 力
大捨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
布施 忍辱 禪定.般若 智
自利利他悉圓滿,故號調御天人師。
4. 十波羅蜜 對治
大捨 防非 忍 無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波羅蜜 藥
度慳貪 度毀犯 度瞋恚 度懈怠
一心 方便 正慧 力
禪定‧般若 方便 智 力
度散亂 度愚痴 度眾生 智慧/破惡見 破惡法
5. 捨的三層次
黃檗希運禪師 捨有三等
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
中捨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
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阱。
6. 三四 二五 七八 三十七助道品
三 四念處 修實智慧
四正勤 修正精進 → 定慧均等
四如意足 定以攝心
二 五根
五力
七 七覺知
八 八正道 見思語業命淨念定
7. 大般涅槃經:阿難!如汝所問,
佛涅槃後,依何住者?
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心安住在四念處之理)
8. 四念處觀–對治凡夫四倒 修觀行
以不淨為淨 把苦當成樂 視無常為常 以無我為我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9. 四正勤 – 依正見勤精進
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
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