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禪修課二
三十七助道(一) ~ (四)
(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四聖諦–知苦 斷集 慕滅 修道
無常經 稽首歸依妙法藏,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修者咸到無為岸。
因 → 三十七助道品 果 → 涅槃
四念處觀 – 修道最重要的止觀法門之一
三四 – 四念處 :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 對治 貪 瞋 癡 我執
四正勤 : 已生善念令增長 未生善念令速生 → 修善斷惡
已生惡念令滅除 未生惡念令不生
四如意足 : 欲 念 進 慧 → 為了 修定
二五 – 五根 五力 : 信 進 念 定 慧 → 根深蒂固 就有力
七八 – 七覺支 : 修慧 → 擇法 精進 喜
調浮動的心 → 輕安 定 捨 念
八正道 :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 關鍵在 正知見
四念處的重要性與目的
1. 世尊遺教
大般涅槃經: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
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這念心時時安住在四念處上。
2. 獲正法利
別譯雜阿含經:一時佛在泥連何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
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
所言法者,即四念處。
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
即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雜阿含經卷: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
(不斷的修)
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
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脫生死,超凡入聖
中阿含經卷: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
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少少:些微。須臾:片刻。頃:短時間。
3. 遠離四倒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摩訶薩何故修集是四念處?
為欲遠離四顛倒故。
修身念處為離淨倒,修受念處為離樂倒,
修心念處為離常倒,修法念處為離我倒。
大般涅槃經: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
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
為何佛陀提示眾生要依四念處來安住?
因眾生有四種顛倒妄想特別熾盛,
計有:執身清淨、執受為樂、執心恆常、執法為我,
故修習四念處以對治。
四念處觀 身 身念處 觀身不淨 → 淨倒
法 法念處 觀法無我 → 我倒
色法 來破除 – 身 法
受 受念處 觀受是苦 → 樂倒
心 心念處 觀心無常 → 常倒
心法 來破除 – 受 心
以四念處,嚴心而住
四念處的修習
觀身不淨 → 對治 淨倒
修觀破執 執身為淨
正念現前 迷惑顛倒
覺性為本 欲愛為本
對治欲愛 輪迴生死
回復清淨 無法出離
憨山大師 癡愛便是生死根,不跋其根難解脫。
菩薩觀身所見
觀身不淨,穢惡常流
觀身是為窟宅,八萬四千戶蟲之所聚
九孔流不淨 九竅
兩眼 兩耳 兩鼻 口 大便道 小便道
堅牢尊者證道偈
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
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
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成貪著,
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餘煩惱亦盡。
觀受是苦
大智度論‧卷19
眾生以何因緣故貪著此身?樂受故。
所以者何?從內六情、外六塵和合故,(六情:六根)
生六種識。六種識中生三種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樂受,一切眾生所欲;
苦受,一切眾生所不欲;
不苦不樂受,不取、不棄。(若有似無)
觀 受 是苦
思惟觀察 感受領納 逼迫不自在
樂受 → 與貪相應
苦受 → 與瞋相應
捨受 → 與癡相應
為何?
四念處 諸受麁ㄘㄨ細無不是苦,
如食有毒,食消則苦,樂受壞則苦。
佛法建立在苦的上面,假使世界沒有這些苦,
我們誰也不會修行。
如何?
觀諸受的本質皆是苦,苦樂相對,虛妄不實。
受的特性 (皆是苦)
樂受 → 壞苦 樂有壞滅 貪
苦受 → 苦苦 眾苦逼迫 瞋 苦上加苦
不苦不樂受 → 行苦 妄想念念遷流 癡
大智度論
樂受中 不生欲 → 不起貪心
苦受中 不生恚 → 不起瞋心
不苦不樂中 不生愚痴 → 不起癡心
三受中不起貪瞋癡,就是在修受念處。
觀受是苦 觸物起照
境 心 受 觀
順境 貪 樂受 隨緣行
逆境 瞋 苦受 報冤行
非順非逆 癡 不苦不樂受 稱法行 性淨之理
苦樂非實 相待成妄
觀照身心感受 → 生滅相對 → 虛妄不實
見一切受無常生滅,觀一切法悉是空無,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成受念處。
能令身心皆悉寂靜。
生活覺觀
覺察 覺照
平時容易住在? 思惟受如水泡
苦受 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樂受 照破對受的住著
不苦不樂受 令身心寂靜
觀心無常
法苑珠林: 20倍數 印度的時間名詞
1天 = 30須臾 = 600羅預 = 12,000彈指 = 240,000瞬 = 4,800,000念
2,880秒 144秒 7.2秒 0.36秒 0.018秒
48分 2分24秒
一念 = 90剎那 = 81,000生滅
900倍數
觀 心 無常
觀察注意 妄心識心 本無今有 今有後無 念念遷流
為何?
心地觀經: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以心為常是大惑,不來不去是真常。
如何?
心 的 生 → 住 → 異 → 滅 不斷變化
一念不生
以善攝(捨)惡 以捨攝善
生活覺觀 1.心念是否常常反覆無常?
2.能否注意到情緒的起伏?
3.是否做到「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金剛經: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現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妄心是虛幻無常的,生生滅滅。
要 堅住正念,隨順覺性。
修無常觀,思惟諸法無常,才能斷盡對欲界的貪愛習氣。
結語
無常經 稽首歸依妙法藏,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修者咸到無為岸。
37助道品 – 1. 大小乘佛法的根本
2. 大眾入道的基石
3. 能開啟四諦的真理
4. 達到涅槃的境界
四念處觀 → 對治四倒 脫離諸苦
延伸學習
未瞭解「觀心無常」以前,面對自他的種種想法一旦改變,
會有什麼反應和做法?
請以「觀心無常」為依據,練習面對親友同事心念的改變,
是否較能理解而不受情緒影響。
今日法師背誦法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寂滅的涅槃境界,才最究竟。 雪山童子 用交換生命求來的偈子
下週課程
觀法無我、總相念與別相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