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二入四行觀
理入二、行入總論
凝住壁觀 – 內住
堅住不移 – 續住
堅住:堅住正念
移:移動
不移–沒有分別
→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境界幻化不實,心不貪不染著。
不執著虛妄即覺悟。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隨文教 → 不落文字(言全) –思惟 誦經 持咒
→ 絕對不動(起心動念) –保持正念
此即與理冥符
理:菩提心,涅槃心,念念分明,寂照不二
達磨血脈論: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
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
覓佛終不得也。(僅種善根而已,生滅果報,福報用完即了)
要通身放下,才能見性成佛。
事修,也要保持清楚明白的心。(不起心動念)
維摩詰居士對打坐的舍利弗尊者說:
不於三界現身意,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不起心動念,無有分別,寂然無為) 才是真打坐。
永嘉玄覺禪師
吾早年來績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罔作風塵客。(失敗不如意)
(不執著於文字)
文教要內化,成為修行作為。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理入:
1. 無有分別:一念不生,沒有一絲分別。
2. 寂然無為:如如不動,了了分明。
→ 不思善、不思惡–沒有是非得失等妄念。
→ 正與麼時,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寂照不二的心。
開山祖師法語
一念不生–不思善、不思惡。
這念心了了分明,要動就動,要靜就靜,沒有取捨,
看到好的、壞的事物,都不起歡喜心、煩惱心,
是絕對的心境,這就是本來面目。
二·行入總論
仍有煩惱 理上了解佛性本具
由事入理 → →
與理不相應 事上用功,業消慧朗,漸與道相應
不同法藥 無法當下體悟這念心性
→ →
應不同根機 不妨礙用漸修的方式修行
事理兼備 明白道理,仍需事上長期薰修
→ →
圓融不二 消歸自性,事理一如,方是究竟
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淮海禪師:不昧因果。不昧:不違背。清楚因果。
撥無因果,斷滅善根。 所以要知因識果。
四行:
1.報冤行–面對逆境,甘心受無冤訴
2.隨緣行–面對順境,隨緣而不執著
3.無所求行–超越苦樂,不執著能所
4.稱法行–行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
結語
宗旨 – 藉教悟宗
藉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不能顯了。
入道 – 理入
悟宗–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不隨文教
契證–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總說–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行入
報冤行–逢苦不憂
隨緣行–喜風不動
別說
無所求行–止想無求
稱法行–稱理而行,廣行六度
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修行的脈絡。
事理圓融 事理不二
個人思惟問題
就今天的學習後,再次的思惟,
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幫助自己理入?
是不是也可以用行入(四行)來幫助呢?
法師背誦法語
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