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八教 – 天台宗
判教–教相判釋、教判。
將佛陀一代聖教(一生說法49年)之內容,
依教理之意義、深淺、教授方式、說法先後、
所被機宜、行果等,作有系統的分類。
縱橫闡明如來化導眾生始終的大意,
能讓學人瞭解佛法解行要徑。
五時:從如來為化導不同根器眾生施設的說法次第而立。
八教:依眾生根機不同因而所說不同教義內涵及施教形式而設。
1. 判教的緣由與意義
判別解釋佛陀一生所說教法之相狀差別。
將佛法有系統的整理–
根據佛經義理的深淺、說法的次第,
將經典分類,以闡明佛陀說法的用意所在。
判教的緣由
佛教初傳中國,大小乘經典譯述眾多,
講經風氣盛極一時。
對佛陀出世說法的次第、內容深淺
有不同的詮釋,形成不同的判教。
南北朝有南三北七,共十家判教。
智者大師以為判教義不足,融合十家,
將如來一代時教以五時八教判釋。
2. 天台宗的判教 – 五時八教
五時–時間,如來化導不同根器眾生的說法次第。
將佛陀一代說法依時間順序分成五個階段次第。
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八教–說法形式和內容
化儀四教:佛陀說法度眾的方法
頓、漸、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依不同根器眾生所說的教理內容
藏、通、別、圓
闡明如來化導眾生之始終大意,清楚完整,
能讓學人得識解行要徑
天台宗的判教
循法華經之旨(眾生終將成佛)
天台宗 → 五時八教
以一佛乘為旨歸(眾生皆有佛性)
網羅三藏大要
明如來設教始終
倡教(解)觀(行)並重
必能契悟實相 一佛乘 菩提心
圓滿無上佛果
→ 教觀綱宗 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
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火宅三車喻(法華七喻之一)
家中起火災,長者用三車吸引稚兒逃出來
長者–佛 稚兒–眾生 火宅–輪迴之苦
羊車–小乘 鹿車–中乘 牛車–大乘
大白牛車–心性
3. 通別五時
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眾生皆有佛性),
究竟會三乘歸一佛乘(心性)
說法次第
如來教法 → 眾生根機
法法平等 循序漸進 離苦得樂
萬法歸宗(心) 應機施教 圓成佛道
↓
通別五時
以別定通、攝通入別
先瞭解 華嚴時 的意義(別),
才能知道在 阿含時 中,
也有 華嚴時 的內涵(通)。
五 時 以別定通、攝通入別
禪修班 課程內容 穿插
初級班(佛) 禪宗
中級班(六波羅蜜) 無常
高級班(禪宗) 中道實相觀
研經班(無常經) 佛
大乘解行研經班(中道實相觀) 六波羅蜜
華嚴時 佛初成道時,三七日間(21天)
為四十一位(位階)法身大士及根熟眾生
說華嚴經
開顯一真法界(這念心)、菩薩萬行之道。
阿含時 佛說華嚴經之後12年間
為聲聞根性者
開示阿含經
令行者明悟四諦、十二因緣教法,
解脫三界輪迴之苦。
方等時 阿含時之後8年間
為欲啟發小乘人迴小向大
廣述大乘方等諸經(方等:大乘經之通稱)
對半字生滅門,說滿字不生不滅門,
令行者悟入大乘法門。
半字:謂聲聞教
談理未遍,若字之有半。
滿字:謂菩薩教
談理滿足,若字之圓滿。
般若時 方等經之後22年間
說諸般若經時期,依經名而立名
於般若會上,破相遣執,(所有相皆虛妄)
一切世出世間法,皆會歸摩訶衍(大乘)。
為融合大小乘於一味,
談空與不空中道之理。
法華涅槃時 佛陀在最後8年間及日涅槃前一日夜
法華會上,直暢佛陀出世本懷,
開權顯實、開跡顯本,會三乘於一乘。
涅槃會上,為法華時所遺漏之機
及末世鈍根眾生,重說化法四教,
並扶持戒法,廣談常住佛性。
* 佛說法華經時,生慢心的小乘三千人退席,
佛說大乘的更高道理
禪修班 五時
佛 華嚴時
四聖諦、十二因緣 阿含時
菩薩道 方等時、般若時
宗脈簡介、止觀法門、三經一論 法華涅槃時
五時 凡夫眾生,亦可透過如來五時的調順,究竟成佛。
五時的施設,令吾人增長修行成佛的信心,
並且效法佛陀之慈悲與智慧,
不捨一眾生,耐心包容,善用方便,
令眾生根機慢慢薰修成熟。
通別五時論
別五時:佛陀為調順眾生機宜而施設說法之次第。
通五時:指如來說法融通無礙,應機施教,無有侷限。
於每時期中,相應受教者之能力而說法,
使其各得法益。
以通五時之名,顯教法之融通,
以度化不同眾生;
也就是各時當中也有其他時說的教法。
(如阿含中有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
說別五時:顯佛陀為調順眾生機宜
而施設說法之次第。
論通五時:示如來說法融通無礙,
應機施教,無有侷限。
次第之說,乃方便接引初機及大眾而施設。
然佛性本具,無有先後次序;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念不生,萬法無咎;一念頓超,
煩惱即菩提,直入如來地。
下週小組討論
佛以五時之施設,令眾生根機薰修成熟,
其慈悲、耐心與智慧,
對我們自覺覺他,有何啟發?
今日法師背誦金句
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
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