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九課 六波羅蜜(二)  

 
 

【羼提波羅蜜】

  羼提,為忍辱之義。羼提波羅蜜,意譯為忍辱度,能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經云:「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忍之次第 

  「忍」之次第有五: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法忍、五寂滅忍。初學佛時煩惱未斷,遇惡緣逆境時,須刻意降伏煩惱,不令生起,此為「伏忍」。經過一段長期的伏忍,令心安住於理,此時對佛法的真理,能信受不疑,即為「信忍」。於真理深信之後,對一切外境皆能逆來順受,心中隨順諸法真理,安忍於心,由此順趣菩提,是為「順忍」。更進一步,悟入諸法不生之理,不論任何外在眾生的侮辱或遇器世間災變橫逆的境界,都能忍可安住於心,即為「無生法忍」。最後,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是為「寂滅忍」。

【小結】

  《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能生大力用,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須有羼提波羅蜜方能圓滿無礙。《尚書》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濟。」如句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故能復國雪恥;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故能登壇拜將,建立漢朝勛業。世間法,尚須以忍,何況修習出世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若欲為眾生,作諸歸依處,令生無畏心,忍辱最第一。能行忍辱者,見者皆歡喜,怨家捨毒心,皆生親友想。一切諸如來,成就平等心,眾生所歸依,皆由行忍故。是故諸佛子,欲求無上道,為物作依止,當堅固忍辱。」是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為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身雖遭節節支解,心中毫無瞋念,並發願成佛之時,將以慧刀斷除歌利王的貪瞋痴三毒,王遂懺悔而供養之。如此忍辱波羅蜜圓滿,故能成就無上佛道。

【毗離耶波羅蜜】

  毗離耶,為精進之義。毗離耶波羅蜜,意譯為精進度,能對治懈怠。「精」為精純專一,「進」是上昇登進,謂修道行人,專志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即能速登覺地,至涅槃岸。

事精進與理精進 

   精進分為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天誦經、念佛、拜佛、做善事等,於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為事精進。若依心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為,即是理精進。

  精進為修道之根本。由事上精進修持,功夫到家,水到渠成,自然能與理相契。達到理精進,則一念不生,契入諸法實相之理,無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這念本具的覺性始終存在。清涼國師云:「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念佛由此念,誦經亦從此誦,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能所一如,如此即是無功用行,是為真正的大用功、大精進。

【小結】

  釋迦牟尼佛以精進故,超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先成佛果。脅尊者八十出家,為少年譏其年衰老耄,乃自誓若不通三藏理,斷三界欲,得六神通,終不以脅至席,如是精進三載,終得契證聖果。諸佛菩薩為修習聖道,尚且精進不息,吾人若不發精進心、勇猛心,一曝十寒,如何修行有成!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行者若能發起長遠心、精進心,勤行一切善,誓斷一切惡,廣修自利利他之行,無有退轉,無有疲厭,必能速證無上菩提。

【習題】
一、 生活中,若自己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時,應該如何面對處理?
二、 面對社會的亂象,忍辱與懦弱如何區分?
三、 舉例說明忍辱與精進的重要性。
四、 在學佛的過程中,在家居士應如何精進?
五、 世人終日於生計上汲汲營營,是否亦可稱為精進?
六、 何謂事精進、理精進?兩者有何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ppybaby 的頭像
    happybaby

    中華職棒35年 兄弟象戰績紀錄簿 天氣涼爽 心情好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