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16 (13)

    

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9 ~ 42章    

   

   

佛說四十二章經       譯者  後漢 迦葉摩騰、竺法蘭尊者 同譯   

   

   

11/16 (13)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釋章題 

   

    返本:返本還原,歸於心之體。 本心本性  

          一念不生就是返本還原。  

    會道:會:體會;會心體悟。

          會心體悟聖道、無上道。 

    將所學之法內化,並時時返照自心,

    心行身也行,方能與道相應。 

   

    四十二章經解 

        第九章誡勸稟教行人, 

        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貴口耳之學。 

        口耳之學–只會聽或講,不會實行。

   

    理則頓悟,事非頓除 

        博聞–了解教理,藥的屬性及配方 

        守志奉道–落實教理,服藥 

            → 契悟大道  

      

   

     

    

1. 多聞不行之過   

   

    

   學習重點與目標  

       瞭解修行應並重 

          聞   →   思    →   修 

       聽經聞法   如理思惟   落實修行 

       阿難尊者迦葉尊者

   

   解–博聞愛道  

   行–守志奉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佛陀開示:只是廣博的聽聞佛法、喜愛佛道,

然而聞而不行,不能相應與實踐,

則必然不能成就聖道。      

        

    博聞: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 不知福德禪定

    愛道:不知道本即心,妄於心外取道。 不會拿來用 

    只聽聞佛法,覺得道理好,只在文字上下功夫, 

    記一些名相,聞而不行。 

       

    楞嚴經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不修行等於未聞佛法)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說一口好菜也不能飽) 

   

    道有兩種:

        有為法–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盡屬有為。

                有為:有生滅,虛妄不實。

                為:造作。  

        無為法–不假絲毫造作,無生滅。 

                要修而無修、念而無念, 

                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方便行者的橋樑 

    博聞愛道        →         正道    

     有為法   不可於心外求道      標月之,勿執指為  

     

     只執著博聞  →  不知落實修行  ←  道必難會     

     只知道藥方  →  不知服用藥物  ←  無法治病   

   

     會道須解行並重  

         有事有理  → 佛教學者  聞而不行 → 研究佛學 著書立說 

         佛法行者   

         行解並重  → 有事無理  行而不聞 → 只執實行 不涉典籍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多聞者 如良醫,自疾不能救

                如窮人,幫人數錢,分不到錢   

       

     永嘉證道歌     博學多聞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 ㄘㄥˋㄉㄥˋ  

   

     開山祖師法語 

         博聞只是一種方便,一種管道, 

         使我們到達「」的一種橋樑;

         對道不能產生愛著,

         要實實在在去實行才能成就。      

   

     遺教經解  明‧蕅益大師   

         無行,如覆器,不能受水。 (倒碗不能裝水)

         無行,如漏器,雖受而失。 (破碗裝水會漏) 

         無行,如穢器,雖不漏失,穢不可用。 (髒碗裝水仍不可喝)) 

   

 

2. 守道奉志之功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安住正念、正道,才是真正的大道。 

   

    志:心願、心志。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守志:了解這個道理,並堅信不移。 

    奉道:這念心時刻安住正念、正道上。 

          依據佛法道理,一點一滴去實行,

          覺察、覺照,能立即改過。 

          進而奉行、實踐菩薩行,

          動靜閒忙,.都要具足慈悲。 

   

    道的層次  

        人道   天道  聲聞道  緣覺道  菩薩道    佛道  

        五戒 十善禪定 四諦  十二因緣 六波羅蜜 中道實相 

    

    中庸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 (這念清淨心) 

   

    守志者:念念趨向菩提,不雜名利心。 

    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不復向外覓。 

      * 依法不依人:跟著佛法,不跟著法師走。

     

    其道甚大:能夠守志奉道,才能契悟大道,

              契悟蓋天蓋地的這念心。   

     

        以頓悟為志   站得住站的長   證到清淨法身佛 

                               廣大非常 蓋天蓋地 無有邊際  

        以始覺之智 → 照本覺之理   

     

    維摩詰經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開山祖師法語 

        修行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門實踐的學問。 

        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 

    

 

3. 結論與課後思惟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禪定) 

         佛法行者 → 解行並重 有事有理  

   

     依教修行,解行並重  

 

         博聞愛道  與道相違 道必難會 → 聞而不行 佛教學者 

                   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 → 聞而行之 佛教行者  

    

     聽經法,端正知見 

     凡有所,不離佛法 

     落實行,安住正念  達到禪定  

       

    

課後思惟   

   

    如何用功,才能守志奉道? 

    不需聽經聞法,只需念一句佛號就夠了嗎? 

    當如何堅定信心?   

   

   

      

    

    

11/23 (14)      第十章 喜施獲福   

   

   

前言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故施,後必得安樂。  →  隨圓滿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

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學習重點與目標 

    瞭解布施、助施功德廣大、無有窮盡。 

    落實布施 

    助人修道–護班、大寮、交通組、照課、環保 

       → 減少 慳貪、嫉妒 

       → 成就 三輪體空 中道實相   

   

    自己行道,亦助人修道 

        聽經聞法 → 了解教理   

        守志奉道 → 落實教理   

        → 助人修道    

        大智度論: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 

            福德無有窮盡 

        大智度論  

            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

            禪智心淨,無所染著,得涅槃道。 

            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

            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心,一心觀生滅無常,

            觀生滅無常故得道。   

    喜:歡喜。 

    隨喜:隨順自己的歡喜。 

          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 

    施:布施–以慈悲心、歡喜心施福利與人。

        捨–捨離慳貪。 

    慈悲善念 做好事善事清淨事 結好緣善緣清淨緣 感善果清淨果 

           布施  ← →  不失     能捨有所得 

     

    布施與供養     清淨歡喜 

        布施 上平對平下 → 慈悲心 , 見需要幫助的人

        供養 下對上     → 恭敬心 , 對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的奉養  

          * 結緣 是對 平輩 , 不是對師父   

    

    喜施   

        隨己所喜 –隨順自己的歡喜,修布施

        隨他所喜 –隨順他人行善而生起歡喜心 

     

    

   

1. 布施和助施的功德果報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佛陀開示:看見他人修布施、行菩薩道,

如果能隨喜讚歎,乃至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圓滿成就,

功德福報廣大殊勝。    

 

    睹:看

    睹人施道:看見他人布施、行菩薩道 

    布施為六波羅蜜之首  ( 禪定、精進、忍辱、持戒、般若

        大般若經: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應先行施。    

 

    布施之種類      修福    廣結佛緣法緣歡喜緣  

        1.財布施–內財、外財   

        2.法布施–分享佛法智慧  

        3.無畏施–令眾生遠離恐懼 

        隨人所需,皆悉給予,無一不可施。  

      

    佛說七種布施                      未來功德      成佛  

        1.眼施–用慈悲關懷的眼神看人    清淨眼    天眼、佛眼

        2.和顏悅色施–對人和顏悅色     端正相貌     真金色身 

        3.言辭施–說柔和悅人的柔軟語   辯才無礙     得四辯才 

        4.身施–以行動去幫助他人       高大莊嚴   無人能見其頂 

        5.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        明瞭不癡心   一切種智心 

        6.床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       七寶床座    得師子法座  

        7.房舍施–布施房舍利益大眾     宮殿舍宅   無量三昧功德屋宅  

   

     助之歡喜–馬上隨喜讚歎,稱揚對方是真正修菩薩道的人,

               功德不可思議。 

         自己歡喜讚歎,也能令對方心生歡喜。 

   

     如何助他行施  

         恆思利他 隨所見聞 有人行施 歡喜應和  

             財物協助 體力協助 言語讚歎 

             助他圓滿布施 成就善法功德  

   

     成人之美  

         見他行善 隨順應和 稱揚讚歎 

         淨化三業 擴大心量 自利利他 廣結善緣 

     

         隨喜功德 拓展心量  

             隨喜讚歎 他人行施 

                 令他於善法生起信心 

             助他成就 布施功德 

                 福報與施者無異

                 己捨嫉妒、慳貪 

 

 

2. 布施和助施的功德廣大無量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布施、助施的福報有沒有窮盡?      

     

    假使福報有窮盡,就不能稱為大。

    佛陀說「得福甚大」,既然如此,

    這個福報、功德就是無窮盡的。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

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原先一支火把,只能照亮一個小區域,

現在有十人、百人、千人、萬人,

將火種的火分照出去,

不但光明沒有絲毫減少,反而遍照十方。      

   

    福亦如之–布施和助施的福報也是如此,

        不但不減少,福報反而愈來愈大。 

        燈燈相傳,光光相照  

   

    三輪體空,圓滿菩提  

        諸法緣起 所施的財物 受施的對象 布施的人 → 三輪體空 

   

    捨 ← → 得 

        藉由布施,把煩惱捨掉,清淨心就現前。  

     

          

     

3. 結論與課後思惟     

   

     布施助施 獲福無量  

         自己布施 – 去除慳貪、嫉妒 

         助他布施 – 助人行道結善緣 

         光明增益 ← → 福德增勝    

   

     

課後思惟 

   

    想想過去見到他人行善布施時,自己會起什麼心念? 

    瞭解了「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後,

    自己該如何作為呢? 

    試著以實例記錄下自己的作法與體會,

    下週可與其他學員分享。 

   

   

11/30 (15)      分組討論與分享   

   

   

圓覺經: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因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12/7   福德週   

   

   

12/14   禪定週    

   

   

   

   

         

   

12/21 (16)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前言      

     第10章 布施與助施的功德  

     第11章 較量供養福田殊差     

     

   善人  須陀洹  阿那含  辟支佛  三世諸佛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  

   惡人  持五戒  斯陀含  阿羅漢 

   

     為何要了解「較量功德」的道理? 

     與平日布施供養有何關係? (能力時間有限)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有煩惱)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無煩惱) 

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 (修行人)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清淨法身佛)    

   

    布施供養對象不同 → 功德不同 ( 心清淨程度不同 ) 

    真供養 – 不執著於 供養  

   

    建立布施供養的正知見   

        供養對象清淨圓滿 → 功德轉勝    →  積極護持三寶 

        護持正法自覺覺他 → 無上功德        推廣佛法 利樂有情 

   

    由事入理   →  能施之心         無取無捨  

    理事不二       依清淨理         諸佛心要  (清淨的自性)   

   

    佛說布施功德 

        善信檀越發心布施  (信眾) 

        1. 選擇適當因緣 (不適合的時地) 

        2. 以至誠心親自供養布施 (不假他人) 

        3. 所施之物是潔淨 (勿用粗俗鄙劣之物) 

        4. 布施的心是清淨 (心態不正,隨喜心)   

        具備以上四事,布施才有功德。

   

        

1. 供養對象不同的功德果報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佛陀開示:供養、救濟一百個壞人

不如供養、救濟一個善人,    

供養一千個世間上所謂的好人,    

不如供養一位受持五戒的人。 

       

      黑暗                 光明 

      惡人   善人         持五戒者 

    道德、法律為標準     不殺盜淫妄酒 (佛法為標準)    

     

    圓滿人生的五學分 

        人生願望()       具體努力方向()   

          身體健康             不殺生  

          富貴豐足             不偷盜  

          家庭和樂             不邪淫   →  五戒  

          事業成就             不妄語  

          智慧聰穎             不飲酒     

    

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 (修行人)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四果  阿羅漢   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三果  阿那含   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二果  斯陀含   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初果  須陀洹   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    

阿羅漢:斷見惑、思惑,漏盡煩惱,仍有微細的習氣未斷。 

 

            聲聞              緣覺 (辟支佛)  

       修習四諦法     聞佛說     自悟無常、   

         而得證聖果    十二因緣    無我之理   

         極果為      證緣覺果      證獨覺果  

          阿羅漢果    

          習氣未斷           習氣盡捨        

        (空藥罐有味)        (空藥罐無味)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出現的諸佛, 

          釋迦牟尼佛,就是三世諸佛之一。     

          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才能成就。

          供養諸佛,功德不可思議。 

          護持三寶,利樂未來佛。 (正法道場、中台道場)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清淨法身佛)       

供養示現在過去、現在、未來中佛的報身和化身

屬於修福報,福報再大仍有窮盡。

所以不如供養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清淨法身佛

不生不滅、無窮無盡。     

     

        化身 –於世間隨類化身的示現。 (外相) 

    佛  報身 –修行所成福德智慧之莊嚴身。   

        法身 –證不生不滅的實相之理。 (本心本性)  

     

    頓悟法門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自心)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無念: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不起心不動念,就是達到無念的境界。 (安住當下))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達到無念 → 契入空性  本具覺性  → 實相  清淨法身佛 

                             寂照一如  

     

        無住:非身住而是心住, (有住有煩惱)  

              心中不懷念任何事情,不生貪愛,沒有取捨。

              不但是不住善、惡,而且空、有亦不能住,

              這才是真正不住。 

              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急走過。 (不著相

                  → 無念、無住的境界 

     

        真正想要見佛,就要不著有、不著無

        有無不著之處,才是真佛的住處。       

        

            →  有修之   能修之心 所修之境  → 修行諸法 

      無修修  →  無修之修   安住覺性 不住兩邊  → 銷歸自性  

                  (即作即了 不執著)  

       無證   →  無能證所證   

       

                無修無證 不妨礙 有修有證 

       有修有證           ← →           無修無證      

         漸次         有修有證 不執著       頓悟   

                     最後歸於 無修無證 (頓漸不二) 不落兩邊  

   

       無念無住的這念心 

           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不想東、西、南、北,有無不住。 (安住當下) 

           當下即是,動念乖真。 

     

       由事供養契入理供養    

                  體用一如        

         事供養        →        理供養    

        種種不同    由事契理     一念不生  

         的福田     是真供養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 

    

2. 結論與課後思惟     

   

    布施助施,獲福無量 

     

    較量功德       世間 

    不同對象差異   出世間   

     

    一念不生的理供養,才是真供養。 

   

      

課後思惟 

    一般對慈善的看法與作法,往往是災難後施予援助。

    所謂「上工治未病」(防患未然),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黃帝內經)

    如何從「因上」來救災?誰能教我們? 

     → 轉換 貪瞋癡 , 佛法從根本著手。 

   

      

    

     

   

   

   

12/28 (17)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 

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

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

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 

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第17週  12章-1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     

佛陀開示,人有二十種困境:

貧窮的人沒有餘力布施;

豪貴之人不容易捨棄權勢來修行學道;

捨棄生命或布施生命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學習重點與目標   

   

    學習佛法 → 化解煩惱 → 面臨20種困境 → 成就自利利他道業     

                解脫生死      突破困難 

                 得智慧 

   

前10難  

   

    不退菩提 → 深信 →          三大真理      →  突破修行障礙 

      關鍵      運用    因緣果報 緣起性空 佛性本具  

                        

禪宗祖師   

    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 

    易,易,易,百草枝頭祖師意。 (難與易,決定於這念心)

    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睏來眠。 (活在當下)    

     

1. 貧窮布施難   

   

   原因:1.過去慳貪習氣 2.貧窮無力布施  

       貧窮 → 布施  難 

            → 不布施  更難  → 更貧窮 

       十空偈  富貴多豐足,前世所種功, 

               今生不修福,後世一場空。 

     

   如何  貧窮 → 布施  不難       

         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 (現在貧窮,過去造因–不布施) 

         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現在布施,未來富足) 

         只貴汝知見 → 若能轉念 才能改運 

         梁皇寶懺: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 

     

         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

         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 

         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身。  

     

         物質匱乏  →  安住善法  → 菩提涅槃 → 真富貴  

         心中知足        分享  

         

      

2. 豪貴學道難 

   

   豪:豪門,有地位、權勢者    

   貴:尊貴,有才能、受尊敬者   

     

   原因:易生執著       

     

   如何  豪貴 → 學道  不難  

    

         富貴百年如夢幻,人去樓空愁腸斷 → 轉念  放下執著 

             這不是 真富貴  

      

         高峰龍泉院因師集賢語錄  

             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 (夢幻) 

             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

   

         無常經:  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不見死來侵? 

     

         真富貴   

             透過佛法薰修 → 勤修善法 → 清淨心現前 → 無量功德 

                             心不染著                 法財顯發 

             活水源頭 源源不絕 → 自家珍寶 受用無窮   

             真正的 大富大貴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得諸佛正法、聖慧財寶,積聚受用,

             乃名圓滿真富貴者。  

      

 

3. 棄命必死難   

   

       棄命 → 必死  難         

       原因:1.認假為真 2.貪生怕死 

      

       如何  棄命 → 必死  不難

        

           玄奘大師   

               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 

               為眾生,所以不難  (不怕死)  

   

           關鍵 → 知見  

           儒 : 忠孝節義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佛 : 行菩薩道  願待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朝聞道,夕死可矣  

          雪山童子:我今日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捨此不堅固的色身,換取堅固法身

          得偈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求得 下半段)  

          

   

4. 結論與課後思惟   

   

       難與不難 → 知見觀念 → 三大真理 → 依教奉行 

       化解煩惱 解脫生死 → 運用智慧 → 破除修行障礙   

       轉化困境 → 轉為機會 → 與大眾 結善緣法緣 

       成就 自利利他 道業 

       

     

課後思惟 

   

    人生面對種種困境,在前三難當中,

    哪種困難醉有感觸,為什麼?

    可運用什麼法門突破?試以實例記錄。       

     

     

     

     

1/4 (18)  第18週  12章-2      

   

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能看到佛經、學習佛法是不容易的,

要有殊勝的因緣才能成就;

能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  

       

   

前10難  

   

    不退菩提 → 深信 →          三大真理      →  突破修行障礙 

      關鍵      運用    因緣果報 緣起性空 佛性本具  

    難易取決於知見 → 聞思修正知見  自利利他 不難  

      

過去生有結法緣、三寶緣,才能在此聽經聞法。   

   

   

人有二十難 

    修行人所面臨二十種難以突破的障礙。 

   

祖師開示    人有二十難 

    假使能夠突破這些困境,

    我們的福德、智慧、定力就能有所成就; 

    相反地,若不去努力,修行就是處處障礙。  

   

    舉難勸修 

        勸發修行人努力突破困難、盡力學習。

    

     

1. 得睹佛經難   

   

   隋 智者大師 求《楞嚴經》 18年 

      

      中土小釋迦 , 創 天台宗 

      設 拜經台 求 楞嚴經 18年,至死未能圓夢。  

      

   唐 玄奘大師 西行取經 17年  

   

   宋 法珍比丘尼 刻 《大藏經》 3代  

   

       募化來刻印,斷臂醃鹽水 來募款 

       弟子花三代才完成她的遺願。 

   

   唐‧義淨大師 求法偈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憚;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傳譯的不易 

       1.傳播不易 

       2.取得不易    三大求法高僧–法顯,玄奘,義淨。

       3.翻譯不易    四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

             《佛說四十二章經》原本是梵文,

             竺法蘭和迦葉摩騰二位尊者

             共同把它譯為中國的文字。

             翻譯,有音譯、義譯。此為義譯。 

   

    譯經的慎重 

        政府主辦的譯經場,

        譯經要經過譯主宣讀、證義、證文、

        書字與筆受、綴文、參譯、刊定、

        潤文、梵唄等程序。

        有些經書還要欽敕,皇帝的詔書,

        證明這部經不是簡單記下來的。

       

   得睹佛經 → 不難 

       發願 – 以願導行,以行滿願 

       玄奘 – 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 

       供養三寶,結三寶緣 

   

   《楞嚴經》之難遭遇   開悟楞嚴

       《楞嚴經》古時是印度國寶,不許外傳,

       關吏對出境人搜查至嚴。

       般剌密諦大師為了將《楞嚴經》流傳至中國,

       便利用絹帛書寫小字本,用蠟裹好,

       割開胳臂存於肉內,待傷口癒合才出境。

       到中國,再割開肉取出翻譯.....。  

   

   開山祖師開示 

       古代取經的菩薩都是用生命去換取佛經,

       所以我們看到佛經要珍惜、要恭敬,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要珍惜聽聞佛法的因緣,

       否則錯過了這一生,要再看佛經就更難了。  

       知道佛經得來不易,比寶物還要珍貴,

       所以看經前一定都要先洗手;

       經書一定要擺放在最清淨的地方, 

       用乾淨的布蓋上,以避免灰塵。

       由於古時的人寫經、印經、誦經,

       都有這種恭敬心,所以就能產生種種感應。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 生值佛世難 

   

   

   為何 – 生值佛世難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 (女眾罣礙較重) 

             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 (非盲聾瘖啞) 

             六根既具,生中國難。 (有佛法的地方-印度) 

             既生中國,值佛世難。  

   

       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 

             地獄、餓鬼、畜生、北具盧洲、 

             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 佛前–佛出世前,佛後–佛滅世後。 

   

       佛法住世    正法  

                   像法 

                   末法   

  佛法報化三身住世  法身 恆常住世       (白色 9樓) 

                    報身 淨土/得三昧    (5樓 ) 

                    化身 釋迦牟尼佛32相80種好  (2樓 釋迦佛大雄寶殿 - 中台禪寺)  

   

      佛住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 

      只恨自己業障重,不見如來今色身! 

     

      虛雲老和尚開示 

          釋迦佛的法運,有正像末三期, 

          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正像時期已過,末法至今九百八十二年, (佛曆3050年)  

          末者沒也,法怎麼沒得了呢? 

          擁護佛法的人多,佛法就萬古長存, 

          事相雖有正像末,但人正則末法時期,也是正法, (有信心現在仍是正法) 

          若自生退屈,則正法時期也成末法

     

   生值佛世 → 不難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懺悔發願 → 廣集福慧 → 外在佛法 → 自性佛寶法寶   

    

   開山祖師開示 

       生值佛世,的確是不容易的事, 

       要有大福報、大因緣、大願行,

       要與三寶結緣,才能生值佛世,遇佛、見佛。 

     

   

   

3. 結論與課後思惟   

     

   難與不難,取決於知見觀念 → 三大真理 因緣果報 緣起性空 佛性本具 

                           → 依教奉行  

     

       佛法就是化解世間煩惱、解脫輪迴生死的智慧,

       時時運用這些智慧,就能突破種種修行障礙,

       轉化困境為機會,與大眾結善緣、法緣,

       成就自利利他的道業。 

     

     

課後思惟 

    

    學習佛經並在生活中實踐,給你帶來什麼啟發?

    練習跟他人分享對佛法的體會,

    紀錄因分享佛法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的改變。        

     

     

     

     

   

1/11 (19)  第19週  12章-3      

     

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

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學習重點與目標 

   

    學習佛法 → 化解煩惱 → 突破困難 → 20種困境 → 成就自利 

      智慧      解脫生死                           利他道業  

   

    前十難   

       

        不退菩提 → 深信 → 因緣果報 → 突破修行障礙  

          關鍵      運用    緣起性空 

                            佛性本具 

   

        難易取決於知見 → 聞思修正知見 → 不難  

                           自利利他    

   

   

面對六塵境界、欲愛色愛時,要能忍得下來是不容易的;

遇到好的境界,不生貪愛、不強求、不占為己有,是不容易的;

受到侮辱不起瞋心、不發脾氣,是不容易的事情;

有權有勢的人,容易仗勢欺人,不這麼做反而是困難的;

遇到境界、遇到事情,想做一個無心道人並不是容易的事。 

   

       

1. 忍色忍欲難   

   

   面對六塵境界、欲愛色愛時,要能忍得下來是不容易的。  

     

   為什麼 – 忍色忍欲難 

       六塵 青黃赤白  →  當真  欲愛色愛   寂寞清真之境 

            高官厚祿      貪執            愈久轉增趣味 

           容顏盡變衰                     風流得意之時  

         一朝天子一朝臣                   過後輒增淒涼   

     

       中峰明本禪師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 

           當念只因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

    

       忍色忍欲 → 不難  

           緣起性空觀    大智度論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 

             無償觀                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不淨觀      

           忍  →  心得清淨  免墮三塗  →  超凡入聖   

     

       佛遺教經   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2. 見好不求難 

 

   遇到好的境界,不生貪愛、不強求、不占為己有,是不容易的。 

   

   圓覺經   清淨慧菩薩章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著五欲。 ㄉㄢ   

     

   見好不求 → 不難 

       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己檢討。 

       達摩二入四行觀: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深信因果 → 無諍   

   

 

3. 被辱不瞋難 

 

   受到侮辱不起瞋心、不發脾氣,是不容易的事情。 

   

   唯識述記 

       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

       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   

   

   寒拾問答

       寒山: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

             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

             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被辱不瞋 → 不難   

       忍辱 + 觀空  (無我,沒有被辱的我) 

       六祖壇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4. 有勢不臨難   

   

   有權有勢的人,容易仗勢欺人,不這麼做反而是困難的。  

   

   要 → 仗勢幫人     

   臨:令人難堪。有勢不臨:不仗權勢欺侮善良人。 

   難 → 權力欲望  仗勢  為所欲為  增長我慢    

                         縱容我執  目中無人    

    

   經云:  莫自恃勢力陵於人, 扌樂 ㄌ一ˋ  

           坐招其患三惡道苦。 

   

   大莊嚴論經  卷第八 

       心有慢無惡不造,慢雖自高名自卑下,  ㄑ一ㄠˊ 

       是故應當斷於慢。 

   

   有勢不臨 → 不難 

                因緣果報 

       深信 →  緣起性空  →  廣結善緣 → 自利利他  

                佛性本具  

   

     

5. 觸事無心難 

 

   遇到境界、遇到事情,想做一個無心道人並不是容易的事。 

              (不住心,心不隨境轉) 

    

   無心 →   不做事 , 執著於無心 = 槁木死灰 = 木頭、石頭

        →  仍要做事觸事 → 不生罣礙  自在無礙  心如明鏡      

              人在哪裡      不起執著            不留痕跡  

              心在哪裡

      

   觸事無心難    

                               國家 社會  做了很多

       眾生 處處心生執著 → 為  公司 家庭  心生計較  

                                           

   觸事無心 → 不難 

       無心不礙有心用,有心用時亦無心。 (不執著,做即放下)         

       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真正般若智慧 不礙妙有 菩薩行   

   

   依 金剛經 「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此理修,自能 觸事無心。 

     

   龐蘊居士偈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

       鐵牛不怕師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祇箇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6. 結語  

   

   難與不難  取決於  知見觀念  並依教奉行     

       忍色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      三世因果 

       被辱不瞋難  →  緣起性空 

       有勢不臨難      本具佛性 

       觸事無心難

   

  佛法 化解煩惱  解脫生死輪迴  的智慧    

       運用智慧  突破修行障礙  轉化困境為機會 

       與大眾  結善緣法緣  成就自利利他道業  

  

   

  生活觀行   

      運用所學佛法,練習以上五難

      如何達到不難的境界。 

   

   

     

   

1/22 (20)  第20週  討論  複習    

      

* 54期禪修班 研經班  課程結束   

   

...............................................................   

   

   

     

55期禪修班   研經班  2024.2.29  開課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第1週  釋經題 釋人題 釋經文  佛說四十二章經概論       

     

   

   

   

第2週  12章-4  

   

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   

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第3週  12章-5   

   

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   

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 8/24(1) ~ 11/9(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